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手机预装软件难卸载 用户权益谁来保障?

2015年07月17日 10:26

 

【事件介绍】

调查:85.3%受访者发现手机预装软件难以卸载

近期,上海市消保委因手机预装应用软件问题状告手机厂商引起了社会关注。在智能手机越来越普遍的今天,手机中数量繁多、难以卸载的预装软件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日前,某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对20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9.3%的受访者认为手机预装应用软件多,62.9%的受访者认为手机预装软件用处不大,48.2%的受访者倾向于购买预装软件可卸载的手机。受访者中,00后占0.70%,90后占25.19%,80后占48.38%,70后占18.84%,60后占5%,60前占1.9%。

85.3%受访者发现预装软件难以卸载

本次调查中,59.3%的用户反映手机预装软件比较多,其中14.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手机的预装软件非常多。调查显示,手机预装应用软件的来源主要有三类:一类由操作系统自带,占14.0%;一类是经销商安装,占17.3%;还有一类来自手机厂商,占49.7%。

品牌并不是导致手机软件数量差别的唯一原因。同一个手机品牌中,部分是通讯运营商与设备生产商合伙定制的合约机,运营商可能会请生产商在手机中预置应用程序。家住北京的小杜在营业厅买的HTC合约机,其中的预装应用软件多达20多个。小杜说,买合约机主要是看中它价格便宜,但预装软件也相对较多。

调查显示,仅15.5%的受访者表示经常使用手机中预装软件,67.1%的受访者偶尔使用,17.4%的受访者从未使用过预装软件。62.9%的受访者直言预装软件没有太大用处。看似便利的预装软件给手机用户带来了不小的麻烦:85.26%的受访者称预装软件难以卸载,78.4%的受访者感觉预装软件占内存,37.0%的受访者发现某些预装软件存在偷跑流量的现象。

做文员的方橙的三星手机当中有10多个预装应用软件,很多她都用不上或者用不习惯。方橙说,为了卸载这些软件,她不得不去网上找专门的刷机教程。“网上合适的教程不是很多,找了两天才找到能刷我手机的软件和教程”。

调查显示,39.7%的受访者需要借助软件管家等工具才能强制卸载手机预装软件,20.1%的受访者必须找专人刷机才能强制卸载,18.9%的受访者手机中的预装软件完全不能卸载,6.6%的受访者发现卸载过的软件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出现,仅14.7%的用户可以无需借助任何工具轻松卸载预装软件。

45.4%受访者会想尽办法强制卸载预装软件

面对预装软件难以卸载的情况,受访者会作何选择?调查显示,45.4%的用户会想尽办法强制卸载,44.8%的受访者选择忍耐,6.5%的受访者会更换手机,仅1.5%的受访者会诉诸法律。

手机预装软件虽然给用户带来了很多困扰,但也有其合理的生存空间。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认为,手机预装软件存在的理由有三个:其一,预装的一小部分软件确实是用户需要的;其二,预装软件是APP推广的非常有效的渠道之一;其三,手机厂商可通过这种方式营利。他同时指出,从普通用户角度来看,预装软件的存在确实侵犯了用户的选择权。无法删除的软件更是属于强买强卖行为。

陕西渭南市公安局临渭分局网监大队李汉东指出,手机预装软件实际上属于利益问题。厂商通过向软件商收取手机预装费用,或靠预装偷跑流量或扣费软件来变相营利,运营商在销售手机之前,也会从软件商那里获得可观的利润。而在这个过程当中,用户的利益被完全忽略了。

在解决手机预装软件的问题上,刘兴亮建议应该对预装软件严加管理,但是不能一刀切:“预装软件本身没有错,可以作为广告,也有其生存空间,但是厂家强制人们使用其软件,这样强买强卖的思维才是真正的阻碍。”刘兴亮建议,生产商和运营商可以考虑将预装软件统一收集到手机中的一个文件夹里,并设置一键删除的功能。用户如果需要的话可自行查看,不需要的话可以轻松删除。 

陕西渭南市公安局临渭分局网监大队李汉东指出,手机预装软件实际上属于利益问题。厂商通过向软件商收取手机预装费用,或靠预装偷跑流量或扣费软件来变相营利,运营商在销售手机之前,也会从软件商那里获得可观的利润。而在这个过程当中,用户的利益被完全忽略了。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建议,生产商和运营商可以考虑将预装软件统一收集到手机中的一个文件夹里,并设置一键删除的功能。

 

手机偷跑流量 预装软件获利成灰色产业链

手机流量偷跑现象主要是由于智能手机预装或用户自行安装的应用后台运行,但部分手机厂商与经销商通过预装软件获利已成灰色产业链。

知名通讯专家项立刚则认为,要两方面来看待问题:一方面,流量偷跑造成了用户意外的流量支出;另一方面,部分流量偷跑现象是应用更新和信息备份,“归根到底,问题在于厂商并没有给用户选择权。预装软件也是一样,不应该一棍子打死,但目前确实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

苹果手机偷跑流量最严重

根据央视报道,此次上海消保委购买了20款用于试验的样品,其中不仅包括苹果、三星等国际知名品牌手机,还有华为、中兴、小米、OPPO等国产品牌手机。

对于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在待机情况下偷跑流量问题,上海市消保委从中选出10款进行模拟检测,在开机注册入网并进行120小时的待机试验后,发现即使是在待机状态下,偷跑流量的情况也非常明显。其中,偷跑流量最多的是苹果手机,120小时内共偷跑了80MB(兆)流量。按照中国移动每110MB流量加油包收费15元的价格计算,消费者每5天被“偷”掉的流量,价值10.9元,消费者要为每个月偷跑的流量额外支付60多元。此外,索尼、华为、诺基亚手机偷跑流量也较为明显。

除了对流量消耗进行监测,上海消保委还对手机预装软件数量进行了对比试验。其中最少的27个,最多的达71个,这款预装了71个软件的手机标称为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生产的OPPO牌。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宁海说:“它的视频软件就多达4个,譬如搜狐、爱奇艺等。”

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检测人员在卸载部分手机的软件后,手机的容量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专家认为,这种现象说明,消费者看起来已经删除的软件实际上依然存在,根本没有被物理删除。上海消保委委托检测人员透露了原因:“部分经销商或厂商通过预装软件获利,装一个软件多的话会有3元到5元钱,少的话也会有1元到2元钱。”

另外,手机标称容量与实际容量存在差异的情况非常普遍,商家标称容量一般高出消费者实际可用容量。一款用于实验的小米手机,标称容量为8G,但消费者的可用容量仅有4.82G,可用容量仅为标称容量的60%。对此,记者致电小米方面,其相关负责人表示暂无回应,“但是我们盒子上标明了可用容量大小的”。

预装软件获利成灰色产业链

“手机流量偷跑现象主要是由于智能手机预装或用户自行安装的应用软件、APP经常在后台运行,造成了流量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偷跑。”艾媒咨询CEO张毅接受采访时表示,手机厂商与经销商通过预装软件获利已成灰色产业链。内存标称容量与实际容量不符的现象也是因为预装软件。此外,还存在用户不知情的,而实际上一直在运行的软件,小米在台湾等地因此曾被起诉。

据业内人士透露,通过预装软件获利的这种灰色产业链普遍存在,其中每个手机获利5角到5元不等。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情况:首先是较为正规的手机厂商预装软件,由软件方付费给手机厂商,强制用户开放权限。艾媒咨询调查也发现,QQ、微信、360等安卓软件强制用户开放权限的行为最为严重;其次,小品牌手机利用手机预装软件推送弹窗广告,并非法偷取消费者数据信息获利。

“艾媒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手机预装软件都对消费者产生了危害。”张毅告诉记者,第一,盗取用户财产,如银行卡信息、网上账户如余额宝、微信账户账号密码、游戏虚拟币等,危害用户财产安全;第二,危害隐私安全,用户个人聊天、通讯行为、行踪、社会关系都可以被跟踪监视;第三,流量偷跑,造成用户损失;第四,信息骚扰,如弹出窗口、数据推送等。

中投顾问IT行业研究员王宁远也表示,预装软件环节的确存有灰色产业链。手机预装软件一方面或“偷盗”用户流量,使用户支付额外费用;另一方面,有信息泄露隐患,将对消费者权益造成较大损害。“当前我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此起彼伏,智能手机厂商已经很难单纯从硬件上获得可观利润,因此诸多厂商都将目光转移至预装软件环节。”

手机软件“准预装”或是解决方法

知名通讯专家、飞象网CEO项立刚认为,流量偷跑问题,主要是由于软件储存、更新、备份等引起。但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看待:一方面,流量偷跑造成了用户意外的流量支出;另一方面,部分流量偷跑现象其实是在做有价值的事情,比如应用更新和信息备份。“归根到底,问题在于厂商并没有给用户选择权”。

项立刚表示,预装软件也分两种,一种是用户需要的,另一种是多余的、无法卸装的软件。怎么既方便用户体验又不伤害用户利益?把预装软件一棍子打死是不行的,但是任其泛滥也不应该。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办法,既可以让用户有选择权,同时又不影响用户的使用,“准预装”或许是一个好的选择,“打包分门别类的内置一些应用,这些应用并不装在手机里,需要时下载安装。”同时,项立刚也指出,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和行业并没有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即预装软件装多少为宜?因此,在预装软件管理方面出台政策和达成社会共识是解决之道。一是从法律方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限制;二是行业协会应尽快达成共识。

不过,消费者对于手机流量偷跑则是叫苦不迭,一位名叫“青清闲”的网友私信记者说,“我的苹果6流量用得超快,500M的流量几天就没了。我现在都不敢轻易开蜂窝移动网络,上官网也查不到流量到底用到哪里去了。”对此,张毅给了消费者几点建议。第一,关闭自动联网功能和数据传输功能。第二,判断哪一些软件最耗流量,将其删除;第三,如果该软件是预装软件,无法删除,那么用户应立即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向媒体曝光,追究厂商责任。

对于智能手机市场乱象丛生的现象,张毅说,光靠行业自律是没有用的,一者违规的大多数是行业标杆,二者厂商存在逐利思想。“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尽快出台处罚条例,尽管早前有公布相关规定,但是没有处罚条例,这也是目前手机行业不受控制的主要原因。”

偷跑流量构成侵权

流量偷跑主要是手机及软件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启用,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和财产安全权。手机容量方面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实际容量=占用容量+剩余容量,未告知用户手机容量的以上各部分具体信息,侵犯知情权;另外一种情况是实际授予容量与标称容量不符,构成欺诈。

预装软件则主要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没有给予用户选择购买与不购买,使用或不使用的权限。其中,对于预装软件本身法律没有明确直接规定禁止,因为部分预装软件是必要的。

工信部在《工信部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中明令禁止五种情况,但是监管力度不够。此外,预装软件分类型应由不同部门监管,如预装软件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应由通信管理部门监管;标称容量与授予容量属于虚假宣传,应由工商部门管理等。

对于流量偷跑等上述问题,消费者个人维权时间长、成本高、赔偿金额低,维权难度非常高。由于单个消费者维权处境尴尬,厂商违法成本低,相关部门也缺乏有效监管。此次上海消保委这项公益起诉能够弥补消费者个人力量不足的缺陷,具有积极意义。

 

手机预装软件无法卸载 中消协支持上海消保委提起公益诉讼

针对上海市消保委提起公益诉讼并获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一事,中国消费者协会新闻发言人7月2日表示,中消协支持上海消保委履行法定职责,依法就损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提起公益诉讼,也为一切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点赞”。

7月1日,上海市消保委就手机预装应用软件安装情况不告知、无法卸载等损害消费者权益问题,分别将天津三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起诉至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目前,法院已受理这两起公益诉讼案件。这是国内首次被受理的消费维权公益诉讼。

中消协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消协为一切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点赞”,支持上海消保委的行动。消费维权公益诉讼制度能更有效地维护消费者整体利益,对依法加强社会治理具有重大意义,新消法明确规定,就损害广大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提起公益诉讼是中消协以及省级消协组织的法定职责。

据悉,新消法实施以来,中消协和全国消协组织,积极收集相关案件,并开展理论研究和实务探索。此次上海消保委针对三星、OPPO手机预装软件无法卸载提起的公益诉讼,以及此前浙江省消保委针对实名制购票乘车后遗失车票的消费者必须全额补票所提起的公益诉讼(迄今未获受理)都是全国消协组织落实消费维权公益诉讼职责的一部分,也为消协组织开展公益诉讼做出了有益探索。

【启示与思考】

首先新消法明确规定,就损害广大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提起公益诉讼,是中消协以及省级消协组织的法定职责。法院受理此案,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内首例消费维权公益诉讼。预装软件死扛不走,这事儿确实挺闹心的。作为消费者的“娘家人”,地方消协此次摇旗呐喊,确实值得点赞。

其次,人们对预装软件的积怨,由来已久。去年6月,因为手机里的预装软件不可卸载,深圳市民姚小姐一纸诉状把苹果公司告上法庭,一审败诉后又提起上诉。眼下此案还在审理中,但在今年6月初,深圳市消委会就约谈了几大手机生产商,正式向各手机生产商发出劝谕,让预装软件能自由卸载,并将手机预装软件不可卸载问题列入公益诉讼。换言之,即便没有上海消保委“打头阵”,预装软件迟早也会成为地方消协在公益诉讼领域的重要“靶心”。

但是,根除预装软件的困扰,重在建立良性的“生态系统”,一方面要靠规定的完善,消除那些“恶意软件”的存活空间,另一方面也要靠手机厂家、商家的努力。“其实,在相关规定允许的范围内,开发出一些界面友好、实用性强的手机软件,适用于某品牌的手机,这对提升其品牌竞争力或许会有帮助。

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是,这些软件必须允许用户方便地进行卸载,相关手机厂商不能设置“门槛”予以阻挡。也就是说,眼下最要紧的,还是界定清楚预装软件的性质,然后据此向无良厂家发难。别忘了,就算出厂的手机是“干净”的,厂家依然可以在后续软件更新的推送中,随时夹杂各色“私货”。一句话,有了具体而微的标准,只要是手机流氓软件,就该痛打到底,而不在于其是否来自“预装”。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717/8228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