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写作 公文写作 常用公文 技巧经验
记叙文六要素新论
2015年07月31日 15:48目前,各种写作速成法层出不穷,但往往为经验之谈而缺乏言之凿凿的理论根基。笔者多年来通过专著《公文正文三要素说与公文正文格式化导论——公文写作一读通》(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2002、2005),《公文写作速成法》(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以及主持公文写作学科首次立项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公文文本要素及格式理论研究》(2012)等成果推出一种“要素对应写作学”理论认为,写文章其实就是写要素,研究文章写作从要素着手应当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因此,继续深化各类文体要素理论的研究,才是真正从文章本体规律上把握写作要诀的捷径。为此,本文谨针对以往研究的缺陷,再提出一种记叙文体六要素新论如下。
一、记叙文新六要素概述
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方式,以感性认识心理为主要反映对象,兼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类普通文体,包括所有非审美目的,没有全面启动形象思维、运用描写方式的普通新闻、回忆录、史传、游记等文种。传统写作理论认为记叙文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大要素,这六大要素较好地概括了客观世界的构成,长期来对人们学习、写作记叙文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深入看来还存在以下缺陷:即这六大要素未能包括记叙文的思想、情感两个内容要素。一个简单有力的质疑就是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在六大要素里竟完全没有得到体现,这显然是一个极大的失误。因为,记叙文的写作目的固然主要是反映事实,但也离不开思想、情感的表达,只不过表达的手段是“用事实说话”,将思想、情感寓于感性事实之中而已。实际写作中,没有任何“话”(寓意)要说的“纯事实”是很少存在的。即使是某些标榜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也脱离不了“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的窠臼。普列汉诺夫所说,艺术“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2)那么,我们现在也可以仿照说——记叙文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用生动的形象”审美地表现,而是用平实的事实叙述来表现。这就是记叙文的最主要的特点。如同样都是报道北平人民欢迎解放军进城的消息,在新华社记者笔下是:“(新华社1949年1月30日电)世界驰名的文化古都,拥有200万人口的北平,本日宣布解放。……北平的国民党主力现已开至城外指定地点,人民解放军定于本日开始入城接防。北平的人民久已象亲人一样地渴望着人民解放军。在知道了人民解放军即将开入北平之后,北平的工人、学生、市民连忙热闹非凡地筹备着盛大的欢迎仪式,并因国民党全部出城之一再延期而感觉不耐。人民解放军即将和平地开入北平的消息,使这个古城突然恢复了青春的活力,从1月23日起物价顿然下降,街道上重新拥挤着欢天喜地的行人……”,而在美联社记者笔下,这同一事实却具有截然相反的思想、情感“(美联社1949年2月3日电)今日北平给它的共产党征服者一个热闹的欢迎,就只有这个经常被征服的城市才能做到。共产党向拥护着的成千成万的人显出一两件东西看看——长达数里的缴获来的美国造的各种车辆。长列的市民在这个热闹的欢迎游行中把嗓子都喊哑了……”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一种新的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思想、情感”新六要素说。这里将“原因、结果”两个要素合并进“事件”要素,作为二级要素来处理,因为“事件”是由“起因、过程、结局”三部分组成的。
二、时间、地点的含义与写作法则
时间、空间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舞台,自然成为记叙文的要素。交代时可精确可约略,可截断可延续,随叙事的目的、内容而定。如时间交代可为“本日”、“昨晚6点半”、“9月20日3时30分……截至21日14时”、“ 次日1时10分许”、“从5年前开始”、“本月上旬”、“12月25日圣诞夜”、“始于2002年”、“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后”、“那会儿,是6月30日下午4时30分”和“20多分钟前”等;地点交代可为“北平”、“萨克拉门托北部社区”、“黑龙江省鹤岗市富华煤矿”、“深圳市龙岗区舞王俱乐部”、“全市范围”、“马路上”、“天安门广场”、“港督府草坪”等,以上虽详、略、断、续手法不同,但都将时间、地点要素交代得清清楚楚。当然,在一些不言自明的情况下,为了行文简洁,即使新闻报道也可以省略时间、地点要素。如1990年在北京举办第十届亚运会,结束时一篇消息只报道为“本届亚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共获金牌183枚,金牌总数名列第一”并无不妥,因为大家此时关心的只是结果,时间、地点要素早已知道了。
三、人物的含义与写作法则
所谓人物,对审美文来说就是“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所描写的人”(5),是艺术形象的主体、核心。记叙文中也有所叙写的人物,也可分为主要人物与辅助人物,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的主要人物为作者与周总理,辅助人物为总理的司机、处理这件事的工作人员等。
记叙文写人,以叙述方式为主,描写方式为辅,即便是运用描写方式,与审美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相比也较为简略,如上《北平解放》中对入城部队与欢迎群众的叙写。常用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等7种,逐一例释如下:
1.肖像描写。即描写人物的静态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服饰、姿态、神情等。如《别了,末代港督!》中“彭定康双手托着额头默默坐在一旁”;“彭定康在乐曲声中很努力地笑了一下”等。
2.行为描写。即描写人物富有特征、符合性格发展逻辑的动态行动。如“彭定康迈着沉重的步子登上一个台子”;“末代港督彭定康的黑色轿车在他的港督府草坪上连绕三圈后,走了”等。
3.语言描写。即描写人物个性化的,能表现其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的语言,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痴迷古树 拍摄树魂》中引用主人公“我自己现在都感觉不堪回首,难再重复。不知道这些活儿当时是怎样干出来的!”;“麻烦别人必然要增加应酬时间,而且时间没有保障,难以按计划进行。”;“吃饭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对我而言,人在旅途的进食原则是不饿即可。这样既可减少费用,又可减少路上方便的次数,并避免肠胃病。”;“黑白才是纯正的摄影。同时,图像主选古树枝干剪影也是为了适合表现古树名木的沧桑、珍奇。”;“书里包含我对人生社会的一些思考心得。现代社会人们久已失去阅读的耐心,需要寻找喜闻乐见的通俗形式。我希望它能像于丹易中天的讲座一样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恢复人们对高雅文化追求的载体。”等人物自述,很好地表现了其“风光与受罪”、“效率与简单”、“艺术与思想”的拍树历程、性格特征与艺术追求。
4.心理描写。即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常用的方式有内心独白、回忆、联想、梦境、幻觉等。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中作者听到总理打来电话时的内心活动:“我出神地盯着那话机,心里十分激动,泪水禁不住涌了出来。周总理的工作是多么繁忙,时间是多么宝贵,可是,他老人家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却挂念着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工人,亲自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周总理真是人民的好总理,我们工人阶级的贴心人哪!”等。
5.细节描写。即捕捉、挑选最能显示性格特征的细节,使人物的性格更鲜明、形象更丰满。如“整个落旗过程中,彭定康竟没有看一眼他的国旗,只是伸右手抹了一下脸上的雨水或者是泪水”;“彭定康与家人登车缓缓离去,却留下了他名叫‘士忌’和‘梳打’的两只曾娇贵一时的狗”等句。
6.环境描写。即对人物所处环境的描写,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写好环境对表现人物也很有用。如“乐队奏起一支名叫《我的家乡》的曲子,声调黯然旋律悠长。……在港督府最后一次低沉的日落号声中,湿淋淋的英国米字旗落下旗杆。……在著名影片《魂断蓝桥》插曲低回的乐声中”等句。
7.侧面描写。即通过辅助人物的反映、评说,从侧面间接地烘托主要人物。如“他的三个女儿则在一侧掩面失声”;“友人证实,车开出港督府时,他透过车窗的玻璃,最后看了一眼这座象征英国在香港155年殖民统治的官邸”等句。
以上7种描写方式,在一篇记叙文中很少全部用到,如果过多过度运用,便会改变其普通记叙文性质。如上例中对主要人物彭定康的描写,由于综合运用了肖像描写、行为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等5种描写方式,给人较强的美感,因而成为具有新闻性的审美文体或审美性的新闻文体,而不再属于普通的记叙文体。
四、事件的含义与写作法则
所谓事件,就是被写入文章中的“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4),可分为“起因、过程、结局”三个二级要素。
1.叙述事件的方法:①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方法。②倒叙,即把事件结局或重点片断提到文章开头突出叙述,然后再从事件发生时进行叙述。③平叙,即按照空间转移,平行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以上事情的方法。所谓“花开两(数)朵,各表一枝”。④类叙,即按照事情性质分类叙述的方法。⑤插叙,即中断原来的叙述插入另一段叙述的方法。
2.叙述事件的人称:所谓叙述人称,传统写作理论一般解释为作者进行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以“我、你、他”三类人称代词作为区分标志。但其实叙述都是作者的叙述,人称也不过是叙述的一种方法。如果按照观察点划分,则只有当事者和旁观者两种,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第一、第二人称属于当局者视点,第三人称属于旁观者视点。各自特点如下:①第一人称,即以“我”(我们)的身份来叙述,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人称叙述的优点是真实感强,亲切自然;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我”以外人物的思想。②第二人称,即以“你”(你们)来叙述,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能够拉近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如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但实际写作较难驾驭,在记叙文写作中较少使用。③第三人称,即以“他”(他们)来叙述,优点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视角广阔;短处是不如第一人称亲切。但以直呼人名来叙述的第三人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短处。如《别了,末代港督》。
五、思想的含义与写作法则
所谓思想,即“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5)。作为思维成果,包括由所叙事件引发的观点(相当论理文的论点)和主张(相当宣志文的主旨),因而其内涵大于单独的“观点”和“主张”,而小于所谓“中心思想”,因为传统所云“中心思想”一般包括“思想”和“情感”两个要素。
记叙文表达思想有1.直接表达2.间接表达两种基本方法。所谓直接表达,就是在记叙文里使用议论方式直接表明思想,如《中国“9-20”遭遇黑色周末:2天3起特大安全事故》、《让古树成为岛城新“名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所谓间接表达,就是记叙文里不使用议论方式,需要读者自己从所叙事实当中去体会蕴涵的思想,如《咬伤蟒蛇遭逮捕》。直接表达思想又分①作者评价②人物评价两种方法。作者评价指的是记叙文的作者对事件发表的观点和主张,如上美联社例中“只有这个经常被征服的城市才能做到”等句。人物评价指的则是记叙文中的人物对事件发表的观点和主张,又叫“借嘴说话”,实际表达的仍然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如《中国“9-20”遭遇黑色周末:2天3起特大安全事故》中对国家领导人指示的引用,《痴迷古树 拍摄树魂》中对主人公发言的引用等。使用第一人称的记叙文中的“我”对事件发表的观点和主张,既可视为作者评价,又可视为人物评价,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无论作者评价还是人物评价,记叙文中直接表明思想的议论句的位置和作用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①放在文章标题点题,起提示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如上《让古树成为岛城新“名片”》等例。②放在文章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如上引例文2《北平解放》开头句。③放在文章结尾,起总结全文,点明主题、加深意义的作用,如上美联社例结尾句“北平在欢迎他的征服者方面是素享盛名的。”结尾处的议论句如果与标题或开头的议论句相互照应,会更加起到严谨结构,强调中心的作用。④放在文章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如《让古树成为岛城新“名片”》中“‘古树名木作为唯一以生命形态见证历史,并具有不可复制性和自然环境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着本市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的水平……’在写给阎书记的信中,吴新元写到”,“‘相比老建筑,古树名木的历史更悠久,它们是青岛的另外一张名片。’吴新元说”云云。总之,在归纳概括记叙文思想的时候,要善于抓住这些议论句,通过它们来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主张。
六、情感的含义与写作法则
记叙文中的情感,与抒情文等文体中表达的情感含义相同不赘。
情感的写作方法与思想的写作方法类似,也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1.直接抒情即用感叹句直接表明自己深有感触和动情之处的方式。如《别了,末代港督!》结尾“别了,彭定康!”一句。2.间接抒情即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来抒情的方式。也就是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寄情于理。如《别了,末代港督!》中“连绕三圈”、“透过车窗的玻璃,最后看了一眼”等贯穿全篇的描述,都抒发了一种挽歌似的基本情调。再如上美联社例通篇的夹叙夹议都散发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之情。
注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217页。
(2)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札记》篇。
(3)(4)(5)《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952、1042、1194页。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731/8253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