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海绵城市”:让城市不再看海

2015年07月21日 09:21

 

【事件介绍】

让小区不再“看海” 南京将建设“海绵城市”

近期江苏省住建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从而成为全国首个发文推进“海绵城市”的省份。而在今年,“海绵城市”已成国家推进的城市建设新方向,如何让新修好的道路不再成为“积水塘”、让小区不再受淹看“海景”,在“海绵城市”中都能找到答案。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的城市建设、新区开发以及小区建设中,也处处都有“海绵”的影子。

南京正在推进“海绵城市”相关政策

今年以来,国家各部门相继出台了与建设绿色海绵城市相关的措施,日前江苏省住建厅又首次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海绵城市”这一概念被反复提及,那么“海绵城市”究竟是什么样子?

“形象地打个比方,就好比要把城市建设成一块能吸水的海绵,下雨的时候能吸水,用水的时候又能挤出水。”南京市供水节水管理处处长金勇军介绍说,“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中的一种“低影响开发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将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有效防止出现城市内涝。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的重点是将城市由‘灰色’转为‘绿色’。”江苏省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民用建筑设计院院长史亦彬形容“海绵城市”说,原先的城市是在灰色空间里面,用灰色的水泵、灰色的管道把这个水排掉,未来的城市将变成“绿色空间”,通过绿色的地面,下雨了吸水、排水、进水,干旱了或者需要的时候把储存的水利用,这就是“海绵”的功能。

根据一项测算,南京主城年均可利用雨水资源量就达1.47亿立方米,全方面开展雨水综合利用可以提升城市雨水收纳控制能力,大大减少城市内涝压力,减轻初期雨水污染,又可以减少城市自来水浪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综合效益十分可观。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去年开始南京市已启动了雨水综合利用规划和相关管理办法的编制工作,今年首部雨水综合利用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今后南京的城市建设将对照“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加大低影响开发力度,加快出台相关政策推进雨水综合利用。

“海绵城市”将终结“硬马路”积水“硬伤”

“人行道上有好多积水,但旁边的绿地上反而积水很少。”市民徐先生对记者说,前一阵下暴雨的时候他走在奥体,人行道过不去,只好“被迫”从路边的草坪上穿行。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硬马路”越来越多,大部分雨水被柏油、水泥地面阻隔,很难直接渗入地下。研究资料显示,比较“纯”的绿地,其径流系数是0.2左右,如果地面铺上了水泥或是沥青,径流系数一般在0.9左右,也就是说,面积相同的绿地和硬地,其自身的排水能力相差8倍。

此次省住建厅发布的意见也提出,新建城市道路的绿化隔离带和两侧绿化带要运用多种形式增加道路绿地雨水吸纳力。在南京河西,有一条以“海绵城市”标准建设的生态示范街天保街,路基表面用的是粗大的透水型混凝土材料,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都如同“海绵”,下雨后雨水被路面“吸”入地下并收集,在沉淀污染物后排入河道。不过这种“海绵路面”的后期管养很复杂,在城区大面积推广还有难度。

 

终结马路积水硬伤 “海绵体”让城市收放自如

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不用以前下水道等“灰色设施”。

建设海绵城市,首当其冲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综合利用各种工程技术手段,“渗、滞、蓄、净、用、排”,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最大限度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建设海绵城市,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原有的“海绵体”要有效保护。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想象一下,建筑的屋顶采取绿化处理,建设雨水收集、过滤系统,小区的地面采用透水铺装,并加建雨水塘、雨水收集池等设施……这样的海绵城市是不是感觉很美好?让城市“绿”起来,重庆市有这样打算,建筑屋顶采取绿化处理,建设雨水收集、过滤系统,小区的地面将采用透水铺装,并加建雨水塘、雨水收集池等设施;城市道路除了要在人行道铺装透水砖,还将在绿化带建下凹式植草沟以及雨水花园,减缓雨水下渗速度的同时收集排放不急的雨水;对于更大范围的城市绿地、广场公园,从景观绿化、苗木栽种,到地面铺装等方方面面都将融入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需要“建设留白”

作为一个形象的说法,海绵城市几乎一语道尽了关于城市的全部美好愿景,也意味着人们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征程中,除了宏大目标之外,还有了更具体、更清醒、更科学、更理性、更重视天人合一的细节追求。

国家正在推广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具体要求是通过“绿色”措施实施蓄水、排水和净水等治水新模式,来增加城市“弹性”,可谓抓住了关键。

这些年,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是有目共睹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已惊艳世界,毫不为过。然而不时出现的城市看海现象却将这种现代化的粗糙暴露无遗。一下暴雨,城市就挺不住了,在给城市带来难堪,给市民带来不便的同时,无论怎样的光鲜都可能变成瞬间的慌乱。我市已经进入了海绵城市试点,出台了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这是向海绵城市目标迈进的重要一步。“导则”充分体现了“渗、滞、蓄、净、用、排”理念,这全都是围绕水字在做文章,可谓揪出了城市水利的牛鼻子。

依愚见,建设海绵城市,在城市布局中还应体现“容水”的雅量。城市越是发展,就越意味着寸土寸金。用纯粹金钱的眼光来看待,城市没有一寸土地是不可以变钱和生利的,而实打实的票子和眼前之利最容易模糊人们的视线,也最容易挤压城市“容水”的雅量。

从空间的意义上讲,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在不断长高长大的城市,留下足够的容水空间。过去城市毫不吝惜地夺走水的家园,欠债已经够多的了。现在建设海绵城市,要能尽水之利,需要修复足够的蓄水空间。这也意味着不能就水说水,而是应该让城市与水共生共荣。 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以水利为导向,处理好建设与留白的关系。城市建设不能只重视高楼大厦,城市也不只是密集建筑物的简单集合体。城市建设需要适当留白。而武汉的城市留白,重点就是要保护好自然水体。自然水体不仅是武汉之所以成为武汉的自然景观,也是海绵城市吐纳城市之水展现城市功能的绝好载体。 城市留白眼下尤其需要放大地下的精彩。城市真正的光鲜,现代城市真正的魅力或许已经越来越多地体现在看不见的地下。那是一个城市良心的去处,也是寸土寸金的城市蓄水、排水、处理水的绝佳空间,实在马虎不得。

“海绵城市”让宜居梦想照进现实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过往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如此模式下,不少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见山挖山、见水填水,把自然的城市肌理变成了硬化的道路系统。伴随着城市“硬马路”越修越宽、越修越多,而雨水却被柏油、水泥阻隔,很难直接渗入地下,一旦遭遇特大暴雨袭击,便全城看海,内涝积弊尽显,令市民颇有微词,催生了“到城里来看海”这一流行语。

事实表明,城市内涝的产生,虽然确实与下水道密切相关,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城市“灰色”过多、雨水消化能力较弱所致。而“海绵城市”的模式,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种让水在城市迁移活动中更加“自然”的“绵里藏海”模式,有效解决了过往“内不能蓄、外不敢排”的治水难题,已在美国、英国等很多西方国家成功实践,并受到热捧。

建设“海绵城市”,我国也在与世界接轨。2014年11月,住建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今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等三部委启动了首批示范城市试点,湖南常德、江西萍乡等16个城市榜上有名。目前,“海绵城市”还没有统一的技术和法律规范,需要试点城市不断摸索。当务之急,需做到四点——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二是要做到齐抓共管,形成以规划部门为主导,道路、园林、建筑、水务等部门协同参与的建设格局;三是要强化研究应用,用一流的技术标准,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打造试点“样本”;四是要因地制宜推进,通过建设透水广场、透水停车场等让城市地面“透气”“透水”等留住雨水,改善水质。

当有一天,在城市建设、新区开发以及小区建设中,处处都有“海绵”的影子,满眼的“绿色”替代了过往的“灰色”,那么,“海绵城市”也就由梦想照进了现实,更加生态、宜居,给市民带来更多的福祉。

 

【启示与思考】

暴雨是自然现象,它不会因为我们泪水涟涟,而不再任性。它不会怜悯我们,问题是我们也不怜悯自己?为了应对暴雨带来的损失,我们想出了很多办法:准备石头口袋,拦截雨水;推广雨季保险,确保民生;实施停课制度,保障生命。可是,这都不是治本办法。

我们需要一块吸水的海绵。这块吸水的海绵,就是城市的排水系统,就是农村的河流水系。正是因为排水不畅,才有了几百亿元的经济损失。是不是需要换一种思路?我们更应该拿出即将在暴雨季节损失的钱款,建设畅通的排水系统,让大地成为一块吸水海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其次,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应避免急于求成的心理。对城市原有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本身就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下沉式绿地改造、绿色屋顶建设,或者进行路面透水铺装,相当于对城市功能进行大量改造,当然也需要大量公共财政投入。

最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应避免政绩化的冲动。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如何,关键看分布于城市各处的雨水收集设施能否有效运作,发挥协同作用。所以,只在城市局部区域打造“样板”没有多大意义。这对基础设施底子薄弱或城市规划过于粗放的地方,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满足于做表面功夫,结果很可能是劳民伤财、徒劳无功。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721/8232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