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文化
文艺批评要有生活质感
2015年07月20日 14:05作为文学的两翼,文艺创作者离不开生活,这是规律,也是必然;文艺批评家同样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有生活的质感和社会的温度,如此才能正确引导和激浊扬清,有效担当起批评应有的社会教化功能和审美功能,进而为文学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精神生态作出有建设性的工作。着眼生活,融入生活,进而表现生活,即饱有生活质感,这应该是一位文艺批评家的必备素养。
批评家首先要将作品纳入批评生活场域。这里的生活,不是指人情世故,而是指文学批评必须以作品为本,就事论事。批评家只有切实沉下心境,回到文学自身,走进文学之本,即文学作品的文字和情感之中,体悟作品,分析作品,从而才能给予中肯公允的审美判断。这一切,本应该是文学批评家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常常在很多大型研讨会中,有些甚至是一些知名批评家奔走其中疲于应付,他们往往没有仔细研读作品,甚至在很多时候,所谓的批评完全是没有阅读作品的研讨会发言经验模式,或者游离作品之外口若悬河套用一些耳熟能详的所谓文艺创作规律,或者依靠他人的发言断章取义自由发挥,离题万里。作为批评家,必须强调文学视域,深入展开关于作品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这其中包括作品反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文学形式、文学技巧的审美研究,文学内涵的政治学、社会学的研究,等等。无论何时,批评都必须以作品为本进行优劣的甄别、阅读的引导和质量的提升。批评家只有和作品无限贴合,真正给予作品深入细致、客观公正的解读,才能道出独特见解,展现出批评本应具有的深度和高度。
批评家要将作家纳入批评生活场域。把作家纳入生活,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批评家要给予作家整体的观照,知人论世,因为作者的生平际遇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内容深度和情感指向,在考究作品时,必须详细了解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以及写作背景,追求客观、全面的评价。对于某一部具体作品的评价,必须从该作家整体创作的轨迹出发,审视作家如何进行反映与表现,剖析作品是否提供了新的东西,在内容表现和形式表达上与之前的作品是否有突出的变化,作品的境界和风格较之前是否有所延续或有所突破。诚然,文学批评乃至文艺批评应该以文本为主,但文本并非空穴来风,文学的价值就在于作品所给予的人文思想、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所以说,只有知人论世才能切实把握作品的价值所在。另一个层面是,批评家在兼顾整体上观照作家创作发展脉络的同时,还必须把批评对象放在同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比较,以横向视角鉴别价值意义和缺憾。也只有这样,批评家才能准确指出作品的优劣得失,为作家的创作提供具有指导性和科学性的建议,给予作家本质上的促进和帮助,实现批评家对于作家的守护、培植和激发之责。
批评家要将社会纳入批评生活场域。这是批评家价值结构、价值承担以及价值承诺的最根本展现。文艺作品是社会的精神食粮,文艺工作者是大众的“灵魂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或者给人慰藉,温润心灵;或者给人规劝,令其警醒;或者排除迷茫,指引未来。在社会转型时期,迫切需要正确价值的引导,这是作家应有的一种使命,同样也是批评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批评家站位要高、视野要广,要有大气度、大胸怀、大能量,要努力探寻时代脉搏,将作家和作品置于社会发展的背景中考量,从而考察、分析、评判作家和作品的文学史意义、生活质感、社会价值。一个好的批评家,总是要脚踏实地走向社会、走向大众,尽一切可能做到触摸生活,深刻地展现社会真实,使自己的批评具有巨大的思想、艺术和生活容量,而要做到这一点,批评家就必须潜心去观察、体验、思考生活,形成自己对社会深入和全面的认知体验。
批评家要将读者纳入批评生活场域。文学批评必须能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指导性。这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解读内容。譬如说隐晦性较强或时代背景深厚的作品,部分读者往往不容易找到通向作品内部的路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文学批评为读者构建起理解品读的桥梁,帮助读者体验到阅读生活当中的美妙和欢愉。二是价值指向。在当前这个多元交融的时代,批评家责无旁贷要担当起价值引导的职责,对于那些文质兼美、深刻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为社会发展传递了正能量的好作品,向读者积极地推荐,使他们远离那些充满暴力、色情、恐怖的污秽低级作品。三是反馈信息。批评家只有在了解了读者的阅读状况和心理愿望基础上,结合社会和时代所需,才可以给作者以市场信息反馈,实现作家和读者之间的实时动态性对话,推动作家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来。
有生活质感的批评才是有担当的批评,才是真正的好批评。文学批评家要沉下心来,要经得起物质生活和名利金钱的诱惑,与文本同行,栉风沐雨,不断积累丰赡自己的理论修养、文学经验以及社会担当,只有如此,才会发出有见地的专业的批评声音。要而言之,这正是文艺批评的品格和精神所在。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720/8231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