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让青少年远离毒品,预防教育是关键
2015年07月08日 09:58
【事件介绍】
中国首发毒品形势报告 委员建言青少年禁毒教育
6月24日是“国际禁毒日”,国新办举行中国禁毒工作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并正式对外发布《2014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国家禁毒委员会副主任、公安部部长助理刘跃进在介绍相关情况时表示,这份报告是中国政府首次对外发布的毒品形势报告,全面分析了我国当前禁毒斗争形势和面临的挑战,有利于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中国毒品形势,对于增强全民识毒防毒拒毒意识和能力,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支持禁毒工作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报告分为三部分,正文共四章
刘跃进介绍,《2014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分为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总共6000多字,正文共四章,包括毒品滥用、毒品来源、毒品贩运和毒品形势走向。
毒品滥用方面,三方面突出
第一,国内登记在策吸毒人员数量的持续增长,毒品滥用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截至2014年底,全国累计发现、登记吸毒人员295.5万名,实际吸毒人数超过1400万。滥用合成毒品人员累计登记人数首次超过滥用传统毒品人数。
第二,吸毒人员低龄化、多元化趋势明显,毒品种类多样化特点突出。截至2014年底,35岁以下青少年占在册吸毒人员总数过半。吸毒群体向企业事业职工、自由职业者、演艺界人士甚至公务人员等人群扩散。
第三,毒品的社会危害日益严重。截至2014年底,仅全国在册登记吸毒人员已死亡4.9万名。全国每年因吸毒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因吸毒引发的侵财性违法犯罪案件多发,自杀自残、伤害他人、毒驾、袭警抗法等极端肇事肇祸现象时有发生。
广东、四川是毒品主要来源之地
第一,在境外来源方面,“金三角”地区罂粟种植和冰毒生产仍保持较大规模,是我国境内海洛因和冰毒片剂的最大来源地。“金新月”地区海洛因和南美洲的可卡因在我国毒品消费市场占有一定份额。
在境内来源方面,广东、四川是境内冰毒晶体和氯胺酮的主要源头,一些不法分子趁我国对绝大多数新精神活性物质尚未列管之机,在国内生产此类物质。
从毒品贩运情况看,有以下六方面的突出特点:
第一,贩毒群体呈现“三低”特征,即年龄偏低、文化程度偏低、就业能力偏底。
第二,贩毒手段隐蔽、狡猾、渠道多、变化快。
第三,毒品从我境内流出或经我过境现象不断增多。
第四,毒品流向呈现出较强的地域性。
第五,大宗毒品案件增多。
第六,物流基地、互联网涉毒问题突出。
毒品形势的走向
在毒品滥用方面,我国将继续面临对巩固海洛因治理成果和应对合成毒品滥用快速蔓延的双重压力。新精神活性物质问题将随工作力度的加强进一步显露,存有在国内快速形成滥用的可能。
在毒品来源方面,“金三角”在当地局势的影响下,仍将是我国海洛因、冰毒片剂的主要来源地。受庞大消费市场和暴利刺激,国内制毒活动难以在短期内遏制。制毒原料必将随管制政策的调整不断发生变化,非列管化学品将不断出现。在毒品贩运方面,毒品贩运线路不断变化,逐步转变为跨省市、多地周转、接力式的辗转分销。随着走私贩运毒品手段的不断升级变化,防范打击难度将越来越大。
《报告》展示政府在禁毒工作方面的决心和责任
刘跃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从2014年到现在,中国毒品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去年6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国务院的常务会议专门听取了全国禁毒工作的汇报,对全国的禁毒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以及中央政法委的孟建柱书记对全国禁毒工作也做出了重要的批示和指示。国务委员、国家禁毒委员会主任郭声琨同志及时召开了全国禁毒工作会议,贯彻中央的精神,对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的禁毒工作做出了全面的部署。
刘跃进指出,在中央的高度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下,中国政府各个部门、各个行业掀起了禁毒工作的高潮,中国的禁毒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为了调动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参与禁毒工作,同时也为了让国内的广大民众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毒情形势和实际的毒品犯罪情况有一个真实、客观、清醒的了解,争取广大人民群众都参与到禁毒工作当中来,同时也便于跟国际社会、世界各国共同联手打击毒品犯罪。更重要的,也是展示中国政府在禁毒工作方面的决心和责任,以及展示中国政府在禁毒工作的方针和思路。
刘跃进强调,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国家禁毒委员会经过反复的调研论证,按照中央的相关精神,决定推出对中国禁毒工作形势向社会各界公开发布的制度。这次发布会是作为这项公开发布制度的第一场,也是借着今年国际禁毒日即将到来之际这样一个良好的时机对外发布。今后逐渐形成一个良性的、规律性的对外发布机制。
香港政协委员建言推动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
早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香港的政协委员王鸣就针对吸毒人员低龄化问题提交了《关于加大力度推动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的提案》。王鸣在提案中指出,青少年吸毒问题愈趋隐蔽和复杂,加上现时透过社交媒体网络如QQ、微信等,间接为青少年购销毒品或互通消息提供更多管道,增加他们接触毒品机会。推动青少年禁毒教育,无可避免是一场持久战。
王鸣认为,禁毒预防教育不独是政府的责任,民间及社会各界应共同携手,参与协助青少年以“无毒一生”、“无毒社区”为目标。因此,王鸣参考香港服务机构的一些成功经验,提出建议:
一、投放资源开发实用的禁毒教育信息工具
智能手机现已成为青少年生活的重要部分。当局应增加投放资源,例如设计一个集教育、资讯、评估及求助于一身的免费手机应用程式,提供有关毒品祸害、预防心得、损伤评估及戒毒服务的相关实用资讯,供青少年、家长及普罗大众可随时随地获取最新信息及掌握各种求助方法。
二、吸纳涉毒的年轻“过来人”参与推广禁毒
运用朋辈间互动的教育方式,由青年影响青年,以产生更大说服和感染力。一些已成功戒除毒瘾或滥毒习惯的青少年,可吸纳他们并透过有系统训练,协助他们成为志愿辅导人员或宣传大使,主动到学校及社区推广禁毒宣传信息。而一些真实个案故事,亦可由青年现身说法,制成短片或声音记录,在各种媒体中播放。
三、大量制作及滚动播放公益宣传禁毒广告
优秀而富有创意的公益禁毒广告,可收震撼和增强记忆的宣传效果。随着新兴媒体与流动装置广泛应用,除了中央新闻媒体继续刊登或播放禁毒新闻或专题资讯外,当局应加强善用简短精炼、生动活泼、定期更新内容的创意公益宣传禁毒广告,透过不同媒体平台滚动播放,深化青少年的抗毒意识。这些制作若能同时加入青年参与的元素,将有助增强受众的共鸣。
四、借助评估工具及专业人员加强解说毒品危机
鉴于青少年吸毒趋向隐蔽、求助动机低的现象愈见普遍,因此建议透过研发评估工具,分析青少年面对涉毒的危机与严重程度,从而及早识别吸毒者,以便尽早可提供适切支持和协助。另一方面,透过医护和辅导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实务经验,有助向公众提供最新的医疗知识、科研发现、新型毒品危机等资料;特别就家长或青少年出现的认知错误或误解,可作出较具权威性的指正和解释。此举同样发挥积极的教育意义。
五、加强培训专业辅导人员及促进两地交流
面对青少年涉毒形势转变,专业的辅导与治疗需求必定上升。当局宜及早作出评估并有策略地加强培训专业人员,应付所需。而随着香港和邻近的广东省合作日益频繁,对青少年跨境涉毒问题亦应持续保持警惕及关注。在现有合作及交流机制下,政府及民间应继续就两地禁毒宣传教育的政策措施,保持接触及交流,分享有用经验和最新应对手法。
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是禁毒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总体看,我国毒品问题呈发展蔓延趋势,毒品的消费市场正发生结构性变化,滥用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成瘾的人数稳中有降,低龄化趋势有所改善。但是,滥用冰毒、摇头丸、K粉等新型毒品呈扩大蔓延之势,且绝大多数为青少年群体。吸毒者已由高消费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青少年正逐步成为新滋生的新型毒品吸毒者的主力。因此,切实加强对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增强青少年识毒、防毒、拒毒意识,控制青少年吸毒行为的滋生就成为当前禁毒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中,在认识上把握好几方面关系。如预防教育与缉毒严打行动的关系。缉毒打击和预防教育都是推进禁毒工作的有效手段,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在实际工作中,预防教育防患于未然,挽救了边缘人群,净化了社会风气,同时也降低了禁毒工作的成本。虽然它没有缉毒、严打制毒、贩毒工作那样惊心动魄,但是它在根本上与我们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还有,对主流群体教育与高危群体教育的关系。目前,各地中小学校正贯彻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通知》和《中小学毒品预防专题教学大纲》这两个重要文件。相对来说,通过学校教育途径开展预教,效果很好,绝大多数孩子能形成较强的防毒、拒毒观念。但是还有一些社会的高危群体,它包括常涉足娱乐场所人员和娱乐场所的从业人员、无业闲散人员及那些具有非健康生活状态的无业辍学并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由于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原因,他们在心理成长、个性发展及行为培养等方面受阻,很容易逐步滑向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群体,成为吸毒行为的高风险人群。因此,我们的教育既重视主流群体的教育,也决不能忽视非主流群体教育,否则将会使我们的禁毒工作事倍功半。
再则,在教育形式上,传统式教育与多元教育模式关系。所谓传统型模式,有人称其“恐吓式教育”。往往通过图片形象实例,以吸毒者丑陋形象和“身败名裂”、“倾家荡产”的下场警示受众。这种教育方式对绝大多数青少年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边缘人群青少年,情况却并非如此。他们看到现实生活的吸毒者并不像宣传教育中所描绘那样时,就很容易轻信和接受吸、贩毒者的反宣传,诸如“宣传的那套是吓吓人的”、“偶尔吸一口没什么关系”等。这一人群有着非正常的心理特性和对毒品诱惑较弱的抵抗力,在那种逆反心理和好奇心的驱使下,最后滑向吸毒圈子里,使我们的教育很容易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如何让孩子真正远离毒品的侵害?
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应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人群的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当前,如何根据国际、国内毒品问题的新形势、新特点,结合贯彻落实禁毒法,进一步做好预防工作是值得研究的。对此,必须要从“大预防观”的角度,通过综合治理,广泛发动群众,强化法制、科学教育和开展健康促进等措施、方法实现既定目标。这既是做好禁毒工作要采取的重要措施,也是做好预防工作的一个基本策略和指导思想。
一要牢固地树立吸毒违法的法制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是国家为保护公民健康而制定的法律,任何人都应该自觉遵守,违者必究。因此,在开展禁毒教育时,一个重要的基础环节就是进行法制宣传,使每个公民,包括青少年树立吸毒违法的法制观念,自觉遵守国家法律。
二要正确认识毒品的危害性。
调查表明,大多数吸毒者在滥用毒品之前对毒品知识了解甚少、根本不了解或存在认识误区。由于受教育的程度、社会生活经验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青少年身上。导致新型毒品滥用流行有以下一些因素和错误认知:一是受到同学、朋友或不良交往的影响,抱着“吸着玩儿”或“吸一两次没什么,不会上瘾”的盲从或无知、侥幸心理而尝试吸毒;二是将吸食毒品作为一种社会时尚或娱乐减压的方式,错误地认为“张三”、“李四”等业内人士或圈内朋友在吸食,将其作为显示身份、地位或做为减压发泄的方式而盲目跟从效仿;三是对毒品危害性持怀疑态度和逆反心理。这些人一方面对毒品及其成瘾性缺乏正确认知,另一方面却认为对毒品危害性的宣传是危言耸听,偏要“以身试毒”,上瘾后再后悔莫及。因此,加强对青少年毒品知识的宣传教育,正确认识各类毒品的危害性和成瘾的后果,是预防毒品滥用的最重要和基本措施之一。对此,学校、社会和家庭都有对青少年进行毒品预防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三要加强素质教育。
从学校到社会的各级各类教育中,应加强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注意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从根本上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制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树立健康人格和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此外,社会和学校应积极开展一些健康促进活功,用健康、向上的社会生活方式引导、影响青少年。总之,提高禁毒意识应体现“全方位”和“打持久战”的思想,形成一种社会、学校、家庭各种环节的宏观、微观结合的禁毒预防机制。
在对青少年进行毒品危害的宣传教育的时候,应注意策略和方法;例如:根据不同人群和各年龄段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此外要注意避免简单的“恐吓”,而是通过科普宣传、科学地讲清各类毒品的危害性和成瘾性,使他们树立起对毒品和成瘾的正确认知。
四要控制(青少年)吸烟。
毒品预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减少和控制青少年吸烟,这是具体和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美国的一项全国药物滥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吸烟者中滥用大麻的比例是不吸烟者的63倍;而大麻滥用者中滥用更为“烈性毒品”的比例是未用过大麻者的104倍。绝大多数人的药物滥用问题发生在青少年时期,而药物滥用往往是从吸烟开始的。香烟、酒被认为是以后使用毒品的入门物质。因此,药物滥用预防的重点应该从预防和干预青少年吸烟、酗酒开始,从长远观点看,减少烟草使用是所有降低药物滥用措施中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实践证明,对青少年健康行为的教育干预愈早,愈能有效地减少不良行为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
【启示与思考】
从《2014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吸毒已成为一个触目惊心的严重问题。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的数字表明,我国最近几年青少年吸毒的比例始终在80%左右。毫无疑问,青少年已成为最易受到毒品侵害的“高危人群”,我国青少年禁毒的形势十分严峻。
针对目前我国青少年吸毒的状况,应当以理抗毒、以情拒毒、依法治毒,充分发动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之能量,驱除毒魔,是当前在青少年中开展禁毒工作的重要途径。唯有将这三策并举,才能有效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永葆青春的生机和灿烂。
以理抗毒,就是要加大禁毒的宣传和教育,讲清楚“不能吸毒”这个道理,使青少年惧而远之。学校教育依然是当今禁毒最有效的形式。毒品预防教育应该始终坚持走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的道路。据汕头市的调查,该市青少年吸毒90%以上都是由于好奇心和对毒品知识缺乏。这个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对毒品的愚昧无知,原来是扼杀青少年的凶手。而在家庭、学校、社区和公众场合,通过书籍、报纸、电视、图片、录像、广告进行禁毒宣传和教育,做好超前预防工作,才是根本途径和出路。
以情拒毒,就是要用爱心、温情营造一个能让青少年拒绝毒品的外部环境,使他们能以情拒毒。在失去家庭温情、社会关怀的情况下,青少年心里抵抗力极差,易沾染毒品。而对于那些已吸毒的青少年来说,要戒除毒品,父母的鼓励、社会的帮助尤其重要。
依法治毒,就是要完善立法、加强执法,打击各类毒品犯罪,根除毒品种植、生产、销售的渠道。我国目前的刑事法律对毒品犯罪采取了严厉惩处措施,但打击毒品犯罪的法律措施还要进一步完善,保护青少年的法律也要进一步完善,要加大对毒品犯罪集团的打击,加强国际间的司法合作。
如何攻克青少年禁毒教育这一难题,也许还有待于全社会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但有一点必须肯定,对于生活在阳光雨露之中的孩子,“防患于未然”总比“亡羊补牢”为好,青少年禁毒工作任重而道远。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708/8214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