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官场尸位素餐,不容忽视的吏治腐败

2015年07月14日 09:27

 

【事件介绍】

李克强:尸位素餐就是典型的吏治腐败

近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国务院重大政策措施落实重点督查情况汇报,对落实不力的坚决处置整改等工作。会议确定,各级财政将已收回沉淀和违规资金2500多亿元,加快统筹用于急需领域,国务院将239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存量资金调整用于在建重大项目。

会议听取了国务院督查组对18个省份和35个部门、单位重点督查情况的汇报,对相关地区和部门主动有力抓好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政策落实予以充分肯定,同时要求抓紧整改发现的问题。

会议确定,一是各级财政将已收回沉淀和违规资金2500多亿元,加快统筹用于急需领域;国务院将239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存量资金调整用于在建重大项目;对闲置土地处置不力的收回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二是督促加快铁路、农村公路和重大水利等建设,保证完成全年目标。通过专项债券及其他市场化筹资,支持国际产能合作。三是对涉农资金整合、放宽公积金使用、政务信息共享等方面落实不到位的事项挂牌催办。四是抓紧清理阻碍改革推进、政策落地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加快修订财政、投融资等管理规定和市场准入、产品服务等标准。各地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各部门要加强服务,帮助地方解决难题。对明显不作为、整改不力的要约谈问责。建立健全常态化督查机制,确保各项政策取得实效。

不能让有作为的替不作为的买单

今年5月以来,国务院派出11个督查组,对18个省(区、市)和35个部门、单位开展重点督查。昨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督查情况汇报。

针对11个督查组的汇报,李克强总理指出,督查中发现的沉淀资金、闲置土地,该收回的就要收回,该处理的就要处理;对国务院政策执行不力的要通报批评;对明显不作为的,更要严肃问责处理。

“不能像你们材料中汇报的那样:缓作为没事,反而快作为为缓作为买单;不作为没事,反而有作为可能替没作为买单。这叫什么道理?”总理说,“尸位素餐、无所作为是典型的吏治腐败,这样的干部应该追责!”

“有些地方,审批事项从中央一路下放到县里,结果县里接不住,影响了百姓办事、企业效率。还有些地方,表面上取消了一些审批事项,但前置审批居然大幅增加!”李克强问,“这不是玩文字游戏吗?这样的行为要坚决查处!”

李克强说,从长远看,督查机制必须常态化。李克强最后要求,本次督查结果该公布的要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对于有些不负责任的典型要公开曝光。

 

尸位素餐为什么是典型的吏治腐败

在其位谋其职,这是对公职人员最基本的行政伦理要求。尸位素餐、无所作为,简单来说是就是在其位不谋其职,在其岗不负其责,既影响了行政效率,又浪费了公共资源,最终会损害到公共利益。所谓腐败,本质上说是以权谋私,损公肥私,那么如果说贪污受贿是一种主动型的腐败,尸位素餐就是一种被动型、消极型的腐败,两者产生的不良后果是一致的。

尸位素餐之所以被称为典型的吏治腐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会对行政体系内部产生一种负面效应。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会议中所指出的,“缓作为没事,反而快作为为缓作为买单;不作为没事,反而有作为可能替没作为买单”——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在这样一种反而激励机制之下,实干型、改革型的官员往往会因为出错的概率较大,而容易受到排挤和苛责,而尸位素餐者却相对保险。长此以往,不作为、缓作为就会成为一种官场潜规则,甚至是一种行政常态。

这种隐性腐败的危害性,一点不亚于官员贪污受贿。比如有些地方,表面上取消了一些审批事项,但前置审批居然大幅增加,这种被总理怒斥为“玩弄文字游戏”的作为,既影响了办事效率,事实上也是对中央简政放权政策的一种软抵抗,阻碍了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再比如,在高压反腐的语境下,很多行政开支和福利大幅缩水,一些官员便觉得受了委屈,表面上不敢反对,私下里却以消极工作来对抗。

最重要的一点是,无法形成良性的用人机制和用人导向,无能无为者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生存,反而是有能有为者动辄得咎,处处受制。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制度举措,对于尸位素餐者很难实行有效的问责。现实而言,有多少官员因为懒政和不作为而被问责?又有多少碌碌无为之辈获得升迁?

既然把尸位素餐提升到“典型的吏治腐败”的高度,并对这样的干部严厉问责,那么就应该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一项关于官员选任的重要规定——《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明确“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这是我国关于用人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其目的就在于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对于某些尸位素餐、无所作为的官员来说,这无异于是敲响了警钟。但需要注意的是,作为用人制度的一项纲领性的文件,它的意义更多在于传达一种信号和导向,其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还有赖于进一步的制度推进和落实。

人民网评:为官尸位素餐,不妨去其位

在近日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总理使用的一个高频词是“抓落实”。“我在基层调研时注意到,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李克强说到这儿加重了语气,“说的难听点,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

尸位素餐,这词出自总理之口,不同寻常,既可见总理难抑怒火,也可想见确有一些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混日子,得过且过。总理这话是说给基层官员听的,也是说给与会的各部委官员,不然总理不会语气异常严厉地称,“在座的各部委,国务院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了没有?你们各自的责任履行了没有?”“各位,你们要‘守土有责’啊!”

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这是为官者的基本伦理。如果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还不如回家卖红薯;如果“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还不如把位子让给愿意干事、能干事的人。

浙江桐庐县分水镇现存名为《分水县戒石铭》的石碑,石碑上刻有“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齿,上天难欺”。今天的官员在认识上应该更有高度,被纳税人供养,如果尸位素餐,真是不配为官。据载,《分水县戒石铭》的石碑外面还有碑亭,碑亭上悬有“延客惟谈公事,入门先问民情”的对联。再联系到郑板桥的名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的官员做到了一枝一叶总关情、入门先问民情了吗?在现代文明、民主制度框架内成长的官员,总不能不如一些封建官吏吧?

为官尸位素餐,不外乎三种原因。其一,怕出事。要做事,励精图治,大刀阔斧改革,难免出事,不能因怕出事就不做事。其二,怕损害自身利益。中央出台了规定,势必触动一些既得利益者的灰色利益,为了捍卫既得利益,就对中央规定阳奉阴违,或者故意不落实。其三,能力不济,又过于懒惰。想做事,会做事,做成事,并不容易,有的官员能力确实不行,索性不做事。

无论哪种情况,只要不做事就不配坐在位置上。民众需要的是会做事、做成事的官员,而不是尸位素餐的官员;需要的是官员落实中央的政策,而不是顶着政策拒不落实。对于不落实、不做事的官员,难道无计可施?李克强已经说了,要通过督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等方式,既督地方,也督部门。“国务院决不发空头文件,所有政策措施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诚然,中央规定再好,如果不落实就是一纸空文,如果好经被念歪更是危害民众。

其实,对任何有底线、有抱负、有尊严的官员来说,不做事是极其耻辱的事情。“人去政声后,民意闲谈中”,谁不希望在任时、卸任后留个好名声。如果真正做事了,为民众谋福利了,就会被传诵。古有苏堤、今有焦桐的佳话。

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苏东坡曾撰诗谈及,“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这条堤岸,现如今已经成为西湖十景之首,名曰“苏堤春晓”。“苏堤”二字,可看出民众对苏东坡的感谢与缅怀。在河南兰考城关乡韩陵村村口,有一棵泡桐,是当年焦裕禄亲手种下的,兰考人称之为“焦桐”,它已成为一种隐喻和象征,兰考人看到焦桐就会想起焦裕禄,感念老书记当年为兰考的操劳。

习近平曾说过,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为官者“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官员掌握着公权力,公权力来自民众,权为民所用不是天经地义吗?官员要拎着乌纱帽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做官,更不能不做事、乱做事,否则民众留你何用?

 

【启示与思考】

毫无疑问,官员不作为是一种典型性腐败。公权力只有三种存在方式,一是正当作为,一是乱作为,一是不作为。“看得见的手”往往不甘寂寞,逾越各种边界到处乱伸,是显而易见的积极腐败;上级有明令不听,企业有问题不解决,百姓有疾苦无动于衷,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似乎也在点卯当差,实际是一种消极腐败。权力来源于人民,理当为人民服务,消极无为、有出世之想的人做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去做官。

人们对乱作为的积极腐败深恶痛绝,对不作为的消极腐败徒唤奈何。若论其危害性,二者之间的差别则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李克强总理强调“国务院决不发空头文件”,如果部门和地方消极不作为,政令不畅通,存在大量肠梗阻,种种文件就可能被悬空搁置,种种政策就有不出国务院的危险,从而导致政府由下而上地失信于民。

不作为与乱作为看似两个极端,其实很可能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比如,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不少企业家表示,官员吃拿卡要确实少了,但不办事的也多了。这是“不给好处不办事”的官场恶习在新条件下的变异,吃、拿、要固然没有了,卡却依然存在。而一旦条件发生了变化,不作为就会迅速摇身一变,变成“给了好处乱办事”甚至索要好处乱办事的乱作为。因此,不办事、不作为的后果,在表现形态上似不及乱作为触目惊心,而其危害却可能更广更深。

不作为的官员之所以不是个别,尸位素餐之所以成为一种官场风气,自然有其生存的土壤,那就是不出事也不做事的还能有位,“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偏能过得去。消除这种积习,有灭此朝食的愿望当然不错,但事实上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跳出熟视无睹的窠臼,破除不敢得罪人的陋习,拍案而起、直面不作为的现实,是扭转不作为风气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应当是制度快速跟进。

最直观的解决思路自然是,如果官员尸位素餐就让他失位,如果官员对待公务虚应就让他过不去,但这需要有效制度发挥日常作用。对政策落实的具体情况,进行自上而下的督查无疑必要,却不能满足于此。应当承认,在公务流程管控、监督以及申诉等方面的建构还十分欠缺,致使官员的自由裁量失去控制。比如,在项目审批中,有的官员答复“马上就办”,结果是这四个字说了两年多也没办;法律规章明确规定多少个工作日必须完成项目核准,但事实却是几乎从来没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对于此类消极作为的部门和官员,可有部门监督、处置?公民和法人除了苦苦哀求或“给好处”、“做工作”,可有地方申诉?申诉后受到打击报复,可有权利救济?

文件要落地生根,政策要开花结果,政令要畅行无窒碍,就必须让尸位素餐的官员“过不去”,就必须通过制度建设和舆论监督荡涤无聊度日的官场习气,造就人人奋发有为、个个积极向上的政治生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714/8222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