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期待“千万律师”当法官的正面效应
2015年07月07日 09:40
【事件介绍】
“千万律师”当法官:钱赚到一定程度没太大意义
近期发布的《2015上海市选任高级法官、高级检察官拟录公示》显示,曾作为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的商建刚被确定为上海市第二中级法院三级高级法官拟任人选。
商建刚是知识产权领域的知名律师,他一年为律所创收超过千万,被称为“千万律师”。为何要放弃待遇丰厚的律师职业,突然转行当法官?日前,商建刚接受记者独家采访,谈了他对律师职业、法官离职现象的看法。
考试全是问答题有难度
新京报:法官遴选考试对于公众来讲很“新鲜”,与司法考试有什么区别?
商建刚:法官遴选考试与司考不同的是没有选择题和填空题,全部是问答题,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大概有四道题,会有案例分析,还有考查思维逻辑的题目;面试三道题,也是问答,考试反应、表达等法官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具体内容就不透露了,以后还有人要参加考试。
新京报:法官遴选考试对你来说困难吗?
商建刚:难度肯定是有的,笔试的时候,我们所有考生一起参加,对面就是监控摄像头直对着你;面试的时候,我们需要面对遴选委员会的成员,在看到问题后15分钟就要全部给出答案。
当律师16年无新鲜感
新京报:据说你做律师收入过千万是吗?
商建刚:这个有点夸张,但我每年给律所的创收额的确超过千万。
新京报:作为律所的高级合伙人,又能为律所带来如此高的收益,你为什么决心“转行”呢?
商建刚:我在律师行业工作16年了,这个工作对我来说没有太多的新鲜感。我所在的律所比较专业,我们每天的工作流程大致就是就一个案子与公司方面谈判,或者派助理沟通,解决问题,然后再不断重复这些内容。
新京报:现在称呼你商律师,过几天就要称呼你为商法官了,对这种改变适应吗?
商建刚:前天,我刚把律师证交上去了,现在已经不能再执业做律师了。做律师与做法官的思维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法官要求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的学术专业度更高一些,我认为自己是个适合做学问的人。
钱赚到一定程度没有太大意义
新京报:做法官是你的理想吗?
商建刚:不仅是我的理想,这应该是所有在法学院的学子都曾经有过的理想。
新京报:法官职业对你的吸引力在哪里?
商建刚:有两方面的问题激发着我的好奇心。
我是做知识产权保护的,一方面,我很想知道,我们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界限,哪些要保护,哪些不去保护,哪些保护得多一些哪些少一些,这是一个我很想探索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具有自由裁量权,那么这个自由裁量的边界在哪里,我也想探索一下。
新京报:你考虑过做法官和做律师,收入方面会有很大差距?
商建刚:我对收入这方面没有什么太多的追求,做律师的时候,每年收入要上缴几十万或者上百万的税,但是钱赚到一定程度就没有太多的意义了,多一些少一些都不会影响生活质量。我计算过,在上海,每年50万元的收入,就可以确保我的生活各方面都不错,这部分收入我通过投资理财也可以实现。
新京报:成为一名法官后,你有什么愿望?
商建刚:对于未来的职业,我现在有两点想说,一是感谢所有支持我的人,二是希望社会各界能给予我呵护和包容,毕竟,作为一名法官,我才刚刚开始。
法官走向社会是好事
新京报:怎么看待一些地方出现的法官离职现象。
商建刚:我认为选择离开法院的人仍旧怀有着崇高的理想,选择离开是他们的权利。社会的评价和判断体系不能太过单一,我认为离开法院走向社会是一件好事。
新京报:为什么说法官离职是好事?
商建刚:法官离职做律师,与律师辞职当法官,有助于法律共同体的发展,也是一个良性的交流循环。法官离职改做律师,将更加专业的学术带到律师队伍,同时,由于他们曾任法官,不会出现缠讼闹讼的情况;律师改行做法官,会更加理解律师,也更能了解一个案件背后的社会意义。
“千万律师”当法官有利法治良性循环
“千万律师”当法官,在法官离职当律师成趋势的大背景下,确实有点逆潮而动、逆流而上,于是有人大惑不解。事物都有两面性,有人不理解,也就肯定有人理解。笔者认为,“千万律师”当法官,真实用意不在钱,而在于让中国法治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毋庸置疑,法官离职当律师,多数是看在钱的份上,但如果说所有法官离职当律师,都是为了钱,这就有失偏颇。换一种工作和生活方式,无论说是减少审美疲劳,还是说心中还有其他的梦想,应该说都是讲得通的。就像“千万律师”当法官一样,就是为了实现“所有在法学院的学子都曾经有过的理想”——当法官。
法官离职当律师也好,“千万律师”当法官也罢,都是一件好事情。一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正常的人员流动是必须有的;二者,法官和律师相互流动、换位思考、换位工作,有利于提升专业水平,有利于推进法治建设;三者,法官当律师后,由于他们曾任法官,所以非常理解法官,可以减少甚至杜绝缠讼闹讼的情况;而律师改行当法官,也会更加理解律师,更能了解一个案件背后的社会意义。
中国是法治社会、法治国家,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法治领域也频频出现咄咄怪事:故意违法的,知法犯法的,徇私枉法的,暴力抗法的,不一而足。中国法治要进入良性循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一个都不能少。而“千万律师”当法官,迈出了法治良性循环的有力一步,至少在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方面,不会让人有太大的担忧,因为他们曾当过律师,一定会很好地把握自由裁量权,一定会在司法公正公平方面做出更多有益的探索。
“千万律师”当法官见仁见智,但无论对个人、国家还是社会而言,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来看,都应该为这种选择来点掌声。
“千万律师”转行当法官仍然只是个体选择
法官、检察官的收入水平虽比其他岗位的公务员要高一点,在社会上属于中等收入人群,生活还算不错,但是远低于同属于法律工作者的律师。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律师的收入越高,顶尖律师更是属于高收入的富人群体。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不少法官、检察官为了获得更高收入,在司法系统工作几年之后,辞职去当律师。很少有律师转行当法官、检察官,即便有,这类律师大多在考法官、检察官时属于收入不算高的普通律师。据公开报道,2013年上海辞职的法官超过70名,2014年上海法院系统共有105人离职,其中法官达到86名。
我国司法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在继续提高法官、检察官的收入和地位,缩小与律师之间的差距的基础之上,打通法官、检察官与律师、法学专家之间的任督二脉,在优秀律师、法学专家当中遴选法官、检察官,以提升法官、检察官的整体专业水平,提高司法水平,保障司法公正。“千万律师”转行当法官,应当说是司法改革的利好结果。
但是,“千万律师”转行当法官,目前看来恐怕只是个体选择,未必能引起鲇鱼效应,带动更多优秀律师转行当法官。“千万律师”转行当法官,主要是他个人财富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家庭生活已经不差钱了,转行当法官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而大多数律师与“千万律师”相比较,他们的经济收入还远没有达到不差钱的程度,仍然需要为“五斗米折腰”,为家庭生计忙碌,不太可能愿意转行当法官、检察官。而且,从上海公开选任高级法官、检察官的情况来看,报名参加的优秀律师并不多,本来要选任2名高级法官、2名高级检察官,结果目前只选出1名高级法官、1名高级检察官,公开选任名额尚未完成。
可见,“千万律师”转行当法官开了一个好头。但要吸引更多优秀律师加入法官队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启示与思考】
年创收上千万的高薪律师商建刚华丽转身上海法官,引起法律界的震动。类似商建刚这样以成功律师的身份转行法官的情况在中国还很少见,但人们希望这是一个好的转折点。
因为法官和律师都是司法诉讼程序中的重要参与者,随着司法改革进程的推进,司法公信的修复,社会对法官和律师职业选择的认识也会慢慢改变,法官和律师两个法律群体的优秀人才能够互为补益,相互促进与砥砺,推动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立和维系,共同完成司法领域的“光荣与梦想”。
律师转行做法官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其根本意义不在于职业变化本身,而在于这种变化能够有力地推动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立和维系。这些年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致力于推动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立,因为只有建立起了基于共同的法治理想、法治精神、法治信仰、法治共识和法治话语体系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中国的法治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法官与律师角色无障碍转换,可以更好地消除律师的弱势感和疏离感,凝聚起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认同感。让更多的律师有机会转行做法官,从个人的角度上讲,有利于律师法治理想的实现,而从更高的层面上看,则是强化了法官与律师、检察官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意识。
具体说来就是,逐渐将法官从公务员管理体系中剥离出来,还原其“职业化”的属性。让其能够享有独立审判权,享有一个法官的尊严和力量。如此,必将塑造出更强大的法官职业吸引力,让从法官到律师成为真正遵从内心的选择。法官和律师都是司法诉讼程序中的重要参与者,维护法律尊严、追求司法真相是其共同的追求。
从全国来看,上海这起“千万律师”转行当法官还只是个案。相信随着司法公信的修复,社会对法官的尊荣有了更多的认可,高薪律师转行做低薪法官的例子,会逐渐多起来,并最终成为常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707/8211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