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南大”简称之争,高校应懂名副其实最重要
2015年07月13日 11:03
【事件介绍】
南昌大学叫“南大”,南京大学“不干了”
6月底,南昌大学发布由江西省教育厅核准发布的章程,将“南大”定为自己的学校简称。
这引发了部分南京大学师生的不满。有南京大学师生指出,2014年12月,经教育部核准发布的《南京大学章程》,已规定南京大学简称“南大”。有南京大学网友就认为,南昌大学在此种情况下还在章程中使用“南大”简称,就令人费解了。
7月2日,南京大学有关方面也在校园BBS“校长信箱”版回应,表示“学校已向教育部、江西省教育厅表示了我校及广大师生对此事的严重关切。”
南昌大学有关人士则表示,学校对此事未有统一回复。对此,江西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前天告知记者,他们正在研究如何妥善解决此事。当天,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南昌大学章程》经江西省教育厅核准后,尚未到教育部备案,目前,教育部对高校章程中关于简称的具体做法还未有详细规定,但希望南昌大学、南京大学能规避引发校名争议的情况出现,协商妥善解决此事。
南京大学:已注册商标 南昌大学:重名不影响
还有网友发现,南昌大学此前公布的校歌歌词中,还有“巍巍昌大宏规启”的词句,似在自称“昌大”,而不是“南大”。
记者发现,南昌大学新闻中心官方微博近来还发布了多条包含“早安南大”、“晚安南大”字样的微博。早在去年,《南京大学章程》经核准发布,规定南京大学简称为“南大”后,就有江西媒体追问南昌大学反应。当时,南昌大学有关人员介绍,一直以来,南昌大学在人们口中有“南大”、“昌大”、“江大”、“江工大”等多个简称,其中,“昌大”是过去为了区别于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的简称。
有关人员透露,学校领导曾通过走访老领导、校友和师生发现,大家对“江大”、“昌大”等简称认可度不高,但对“南大”这一简称比较认同,认为南京大学在章程中明确简称“南大”并不影响南昌大学也叫“南大”。有报道称,2001年南京大学就注册了“南大”商标,而南昌大学也注册了涉及多个领域类别的“昌大”商标。南京大学部分学生因此认为,南昌大学如果使用“南大”简称就侵犯了知识产权。
泸州医学院更名川医四川大学表示不同意
今年4月28日,教育部发函同意泸州医学院改名“四川医科大学”。这一更名引起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海内外老校友的反对。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前身为“华西医科大学”,再往前的名字为“四川医学院”,简称“川医”。泸州医学院改名后的简称与此相似,故“川医”老校友认为这会抢走“川医”的名头,侵犯了母校的权益。
6月9日,四川大学也正式向教育部发函,表态“不同意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四川大学校长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还透露,校方如今“已正式向教育部提起行政复议”。然而6月底,有传言称“四川医科大学”被宣布更名取消,改为“四川第二医科大学”,对此学校方面并未回应。
章程规定同一简称合规否?
“现在相应规范性文件中,都没有规定简称应该怎样。”前天,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首席专家劳凯声教授介绍,简称并不是一个正规的称呼,是为了人们口头语言方便而使用的一种称呼,目前《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等都未具体规定高校简称的具体做法。
但劳凯声认为,从民法来看,高等学校都是民法意义上的法人,而作为其中一项法人权利,高校名称(包括简称)理应受到法律保护。他认为,高校名称(包括简称)应该具有唯一性,否则,大学法人的合法权益就可能受到侵害。“具体来看,就是谁先使用这个简称,提供证据,最后来判断简称的使用权应该归谁。”劳凯声说。
两校章程是否有高低之分?
《南京大学章程》经教育部核准发布,而《南昌大学章程》由江西省教育厅核准发布,两校章程是否因此有高低之分,而有不同的效力?“不是说教育部批准的东西,层级一定要高。”劳凯声解释,由于南昌大学属于江西省属高校,所以其章程应由江西省教育行政部门审核,而根据同样的道理,因为南京大学属于教育部直属高校,所以其章程要由教育部核准发布,但并不等于说两部章程有高低之分。
劳凯声说,高校章程都是一种在高等教育立法体系之外对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的规范性文件,“所以本身并不是法律,我们很多人把它叫做准立法或准法律。”据教育部介绍,教育部已核准发布84所中央部门所属“211”高校章程,同时,也有来自各地的28所“211”高校章程由各地通过核准。
“山大”有俩“华师”有仨
北京大学教育法研究中心主任湛中乐教授认为,高等教育法中并没有规定简称,一般情况下都是使用的全称。至于高校简称一般是从习惯,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究竟所指为何,需要看具体语境。
例如,对于不同地方的人而言,“华师”可能就是不同的学校,如广东人多会认为,“华师”就是华南师范大学,而湖北人多认为华师是华中师范大学,而上海人多将华师当做华东师范大学。又如,河北大学和河南大学在当地人看来,都是“河大”,而山西大学和山东大学也都是当地人眼中的“山大”。包括“南大”,既可能指的是南京大学,也可能指的是南昌大学,还可能说的是南开大学。不过,经教育部核准发布的《南开大学章程》,规定学校简称“南开”。
并非每个学校都在各自章程中规定了学校的中文简称,如位于江苏无锡的江南大学,并未在学校章程中,将人们习惯的“江大”定为自己的简称,就没有规定学校的简称。
简称易重名的中国大学:
长大:长安大学、长春大学。华农:华中农大、华南农大。北工大:北京工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华师: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交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北京交大、西南交大、兰州交大……山大:山东大学、山西大学。东大:东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大:西北大学、西南大学。河大:河南大学、河北大学。南大:南京大学、南昌大学、南开大学。华工: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大:中山大学、中南大学、中北大学。江大:江苏大学、江南大学、江汉大学。湖大:湖南大学、湖北大学。海大:海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石大:中国石油大学、石河子大学。西政: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
简称易重复校名的特点:
校名含“东南西北中”等方位的大学;含“山河湖海江”等字样的大学;师范、财经、政法或理工等院校。
网友:大学称呼凝聚的是母校之情
部分网友认为:不要低估简称对一所大学的意义。在正式场合,简称可以代替校名。在非正式场合,简称会更多被使用。而学生特别是校友对母校的感情,更多体现在简称里。就好比,对北大无比自信的毕业生见面一对“暗号”——“我也是北大的”,感情骤然升起温。他们不会说“我也是北京大学的”,显得生分,不地道不专业,会让人感觉“你是否冒牌的”。
他们认为,简称更多是在凝聚一种感情,一种校友市民对学校的感情。既然是感情,还是远离功利为好,不要把过多行政、算计因素强加到校名之上。
那么让我们来看对“南大”这个小名,南昌大学和南京大学谁更有感情。国立南京大学1949年就有此名,“南大”之名从此叫开。而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即便随之有小范围“南大”之说,前面放着南京大学,这么称呼自己会不会别扭?如果说在“南大”中寄于某种情感,这种情感有多少纯粹?
南京大学简称“南大”是约定俗成,更已沉淀成一种文化,其中寄托着校友和当地市民对该校的特殊情感。而南昌大学对外宣称简称“南大”,倒让人怀疑是否是学校领导层的行政性思维在作怪。首先要看校友和社会对这个后面起名的“南大”有多大认同,“南大”是否是行政思维的一厢情愿?其次要看通过简称“南大”是否要达成某种“名头溢价”,办学实力不如南京大学,但却与南京大学“起名”,学校是否突然“高大上”起来?背后的行政性盘算让人感觉很怪。
专家:“南大”校名简称之争是秀浮躁
从7月初开始,南京大学和南昌大学因为校名简称的事见诸报端,甚至惊动了教育部。虚名的“南大”之争,到底反映了什么问题?在大学同质化的语境下,大学之间的竞争过分追求噱头,实则舍本逐末。坦率而言,有争论简称的功夫,倒不如反思如何改革办学,苦练内功,在创造特色,独树一帜上下功夫。
教育部都回应“南大”简称风波:望两校自行协商。可见这根本不是什么大事情。
大学,大之学者,本就不应该在这无关紧要的小事上争来争去。简称就只是一个代号而已。就像一个孩子的小名,难道你叫小芳小明其他人就不可以叫小芳小明吗?
以此类比,河南大学简称可以是“河大”,河北大学简称为“河大”怎么不可以?即使河北大学简称“北大”,北京大学也没必要反对。南昌大学有权利对自己的名称给予符合常理的简化,对此,南京大学有权利“关切”但也没有必要自我标榜、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下觉得自己更有资格叫“南大”。
这事本身并不复杂,某些媒体一篇不太严谨的“嚼舌根”式的新闻报道,充分扮演了一个类似于“挑动群众斗群众”的角色。倒是让我想起不久前北大和清华状元之争的热闹来!南昌大学对应北大,南京大学对应清华大学,是如法炮制的话题大战。是现在大学没正事可干都在忙着抢话题?还是有媒体喜欢制造话题来挑起学校的争端呢?
南京大学南昌大学都称“南大”又何妨?为了一个名字,大学之间互相攻击、互相诋毁才真正失去了一个大学应有的涵养和气度。有好事之人非要动不动就拿两校教学质量说事,名利主义心思,排资论辈弄学风更让人看不懂。用南昌话说好哩哩争个啥?“落脚货”(残次没水准)才会跟风瞎起哄。
一个学校的好坏跟简称没半点关系,支持南京大学叫“南大”,更支持南昌大学叫“南大”,不仅因为“南大”还不像“北大”一样已成公论,更因为市场行为就应该让市场去检验,让历史去检验。
【启示与思考】
到底谁该叫“南大”似乎很难有定论。南昌大学也是以南字打头的,自己简称为“南大”也无可厚非,不过谁都明白此“南大”极易被误认为彼“南大”。
南昌大学校长周创兵自己曾说过:学校名字不重要,学校更应该注重内涵,“南大”也好,“昌大”也好,只是一个称呼。这话是在2014年12月周校长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而时隔半年正逢紧张的招生季,这位校长心中的算盘恐怕不言而喻。附着在大学的功利之风在改名字一事上“原形毕露”。
而在目前对高校的评价体系中,大学比学院高,学院比学校高,校名背后的不同层级决定了生源质量和资源分配,更名之后带来的实际利益和潜在资源,成为令众多高校趋之若鹜的根本。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大学本是一个社会的学术圣地,思想圣地,培育独立精神,创造新生文化。大学之“大”绝不是因为名称之“大”,而是因为其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学术氛围、对社会的贡献等综合因素对社会贡献之大。这是一个社会和公众对大学的最基本的价值认同。
一所真正的名校,更不应该纠结于名称。名字决定不了办学质量,更决定不了社会的口碑。谁叫“南大”不重要,而谁能名副其实配得上大众心中“南大”的水准才更重要。大学的内在精神才是这场争夺的本质。一所大学,最重要的是有自身灵魂,优秀的教师,高素质的学生,丰富的资源,形成一个具有创造力,良性互动的氛围。就像提起北大、人大,人们会认为其活跃创新;提起清华,人们则会联想到其严谨求实的精神。所以,大学,何不脚踏实地,心怀理想,向更远处前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713/8220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