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赵忠心:树立良好家风,提升家庭幸福指数

2015年07月25日 16:02

 

QQ截图20150724152706

  赵忠心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研究员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精彩观点:http://www.71.cn/2015/0725/824141.shtml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5/0725/824140.shtml

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我学习习近平主席春节关于家庭问题讲话的体会。

一、如何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问题的讲话

去年年初,刘奇葆同志在全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电话会议上讲到了家风的问题。他说,现在人们都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是不知道怎么教育好。他就提出来,抓家风建设。抓良好家风的建设,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我们上岁数的人都很熟悉家风,现在已经不太提家风了,好多年轻人都不知道家风为何物。其实中国过去非常重视家风,就是珍惜家庭的荣誉。现在整个社会有什么风气呢?重利轻义的风气。现在好多的社会问题、家庭的问题,都跟这个有关系。过去我们非常重视道义,把利益放在第二位;现在很多人都把利益放在第一位,把道义放在第二位,甚至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好多的社会问题就出在这儿。

习近平主席在春节讲话当中提到家风的问题,我感到很振奋。习近平同志,一个国家主席、一个党的最高领导人在春节团拜会上,讲到家庭问题,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工作是由妇联管,既不是教育行政部门,也不是党委宣传部门。习近平同志讲家庭建设问题,讲家教问题、家风问题,不是针对妇联讲的,是针对全国、针对全党讲的,它的意义是非凡的。就如何认识习近平关于家庭问题讲话的意义,我想谈以下几点学习体会。

第一点,习近平讲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庭虽然不是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但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耳闻目染的,会伴随人的一生。一个人一生当中要接受三种教育:一个叫家庭教育,一个叫学校教育,第三个叫社会教育,这三种教育合成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这三种教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就像一个综合加工厂,我们都是由这三种教育组成加工出来的。这三种教育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优势。

只有接受三种教育,人的人格才会健全。缺少了某一种教育,缺少了某一个环节,我们的人格都是有缺陷的,它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综合加工厂。而在这个综合加工厂当中,家庭是第一道工序,它是为人的成长、发展打“底色”的。家庭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就像是土壤,我们就像是禾苗。土壤肥沃,禾苗就健壮,相反,如果土壤很瘠薄,那么在这个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人就会孱弱。也可以把家庭比作是物理学上的磁场,你生活在这个家庭里面,你就会受到磁场的影响、制约,会朝着这个磁场所指引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我们人生活在这个家庭里面,就会朝着这个家庭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我想理解习近平同志这句话,“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个人是这么理解。

我是1941年生的,74岁,在我身上,都有小时候家庭给我留下的痕迹。我们可以说,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家庭里面,每个人身上都打着深刻的家庭烙印。所以习近平同志讲,不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这是我的第一点体会。

第二点, 习近平同志讲,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重视。过去的没有领导人在一个面向全国人民的大会上讲到家庭问题。过去都是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后来这些年是抓生产、抓经济、抓指标等。习近平主席是领导人当中第一位这么郑重其事地讲家庭建设问题的。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富有人情味,关心群众的“痛痒”。习主席是党和国家的“一把手”,他能关心到家庭,这很令人感动。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物质条件具备了,但是要想真正有幸福感,提高生活质量,还要把家庭建设好。

家庭历来都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中国,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封建家族社会,家庭在社会生活当中的地位、在人们生活当中的地位非常地重要。中国过去有很多的家训,这就是证明。中国的家庭教育不仅对东方文化圈有影响,对世界各国都有影响。我在没退休的时候,经常有国外的学生来找我,他知道我研究家庭教育思想史,就很想了解中国的家庭教育文化、家庭教育传统文化,都向往中国的家庭教育文化。中国的家庭教育文化的发生地应当是在山东。

 

中国向来很重视家庭、重视家庭建设,在今天尤为应当重视。为什么?今天的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社会竞争激烈,生存难度加大,大家每天在外面奔波、劳碌,就需要有一个温馨港湾来修整,准备明天再接着干,这个地方就是家庭。社会的生存难度越大,对于家庭的需要就越迫切。有人说,家庭是港湾,家庭在人们生活当中的地位,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可是我们现在有很多家庭不太稳定,没有承担起温馨港湾的作用。现在的家庭与过去相比,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不稳定,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父母和子女关系,都存在着问题。我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

有个记者问我,赵老师,为什么现在家长跟学校的关系也紧张?学校里面,孩子上体育课或者玩,出点事儿的话,家长跟学校没完没了,学校都怕家长。现在家长们都打着维护孩子合法权益的旗号,跟学校没完没了,扰乱了学校的社会秩序。我说,我们学校和家长都有共同的愿望,为了培养孩子,希望孩子好、有出息,本来是战友关系,现在成了敌对关系,主要原因不在学校,在家长,为什么?人们到了市场经济社会以后,把竞争、交易随便乱用,把家长和学校看成是一种交易关系,不是战友,不是伙伴,是交易。现在家长跟学校吵架理直气壮,不像过去,过去家长送孩子到学校以后:“老师啊,我们不懂教育,我们就交给你了,你该怎么训就怎么训,他不听话你就揍他,我也不会说什么。”过去家长是这样,现在家长跟老板似的。

包括婆媳关系,很多婆媳关系不好,也是把婆媳关系看成是一种交易。有一个家庭里面的老人,原来帮着看孙子,后来老爷子脑血栓了,动不了了,老太太就得照顾老爷子,不能再看孙子了,这儿媳妇就觉得,他是你们的孙子,那你得尽义务啊。你既然不给我看孩子,我就不孝敬你。这是什么观点?这就是交易,把婆媳关系看成一种交易,一种做买卖。

夫妻关系当中的矛盾也往往跟交易有关系。你对我多好,我对你多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有一对小两口,成天在外头吃饭。有人说老婆,“你要学做饭啊,不要老在外面吃,将来有了孩子以后,得给孩子做饭啊。”“我做饭?我凭什么做饭?我伺候他啊?”对丈夫说,“要不你洗衣做饭?”我经常给大家讲这个问题,市场经济社会到处都有竞争,但在有些领域不能用竞争做规则,比如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现在好像人人都懂得市场经济,都懂得竞争规则,都懂得交易,到处乱套乱用,所以弄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紧张。所以我想,习近平主席讲,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关注家庭建设问题,特别有针对性,尤其是现在,应当关注家庭问题。

家庭问题是大家经常想的一个问题,也是问题最多的一个问题。你们看现在的电视剧,它就像是一个社会晴雨表,反映社会各方面的问题。比如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年,抗日的剧就非常多,除此之外,就是家庭剧,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为什么反映家庭问题的电视剧这么多?因为大家想得多,正合人们的心意,大家不关心的事不会拍,拍了以后没观众,挣不了钱。这是我的第二点体会,家庭确实需要关注。

第三点,家庭建设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家庭建设好了,社会就稳定了。家庭教育不仅有培养合格劳动者和接班人的功能,它还有稳定社会的功能。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的时间最长,两三千年,这中间改朝换代,每个朝代又换了很多皇帝,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一直处于变动之中,有一种东西没变,什么东西?封建的社会性质没变,甚至包括农民起义领袖当了皇帝,朱元璋他不是农民吗?他当了皇帝照样还是搞封建社会,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我们不是要长治久安吗?共产党不是要长治久安吗?我们要研究、甚至要学习封建统治者他们治国的经验,共产党应该有这个胸怀。

我是研究家庭教育思想史的,封建统治阶级之所以这几千年的性质没变,靠的是两条:一条叫法治,这不用多讲,军队、国家机器等;第二条是德治,道德教化,通过道德教化,约束人们的思想,约束人们的行为。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大众传媒都很发达,这可以是道德教育的渠道。但是在封建社会,学校很少,也没有大众传媒,那么道德教育的渠道是什么呢?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进行道德教化的最主要渠道和途径。家庭教育对稳定社会、传播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价值取向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我们学校教育虽然发达,大众传媒也发达,但是家庭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是别的部门代替不了的,我们仍旧要重视。重视学校教育、重视大众传媒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是个很特殊的社会团体,家庭成员之间有亲缘关系、爱情关系或者法律上的收养关系,关系非常亲密。关系亲密的人之间讲话互相都很信任,为什么?因为这个家庭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我们要利用家庭教育这个渠道,作为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一定不能忽略。在新疆讲课时,我说一定要搞好家庭教育,你看违法犯罪的、墙上贴的通缉令,都是年轻人,都是家庭教育不成功的,没有教给孩子正确的行为规范。因此,他们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受一些国外敌对势力的唆使、怂恿。

所以我建议,我们要加强家庭建设,不仅投精力,也要投金钱。5月中旬,国务院参事室专门召开了一次关于家庭问题的讨论会,我参加了。在会上我我说习近平主席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他谈到家庭建设问题,把家庭建设的意义提高到了从来没有的高度,我们各地党委、各级政府应当在家庭建设上有所作为。我们也要投资,武警建设是重要的,解放军的建设是重要的,但是要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的安定,要靠教育、要靠道德教化,在这方面要下功夫。家庭教育、家庭建设关乎着社会的稳定。

第四点,重视家庭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文明,社会也很难文明。近来经常报道公共汽车上发生的事,老人上去了,年轻人有的没让座,就骂人家年轻人或者打年轻人。我看了这些消息之后,我倒不是气愤,我觉得特别难为情,我们都是老年人,应该有点修养,怎么会为了一个座位又打又骂又折腾?不嫌丢人现眼?自己的脸面太不值钱了,我都替他们难为情。老年人从全社会来说,应该受到尊重,因为人年老之后,就成了弱者,应该受到尊重。但是年老并不是资本,年老不是通过努力获得的。什么东西都要通过努力或通过花钱才能得到,只有一种东西,不用花钱、不用努力就可以得到,是什么了?那就叫年龄。你为了公共汽车上这么一个座位,公共场所有的一个座位,骂人打人,就太不值了。

一个人在公共场合的表现,体现出他的道德水平。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在单位里是表现不出来的,那不是真的,在公共场合才是真的,比如公共汽车上,谁也不认识谁,最能看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比如我们出去旅游,包了一个大轿车来,大家都不拥不挤,排着队,老的让少的,男的让女的,都很好,这都是假的,不反映道德水平。看到老头老太太这样做,我想到什么?我想到了家风。不是谴责他为老不尊,我绝对相信,他的家风一定好不了。在外头都这么霸道,在家里面能不霸道吗?不翻着跟斗几倍的霸道吗?家风一定好不了。你说家风是家庭内部的事,别人怎么知道?在社会生活当中、在公共场合,才能考验人真实的道德水准。如果家风好,家庭里面关系处理得好,家庭和谐、知情达理,他在外面的表现也差不到哪儿去。如果家庭矛盾重重,没幸福感,他往往到社会上也撒气,它也影响社会精神文明。

家庭不是个讲理的地方,是个讲情的地方。任何男人娶老婆,他不是觉得这个老婆能讲理,我娶一个能讲理的老婆;任何女人嫁丈夫,她也不会因为这个男的能言善辩,我才嫁他。为什么娶(嫁)他?因为爱他(她),不是因为他(她)能讲理。所以家里就是一个讲情不讲理的地方,如果讲理,非要分清是非曲直,谁正确、谁错误,谁输谁赢,家就不是温馨的港湾了,家就成了一个战斗的堡垒。而且家里面掰扯的理,基本上没有大的问题,基本上没有原则问题,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家不是个讲理的地方,你要讲理就得“打仗”,就得分手。家是个很放松的地方,讲感情、讲温馨。你每句话都盯着,一句话说得不对就要纠正,一句话不对就打起来,这家里面就成了一个办公室了,成了党小组了,你监督我、我监督你,日子没法过。家就是放屁不怕出声的地方,不怕丢人,是这么个地方,你任何事都较真还行啊?老婆回来以后累了,躺在沙发上,不坐着,这是正常的呀。你不能要求她正襟危坐,像在办公室那样。有好多人虽然进入婚姻,但不会经营婚姻。现在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婚姻,不稳定的很多,为什么不稳定?因为没有进入角色,男人没有进入丈夫的角色,女人没有进入妻子的角色,好像不是婚姻,而是联盟,什么事都特别较真。

有一对小两口,30多岁了,两人打起来了,我说:“为什么呀?”这丈夫是独生子,小时候在家,穿衣服袜子都是妈妈帮他穿。他结婚了,有进步了,自己开抽屉,把袜子拿出来了,可是在开抽屉拿了袜子以后,抽屉没关上。就为这个,两口子打起来了。我说:“你帮他关上不就行了吗?要不提醒一声。”“我凭什么帮他关?”他老婆这么说,理直气壮。为了关个抽屉就打起来了。    

家庭关系要和谐,社会才和谐;家庭文明了,社会才文明,尤其是年轻的夫妇要特别注意。有一位老人在女儿的婚礼上讲了一段话,他说,你们两个人的结合,不应该看成是1+1=2, 应当看成是0.5+0.5,合起来是1。你们俩都是独生子女,都有个性,结婚以后,要把自己的不良个性收敛一半,要不然的话,1+1=2,谁也不让谁,谁也不饶谁,你们不会幸福的。这个老人理解得非常好,两个人结婚是0.5+0.5=1,要收敛自己在家里面养成的不良个性。

这几点就是我对习近平同志关于家庭建设的问题讲话的理解。

 

二、什么是家风

什么叫家风?一个家庭长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家庭成员公认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审美趋向、价值观等的总和就叫家风。过去人们很重视家风,现在人们不太重视。我经常谈一个问题,家庭教育不要仅追求方式方法(方式方法是必要的,但那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要建立良好的家风。

家风的作用很大。家庭教育就是家风的熏陶,每个家庭都有家风,我们过去以为家风都是有钱人、大户人家才有的。不,每个家庭都有,不管穷、富,地位高、低,都有自己特定的家风。有文化的通过文字把家风记录下来了,大多数没有记录下来,但是一代代地往下传,随着时代的变革,会有些变化,但是最基本的东西不会变。

家风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内,由于有良好的家风,家庭成员生活在其中,特别是孩子、未成年人生活在其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耳闻目染、潜移默化。教育越是无形,效果越好,因此有“教育无痕”的说法。越是没有痕迹的教育,效果越好、越深刻。所以家风的熏陶对人成长的作用很大,这是对内。

第二,家风还有一个对外的作用,一个家庭的家风实际上在社会上展现的是一个家庭的形象,家庭的形象决定社会对它的评价。中国人过去特别重视家风,谁都不能违背,因为家风关系到家庭的兴衰,你的家风好,就是口碑好,社会形象好。家风好,人们就愿意跟这个家庭联络、合作,人家就愿意跟这个家庭攀亲,家风好,人缘好,朋友就多。如果家风不好,大家都躲着你,有闺女也不嫁到这家,有儿子也不娶他们家的闺女,他闺女长成仙女,你也别娶。尤其是在中国,在国外两个人结婚,跟家庭好像不太有关系,在中国,你娶一个闺女,等于娶了这一家子,你嫁一个男人,你等于嫁到了这一家。中国就是这样,娶嫁就等于两家联姻。所以过去孩子要结婚、搞对象的话,大家把关看什么?不是看这个对象的长相,也不是看这个对象挣多少钱,看家庭背景。

中国人过去特别重视家风的问题,重视家庭成员,尊重家风、遵守家风。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社会家规特别严,谁犯了错、违背了家规就要处罚,甚至开除家籍。有人研究为什么过去中国的家规那么严,说是为了培养奴才、奴性,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其实这个结论是不对的,这几年我想了想,为什么中国过去的家风这么严,谁违背了就要打,就要骂?因为中国家风关系到这个家庭在社会上的形象,比如电视剧《大宅门》,七爷把他儿子的腿给打折了,为什么这么严呢?他违背了家规,他当汉奸。这不是培养奴性,而是为了维护家庭的声誉。

现在人们不太重视家风,重视家风就是把道义放在第一位,不重视家风的,一定是把利益放在第一位,重利轻义。比如说有的孩子要出门了,家长嘱咐:“出门以后,别给我丢人现眼!”有的家长这么嘱咐:“出去以后,别给我吃亏!”这两句话是两个不同的价值观,前边“别给我丢人现眼”,注重道义,注重家庭的名声;后边这个“不要吃亏”,重利轻义,不重视家庭的形象。现在我发现好多人就是不怕丢人现眼,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觉得理所当然。这是违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

过去中国人“嗟来之食”不能吃,“盗泉之水”也不能喝。现在不是,不管怎么来的,先吃饱了再说,不管水是什么水,我渴了,该喝就喝。中国人过去很讲究道义、名声,现在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是进步了,在道德建设方面,我个人认为,是倒退了。家风的问题,中国人历来都很重视,为什么重视?因为家风好不好,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前途。比如在三国时期,那时候还没有科举制度,社会怎么选官?举孝廉,由乡间的士绅来推荐,推荐讲孝廉家庭的孩子做官,那时候就是推荐,后来是科举考试。一开始还是比较好的,确实推荐了一些好人做官,到后来慢慢就出了问题。就像我们当初“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推荐工农兵学员似的,一开始推荐得还是不错的,等到后来大家醒过味儿来了,我有权,我何不利用我的权势来推荐亲戚呢?后来就不行了。

两晋时期,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歌颂家风的诗歌和文章。两汉时期的舒广很有学问,当了皇太子老师,他退休的时候,皇帝和太子奖赏他黄金,他拿回家之后并不把这些黄金分给子孙后代,而是拿来请客。有人说,你怎么不给孩子们留点啊?他说,我们家条件已经不错了,有地耕,有粮食吃,只要他们勤劳,完全可以自足。他说,人品好的,钱太多容易损其志,人品不好的,钱会促使他变坏。这就是一个家风。

唐朝末年,社会风气不好,一些当官的子弟胡作非为、不思进取、吃喝玩乐、捉猫斗狗、挥霍无度,没几年就把长辈创下的家业给挥霍一空。有一个名叫柳玭的,是唐代藏书家柳仲郢的儿子,他很有见解,发现这个情况后,专门给他子弟写了一个《诫子弟书》,针对当官的、社会地位高的家庭的孩子,他嘱咐道:

你们生活在名人家庭,有社会地位的家庭,一定要格外地严于律己,为什么?第一,社会地位高,是众矢之的,大家都看着你。第二,因为你社会地位高,所以人们对你的道德要求就更高,你不能跟一般人一样,应该比别人要强。第三,你地位高了,可能有人嫉妒你,因此要特别谨慎。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子弟看看很有好处,很值得人深思。大家现在关注官二代、富二代,这些名人家庭、有社会地位的家庭,应该带头把家风建设好。

大家都知道包拯,包拯的家风非常清廉,家规也非常严格。过去好多的家训都是几千字,甚至几万字,有的是写了一本书,像《颜氏家训》,司马光的《温公家范》,袁采的《袁氏世范》等。包公的家训在我的记忆当中,是最简单的,一共三十七个字:“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大概意思就是,我的子孙后代要做官的话,有贪赃枉法的,不许进家门,死了也不许进我家的祖坟。

家风决定家庭的社会形象,是一个家庭的脸面,中国历来很重视。现在我们应该大力倡导重视家风建设,因为家风建设不仅关系到家庭成员的发展,也关系到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三、如何建立良好家风 

家风的作用,尤其对未成年人来说,作用很大,应该重视。现在我们很多家长在谈到对孩子教育的时候,只注重具体教育的方式方法,我不赞成,家庭教育不单纯是个“手艺活”,因为家庭教育的工作对象是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没有生命的物件,做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件,做一个桌子,做一个板凳,我们学会几招,就可以做出来,孩子不成,孩子是活的,有生命力的,光靠几招不行。大家看网上的东西,别都信,因为网上好多是自媒体,是自己发表的东西,没有经过审查,也没有经过推荐,没有学过教育学,没有学过心理学,也没有从事教育的经历。比如有人说了,“按照我这 几招做,就可以把孩子搞定。”这“搞定”是个什么概念?这“搞定”是不是就是家庭教育成功?孩子老实了,不惹事了,就是成功了?所以对网上的东西别都信。要想把孩子教育好,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家风,那么怎么建立家风?

第一,提高家长的修养。家风是什么?家风是家长带头建立起来的,家长在家风建设当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家庭的家风好不好,就看家里面辈分最高的人的德行。要想把家风建设好,家长首先要加强自我修养,这是最重要的。

比如人们都知道中国有一个窦燕山,“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具扬。”窦燕山的五个孩子全培养教育成功,用现在的眼光看都是省部级干部,他成功的诀窍是什么?我看了很多关于窦燕山教子成功的书,大概是这么个情况:窦燕山出身一个富裕家庭,家里有钱有粮食,他从小就心术不正,老想坑人害人,占人便宜,穷人从他们家借粮食,他借的时候用小斗量,但到还时候,他改用大斗量,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他爹本想管教他,但是没有管好就死了。他爹死后,有一天给他托梦,对他讲:“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窦燕山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从此以后,窦燕山改邪归正,开始学好。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   

窦燕山的经验就是一条:家风好,这孩子就会学好。而家风好不好的关键,就在于家长,在于家长的人格,家长的人格决定家风的好坏。我们要想建立良好的家风,首先必须明确家长的责任,就是家里的带头人。

 

第二,建立良好家风要了解社会,立足家庭、面向社会。家庭虽然是一个封闭社会组织形式,但是家庭从来没有割断过跟社会的联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变革,一定会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家庭生活当中。要建立良好的家风,家长们应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研究社会,因为我们的孩子长大之后都要进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需要,他进入社会才没有阻力。

我们现在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家,这句话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中国特色,一个是现代化。现代化就是要搞科技,搞科研,学习先进技术,这是一方面。另一个关键词就是中国特色。所谓特色,就是我们有,别人没有,那就叫特色,或者别人不突出,我突出,这叫特色。那么中国的特色是什么?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习近平反复强调的,这是别的国家没有的。你看中国在世界各国开孔子学院,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受欢迎,我们应该有这个胸怀,要继承传统文化。但是有一条,现在有的家长让孩子镀金,不让孩子上我们的义务教育的学校了,不学现代知识了,专门到一个学校里面读“经”去,戴着古人的帽子,穿着古人的靴子,穿古代人的衣服,其他学科都不学了。他的思想就与社会隔绝了,他没有看社会的需要。我说这孩子不懂现代科学知识,他到哪儿上班去?你不能不接触社会、不了解社会,不能不适应社会,一定要适应社会。你只有适应社会,才能融入社会,才能被社会所接纳。

所以家长在建立家风的时候,一定要了解社会。了解社会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刻地了解。有的人就看到表面,看到表面什么了?说市场经济到处都是竞争,到处都是交易,就把这些东西不分场合地搬到家里来了,把商业关系、交易关系也弄到家里来。

比如前些年有一个事件,儿子中专毕业了,没上班,老在家里躺着。后来父母就发明了一种办法,跟儿子签订合同,合同双方都有权利和义务,叫《父母子女双向自立协议》。我一听就乐了,父母跟子女不是合同关系,不是交易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的关系,哪有订合同的?给父母定了四条义务:第一条,有病养老金自己挣,有病自己看,自娱自乐,回归自理。什么叫回归自理?就是丧事自己办。他给儿子的四条是很对的、非常好的:自己进修找工作,结婚自己办喜事,有了孩子自己养。这几条非常好,他儿子已经20多岁了,他是成年人了,他应该这样。教育孩子还得订合同,家庭教育能这么教吗?不能这样做的。家庭教育是家长的义务,也是家长的权利,不能订合同。

我讲的了解社、立足家庭、面向社会,不是浅层次了解,是要深刻地理解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品质。

第三,树立良好家风,要树立利用家庭集体教育孩子的思想。现在好多家庭里孩子只是妈妈管,爸爸不怎么管,当甩手掌柜。我强调的是家庭集体,任何家长都不应该推卸教育孩子的责任。如果是几代人生活在一起,有爷爷奶奶和儿女、孙辈生活在一起的话,更要注意统一。怎么统一?谁为主?谁为辅?必须明确,培养教育孩子以孩子的父母为主,爷爷奶奶是为辅,这是原则问题,爷爷奶奶不能包办代替,越俎代庖。有的爷爷奶奶太强势,垄断了教育孙子的权力,这是不对的,应当以孩子的父母为主,爷爷奶奶为辅。你们可以提意见怎么教育,但是最后的决定权要交给孩子的父母。现在最需要教育的是一些爷爷奶奶,好多问题没有想清楚,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留恋权力。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那指的是军队,实际上不仅仅是军队,任何一个有人的场合都是这样,机关也是,老的退了,年轻的上来了,家里面也是,老的退了,年轻的主持家务了,这就是很自然的过程。

我发现好多老人就舍不得放下权力,不愿意让下一代的儿媳妇掌权;现在老人都看不开,老觉得我这儿子我挺喜欢的,结果让儿媳妇给抢夺了去。我给老头老太太讲课,我说你们当初是说也不是把你的丈夫从你婆婆手里给抢过来了吗?一代一代就是这么抢过来了,你心里得平衡,该让权时要让权。一个家庭想要把孩子教育好,要先把家庭关系协调好,孩子的父母要共同教育。

第四,建立良好家风要很好地理解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家好好学习理解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并不深奥,也不需要强制,而是要引导。这些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当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它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所以是很容易被广大家庭接纳的。有了这种价值观,就能够很好地调节家庭关系。建立和谐的家庭要有有好的价值观,才能把关系调节好。

家庭一般来包括三对关系: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子女关系。我们要着力把这三对关系处理好。怎么处理?用什么做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大家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家庭和谐、温馨、舒适,不仅对孩子成长有好处,也会提高生活质量,使全家人身心健康,使年轻人健康成长,使老年人长寿。

习近平同志这个讲话值得我们很好地思考,大家应该边实践,边思考。希望各位党委、各位政府在贯彻习近平讲话过程当中,有所作为。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725/8241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