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纪念活动 秉笔直书

抗战期间每8个中国人就有1人是难民

2015年07月28日 10:56

昨天,社会群体视角下的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日本等50多名抗战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从百姓对战争感受这一独特视角,以平民眼光解读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8年全面抗战期间中国究竟有多少人家破人亡,逃离家园沦为难民?这一数字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南京师范大学抗日战争研究中心齐春风教授表示,抗战期间人口迁移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集体移民现象。为躲避战火及生存,成千上万中国人从东北、华北和东部沿海地区迁移至西部、西南部,由此形成了巨大难民潮。

经过深入研究,齐春风说,根据1946年国民政府调查档案资料,估算出战争期间难民人数有9500万人。而英国记者费雷特·厄特利尔女士在《蒙难的中国》一书中说:“据估计难民总数在3000万至6000万人。”庞大难民人数中,仅东部地区迁徙到大后方人数就在1600万—2000万人。综合各项统计数据,海内外研究抗战史的学者,绝大多数同意,战时难民数量超过5000万人。换句话说,当时8个人中,就有1个成了难民。

作为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沦陷后市民不愿做亡国奴,自发组织斗争一直没有停止。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讲述了一个知名学者保持民族气节的故事。

原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王瀣学识渊博,曾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老师。南京沦陷后,他未及时撤离南京,避居于安全区。1938年2月,安全区被迫解散,他回到城南边营破败的家中,没有工作,年老多病,生活十分困难,只能变卖自己珍藏多年书画典籍。1940年汪伪政府筹办伪中央大学,想利用王瀣名望与影响,派人以胁迫和高薪诱惑手段,请他去学校任教,王老断然拒绝,表示宁可饿死绝不赴任。他说:“余以行将就木之人实不敢见张邦昌、刘豫辈丧权辱国之举。”1944年8月5日,王瀣去世,享年74岁。临死前交代家人说:“我生不愿见日寇,死了棺材也不要见到敌人,就埋在自家后院里。”直到抗战胜利后,家人才重新把王老安葬。 

本次研讨会由南京师范大学抗日战争研究中心、《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主办,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科等单位协办。谈及举办这次研讨会的意义,南京大学民国史专家张宪文教授说,8年抗战不仅体现在战场、战斗等军事层面,更体现在社会、经济等领域,是一场全面、全民、全方位的抗战。本次研讨会从百姓对战争感受这一独特视角,研究战争对中国以及日本社会造成的深刻影响,非常有意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728/8244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