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遏止校园暴力 还孩子一片美好
2015年07月06日 10:32
【事件介绍】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5月15日上午,多名女生不断向一名女生打脚踢,多次将其打倒在地,那名女生并没有还手。被打者王晓今年13岁,在一所实验中学就读初一,参与打人的女生共有8名,年龄均在14岁左右,而这8人分别在不同的学校。
5月11日,轰动全国的连云港被打女大学生,她遭受了踢打,扒衣,羞辱,拍照,剪发等令人发指的校园暴力,多人殴打她一位,还将照片上传网络。
然而上面的两个仅仅是一个星期内就发生的校园暴力,新的这起打人同学居然说是学的网络上的校园暴力,所以她们也欺负同学还竖起剪刀手!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校园,还是一个纯洁,干净,学习的地方吗?
历年校园暴力部分集合:
1、只因篮球场上的一句小小口角,西安南郊某重点高中一名17岁的高二男生纠集朋友将对方活活打死。
2、广东省恩平市一中学校园内发生暴力案,三名同学用刀子将一名男生刺至重伤不治身亡,另一名劝架男生被刺重伤留医。
3、只因为同学间起了小摩擦,广州市海珠区某中专学校连续发生了两起斗殴事件,造成一叶姓男同学于15日伤重不治身亡。
4、仅因同学阻拦他们为非作歹,几名西安市西郊某专科学校的校园恶霸竟将劝架同学殴打致死。
5、甘肃省一中专中医班三年级女生,被同校五名男生折磨一个多小时。他们就用浸了水的毛巾轮番在她脸上使劲抽打。10分钟后,强迫她像狗一样钻课桌。然后逼迫她抽烟。更为过分的是,他们竟把3张凳子垒起来,让她坐在上面,美其名曰“耍杂技”。他们发出哭的口令,她就得放声大哭,他们发出笑的口令,她就得哈哈大笑,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事后,医生认为这名女生患上了反应性精神病,属强烈外界刺激所致。
6、北京市朝阳区安慧北里中学,因为没钱送给同学“消费”,该校初一(3)班学生赵阔天的左臂被同学用打火机和烟头硬生生烫伤了5处。
7、武汉新洲区李集镇李集中学初三(4)班学生张俊杰当晚曾因争座位与人发生口角,并在随后的冲突中致死。
8、扇耳光、脱衣服、拳打脚踢、泼冷水……西安16岁一少女因不愿拉帮结派,在学校宿舍里遭到近十名女同学的围殴,身心受到极大伤害。
9、宁夏灵武农场发生一起中学生群体性持械斗殴事件。参与斗殴的25名中学生中,有一人死亡,两人受伤。
10、1993年3月,北京一所私立中学的16岁学生张某被同校学生董某踢碎睾丸,不堪羞辱,自杀身亡。
11、2000年1月,西安发生了一起令人发指的少女侮辱少女案,女学生张某被同班女生李某等扒光衣服,惨遭蹂躏数小时。
12、2001年12月,山西襄汾县的古城中学发生一起用稀释硫酸制造了一起致使20人受伤、13人被毁容的惨剧。
13、2009年1月19日,一名13岁少年在其就读的广东省南海市盐步第三中学的厕所内,被突然闯入的两名男生狂砍致严重受伤,造成右手残废。
14、长春市某高三女生,因为回头多看了某个女孩一眼,就遭到女孩及其同伴共5人拉到附近的半山腰上,被一顿毒打。
15、梅坑中学的女生宿舍内,学生谭某多次被同宿舍住的同学用打火机烧头发和下身。
如何让孩子远离校园暴力的伤害,成了很多父母心里深深思考和忧患的问题,既要让孩子不被校园暴力案例吓到,又要让孩子相信生活的美好,这是个多么难的问题。一直都觉得,不能灌输给孩子太多负面的东西,以免让孩子生活在对善良的质疑中。但现在各种伤害的案件让我觉得,还是要让日渐长大的孩子适当的了解一些不管是发生在校园还是社会上的伤害案,让孩子多一些警醒和防范,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校园暴力”背后 孩子为何走向暴力
来自于模仿:成长过程大多家暴频发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王健分析说,未成年人对幼童或者同龄人施暴,不论是否要达到什么目的,其行为模式均是来自于效仿。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孩子的行为是对父母或者其他成人行为的效仿,因此,家暴在施暴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较为频发。
除了对父母模仿,未成年人容易对当时的流行文化进行模仿。海淀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庭法官王丽娟介绍,海淀法院审理过的比较典型的未成年人暴力案件是2008年的“黑衣帮和太子堂”案。当时由七八十个“90后”中学生组成的“太子堂”团伙在“总堂主”的领导下,报复仇家、随意行抢,涉嫌寻衅滋事罪,“黑衣帮”则在1989年出生的帮主领导下用砍刀木棒将他人打成轻伤,涉嫌故意伤害在海淀法院受审。这两个帮派中,不少未成年人是受到当时的电影《古惑仔》的影响。
据了解,“太子堂”、“黑衣帮”两个团伙成员基本由北京孩子组成,其共同特点是多数成员是家长不关心、老师不重视,同学瞧不起、成绩较差的边缘化学生。
初中高中属于施暴危险期:高一下学期多发
对于索要钱财不成,便对4岁男童施暴的14岁初中生,王健说,这从心理学上分析为“品格障碍”,被认定为品格障碍的未成年人主要是来自于从小没有获得关爱的家庭,在临床中,品格障碍演变成人格障碍或者罪犯的例子屡见不鲜。
还有一部分是多动症患者——多动症患者的未成年从孩童时代起就容易因为多动行为不被接受,也会因为多动导致学习成绩差而被边缘化。
在初中到高中阶段,未成年人的自我意识成长,以上的两类未成年人逐渐会采取产生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从欺骗开始,进而演变成暴力。其希望在一种非主流的价值体系中,通过别人的惧怕获得尊严。
王丽娟法官说,从法院的审判来看,未成年暴力犯罪的案件集中在高一的下学期,这个时候不少未成年人彼此之间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已经逐渐熟悉,开始互相成立帮派共同实施一些暴力行为。
专家称目前对不良行为缺乏有效惩戒
针对近期频繁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央政法委宣教室副主任陈里在接受采访时称,“建议刑事责任能力年龄应该提前,现在的孩子12、14岁什么都知道。”
其表示,《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校园暴力的制约和打击过于落后和偏轻,从美国的经验来看,校园暴力重到可以判终身监禁。而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划分是14周岁以下完全不负刑事责任,16岁才开始负刑事责任。
很多校园暴力事件最后不了了之,“原因还在于打击的手段太少,打击的力度太弱,司法机关没有手段没有执法依据”。王丽娟法官对此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根据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目前对于犯罪的未成年人,情节轻微的不予起诉或者暂缓起诉。此举一方面保护了未成年人的权益,但另一方面却使得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难以得到有效惩戒。
曾经在北京,会将部分出现过严重劣迹的未成年人送到工读学校,但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王法官介绍,目前海淀已经将工读学校改为海淀寄读学校,并且入读要求必须原学校、未成年本人以及监护人同意。
因此,触犯法律却没有被起诉的未成年人只能由学校进行约束和规范,这对不良行为惩戒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王丽娟说,在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惩戒手段方面,目前法律规定存一定缺失。
王丽娟介绍,目前海淀公检法系统筹备建立一个未成年人关护基地,将一些有违法犯罪行为,但被暂缓起诉的未成年人送到该基地观察教育,再视其行为作下一步对策,“希望能成为有效惩戒手段的补充。”
专家:未成年人刑事责任能力年龄应提前
校园暴力事件,于全球而言普遍存在,中国并非个案。在日本,校园欺凌一度变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并衍生了一个独特的现象“不登校”(不进学校)。但为预防校园暴力,各国的应对举措和法律手段各有差异。
在美国,校园暴力被称为“欺凌”。学校对“欺凌”十分重视,每年开学时,校方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欺凌事件,发给指导材料。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规章;在校园欺凌现象严重的日本,文部科学省加强了对教师进行有关校园欺凌的培训,增加了合格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成立了检查小组,监督教育那些无视甚至纵容校园欺凌的教师。
陈里建议,“政法机关、学校、共青团等部门,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一次阻止校园暴力的宣传教育活动。从长远讲,应从立法、司法、社会治安治理的角度来综合治理。”
陈里称,《未成年保护法》对校园暴力的制约和打击过于落后和偏轻,对于青少年的暴力犯罪要加以惩戒,该追究刑事责任的就追究刑事责任。另外由于现在未成年人成熟得较早,因此他建议,刑事责任能力年龄应该提前。
【启示与思考】
首先我们必须指出,任何形式的“校园暴力”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校园暴力”无论对受害者还是施暴者的成长都会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受欺凌的学生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施暴者的价值观逐渐扭曲,加深对邪恶的认同和膜拜,发展不好走上一条不归路。那么针对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现状,我们应该怎样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御呢?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首先要从社会层面发力,社会应该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文化环境熏陶下对人成长的作用。学校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我们全体师生,是校园文化发展的载体。因此,我们学校教育让我们校园生活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优雅、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吸引和团结学校成员,唤起和激发师生对校园的情感归向,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让我们的校园文化充满哲理和科学的启迪,让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进行层层辐射,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一种充满辩证色彩的理性和精神氛围。
其次要从学校层面发力,针对校园暴力滋生和蔓延的现状,学校对校园暴力有无法推脱的责任,校园暴力在个别地方屡禁不止甚至逐步升级,学校的失误不可忽视。毕竟,学校是校园暴力的集中地,最有条件对它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为此,学校必须对自己的失误真诚反省,勇敢承担起自己应付的责任。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力度,让学生明白受教育者人格的培养,是必须建立在他们切实感受美好而不是丑恶事物的能力之上,而暴力,不管它运用于何种目的,都毫无美感可言,尤其对孩子来说,更是这样。从而使孩子们远离暴力,尽力铲除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最后应该从家庭方面发力,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据笔者在自己教书的学校调查,却发现一个使人不容乐观的事实:当问到孩子们遇到被同学打时作何反应这个问题时,至少有45%的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打他”。究其原因,是家长从他们上幼儿园起,就向他们灌输在学校不能吃亏,遇到谁欺负自己就应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等错误观念。那么说明家长对于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反面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时,应当告诉自己的孩子:在面临矛盾时,心平静气的协商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崇尚暴力,以暴制暴只会将问题导向更为复杂的层面,无助于事情的解决。
校园暴力真的是衡量学校教育和管理水平真相的一面镜子,为了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我们有必要将杜绝校园暴力事件提升到战略的高度,群策群力,社会、学校、家庭三级联动、协力合作,还一个书香四溢的校园给孩子们,让他们从此远离校园暴力,快乐健康的生活。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706/8210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