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高考移民”引争议 学籍空挂何时了
2015年07月16日 09:48
【事件介绍】
榆林高考文科状元被指“高考移民” 当地教育局予以否认
近期,一则题为《陕西榆林文科高考状元邢某某是“高考移民”,华栋中学校长李锦成带头造假》的网帖引起广泛关注。该帖称,陕西榆林高考文科状元邢某某系山东籍“高考移民”,户籍挂靠在榆林华栋中学校长李锦成名下。
该帖还说,邢某某系山东省鄄城县人,2009年5月21日由鄄城县迁入榆林市榆阳区青山路派出所,住址是榆林市常乐路广元巷。监护人为华栋中学校长李锦成,监护人关系是“舅父”。网帖中还提到了另外一名考生乔路,河南洛阳人,同样将户口迁到李锦成名下。
在今年陕西省高考成绩公布后,斩获榆林市文科状元的华栋中学并没有在校内张贴横幅进行宣传,而文科状元邢某某也没有像理科状元那样频频接受本地媒体的采访。
记者向几名华栋中学2015届学生打听邢某某,均表示“不认识”、“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在记者获得的一份2015年华栋中学高考前文科模拟考试名单中,也没有发现邢某某的名字。举报帖中也提到,榆林历次全市模拟考试成绩排名前100名的学生中都没有邢某某。
笔者联系了华栋中学副校长苗海平,他表示看到了网上的举报,网上贴出的成绩单也是真的。但他介绍说,邢某某的母亲此前曾在学校工作,民办学校为了留住人才,可以解决子女户口。“因为我们是民办中学,集体户办不下来,所以就挂在户主即学校董事长名下,当时,公安局、教育局、招生办都是知道的。”苗海平说。
苗海平告诉记者,邢某某的母亲于2007年前后被华栋中学聘为英语教师,2009年邢某某的户口由山东鄄城县迁到榆林,中考以519分的成绩考入华栋中学,在华栋中学高一1班就读了一段时间后,因病到外地治疗,随后便在西安的一所中学借读了两年多。“因为她学籍在华栋中学,而陕西有规定必须回户籍所在地报名高考,所以她在西安借读了两年多,最后还是在我们学校报名参加的高考。”苗海平告诉记者,由于学籍在华栋中学,邢某某回华栋中学参加了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报名。对于邢某某的母亲何时在华栋中学任教,又在哪一年辞职,苗海平称记不太清。“我们是民办中学,自主招聘,干个三年五年可能就走了。这个杨老师不干了也是因为她女儿病了,要照顾孩子,所以后来辞职了。”记者多次试图与华栋中学校长李锦成联系,但一直未能打通其电话。记者也联系了邢的父亲,但他知道记者来意后就挂断了电话。
当地招生办告诉记者,网帖出现后,榆阳区教育局已成立了由教育股、招生办、监察室联合组成的调查组,目前调查已经完成,认为“该生2015年在榆阳区参加高考符合政策,不属于高考移民”。
调查称,邢某某系华栋中学2015届1班学生,出生地为山东省鄄城县。该生母亲杨某为华栋中学教师,该生于2009年5月21日将户籍迁至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户籍在榆阳区满6年),于2011年8月转入华栋中学初中部就读,2012年在榆阳区参加了中考,并被录取,高中学籍一直在华栋中学(学籍在榆阳区初中1年、高中3年),高中阶段学业水平考试在榆阳区参加,今年在榆阳区参加了高考。调查认为,该生符合在陕西参加高考的条件,即“截至2015年8月31日,本人常住户籍在陕满3年;截至2015学年,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在陕连续学籍满3年,即从第一学年开始,在我省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学校注册学籍、连续就读3年,按规定完成学业并获得陕西省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普通高中毕业学生还应有全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即可在陕西申请报名参加高考。”因此不属于高考移民。
教育专家熊丙奇表示,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来讲,中西部地区为了引进人才,在户籍管理方面不太严格。“户口迁至北京、上海肯定是很难的,但是从山东迁到陕西就比较简单,因为(这些地方)户籍一般管得不严。”“要严格控制户籍,在目前的现实之下,实际上是很难的。”苗海平也表示:“我们榆林市政府都是鼓励人家在榆林上户口的,只要你有房产、暂住证、单位证明,都是允许的、合法的。”
熊丙奇认为,学籍空挂是高考移民的主要方式,打击高考移民,主要不是户籍的问题,核心在于学籍的问题。“对办理户籍比较容易的地方,打击高考移民主要不是由户籍来控制,而应户籍加学籍,除了户籍满足年限要求外,还要有连续学籍,3年或时间更长,学籍不能空挂。”
市民:是对榆林市所有考生的不公
“我的孩子就是今年高考的,听到这个消息后,让我大吃一惊,“它们”为了躲开原籍的激烈竞争,在我们榆林博个好前程,抢占榆林学生的资源,殊不知这是对榆林所有考生的不公。”市民王阿姨气愤的说。
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邢程远以617分的高分博得榆林高考文科状元的头衔,一时间人们都将焦点对准了她,好像是因为“状元”太扎眼,所以才“不幸”被揭发。对于榆林目前还有多少“高考移民”,我们不得而知?”
榆林市华栋中学:邢程远学籍在华栋,本人在外读书并非李锦成外甥
7月6日中午,记者就上述网帖中涉及内容采访了榆林市华栋中学负责教学工作的苗副校长,苗副校长称邢程远的母亲以前是华栋的老师,在这里教学的时候就把邢程远也带了过来,中考也被华栋中学录取,在华栋中学就读了几个星期后由于母亲的离开也随着离开了,但是学籍一直保留在榆林市华栋中学,所以才造成现在的情况。当记者问及榆林市华栋中学校长李锦成是否为邢程远的舅舅时,苗副校长称这是个人私事不便回答。
随后,记者电话联系了榆林市华栋中学校长李锦成,李校长坦然承认,邢某并非是他的外甥,只是当时为了能留下邢程远的母亲,保存民办学校的师资力量,所以答应为她办理邢程远的户籍问题。
高考状元被指高考移民 学籍空挂才是真问题
开放异地高考和防止高考移民,都应该以学生的连续学籍为基础,而要以学籍为基础确定学生的报考条件,就需要治理“学籍空挂”这一现象。
榆林市教育局副局长表示,从政策上来说,考生只要符合“双三”条件,也就是在榆林户籍和学籍均满三年,就不算高考移民,但户籍上是否有问题,只能以公安局的户籍资料为准。于是,不少舆论把矛头对准户口迁入审查问题,质疑当地警方户口迁入审查可能存在漏洞。
户口迁入审查是否存在漏洞,需要严厉追查,但同时这名考生是否存在“学籍空挂”的问题——把学籍挂在当地学校,本人却在外地求学。开放异地高考和防止高考移民,都应该以学生的连续学籍为基础,而要以学籍为基础确定学生的报考条件,就需要治理“学籍空挂”这一现象。
“学籍空挂”是目前教育质量相对薄弱地区高考移民的主要问题。为此,为打击这类高考移民,一些省市提出双证要求,即学籍证和户籍证,其中,学籍要求在本省连续求学三年。但在具体执行中,常有“学籍空挂”现象。
我国已经推出全国联网的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那么,一名学生在一所学校“空挂学籍”,却到另一地求学,就应该在学籍信息系统中记录下来。如果“空挂学籍”是跨省求学,那么,则在本省没有连续学籍,进而不符合报考条件,而如果不是跨省求学,只是在本省另一地求学(这种情况在省内是存在的,比如借读),那么在本省内是有连续学籍的,按照目前的报考条件,可以报考。
需要追问的是,陕西省教育部门是怎样界定“学籍连续三年”的?目前,据媒体报道,这名学生是在西安求学,如果这一信息属实,这名考生的学籍虽然属于空挂,但还是符合陕西省的报考条件的;如果这一信息作假,则属于高考移民。对此,当地教育部门要公开其真实的学籍情况,回应公众的关切。
【启示与思考】
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确实很难。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势必影响当地居民子女上学机会,进而影响地方态度和决策。但“异地高考”问题必须解决,相关改革应当迎难而上,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攻坚克难。只有选择外来人口较多的省市作为试点,才能在试点过程中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使试点成为推广的先导。
当然,不能完全责怪教育部选择不当。今年上半年教育部曾下发通知,希望各地申报“异地高考”改革试点,提出改革方案。可能是由于申报的省份不多,尤其是那些外来人口较多的省市不愿先碰这个硬钉子,最后教育部才不得已选择上述三省市作为试点区域。若果真如此,那么我认为,对于这种可能有损地方利益的改革试点,试点安排不能完全靠地方自觉,教育部应从改革实际需要出发,强制性安排哪些省市作为试点区域,同时辅以配套措施,比如依据非户籍高考生的数量,对试点区域给予高考录取名额上的倾斜,以调动其改革的积极性。
另外,对迁入户籍的学生的学籍界定,各省应有明确规定。这一问题不解决,不仅可带来高考移民(迁进户籍,本人还是在外地读书),而且,本地也会有本省籍学生“高考移民”,把户籍、学籍放在本地,却到外省读书,再回本省高考。
学籍将会替代户籍成为未来学生参加升学考试的最基本的条件。因此,我国中小学应该加强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认真登记学生的学籍信息。
最后地方教育考试部门,也该重视学籍管理,同时,对学籍的管理也应该适应人口流动的特性,让跨区域学籍转移、认定制度更加完善。这是规范办学,建立新的高考秩序的需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716/8226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