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微信公众账号
独家案例 丨 莫让挂号APP成为“谋财利器”
2015年07月21日 15:05
【事件介绍】
14元卖出800元 “挂号APP”成号贩子敛财利器
不久前,儿童医院为了尽量免去患儿家属挂号的奔波之苦,推出了预约挂号APP手机软件,患儿家属绑定手机、身份证号之后就可以用手机挂号。“没想到,APP竟然成了号贩子抢号的利器。”民警称,号贩子每天来医院找那些挂不到号的患儿家属,用手机拍下家属的头像照片,并由家属提供身份证号、手机号和患儿就诊卡。而后直接用手机上网,用患儿家属的手机号注册,登录儿童医院的挂号软件。
待晚上12点,次日门诊号一出,他们就立即抢号。先抢专家号,抢完再抢热门科室的普通号,一般人抢不过他们。民警说,“一般7元、14元的专家号卖到500元、800元,难挂科室还会卖得更高”。
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助理田剑介绍,上个月18日儿童医院实行非急诊挂号全面预约制度后,号贩子便开始转战手机APP等线上挂号渠道。田剑说,APP开发之初,医院便为预防号贩子抢号制定了相应措施。比如,在注册账户时,需要上传本人手持身份证的照片,后台审核后才能通过。此外,还会对同一注册信息的账户连续挂号、多挂紧俏专家号的情况进行人工审核关注。“审核中,如果发现有同一人分别持几张身份证进行注册的,便会列为可疑账号,进行重点关注”,田剑说,截至昨天下午6点,已有2257个可疑账户被录入黑名单。不过,即便如此,仍有号贩子抢号牟利,“我们也会在今后总结经验、配合公安机关,把APP的审核工作进一步完善”。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医院预约挂号APP的推出,原本满怀方便市民的理想,甚至寄望于对号贩子毕其功于一役,未曾想,却事与愿违,挂号APP非但没有让号贩子望而却步,反而被号贩子们用作“抢号利器”。挂号APP的美好理想所遭遇的困窘现实,的确相当尴尬。
挂号APP的“道高一尺”难以让号贩子偃旗息鼓,反而刺激出“魔高一丈”,根本原因仍在于医疗资源本身的稀缺,尤其是专家资源的奇货可居,再加上医疗服务价值与其定价之间巨大差距,形成的暴利空间,闻腥而来的“苍蝇”,自然挥之难去。
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医疗资源供给,尽力弥合医疗资源的供求缺口,让挂号定价更多体现医疗服务的价值,缩小巨大价差所形成的暴利空间。
“挂号APP”为何成号贩子抢号利器
不可否认,互联网时代,医疗服务也需具备“互联网+”的意识,相比过去挂个号,患者不得不凌晨就在医院门口守候,而现在只需点开挂号APP,便可免去排队之苦,实在是挂号流程的极大进步。不仅如此,有着实名身份认证机制的挂号APP,也从技术上增加了被号贩子们钻空子的难度。
然而,挂号APP所构筑的壁垒,在号贩子面前竟然不堪一击。不过,与其说是挂号APP不给力,毋宁说是仅仅更改挂号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挂号难题。挂号APP说白了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的“排队”而已,尽管无需亲自去医院熬夜排队,但既然医疗资源并没有增多,专家也还是那几个专家,挂号APP在预约排队方式上的改变,也不能疏通“挂号难”的瓶颈。至于挂号APP设置的实名认证门槛,在14元的专家号转手卖到800元的丰厚暴利刺激下,自然不会成为迈不过的槛。
因此,除了增加医疗资源供给,尽力弥合医疗资源的供求缺口之外,让挂号定价更多体现医疗服务的价值,缩小巨大价差所形成的暴利空间,不失为驱赶逐利“苍蝇”的必杀技。现实中,过低的挂号定价其实并未便宜患者,而是养肥了“号贩子”群体,而医生的价值不能从医疗服务中得以体现,并遏制了医生的积极性,也压制了医疗供给。
号贩子用上APP,打击防范不能低水平
近年来,号贩子在各大医院霸占号源、漫天要价,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各家医院虽然也出台了不少举措,但往往效果不佳,号贩子屡禁不绝。号贩子之所以有市场,固然有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大城市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太过集中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挂号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现有挂号制度虽然设定了先来后到的排队规则,却没有对挂号人身份进行一对一的管控,挂号单可以转让就为号贩子留下了空间。
此次儿童医院推出的手机APP预约挂号软件,是在就医新形势下挂号领域内推出的一项创新之举。同时它也规定了挂号人在注册账户时,需要上传本人手持身份证的照片,后台审核后才能通过。这些都是防止有人恶意注册抢号的举措。但是,为什么还是没有防住号贩子呢?
一方面,可能还是与APP的审核工作没有进一步完善有关。号贩子在抢号之前,往往先巧舌如簧地取得就医者信任,然后用患者身份证和有效信息注册,这就促使我们必须在审核后台进行人工监测。一旦发现有同一人手机账号分别持几张身份证进行注册的,或者用同一注册信息的账号连续挂号、多挂紧俏专家号情况的可疑账号,要及时加以重点关注,并录入就诊黑名单。同时,后续工作也要衔接紧密,及时联合网监、公安等部门展开网上网下联合打击。
另外,我们还需要对号贩子予以源头治理。仅靠公安一家采取运动式抓捕,治标不治本。一家医院的努力程度大一些,该医院门前就会清净一些,而保不齐其他医院又出现管理松懈,出现内外勾结纵容号贩子的情况。因此,由卫生部门牵头,在各医院形成统一的约束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再进一步,号贩子囤积号源,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就医秩序。然而,我们国家法律却并没有对号贩子的行为作出明确规定,仅适用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条例,导致号贩子被“抓抓放放,放放抓抓”的现象普遍存在,进而使得号贩子现象更加难以治理。
我们绝不希望看到“号贩子开宝马,医院老教授却遭打”的现象出现,当号贩子都高科技化了的时候,我们打击和防范的手段,恐怕也不能再停留在低水平而止步不前了吧。
APP挂号反被利用 号贩子横行因医疗资源配置不均
据报道,号贩子的倒卖行为目前仅适用于治安管理处罚,不少观点认为刑法应该对垄断式倒卖医疗号源行为作出明确规定。网民“康康想吃肉2011”认为,简单罚款对号贩子来说根本没用,屡禁不绝就是因为违法成本太低。
对于APP挂号被号贩子利用,网民建议,一方面医疗机构、网监和公安等有关部门需要联合起来,开展网上网下打击,不给号贩子任何谋利的可乘之机。比如,寻求技术支持,建立“防火墙”,防范外挂软件等漏洞。另一方面,加大打击力度至关重要。
增加医疗资源是关键
“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均衡医疗资源的区域配置。”网民“王福重”表示,有限的供给和较高的需求,决定了较高的超出大部分人愿望的价格。号贩子的加价,弥补的就是这个价格差。你或者排队,或者靠朋友,或者靠号贩子,取决于你的时间价值、朋友和信息资源以及紧急程度。
患者为何愿花大价钱“求助”号贩子?网民认为,原因在于看病难。网民“沪城学士”认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关键在于发挥每一所医院的功能,让优质医疗资源覆盖更广领域,而不是简单地打击号贩子。
【启示与思考】
开发这项互联网技术,本想方便患者,结果却方便了号贩子。以前号贩子倒票,还得出苦力排队,有时还要打架抢地盘。如今号贩子用手机上网,用患儿家属的手机号注册,登录挂号软件后,手指轻轻一点,钱就赚到手,贩号的效率更高,收入也更可观,号源因此更为紧张,反过来,贩号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如此循环,成就了一个“互联网+号贩子”的敛财模式。传统医疗与互联网结合,既能发挥更高效率,又能改善看病体验。具体到挂号上,若没有互联网,患者只能通过大厅排队等方式挂号,连续几天、彻夜排队的现象十分常见,给患者带来沉重的身体和心理负担。通过APP手机软件挂号,虽不增加总号源,却能免去排队之苦,称得上是“互联网+医疗”带来的巨大好处。
一项便捷技术为何不能惠及患者,却帮了号贩子的忙?这首先与患者获取信息的路子不宽有关。带着孩子到北京看病,人生地不熟,也不知挂号有哪几种方式,除了传统的排队外,不懂怎么获得所需的专家号。信息不通,再加上心里很着急,就容易中号贩子的招。对此,医院应该加强信息公开,在显要位置公布号源的分配及获得渠道,也将号贩子的把戏公之于众,避免患者及家属因盲目而上当。
从这个意义上说,除了增加医疗资源供给,尽力弥合医疗资源的供求缺口之外,让挂号定价更多体现医疗服务的价值,缩小巨大价差所形成的暴利空间,同样不失为驱赶逐利“苍蝇”的良策。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赵思齐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721/8234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