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产业
长城全面保护与管理须引起重视
2015年07月07日 09:59
【事件介绍】
万里长城近3成已消失 古长城生存状况堪忧
万里长城近3成已消失,古长城生存状况堪忧。卢龙县东风村背后的长城上有一些砖比较特殊,砖上刻有文字,即文字砖,破坏盗窃文字砖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长城学界认为,这些文字砖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但历经数百年自然侵蚀,加上人为的破坏,目前正在渐渐消失。
风雨侵蚀、人为破坏、缺乏维护管理,一些地区文化价值较高的明代长城文字砖被偷盗、拆解、贩卖的现象屡见不鲜……记者日前在河北省抚宁、卢龙、迁西等长城沿线县市走访时了解到,一些荒居野外的古长城生存状况堪忧。
风雨侵蚀、树木撑坏墙体现象严重
稍微碰触城墙,就会有薄土落下,不少烽火台的砖瓦脱落,部分墙体出现倾斜,有些经风雨侵蚀已被掏空,留下数个大洞,可能一场暴雨就会坍塌,这是河北境内部分古长城上的现象。
2014年中国长城学会调查显示,长城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以明长城为例,明长城的墙体只有8.2%保存状况较为良好,而74.1%的保存状况较差,甚至只剩下了地面的基础部分。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表示,真正的砖石结构长城大部分分布在河北和北京境内,即使这些长城是砖石结构,也经不住常年的风吹雨打,不少城楼已经摇摇欲坠,夏季一场暴雨就可能被冲塌,对于这些即将坍塌的危楼,政府要尽快普查,修缮越早,消失的就越少。
城楼被冲塌的现象不乏先例,2012年七八月份的强降雨天气,就曾造成河北境内的万里长城大境门段出现36米坍塌,山海关城墙出现漏雨险情,乌龙沟段敌楼坍塌。
除了夏季暴雨,长在城墙缝里的树已成了这些地段长城最大的危害。在抚宁县板厂峪、董家口等地段长城,不少城墙缝里都长出了树,有些甚至长在了敌楼上,墙体被树撑坏的现象十分严重。当地百姓表示,如果不清理,这些树根经过雨水的作用会继续生长,墙体会继续被撑开,直至撑裂城楼。
人为破坏、野长城热加速破坏
抚宁县长城保护员张鹤珊表示,除去地震、风雨侵蚀等自然因素,人为破坏仍是长城生存的一大威胁,长城砖被盗、贩卖现象时有发生,加之近年来的野长城旅游热都加速了古长城的破坏。
记者来到河北卢龙县刘家营乡东风村,首先看到村里房屋多是低矮破旧的建筑,但房屋本体和院墙使用的多是青灰色的长厚砖。村里老百姓表示,村子比较穷,所以早些年从长城上拆下这些长城砖来盖房,近年来当地老百姓保护意识有所提高,拆长城砖盖房的现象已有所减少。
卢龙县东风村背后的长城上有一些砖比较特殊,砖上刻有文字,即文字砖,破坏盗窃文字砖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东风村一村民表示,自己家里面就有文字砖,砖上刻着左、中、右等字,市场价多是四五十元钱一块文字砖,如买,可便宜至30元钱一块。该村另有一位妇女表示,自己家没有长城文字砖,但可以去村后的长城上捡去,管得不算严。
长城学界认为,这些文字砖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但历经数百年自然侵蚀,加上人们的破坏,目前正在渐渐消失。抚宁县、卢龙县多名长城保护员表示,近年来,到野长城旅游探险的游客越来越多,但这些长城目前多处于自生自灭的状况,这些年催生的野长城热实际上已经超过不少长城的承载能力,目前部分地区野长城的破坏比已开发的长城景区要严重得多。
据当地长城保护员表示,游客频繁的踩踏难免也会造成一些长城砖石的松动。抚宁县文保部门表示,抚宁县野长城破坏少的,都是山坡比较陡峭,游客难以攀爬的地段。
《长城保护条例》仍属一纸空文
2006年我国《长城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但有专家表示,由于缺乏执法者,缺乏具体细则,《长城保护条例》仍处于一纸空文的状态。董耀会表示,破坏长城的行为现在只能发现一起举报一起,然后再协调稽查队,等执法人员到现场后,文物可能已经被破坏了。
其次,长城保护面临缺人和缺财两重困境。长城沿线文物部门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对长城遗址进行巡查监督,但因长城是线性文化遗产,体量太大,不可能单纯依靠文物部门,以抚宁县为例,抚宁县文物部门在编人员只有9人,不可能仅靠这些人员完成巡查全县142.5公里长城的任务。同时,长城沿线县区经济相对贫困,比如长城经过的张家口市几乎全是国家级贫困县,地方政府确实无力出资维修和保护长城。“长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体线性文化遗产,绝大部分处在野外,不可能像其他文物那样收藏起来,对它的保护,单靠文物部门是不行的。”董耀会表示。
怎样保护我们的长城?除去具体的措施,业内专家在一些方向性的问题上也存在不同的意见。
段落保护还是全程保护
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文物,因为体量庞大,如何更好地保护一直是个难题,我们是集中金钱和精力重点保护其中的若干段落?还是把长城作为一个整体,全程来保护?
一种说法是,面对动辄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长城遗址,地方既没有财力人力也没有精力去保护。有的遗址损毁严重,甚至遗址不存,也没有必要去保护它。需要保护的,是保存较为完整的精华地段。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长城沿线一些地方政府,仅对当地的标志性长城建筑,或者能带来经济利益的长城段落,加以修缮保护。而对于大部分长城段落,由于地处偏远,只能听之任之,自生自灭。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说,长城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是万里长城,如果我们只有十里长城或者一里长城,它就不会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所以,长城作为一个整体,保护它应该是保护它的全部,而不是选择性保护。
原始保持还是“整旧如旧”
如果修复长城,到底该怎么修复?是像八达岭、山海关长城一样,恢复它历史上原有的雄姿?还是照着目前遗存的样子,保留它的残旧沧桑感?
董耀会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到底什么是长城原样?有的人认为长城最初建造时的式样是原状,有的人认为今天的保存状况是原状。维修长城时常用的一句话叫“整旧如旧”,这个“旧”指什么,是指长城修建之初的旧,还是指长城保存现状的旧。
如果是按照现存的样子修复,那长城修后也会很沧桑,仍然很残破。如果按照起始的样子修复它,那维修后的长城,肯定是一座很新很完整的长城,如山海关老龙头长城、八达岭长城等。“这两种修建方式都有各自的科学道理,最让人痛恨的是那种既不管历史状况,也不管现存状况,想怎么修就怎么修,结果把维修长城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破坏长城。”董耀会说。
开发保护还是“养在深闺”
游人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带来对长城的破坏。由此带来了一个问题,是旅游开发好,还是继续让它“野”下去?每年十万人、几十万人去攀爬数百年未修的段落,破坏力可想而知。因此,很多人认为,与其把长城暴露在游客面前遭踩踏,不如让它继续“养在深闺”,躲过人为破坏的一劫。
但另一种建议正好相反,他们认为适当合理地开发长城恰恰是保护长城。抚宁县板厂峪长城开发公司董事长徐国华说,散居野外的长城每年也有很多探险者,另外长城边上的群众破坏也很严重。经过旅游开发后,告诉游客哪段是濒危长城不可以爬,哪段可以爬,游客旅游有序了,村民的破坏行为也被制止住了。这几年来,长城保护反而比以前要好得多。
董耀会说,好多野长城每年有十多万的攀爬者,这实际上反映了大家的一种精神需求,堵不如疏,政府要做的是顺应这一需求,但开发建设的前提是以保护长城为原则,而不是单纯以营利为目的掠夺性开发,目前更需要关注的是名为长城开发,实为破坏长城的行为。
长城上榜最濒危遗址
对大多数人来说,八达岭长城就是心目中的长城:雄伟挺拔,游人如织,一直蜿蜒到了视线之外的地方。绝大多数长城和八达岭、山海关不一样。
根据国家文物局2012年发布的长城资源调查成果,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公里。今天所说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所修建的长城,据此前所测的明长城数据,明长城全长8851.8公里,除去2000多公里自然天险作为墙体的段落外,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公里。
长城6000多公里的人工墙体中,目前保存较好的513.5公里、保存一般的1104.4公里、保存较差的1494.7公里、保存差的1185.4公里,已消失的1961.6公里。长城墙体保存状况总体堪忧,较好的比例只有不足10%,一般的只有约20%,消失的比例为30%。换句话说,万里长城正在变短、变得更残破!
一个典型的事例是,上个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的时候,宁夏长城有1500多公里,800公里左右可见墙体。而到了90年代中期,可见墙体只有500多公里。而如今,只剩下300公里左右了。2003年9月,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世界古遗迹基金会公布了2004年度全球100处最濒危遗址名单,万里长城榜上有名。
长城维护管理须引起重视
万里长城万里长,可惜时至今日,昔日巍峨雄壮的长城在很多地段已经破败不堪了。
提到长城,人们总会想起八达岭、居庸关等保存完好的古长城,但对长城其他段的现状却不是很了解,也没有意识到已经到了如此严重的境地。解决这一问题绝非易事,不仅需要人力、财力的支持,更需要相关部门的统一协调、顶层设计。如此绵延数千里的古迹,由于开发维护的力度不同,像八达岭、居庸关等地长城都是世界闻名的景点,维护应该不是问题,但那些偏僻之处的野长城就显然处境糟糕了。对于这样的现状,相关部门就需要全盘考虑,并组织专家论证,尽快针对不同的地段出台不同的政策,比如对那些保存尚可的地段就应考虑如何合理地进行商业开发,吸引游客;对于那些暂不具备开发价值的地段就应该考虑如何进行有效保护,杜绝附近居民和游客的破坏,使情况不再恶化。
当然,这样的古迹保护项目往往是费力不挣钱的,因而也很难轻易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但是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对于它的保护,我们切不能有任何的短视和功利之心。或许应该承认,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体线性文化遗产”的长城,确实在客观上面临许多非常现实而特殊的保护难度。数据显示,“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公里。其中,明长城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公里”且“大部分地处偏远”。因此,在“风雨侵蚀、人为破坏”下,长城保存状况总体堪忧,在某种程度上应该说,并不让人十分意外。
然而,更须承认的是,身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万里长城,在2006年我国《长城保护条例》颁布实施的情况下,今天依然面临“近3成已消失”的破败局面,仍是令人痛心疾首、难以接受。
这样下去“万里长城”也许会只剩下“千里长城”。如此痛心的“长城之殇”所以会产生,除了确实客观存在的种种保护难度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显然还在于,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缺乏对万里长城的全面有效保护,相关的保护措施并不真正到位。这正像媒体报道指出的,“由于缺乏执法者,缺乏具体细则,《长城保护条例》仍处于一纸空文的状态”。
很明显,如果我们不能尽快改变这种长城保护的“亏欠”状态,并严格落实相关的保护责任,长城的全面有效保护,只能是继续沦为“一纸空文”,而“万里长城”不断残破乃至“消失”的趋势,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扭转。
长城保护要打破区域界限
万里长城破损严重非一日形成,保护危机也并非如今才有。之前就有诸多志愿组织发布报告称,长城损坏严重,已到了十分紧迫的时候,然而即便如此也没有产生明显的倒逼效应,也没有更为有力的举措出台,长城保护的现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旧艰巨。
万里长城万里长,若是长城不能形成整体保护,而只是分段分节仅保留一些样本,那么就注定难以名副其实,也会让其整体价值大打折扣。因而对长城的保护必须是基于整体而不能重点兼顾,更不能有利可图时才保护。然而在关于长城保护的认识上,“部分保护”依然还有很大的市场,“全局保护”还未能形成共识,可见长城保护的基础比较脆弱。
长城的保护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还需要大量的人才和物力作为保障。但客观地说,这些还不是长城保护的最大障碍。当前长城保护最大的难题和最紧迫的任务,是务必打破区域界限,改变画地为牢的责任体系,真正把长城作为一个整体保护起来。这就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建立跨区域的长城保护机制,并对既有的法律进行全面修改。
这样的保护思路曾经有过比较典型的案例。以河流保护和治理为例,淮河治理经过了多年,投入巨大难见效果,根本原因就在于区域分治之下,利益格局难以打破,使得破坏与治理同步进行,从而导致治理的成果很快被蚕食。基于此建立了高级别的淮河治理领导组织机构,实行跨区域的统一指挥、组织和协调机制,从而使得治理成果不断得到巩固。长城保护实行跨区域的保护机制后,就能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保护,既解决了各地经济状况不一,保护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等问题,又落实了具体的保护责任,实现了权责的对等。
有了统一的组织和协调机构之后,可以建立统一的资金分配、目标考核等配套措施,长城的基本情况调查、隐患的排查、危楼的治理,才会被列上议事日程并得到全面落实。至于保护的经费来源,可以实行国家补一点、地方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解决,但在使用上则要实行一盘棋,以改变时下差异化保护造成的失衡,从而转为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级保护。总之,只有建立专业的保护组织和机构之后,才能改变时下长城保护的无序,使得保护式破坏和无监管式破坏同时并存。
作为世界最著名的文明古迹之一,长城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文物价值无可替代,也无法复制。更好地保护长城,其实也是在树立一张国家名片,为国家形象增光。长城保护具有样本作用,对其他文物的保护也有借鉴价值,因而加强对长城的全面保护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意义。2003年9月,世界古遗迹基金会将长城列入最濒危遗址名单,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尽快实现长城的全面保护,是对整个社会决心和能力的考验。
【启示与思考】
万里长城濒危,三成身影已经消失。究竟应当由谁来主动承担保护的责任与义务?
首先,应当由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对长城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全面体检,并制定修复与维护的实施方案。而且,应当由中央政府与长城沿线有关各省市自治区签署修复与维护责任书;而且,应当建立健全长城保护法规和奖惩条例。对省区市要实施奖惩措施,对于长城严重损毁的有关省区市必须依法实施责任追究。
其次,有必要投资建立电子眼监控系统。只有把人工监管和电子眼监管结合起来,才能杜绝各级地方政府的行政不作为现象,才能起到长城修复与依法维护的督促作用。只有建立起双管齐下的监督措施和管理体系,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古长城才能真正依法得到有效保护与修缮。因此,北京、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新疆、天津、辽宁、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和山东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都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保护责任与义务。不管是谁,只要没有依法尽到维护和修缮的责任与义务,就要依法追究责任,绝不姑息迁就。对于维护好,并完成修缮任务的省区市,国家应当给予适当的精神与物质奖励。
只有把国家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两个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不辱使命地把万里长城的维护与修缮工作依法落到实处,才能使人为破坏长城的违法行为得到依法严惩。
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发展中的历史见证者,它目睹了中华民族的荣辱与兴衰,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强盛。面对长城濒危的严峻形势,首先要把保护的责任心树立起来,其次,是要尽快把保护的监管体系和具体措施建立起来。只有用行动来证明,我们才能依法把长城保护好,才能把长城历史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与价值传承给子孙后代。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707/8211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