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遗嘱库,为老年人提供最后的法律服务

2015年07月27日 13:39

 

【事件介绍】

 

甘肃成立省级遗嘱库 “身后事”可否放心又省心

依托甘肃省老年人法律服务中心成立的甘肃遗嘱库, 于1月16日在兰州成立。这家专门为老年人提供遗嘱登记、代书遗嘱、遗嘱见证、保管等专项法律服务的机构运行情况如何?成立遗嘱库基于何种考虑?如何订立一份合法有效的遗嘱?作为一种老年人社会服务方式,遗嘱库未来发展前景如何?请看记者调查。

专业人员提供法律服务

甘肃遗嘱库发起自甘肃省老年基金会,由甘肃省知名的离退休法学专家、专业律师、志愿者共40余人组成,专门为老年人提供遗嘱登记、代书遗嘱、遗嘱见证、保管等专项法律服务。作为曾经执业30余年的资深律师,遗嘱库工作人员胡春梅见过很多亲情撕裂的瞬间:母亲去世不到一个月,子女就起诉至法院了,对簿公堂时谁都不认谁。

甘肃省老年人法律服务中心(甘肃遗嘱库)主任安明森介绍说,2008年,甘肃省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作为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经济欠发达省份,针对老年人的配套社会服务却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老年人财产继承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家庭的和谐和老人的晚年幸福。

“中心的成立,在完善老年人社会服务方式,拓展老年人社会服务内容上可以说是一个创新。放在全国来说,中华遗嘱库成立于2013年,去订立遗嘱的老年人很多;其他省份做类似法律服务的则比较少见。”安明森说。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人并不了解一份真实合法有效的遗嘱该怎么去写,有的老人也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我们的工作人员多数都是退休的专业法律人士,不少还是执业律师,也有法律学院的学者,大家共同来做这么一件事。”遗嘱库揭牌以来,每天好多老人来咨询的现实情况,让安明森看到社会对于遗嘱订立方面的现实需求,许多老人都想厘清“身后事”,避免纠纷。

本人携带凭证建立电子档案和文字笔录

我国《继承法》规定,遗嘱继承的效力优先于法定继承,在有遗嘱的情况下,必须按遗嘱处理遗产。遗嘱分类中,公证遗嘱的法律效力等级优先于自书遗嘱和代书遗嘱。然而办理一份法律效力最高的公证遗嘱实际操作起来是非常繁琐的。

“公证的权威性往往带来灵活性欠缺的问题,比如有的老年人买了房子,产权证没有取得,没有拿到房产证,在公证处做遗嘱公证时会被要求严格符合遗嘱形式要件的证明。但是在我们这里,如果经过审查,能够证明财产取得的真实合法性,符合继承法的规定,也是可以订立遗嘱的。”胡春梅说。

胡春梅简要介绍了遗嘱库对一份遗嘱的订立流程。

首先,老人或者家人会咨询遗嘱订立的相关事项,由从事法律工作的律师予以解答,咨询清楚之后,老人本人需要携带身份证、房产证等证明所有权的凭证,工作人员会负责资料审核和界定当事人处分权益,经审查资料真实合法之后,还需要建立电子档案和文字笔录。老人需要签名和按手印。

这之后,老人还需要和工作人员签署一份委托见证协议,有2名工作人员在场。协议签订完毕之后,老人需要自己书写自己的遗嘱,还要自己读一遍。“(书写和朗读)全程都会录像,留作资料。遗嘱可以自己带回家去,也可以保存在遗嘱库。这些流程和审核都是很严格的,都是为了确保遗嘱的真实合法性,符合遗嘱的形式要件。” 胡春梅说。

除了体现老人意愿,还要符合法律规定

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资深法官魏燕峥说,作为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民间组织,遗嘱库提供的应当是自书、代书等遗嘱的订立、咨询、保管等服务,定位在给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和咨询,值得肯定;明确遗嘱有助于减少因继承而生出的纠纷,厘清继承者权益,减少诉累,对法官对相关案件的判断也是有帮助的。

她强调,目前,公证遗嘱仍然是法律效力最高的遗嘱。公证遗嘱是有细则的,必须严格符合要求。公证要做的是进行实质审查。程序严谨。一旦遗嘱内容违反法律规定,处分自己并没有产权的财产,或并非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公证处也可能要承担责任。

“必须注意的是,现在的70岁、80岁老人的子女一般是比较多的。有的老人的思想有一些波动,遗嘱会有不一致的地方;有冲突的状态下,以最后立的遗嘱为准。”魏燕峥说。

她还提到,中介组织在提供法律服务的时候,应当注意法律的平等性,除了体现老人的意愿,还要符合法律的规定。比如,失去自理能力或者是生活无法保障的继承人,法院在审判上会要求遗嘱符合继承法的规定,考虑到弱者的利益。遗嘱订立时应当注意平等,避免遗嘱被判定为无效或者说是部分无效。

“因遗产纠纷对簿公堂是一种对亲情的伤害。庭审当中,大家的心里面是不快乐的,像是扭着疙瘩。有时候虽然赢得了父母亲人留下来的财产,但是却输掉了亲情,把最宝贵的亲情和温情给扔掉了。莫要赢得了物质,却撕裂了亲情。” 魏燕峥说。

 

吉林省首家遗嘱库为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服务

近日,吉林省首家大型老年公益事业平台——华夏遗嘱库公益项目正式启动,该公益项目是由长春市阳光传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吉林敦宜律师事务所和吉林省悉檀书院等众多爱心企业联合发起,是吉林省内第一家专业从事遗嘱项目工作的公益机构,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公益机构,为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提供:遗嘱预约报名、咨询、登记、保管、发放服务。

在公益项目启动现场,65岁的黄女士说:“来这里办理遗嘱登记是为了让独生女儿解除忧虑。万一以后女儿婚姻方面有什么变故,还是白纸黑字更可靠。”身旁的李先生也表示:“我们老两口已经74岁了,从几年前就开始为遗嘱发愁,一直担心离开后唯一的房产该怎么分给两个儿子?看到华夏遗嘱库的报道后,决定来找专业机构咨询,该怎么分配自己的房产更合理。”

据华夏遗嘱库管委会主任张旱清介绍,根据国家法律规定,现在立遗嘱,主要是为了避免以下四方面的遗产继承危机:第一是大家庭之间,避免子女与长辈出现继承危机;第二是多子女家庭之间,避免在赡养与继承之间出现危机;第三是为防止财产“外流”,主要针对独生子女、再婚家庭之间的继承危机;第四是明确维护老人的合法权利,最真实的表达老人的财产分配意愿。在此,希望通过华夏遗嘱库的公益服务,使更多老年人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晚年幸福生活,也就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华夏遗嘱库公益服务老人的宗旨:敬老、爱老、服务于民、奉献社会,有效填补吉林省在老年人权益保护方面的一个空白。

 

甘肃遗嘱库:保守人生最后秘密的地方

这是一个人们不愿意公开谈论的话题,或因忌讳,或因私密。当人百年之后,有家庭因此矛盾丛生,子女反目;有家庭因此安排得当,和睦如初。

这就是遗嘱的效应。这更是对老人自主处分财产权力的尊重。国内首个关注老年人遗嘱的公益项目——中华遗嘱库自2014年3月启动以来,近7000名老人登记并存放遗嘱。2015年1月16日,甘肃遗嘱库依托甘肃省老年基金会和甘肃老年人法律服务中心在兰州建立。

说出您最后一个秘密

革希福夫妇端坐在一张桌子的上首,面前摆着一个写着“立遗嘱人”的铜牌,面对摄像机镜头,他用手将略显稀疏的白发梳理了一下,缓缓地说出了困扰他多年的心事。

安明森和另一名同事分别坐在革希福的两侧,此刻他们充当了革希福遗嘱的“见证人”角色。革希福80多岁了,思维清晰,话音洪亮。“我现在头脑清楚,思维清晰,能够清楚真实地表达我本人的意愿,我声明如下事实……”革希福夫妇有一儿一女,儿子去世后留下了一个孙子,目前大学毕业,尚未成家。自从儿子意外去世后,革希福夫妇好几年才从丧子的悲痛中缓过劲来。但是这对老夫妇又面临着一个现实的难题,他们百年之后,夫妇俩唯一的一处房产如何处置。为了妥善处理这个问题,革希福和老伴经常是晚上睡不着,商量来商量去,一时都没了主意。

1月16日,甘肃老年人法律服务中心成立,这是一个为老年人排忧解难的机构。革希福夫妇心里有事却无人可以倾诉,他们看到这个消息后,辗转联系到了甘肃老年人法律服务中心负责人安明森。安明森说,从法律的角度来说,产权属于革希福夫妇,他们就有权力按照自己真实的意愿处置房产。但是革希福夫妇心里除了冰冷的法条,还有无法割舍的儿女情。

情与法的纠缠成了这对老夫妇解不开的心结。几次咨询后,革希福夫妇终于拿定了主意,他们在“见证人”的见证下,先做了一份“互为继承”的遗嘱。安明森解释说,经过律师查阅相关文件后,可以证明待处分的房产属于革希福夫妇共有财产,“互为继承”意味着革希福夫妇俩将来不管谁先去世,房产即归夫妻另一方继承。然后,革希福夫妇又做了一份他们夫妻百年之后的遗嘱。

摄像机关闭,革希福夫妇说出了他们隐藏在心里的秘密,终于轻松下来了。这份遗嘱由书面遗嘱和一张光盘组成,它们将被封存在一个写有“遗嘱库”字样的蓝色档案袋里,档案袋上有立遗嘱人的名字和唯一的数字编码。革希福夫妇最后的秘密就这样保存在城关区庆阳路91号的弘业大厦10楼的一间房子里。

甘肃遗嘱库建立不满一个月,已有15位老人带着他们的遗嘱走进这栋大厦。安明森介绍,一般立遗嘱人先要提交申请表,然后按照预约时间前往遗嘱库办理遗嘱咨询和起草,之后确认拥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是立遗嘱人真实意愿表达后,才能正式立下遗嘱。最后,他们还必须在工作人员和见证人的见证下,对着镜头把自己所写的遗嘱清清楚楚地读上一遍。

安明森说整个过程充满了仪式感,对老人们来说这或许将是他们人生中最后一场重要的事情。多年以后,当革希福夫妇的继承人们打开这个档案袋的时候,但愿他们能够理解并且遵守老人生前的遗愿。

甘肃遗嘱库成立半年:200余老年人登记遗嘱

7月16日,记者从甘肃老年人法律服务中心了解到,国内首家省级遗嘱库——甘肃遗嘱库成立半年多来,已有200余老年人进行了遗嘱登记。

记者在该中心看到,83岁的刘桂芝老人在子女陪同下,前来登记遗嘱。老人早年丧偶,辛苦拉扯四个女儿,现已都成家立业。丈夫名下有一套住房,为了避免她去世后给孩子们造成矛盾,就同孩子一道前来订立遗嘱。大女儿说:“我代表我们姊妹四个,自愿放弃对父亲遗产的法定继承,母亲年轻守寡,靠微薄的工资拉养我们很不容易,现在苦日子过去了,遂母亲心愿、让母亲晚年幸福,是我们做女儿最大的孝顺,不管母亲把这套房产留给谁,我们都没意见。”随后,她们姊妹四个都在“自愿放弃法定继承父亲遗产保证书”上签名并摁了手印。经工作人员审查界定后,建立电子档案和文字笔录,签订委托见证协议,现场见证宣读遗嘱,摄影并刻录光盘,

甘肃法律服务中心主任安明森说,甘肃省老年基金会发起成立老年人遗嘱信息平台——甘肃遗嘱库,这是国内首家省级遗嘱库,专门为老年人提供遗嘱登记、代书遗嘱、遗嘱见证、遗嘱保管、自书遗嘱指导、遗赠抚养协议见证、老年人再婚及婚前财产见证等专项法律服务。以老人订立法律程序下的遗嘱、遗赠手段,来规划老人自己眼下的养老和百年后的送终,用老人忌讳“死”这个冰冷的遗嘱、遗赠见证,来规范子女手足在老人离开后的孝道亲情,依法订立见证遗嘱是家庭幸福和谐的保证。

 

建立遗嘱库体现法律温情

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耳闻目睹一些子女因继承老人遗产而闹得不可开交的事。一些已故老人由于生前没有立下遗嘱,逝世后儿女对其财产你争我夺,不仅伤害了同胞感情,更影响了社会风气。但当前的现实是,一些地方对于这一状况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更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来加以解决,导致因遗产继承而产生的各类纠纷和案件不断,影响到了社会和谐稳定。

毫无疑问,甘肃建立遗嘱库,是老年人法律服务方面的创新之举,为各地因遗产继承而产生的各类法律纠纷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大途径,同时这一举措流露出了法律温情的一面。据悉,由甘肃省老年基金会发起成立老年人遗嘱信息平台甘肃遗嘱库,专门为老年人提供遗嘱登记、代书遗嘱、遗嘱见证、遗嘱保管、自书遗嘱指导、遗赠抚养协议见证、老年人再婚及婚前财产见证等专项法律服务。

通过让老人订立符合法律程序的遗嘱、遗赠,来规划老人自己眼下的养老和百年后的送终,无疑具有双重积极作用。一来,可以用法律手段了却老人生前的心愿;二来,可以维护子女手足在老人离开后的孝道亲情,为家庭幸福和谐提供保证。

遗嘱库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但要确保其真正管用、见效,还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

首先,要有相应的措施保证老人遗嘱出自老人的真实意愿。每个老年人的实际情况不一:有的缺少法律知识甚至没文化;有的耳聋、眼花甚至神志不清,在这些情况下要体现老人立遗嘱的真实愿望,绝不是想当然的事情,这就需要考虑在操作层面设立具体配套措施。比如,可以采取子女在老人授权下共同确认的方式,来达成最终遗嘱等。

其次,要解决好有具体人员过问负责的问题。老年人数量庞大且分布不均,仅靠省一级的法律援助机构来解决显然不太现实。这就要求必须将相关的法律援助职能分解到基层。其中最重要一点就在于,要解决好基层有人过问老人遗嘱的问题,可通过志愿服务者、村居社区自治组织等来解决这一问题。

再次,要解决好遗嘱库查询、利用的机制问题。可采用“互联网+”思维,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实现相关部门、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减少在遗产分配等环节上不必要的麻烦,保证继承人的合法权利。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建立老人遗嘱库的做法,符合保护老年人权益的要求,是一项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的民生举措。我们期待遗嘱库能发挥更多积极作用。

【启示与思考】

子女依照遗嘱行事,不让社会看自家的笑话,就是对逝去先人的孝顺和尊敬。舆论会评价逝者治家有方、行事有度、在死后仍然能维系家庭团结,人生很有价值。这是在父母故去后,子女能尽的最大孝道。

按照遗嘱分割财产,也有利于兄弟姐妹之间最大限度减少争执,保留一些亲情。为了钱财而亲情破裂,对于个人、家庭、社会是三输的结果。人的享受快感取决于钱财,人的幸福指数却取决于感情。物质追求是低层次的追求,精神追求是高层次的追求,有人却往往为了低层次的追求,牺牲了高层次的追求。说穿了,这不是人性的体现,这只是兽性在飞扬。一家人如果能看淡财帛之争,你敬我爱,才可能拥有一个吉祥如意幸福快乐的人生。“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吃也香甜,睡也安然”——这话不是胡扯的,这里边有哲学,有大道。

设立遗嘱库,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降低社会运行成本,避免浪费司法资源。试想:家产争夺到最后,还是要诉诸法律。法律裁判的结果,就算大家都接受,也不但不增加社会财富,反而消耗社会财富。显然,没有官司的法治,是最好的法治。事先确立遗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司法介入,节约社会成本。

俗话说“百善孝当先”,孝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的各种价值观围绕“孝”字来展开。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指敬顺父母。悌,是指友爱兄弟。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孝悌价值观,就是仁爱文化的本源。《礼记》中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鳏寡孤独皆有所养”,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体现了这种博爱他人如亲属的儒家文化。

汉朝甚至是以孝治天下,通过“举孝廉”来选拔官员。可见孝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含义之重、影响之广。曹操为了清除异己而诛杀孔融,找的借口也是孔融不孝。可见,在汉朝时不孝是重罪。孝悌是仁爱的基础,仁爱是社会的纽带。一旦失去孝悌价值观的中国社会,将会是不可想象地糟。儿女不孝顺父母,兄弟姐妹为利相争,这种激烈的矛盾往往发生在遗产继承事件当中。子女们为了争夺父母遗产,经常是不顾父母尸骨未寒,就抓破了脸皮打翻了天。这种丑陋现象不但有损逝者的身后形象,也造成手足同胞之间势同水火,对死者是大不孝,对生者是大不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家庭这样乱下去,社会不可能和谐幸福。阻止这种违反孝悌观念的社会乱象,已经势在必行。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遗嘱库确立遗嘱。

甘肃省遗嘱库,协助老人们订立遗嘱,规划好身后事,以便让他们走得安心。这本质上是用法律手段规范道德情操,虽非完美手段但是十分必要。理治君子,法治小人。子女如果都是君子,像孔融让梨一样互相谦让,那自然是好,遗嘱甚至不用立。但现实是冷峻的,能见利而不忘亲的君子固然有,但未必家家都是。所以,必须用法律手段来强制分割遗产利益,以避免更多的家庭纠纷撕裂社会。当然,这种分割应该尽量公平,才能起到更好效果。

设立遗嘱库来事先规避可能的纠纷,这是一个好思路。不足的是,这种方式目前并未大规模普及。订立遗嘱,这是一种冰冷,却更是一种温暖。它满怀对亲人的热爱和担忧,饱含对亲情的珍视和留恋。订立遗嘱,是一种“丑话说到前头”的智慧,把无边大爱和无限留恋,留给世界和家庭。希望更多地方能够实行设立遗嘱库的作法,避免更多撕裂,留驻更多温情。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727/8242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