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 一生所学皆为报国
2015年07月22日 10:42
【事件介绍】
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去世被誉为创业板之父
成思危先生,系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创业板之父,主要研究领域为化工系统工程、软科学及管理科学,近年来致力于探索及阐明虚拟经济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并积极研究和推动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发展。由于他为中国新兴的风险投资业做出的奠基性贡献,业内人士亲切地称他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在最近发表的文章中,成思危指出,“研究金融问题需有战略观,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战略目标,因为目标一错,满盘皆输,如果目标不对,后面的战略和策略贯彻实施得再好,最后也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造成严重损失。”而在4月的智库研讨会上,成思危指出,智库要“实事求是,要多讲真话实话,少说空话套话,不说大话假话。如果智库来讲大话假话,那就非常得危险。”
个人履历
1951年至1952年广州南方大学工人学院学习政治理论,后任广东省总工会组织部科员,广州珠江区“五反”指挥部民船业分队长。
1952年至1956年先华南工学院无机专业、后并入华东化工学院无机物专业学习。
1956年至1958年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技术员。
1958年至1973年化工部华北设计研究分院、天津化工研究院技术员、专题组组长、研究室副主任。
1973年至1981年石化部石油化工科研院技术员、化工部科研总院(科技局)化工一处、无机化工处工程师。
1981年至1984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并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1984年至1988年化工部科技局工程师、总工程师。
1988年至1993年化工部科研总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1993年至1994年化工部副总工程师兼科研总院总工程师。
1994年至1997年化学工业部副部长、民建中央主席(1996年12月)。
1997年至1998年民建中央主席。
1998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
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2004年12月再次当选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
2010年6月再度当选全国台湾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
第七届、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增选为常务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八届、九届理事长。国际金融论坛(IFF)主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院长。
“创业板之父”逝世:一生所学皆为报国
家世不凡三次选择
1935年,成思危出生于北京,祖籍湖南,其父成舍我为公认的中国报业创始人之一,其母萧宗让曾为早期留学法国的知识女性。成思危在16岁时与父母姐妹分开,一路完成从工程师、学者到官员的转型。可谓家世不凡,一生传奇。
成思危曾对媒体表示,他一生经历三次重大人生选择。第一次选择是在1951年。当时16岁的他,全家住在香港,而他向往新中国,决定回内地参加建设,就瞒着家人走过罗湖桥归来。一别28年,直到1979年他第一次因公赴美考察,才和81岁高龄的父亲重聚。
第二次选择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在化工界小有名气的成思危到美国学习管理学。第三次是临近退休时,受时任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之邀加入民建,孙起孟对他说,“你如果作为一个党派发言,那就有机会把你的意见传达到最高层,你不是想报效祖国吗?这是最好的方式”。多年之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成思危说,“这段话打动了我,作为知识分子,最大的希望是我的意见能够对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此后的1995年底,成思危在一天之内连续当选为民建中央委员、常委、副主席。次年当选为民建中央主席。并于1998年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风投之父“一号提案”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眼中,成思危是风险投资之父,推动国内证券期货市场发展。风险投资、互联网投资等行业的火热与成思危17年前的呼吁分不开。1998年,全国两会,成思危提交了《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这就是被认为引发了一场高科技产业新高潮的“一号提案”。
成思危曾对媒体回忆,他多年在化工研究院工作,一直觉得科技成果转化起来非常困难。全国一年有3万多项科技成果,仅有20%转化成产品,而建厂生产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不足5%。1981年到1984年,他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研究生院做访问学者时受到启迪。归国后,成思危担任化工部科技局总工程师,并提出一系列改革设想。曾向化工部领导提出在系统内试行风险投资的建议。
当时,我国既无资本市场,也无产权交易,他的建议未被采纳。但他在中南海业余大学、中央电视台广播电视大学讲课时,都不忘讲风险投资。1997年9月,时任民建中央主席的成思危主持召开了以风险投资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美国花旗成长基金、穆迪公司等代表一致认为,中国发展风险投资的条件基本成熟。“一号提案”也集纳了会上的各方意见。
上书总理缓推创业板
“一号提案”也催生了创业板雏形。
但之后的发展也出现一些问题。成思危曾对媒体表示,创建创业板的目的是支持创业型的企业融资,但现在创业板企业,严格讲并不都是创新型企业,还存在估值过高、社会对创业板财富效应的宣传过度、内幕交易问题。成思危呼吁,创业板应回到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的轨道上来。
近期创业板的大发展与猛跳水验证了成思危这一说法。成思危认为风险投资是孵小鸡,创业板则是“把小鸡变卖成钱的平台”。1999年,深交所着手筹备创业板上市,然而直至创业板于2009年正式落成,已过去10年。不过,成思危认为当时推出创业板的时机并不成熟,因此,不赞成立即推出创业板。理由是当时风险投资刚开始,“小鸡还没孵出来,你就要卖钱”。而且当时他做过一个调查,约70%要上创业板的公司是没有真正的技术,只是为了圈钱。
成思危为此遭到非议。没多久,美国股市于2000年至2001年初出现网络泡沫,美国创业板纳斯达克崩盘。相当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近一半的财富蒸发,受此影响,香港创业板指数也从1200点下挫至100多点,成思危紧急上书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建议缓推内地创业板。
后在成思危的建议下,深交所在2005年先行开设科技板,后来更名为中小企业板。2008年3月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表示将推出创业板。但因当时美国次贷危机恶化,席卷全球形成国际金融危机,创业板的推出进程再次延宕。直到2009年10月23日,时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宣布创业板在深交所开板。
身居要职依然故“我”
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期间,成思危很忙碌,带队进行了专利法、安全生产法、工会法、证券法等多部法律的执法检查。
2001年6月28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成思危做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证券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在报告中,他直指证券市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上市公司披露信息不实、少数上市公司受大股东控制、一些证券机构存在违法经营等,并点名指出证监会的问题。“通过检查,大家感到,中国证监会作为法定的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其监管力度与法律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
2008年,卸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后,人民网刊发的一篇报道如此评价成思危:“他有政治上‘成熟’的一面,比如说‘识大体,顾大局’,但也有学者执拗的一面,偶尔放句话,沪深股指就会跳一跳。有人质疑他没处理好国家领导人和学者的身份关系。但他依然故我。有一回,一个权势部门在他发言后不久,即公开宣称,成思危的言论仅仅代表他个人。他似乎也不忌讳”。
“当了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后,遇到不少亲戚朋友托我打电话、写条子,我没打过一个电话,写过一个条子”,成思危说,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他曾坦承有点怕回故乡,“因为不少故乡人要求我解决这个问题、那个问题。我说,希望家乡的父老们支持我做一个清官,做一个好官”。
学为人师勉励后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已开始布置追思场所,挂着成思危的座右铭,“慷慨陈词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我心”。成思危,也是这所学院的院长。据国科大校方介绍,自2002年9月起,成思危便担任院长。在国科大中关村校区青年公寓6号楼的2层,至今还留有他的院长办公室。作为首任院长,他亲自参与制定了管理学院的发展战略,致力于将学院建设成有国际影响的、国内一流的研究型管理学院。他还带了一批研究生,2011级硕博连读研究生王同学就是其中之一。
“他就像一个非常慈祥的老人,你很难感受到他是个领导。”王同学记得,成思危也觉得,这些学生的年龄其实也就和孙辈一样,为此,他除了给同学们上课外,还会教导学生如何做人、治学。即便住院期间,成思危也总是关心学生们的学业,叮嘱前来探望的国科大老师、领导,学生研究不能放,学习也不能耽误。
国科大管理学院介绍,成思危坚持每两周开设一次现代金融研讨班,并为研究生连续开设了经济学、金融学、中国特色经济学等课程。
经济学家成思危去世,从他身上理解“知天命”
成思危先生被称为创业板之父,近年来致力于探索及阐明虚拟经济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并积极研究和推动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发展。人们温习他的经济学观点,也在追思他的传奇一生。
成思危先生的一生很有传奇性,在16岁那年,成思危毅然从香港回到广州,在“向科学进军”的热潮中,选择化工行业作为报国方向。1981年,46岁的成思危,已在化工界学有所成、小有名气,却选择从新开始,转学工商管理,奔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研究院读书。
选择石破天惊。在一般人看来,不要在最能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在可以安逸的时候不必再选择吃苦。而46岁已经属于“知天命”的年纪,到了这个年纪,人生开始走下坡路,已经不需要再谈什么理想。甚至在固见习见里,这个年龄再讲理想,会被贴上“很傻很天真”的标签。可接近“知天命”的成思危,不仅选择重新出发,再一次扬起理想的风帆,而且愣是凭着一股韧劲儿,在短短几年内,发表了十来篇学术论文,赢得了奖学金。就连一生都不肯轻易表达情感的老父亲也夸奖:“没想到你近50岁的人了,还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
选择改写人生。“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是谁在裸泳”。成思危的这一次选择,创造了人生新高度。这些年来,成思危先生在经济上发表了大量的真知灼见,对风险投资、创业板等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人们对他的印象和评价,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更多是因为这一次选择。回头来看,如果没有这次选择,成思危先生继续深耕化工,虽然未必“山高人为峰”,但维持一个相对不错的生活和声望,应该还是不难的;有了这一次选择,却直接产生了一个经济学家。
选择并不奇怪。孔子讲“知天命”,很多人忘了,统领这句的是“吾十有五志于学”,“而立”“不惑”“知天命”……体现的是学习不断延续和不同境界,并无终点意思。“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到了一定的年纪,应该懂得更多的道理,知晓真正的取舍。书越读越觉得少,文章越写越不会写,意思也指向这里。而在取舍之中,家国情怀和理想主义,是永远需要保留和发扬的。《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8月2日介绍过“成思危的三次人生转折”,少年之时选择从香港回到广州,天命之际选择从化工转学管理,退休之际选择从安度晚年到加入民建——三次选择皆为报国,体现了这样的精神谱系。
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生命运的操盘手,虽然有时不免受到外在影响,但不管如何,你不能先行放弃和屈服了。而且,越是到了一定的年纪,越是要懂得取舍之道。从成思危先生身上,我们再一次理解了“知天命”的真正内涵——“知天命”是对世事、人生的一种觉悟,不是听天由命,而是听从心的方向,不忘初心,做到最好。因此,即便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知道什么才是应该坚持和放弃的。像成思危先生那样,“一旦看准了的问题,九头牛也拉不转”,也许你不能改变人生,却会避免不少人生的遗憾。
【启示与思考】
成思危曾赋诗一首,其中有这样两句:未因权位抛理想,敢凭刚直献真言。这十四个字,或可涵盖成先生的精神坐标。“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有理想,献真言,正是其的显著标签。
成思危说过,有资源分配权的人不应该有优先选择权,这就好比是在分一块蛋糕,切蛋糕的人应该最后一个拿,这样才能保证分得公平。成思危还说过:“我国的官员在裁量上有太大的自由度,这就是人治。”人治流毒至今还存在,更凸显必须真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成思危的公共发言分为两种,一种只是常识而已,但因为一些学者无视常识而使得他的发言弥足珍贵;另一种是“唱反调”,即说一些并不中听的话,但有理有据,赤心可鉴。这样的反调,应该多多益善。他不仅自己敢说真话,还提醒国家的智囊也说真话。比如,他谈到国家的智库,曾告诫道:“智库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不是光说yes,也要会说no,这就需要有勇气了,而且不能没有根本地说no。”当然,说“不”不是故意哗众取宠,标新立异,前提是实事求是。“你说no的话也要敢于说为什么是no”。每个学者都有畅所欲言的权利,但如果不说真话,只拣领导喜欢听的说,如果明明看到了危机仍然大唱赞歌,就极其可悲、可怕。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思想独立,本是学者最基本的治学立场。如果学者连思想独立、人格独立都做不到,把奉承当成职业,把唱赞歌当成使命,把报喜不报忧当成高尚之举,还谈何操守?这样的人、这样的观点,只会误国误民。希望中国未来能有更多像先生一样有思想,有人格,有操守的学者和领导者。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722/8236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