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考生与家长都应对野鸡大学“上点心”

2015年07月07日 16:22

 

【事件介绍】

118所野鸡大学名单出炉 挂靠境外服务器行骗

近期各地2015年高考分数线陆续出炉,高校招生季将至。某媒体获教育资讯服务平台“上大学网”独家授权发布“第四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以下简称“第四批警示榜”),并对其揭露的118所“大学”一一核查,证实榜上有名者均不在教育部最新公布的“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之列,亦不在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相关民办学校名单中。

这意味着,“北京城建大学”“上海国际管理大学”“湖北工商大学”等分布在25个省份的118所“大学”,均不具备2015年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

此前,记者曾对210所虚假大学进行跟踪报道(见2015年5月21日《后续:教育部网站查不到的,不承认学历》)。“上大学网”的第四批警示榜发布后,被曝光的分布各地的“虚假大学”已超过300所。

一、“野鸡大学”挂靠境外服务器

这些虚假大学还有一个不雅的名称:野鸡大学。

与此前揭露的210所野鸡大学一样,伪造、拼接“校名”与“学校官网”是这些虚假大学的两大伪装手段。最新曝光的118所“大学”模仿正规高校捏造“校名”,仿造正规“校徽”,抄袭、盗用正规高校的学校简介、校园新闻、校园活动等内容以伪装成自己的“学校官网”,自建未在工信部备案或盗用其他实体单位的网站备案信息,以供学生或家长查询。

其中,有3所均为仿冒正规高校历史上更名前的学校名称;1所仿冒广西1980年左右存在过同名的民办学校。比如,野鸡大学之一“北京医科大学”,从学校简介到新闻图片全面仿冒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等内容信息。而早前的2000年4月3日,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正式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2000年5月4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上大学网”内容总监谌江平告诉记者,以往不少学生及家长因在网上简单搜索后发现类似的“学校官网”而信以为真,上当受骗,因此,他所在的团队一直将核查虚假大学网站信息,分析其中的抄袭、盗用内容作为工作重点。在制作第四批警示榜时,团队还着重对域名、IP地址进一步查证核实。

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第292号令),所有大陆境内运行的网站需在工信部备案,并在网站上显示备案号。记者在核实上述野鸡大学网站时发现,这些“大学”为规避备案程序,将“学校官网”挂靠境外服务器,但为提高“官网”的逼真程度,这118所“大学”中有53所虚假大学的“官网”的底部均标识了网站备案号。经仔细核查,记者发现65所“没有符合条件的记录”;35所“有备案号,但查询未果”,涉嫌盗用或捏造;18所涉嫌抄袭盗用正规学校或企业或个人的备案信息,还有不少“大学”频繁更换网站域名。

以“山东华信大学”为例,媒体对照教育部“2015年全国高等 学校名单”,发现没有该“大学”任何相关信息,说明“山东华信大学”不具备2015年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该“大学”的“校名”模仿石家庄经济学院 华信学院(隶属河北省教育厅的独立学院),“校情总览”抄袭中原工学院(隶属河南省教育厅的学院);网站挂靠香港地区的服务器,网站页面底部显示的“备案号”为鲁ICP备07504268号-1。经查实,该备案号属于山东省一家贸易公司网站,与“大学”无关。

二、证书查询:骗人的特殊功能

虚假大学建网站的核心目的,是让其团伙伪造并骗卖出去的大中专院校学历文凭证书上的证书编号,在互联网上、在其所谓的官方网站上能有所查询,因此在虚假大学的网站一般都设置有“学历查询”“证书查询”“信息查询”等栏目入口。

这一骗人的“特殊功能”,在我国任何一家正规的普通高等院校官方网站是见不到的。目前,国家教育部仅认定了全国唯一的查询认证网站——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以下简称“学信网”),只有在学信网,正规普通高校的学生或毕业生,才能查询到大一新生的学籍、在校大学生的档案、高校毕业生的毕业或学位证书。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118所虚假大学的“学校官网”大多在其显眼处设置了“证书查询”入口,声称学生可在此进行大一新生的学籍查询、在校大学生的档案查询、高校毕业生的毕业或学位证书查询。谌江平指出,虚假大学之所以建这样的查询接口,就是想让假文凭更有市场。

通过学信网学历查询系统,公众可查询1991年以来的各类高等教育学历证书信息。除学信网外,其他网站并未得到教育部授权。

学信网特别提醒:凡接受高等教育学历教育的学生,可在入学三个月后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www.chsi.com.cn),核实自己的学籍信息,如果查不到自己的学籍信息,将不能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

三、虚假大学的肥沃土壤

“虚假大学屡禁不绝,根源在于‘文凭情结’。”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社会对一纸大学文凭的极端重视,为野鸡大学得以存活提供了肥沃土壤。“文凭情结”之下,“真的假文凭”与“假的真文凭”并存。虚假大学出售的假文凭属于前者,他们往往利用高考低分考生及家长的侥幸心理,故弄玄虚,声称有“计划外”招生名额,致使学生上当受骗。

除此之外,“明知故犯”,有些家长或学生明知这些“大学”和文凭证书是假的,但因为报考、升 职、考核、入户等利益驱使,使得他们“花钱买假”,沦为虚假大学造假利益链条中的最后一环。很多侥幸受益者,不仅不举报不投案,反而口耳相传,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虚假大学在中国社会很多个角落里的泛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考生及家长在报考学校时应多留心眼,用人单位需重视学历认定工作,使假文凭无生存之地。教育、工信、公安等部门应加强联合行动,打击虚假大学。

熊丙奇分析,要铲除虚假大学在中国社会的土壤,改革国内学位授予制度很有必要。在他看来,应实行大学自主办学、自授学位(文凭),学位(文凭)由社会专 业机构认证的制度;另一方面,应加强对高等教育的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从而促使“受教育者关注教育质量、品质,而不是混一张文凭”。

报考提示

1.考生及家 长应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填报志愿及录取信息,切勿轻信网上搜索结果。

2.考生可到教育部高考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阳光高考”对院校进行查询。如在院校库无查询结果,表示该院校不具备2015年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不能授予国家承认的学历。

3.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是教育部指定的学历查询唯一网站,其他网站未被授权。

 

野鸡大学租民宅当教室 瞄准高考落榜生

中国高考,在万千寒窗学子厉兵秣马,全力备战的同时,俗称“野鸡大学”的众多非正规、虚假大学也在大张旗鼓地准备借招生敛财。不过,在当局加强取缔与曝光下,野鸡大学目前似乎已销声匿迹。北京作为野鸡大学最多的城市,如今也是一校难找。

中国民航学院,中国邮电大学,首都财经贸易大学,这些名字与正规大学相似的野鸡大学,最近被中国媒体梳理发现超过210所,其中校名冠以北京,或校址虚设在北京的就有近百所。经曝光后,这些所谓大学的官网似乎一夜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按照民间高考资讯服务平台,上大学网提供的野鸡大学名单网站查找,要么无法打开网址,要么电话无人接通,始终联系不上任何一家在榜大学。

一家常年在淘宝提供文凭提升服务的网店店主说,网上标示的与北京、山东等名校有关的业务现已全部停止。

多年泛滥成灾的野鸡大学难道会就此收手,还只是为躲过风声,暂时按兵不动?

上大学网的内容总监谌江平接受受访时说,只要知假买假的需求仍大量存在,野鸡大学就会改头换面,卷土重来。他说,2013年由上大学网率先曝光的野鸡大学有150所,2014年已增加到210所。

他说,野鸡大学增长势头不减,是因为网站建设成本低廉,现在绝大多数野鸡大学只有空壳网站,且服务器大多在境外,域名易注册、易更换,教育部门和网监部门难以监管到位。

报道称,在中国,学历文凭仍为求职、升职必经的一道门槛,尤其在公办机构的内部考核中,文凭学历与晋升、待遇紧密挂钩。假文凭花费不多,也不会被轻易证伪,却能够换取光明的前途和实在的利益,这笔“划算”的买卖助长了野鸡大学多年以来的长盛不衰。

去年在江苏省抓获的一起涉案金额高达1亿多元人民币的网络诈骗案,竟牵出全国有31个省的25万人参与购买虚假大学毕业证书。

报道称,巨大的现实需求,也让极具投机嗅觉的野鸡大学不断地与时俱进,即便被封杀也会迅速死灰复燃。

在中国大学大规模扩招之前,野鸡大学的目标人群是一些希望能进校园学习的高考落榜生。租借高校周边校舍,假借知名大学的名义拉拢学生是当时行骗惯用的伎俩。

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李姓女子对媒体说,2003年中学毕业后,她曾就读过一所挂靠在上海一知名高校名下的野鸡大学。

“花了6000多元读了半年,什么也没得到,自认倒霉”,她说:“教室是租借大学附近的居民住宅,任课老师七拼八凑,学不到什么,还要通过自学考试才能拿到文凭,和当初许诺的根本不一样。”

“谍影重重”的野鸡大学飞不出凤凰

受人唾弃的野鸡大学之所以依然“困兽犹斗”,一是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就学需求,尤其是“一些成绩不佳又想念个好大学的”;还有就是野鸡大学存在巨大的利益驱动,投入少,收益大,相对的违法成本又很低。

野鸡大学的存在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一大痼疾,一方面学生学习个三年五载,文凭拿不上,只落得“凄凄惨惨戚戚”,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另一方面一些野鸡大学为“傍名牌”把校名取得与某些名牌大学相似,给名牌学校的公信力带来巨大的创伤。

早在5月份国家就曝光了一批野鸡大学的名单,目的是让公众能够辨别李逵和李鬼,所以辨别野鸡大学的方法也值得考究。野鸡大学办学时间短,有的一两年,有的三五年,没有传统和文化底蕴;野鸡大学的硬件配备极其有限,有的干脆在商务楼租房,有的展示图片上的图书馆很小,书籍只有一千来本,电脑房只有一两间,一看就知道是“糊”出来的;野鸡大学专业非常狭窄,基本上市场上热什么,就开办什么专业;招生标准“飘忽不定”,张榜公布时学校要求明明很高,但学生只要“抱着”学费上门,校方态度立马来个360度大转变,肯定能上!

高考刚刚结束,一些考生名落孙山,整天垂头丧气,家长也百般责骂、心急如焚。此时,切勿轻信人言,受一些野鸡大学的蛊惑。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宣传,公布野鸡大学名单,让其无处藏身的同时,要让家长们练就火眼金睛,明辨真伪;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让私立学校依法办学,不违规、不逾纪,加强处罚力度,增加野鸡大学违法成本,以“重典治乱”的决心,保护好象牙塔的公信力。

 

【启示与思考】

文凭工厂和野鸡大学互相依附,大有“交相辉映”的态势,但野鸡大学的杀伤力更大。文凭工厂或许是知假买假,但野鸡大学弄不好就变成招摇撞骗,让真考生蒙蔽了眼睛,砸进了银两,耗费了时光。怕就怕某些名不符实的野鸡大学与某些利益熏心的高中老师结合起来,哄骗那些不明就里的考生,这种事情都有案例可查,误导学生参观某些高校填报志愿的,背地修改学生志愿的,屡见报端。有的出于好心,有的却暗藏猫腻,结果,一些学生的利益被牺牲,上不了心仪的大学,维权成本又高,最后只能吞掉苦果复读一年。

一方面,考生与家长都应当对野鸡大学“上点心”,还是能够避免填报失误的。怕就怕一些家长和考生因信息闭塞,并不掌握情况,这便需要各地教育部门和高中管理层面多加提醒、多做工作、加强指引、杜绝误导。

另外野鸡大学之所以存在,说明社会上对于大学教育还是有诸多需求,现有的大学配置并不能完全满足日益丰富的大学教育需要。因而对于教育主管部门而言,也应当加强对大学的管理、引导和建设,特别是适当降低大学的办学门槛,让社会资本可以更多进入到办学领域,引导专业技术见长、精英化教育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和壮大,如此则以正规而丰富的民办高等教育取代那些骗人的野鸡大学,也是功德无量。

要想彻底整治野鸡大学,还需要“互联网+监管”。相关部门光有态度与力度仍然是不够的,更需要策略与智慧。既然野鸡大学主要活动在互联网之上,监管的触角必须“上网”,尤其是监管要引入互联网思维。进一步讲,无论是突击性监管,还是日常性监管,都必须站在“互联网+”风口,让“互联网+监管”形成新常态———相关信息的及时发布,相关进展的及时公布,相关查处的及时通报等。唯有如此,才能让野鸡大学“一地鸡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707/8213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