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父母莫当孩子求职的“全权代理人”
2015年07月27日 11:35
【事件介绍】
90后在父母陪同下应聘 家长陪聘成孩子求职新门槛
帮孩子咨询问题、替投简历、回答企业问题……近日,重庆某大型毕业双选会上,不乏有求职者在父母的陪同下一起来应聘。甚至不少90后毕业生的家长坦言来帮孩子投简历。一些家长忙的焦头烂额,很多家长比一旁的孩子更为紧张。
现状: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据记者调查了解,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仍非常严峻!随着各大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人数达212万,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保守估计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00万。
据有关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413万,是扩招前的4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
家长认为孩子想法不周全不稳妥
09届艺术专业的小张就坦言到:“我妈陪我去过很多场招聘会,几乎是请假也要陪我去。很多时候,我想从事的工作她觉得前景不好不让选择。妈妈总觉得我想法不够成熟和周全,基本上不需要我做决定,投简历时后也不用我主动询问因为轮不上我发话母亲就都包办了。”
家长吴先生说:“儿子毕业一年了,几乎有招聘会就会陪儿子去看看的。不过一直没有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说不着急肯定是假的。陪孩子去看看主要是觉得如果有什么问题还可以帮他参谋一下,对用人单位也要把把关。”
应聘单位不支持 家长需“放开手”
对于家长陪聘现象,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个招聘企业的部门负责人,基本上都不支持。某大型网络公司视频部负责人李先生就说:“大学生应自主完成学生到成年人的身份转换,让他们学会适应社会现实。求职者首先要求对方是个完全自立的人,如果连应聘或是面试这点小事都不能独立的话,让他怎么能胜任工作?家长代劳了这一步,那工作中有问题谁来帮他代劳?”
各企业选人挑剔 应届毕业生看准对口学校
“一般来讲,公司选择新人都会挑选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新来的大学生什么都不会干、名牌高校的大学生跳槽率太高这些问题普遍存在。对于应届毕业生,我们公司有一定的严格要求,有选择的对口学校和专业再从中进行挑选。而且面试笔试相当严格需要5次层层把关才会录用应届毕业生。也见过一些家长也陪同来孩子来面试的,说明孩子社会能力有欠缺,很难适应现在社会的变化。这种情况从一开始就不会再给机会了。”李先生坦言道。
该放手时就放手
家长张女士就说:“我从未陪孩子去招聘会,孩子从大学开始包括选择专业到就业单位,都是孩子成长需要经历的过程。应该由孩子自己拿决定,很理解有些家长不放手的心理,但过分溺爱和保护不利于孩子以后的发展。孩子毕业以后,应该有独立的能力。父母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面对。”
树立孩子信心比“陪同”应聘方式更好
记者采访到大学就业指导李老师:“大多90后的应聘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依赖性相对比较重。我给学生上就业指导课一部分学生不来都是家长来听课。有学生就表示父母都安排好了,不需要自己做决定。这类现象现在也比较普遍,我认为家长帮助孩子树立独立、自立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该舍得懂得如何放手,孩子才能在社会上更好的发展。家长可以是孩子面对风雨停泊的港湾,风浪过去孩子还应有能扬帆启航的本领。”
“父母陪聘”:没断奶如何成长?
也许“父母陪聘”自有其自以为是的种种缘由,比如为孩子的应聘怯场“壮壮胆”、替孩子的就业无主见“把把关”,与孩子的出门独行“做个伴”、当“保姆”等等。但此等看似体贴入微的关怀备至背后,却有着家长不放心和不放手的认知误区。其实,具有独当一面应对、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与习惯,不仅是孩子成熟长大、品格完善的重要标志,更是其走向社会、成才报国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这种独立性、自主性的品格培育,不只需要家长与学校的教育和引导,更在于置身于现实生活的实践锻炼。“父母陪聘”实际上是人为减少了孩子尝试自理与自立的机会。
就应聘本身而言,“父母陪聘”事与愿违的负面效应显而易见。首先,由父母陪同孩子出现在招聘会现场,其形象观瞻就大打折扣。对家长溺爱和孩子依赖的两代人解读,会让与孩子同龄的众多学友,对这一家子侧目而视,从而伤到孩子的自尊心;其次,人才招聘讲究良好的第一印象,由“父母陪聘”的大学生,势必会在招聘者的心目中留下“这孩子不成熟、不独立”的负面印象,从而造成“减分”效应。正如一位商场主管所言,“快大学毕业走向社会的人了,连应聘都还要父母陪伴,以后怎么放心把工作交给他(她)单独处理?”
从“陪读”到“陪考”再到“陪聘”,中国父母对孩子有着太多的不放心和不放手。矫正孩子普遍存在的独立性差和耐挫能力缺失的“软骨病”,需要我们的学校和家长,教育引导孩子敢试、敢闯、敢于负责的自立自强精神,多给孩子们锻炼胆量的实践机遇。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更要树立“我已长大”的成人心态,珍惜和用好每一次独立、独力和独行的锻炼机会;作为选人用人的招聘一方,不能只对由父母陪聘的应试者以“打备注”、“扣分值”的否定减分,更要给予善意提醒和诚意指点,做矫正短板的“加法”。
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需要体味酸甜苦辣的生活滋味,更需要摸爬滚打的社会历练。
“父母陪聘”是一种任性的包办
在当今社会,包办婚姻已经不再流行,而包办工作却成了一种趋势。比如,一名90后应聘工作,父母现场陪同助阵,甚至在招聘会上喧宾夺主,显然,这是父母包办工作的又一个现实标本。应该说,父母关心、甚至规划子女的工作,其本身没有恶意。问题是,父母违背子女的意愿,并采取“全程包办”的方式,去左右子女的自由选择,就是一种过度干预了。而且,这种过度干预,势必会给子女求职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子女成长和进步。
众所周知,在国外,孩子只要满18岁就自立,即使父母很有钱,孩子也要自己找工作,自食其力。而在国内,孩子从小到大始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吃饭怕噎着,外出怕车碰着,交友怕学坏了。更有甚者,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父母早已为孩子置好了房,联系好了工作,准备好了存款。处在这样优越的环境和条件下,有的孩子把父母作为“靠山”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也有孩子比较“叛逆”,对父母包办一切非常反感,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比如,河北的一位母亲,3年来10次到重庆,劝自己的儿子回家,像其哥哥一样进入国企工作,端上铁饭碗,儿子却执意不从。这个故事背后,凸现的正是两代人对于就业观念的冲突,这种冲突下,我们看到了被异化的母爱。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平稳、顺利地成长,希望他们的工作妥当、安全。然而,工作是一辈子的事,个人的兴趣和意愿应该放在第一位,父母应多尊重子女的兴趣爱好,从旁引导,不要因为过度保护而越俎代庖,更不能采取陪同应聘等“全程包办”的方式,去干涉子女的正当选择。带着职业规划,理性处理子女就业的问题,并不影响“父母之爱”;相反,很可能在孩子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找到了适合他们长期发展的选择,切莫因过于重“包办”,而丢失了孩子在职业发展中的可持续性、成就感和幸福感。
因此,这场“父母陪聘”闹剧,值得人们反思。职业选择,还是让子女自己来掌舵。子女“被安排”过度了,也会出现很多后遗症,甚至会引发家庭纠纷和悲剧。如果我们还继续沿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孩子20多岁了仍然要靠父母包办工作、生活上的许多事情,那可就真应了一名老外的那句话———“这真是中国学生的悲哀”。当然,值得反思的还有我们的教育部门,特别是高校,应适当多安排一些社会服务实践课程,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以便逐步提升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陪子应聘适得其反,家长何必“越俎代庖”
都说“在父母的眼里,儿女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可想而知,以独生子女为主的90后在父母眼里将是怎么一个放不下心的牵挂。父母陪子应聘,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不放心,但同时也反证了孩子独立性的缺失。父母满满的保护欲使得应聘结果适得其反,这样“越俎代庖”式的应聘又何必呢?
首先,陪子应聘让孩子缺乏锻炼成长的良机。虽说应聘不一定一帆风顺,但应聘的过程恰是让孩子积累应聘经验、进一步完善自我的机会。每一轮的应聘,不管成与败,都能让孩子进一步了解招聘方需要怎样的人才,思索并完善自身不足,最终有效调整自己的求职态度和方向,使之更善于“推销”自我,也更善于把握良好机遇。所以说,父母“越俎代庖”何尝不是无意间让孩子失去了一个社会就业课堂呢?
其次,陪子应聘使招聘方对应聘者缺乏必要的了解。对于招聘方来说,最迫切需要了解的是应聘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才。而这样的了解并不局限于几个文凭或几本获奖证书,更重要的是希望能通过应聘的“面试”之机,了解应聘者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意志品质等。家长的介入,使招聘方变得被动,反成了家长的调查对象,这样的招聘无形中阻碍了招聘方了解孩子的机会,自然会使招聘方对应聘者的印象分大打折扣。
再次,陪子应聘让孩子缺乏应聘工作的主动性。就拿这新闻中的小唐来说,因为父母的介入,自己插不上话,索性在招聘现场玩起了手机。这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倾诉。虽说有不少孩子同意了父母陪同应聘,但父母大多对经济条件、工作环境等是否优越进行考虑,而对孩子真正喜欢什么样的工作却缺乏一定了解。这样被动的让父母“包办”应聘的方式,孩子因缺乏选择的主动权,会对应聘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热情,就算应聘到工作后,也会对来之不易的工作缺乏应有的珍惜。
虽说90后没有大人一般睿智的社会经验,但在求职面前还是需要自我担当。家长们与其“包办”式陪同应聘,不如让其自我去尝试和历练一番。若能借应聘之机,让孩子们积累求职的经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受点挫折又有何妨?
【启示与思考】
最近几年,家长陪同或者代替孩子应聘的报道屡屡见诸报端。看到这样的报道,我们总是抱怨孩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批评孩子“没断奶”、不自立,对于家长,我们也总是感慨其对孩子保护过度,过分溺爱。虽然每次出现类似报道,总有人出来“指导”家长们放手,让孩子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但是这样的场景还是一次次地出现,也让我们不禁要问:牵在父母手里的这根“风筝线”什么时候能放开,父母陪聘的现象何时方休?
经营好一座可靠的安全港并不容易,除了爱,也要自制。后者或许比前者更难。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出于本能,但要避免滑向溺爱,则需要理性——包括克制自己想要控制孩子人生的欲望,包括尊重孩子的选择,宽容孩子的失败……这些,都是爱与付出。为人父母者,看到孩子跌倒了,马上伸手抱起来,是爱的表现;克制自己想抱起他的欲望,看着他自己爬起来,何尝不是爱的表现?
在招聘会上,一些替孩子应聘的父母过于看重符合自己口味的条件,比如不能出差,不能从最基层做起等等……不知他们有没有想过,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喜好和决心,不一定想要沿着父辈的足迹走一条众人所熟知的路。如果孩子愿意坚持自己的选择,并为之承担责任,父母就算没法陪在他身边,也可以为他点亮一盏灯,敞开一扇门,选择守望而不是遥控。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727/8242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