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产业

提升高校创新能力,要适应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

2015年08月03日 10:00

 

【事件介绍】

 

聚焦提升高校创新能力:高校要适应国家和地区需要

当今,创新定位的战略高度前所未有,创新驱动越来越成为国家命运所系、前途所在。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重要结合点的高校,当如何作为?

7月22日至23日,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5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紧扣时代脉搏,聚焦“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引领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主题,深入交流分析了高校引领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机遇和挑战。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出席会议并讲话,咨询会执行主席、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作主题咨询报告,来自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咨询委员、81所其他部委和地方所属高校主要负责人,教育部党组成员,相关部委负责同志,以及教育部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等参加了本次会议。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本次会议以创新为主题,很重要、很及时,不仅契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也符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解决高校改革发展“短板”问题的要求,大学不仅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还要在服务国家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模式的创新。

高校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创新

大学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过程。从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来看,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往往是大学迅速崛起的重要条件。

“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脱离本民族、本国发展的需要和根本利益是不可能的。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担当。那么,大学怎么服务于国家和民族?”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认为,高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自觉承担创新使命,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中国经济发展如此迅速,但是有多少是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表示,当前高校发展还跟不上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在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高校必须要认清形势,有所担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徐惠彬指出,世界工业革命与大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德国大学的崛起,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美国大学的崛起,当今进入工业4.0时代,国家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对大学而言是难得的机遇,大学应该抓住机遇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经济转型作出应有的贡献。

“高校只有主动适应国家和地区的需要,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好发展。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这两所老牌大学,曾经因长达一个世纪的自我封闭、与时代需求严重脱节而使学校陷入衰退,这就是警示。”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表示。

提升创新能力,要有“大创新”格局

创新能力是高校办学治校水平的集中体现,创新对高校而言并不是新要求,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如何理解其新内涵?

“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不仅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通过学科交叉推动取得前沿技术突破,建立学校、地方、企业、行业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新模式。”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表达了他的看法。

在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看来,体制机制创新必须先行,凡是体制机制改革先行一步、政策调整比较到位的学校,创新能力提升效果显现得就比较明显。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认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这个坎过不去,所有的创新都无从谈起。

“过去这几十年,我们抓创新,突出强调的是,直接用科研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新一轮改革中,科技创新一定要跟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创新等结合起来,要统筹规划、协调推动。”薛进文表示。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的认同,他认为,高校要把思路打开,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都要包含进来。对以文科为主的院校而言,不能以为一讲创新就是理工科院校的事儿,实际上,技术理论的创新、话语体系的创新、智库的建设、文化的创新、评价体系以及开放创新等领域里,文科院校都大有可为。

那么,如何才能释放创新的活力?“考核评价体系太重要了。”西北农林大学校长孙其信表示,评价是指挥棒,要提升创新能力,评价本身的创新至关重要。如果评价导向不鲜明,甚至出了偏差,不但发挥不了应有的激励作用,反而可能成为“绊脚石”,必须围绕是否有利于创新、怎样激发创新,确立和完善评价的原则、标准和方法。

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表示,提升创新能力,创新文化不容忽视,培养创新人才归根到底是要塑造新的校园文化,要努力营造鼓励求异思维、学科交叉和理性思维的新型文化。

紧抓落实,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是对高校领导干部抓改革、谋发展能力的一次集中考验。

“全面提高高校创新能力是永恒的主题,核心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体制和创新文化,现在操作比概念更重要。”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表示。

对于高校怎么进行创新,黑龙江大学校长何颖认为,要处理好三个关系,首先是人与制度关系,通过制度设计让老师的积极性迸发出来。其次是要把创新和综合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再其次还要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作为地方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应用性研究的同时,怎样把基础研究保持下去,这些都需要高校去思考实践。

在邱勇看来,抓好落实要围绕四件事:一是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教学改革。二是开展创新科研,组建跨学科交叉平台是其中的重点。三是进一步梳理服务模式,为创新驱动发展作出贡献。四是国际合作,所有改革必须在开放的环境下来做。

延边大学校长朴永浩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强对各省高等教育管理全过程指导,适时对各个省份高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展情况组织一次巡查。中央关于高等教育全面推进改革的核心政策措施,各省份落实得怎么样,这方面要加强指导。

“不要等,也不要怨天尤人。重在干,重在实践,重在探索。”东北大学校长赵继表示,在创新问题上,实践是创新之源。

与会代表普遍表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大有可为、大有作为。高校要牢记使命,把握机遇,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服务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5次会议时强调,高校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摆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位置,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刘延东强调,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迫切需要高校全面提升创新能力。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师水平,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支撑国家、行业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协同创新,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畅通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打造专业化高端智库,促进创新主体优势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

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高校内部治理,改革评价机制,完善人事和分配制度。主动融入全球创新创造,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创新厚植文化土壤。高校要主动作为、落实责任,切实承担起引领和服务创新战略的历史使命。

高校是创新主体,创新是高校使命

高校是远离现实的“象牙塔”吗?高校脱离社会发展需求会怎样呢?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曾经有过惨痛教训。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蒸蒸日上,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不但“事不关己”,甚至还起到了妨碍作用。正是在17世纪80年代到18世纪60年代,两所大学自我封闭,宗教限制严格,学术风气退步,教学水平下降,考试制度僵化,与时代需求严重脱节。结果,两所学校都陷入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衰退。

高校不是“象牙塔”!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高校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学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理应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重要的支撑,既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又要在服务国家中实现自身发展模式的创新。”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深有感触地说。

“创新是高校的历史责任,高校只有主动去适应国家、地区需要,才能很好得到发展。”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指出,创新是指全面创新,不仅是指科技创新。教育教学创新是核心,科技创新是重心。

有统计显示,迄今为止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技成果中,70%诞生于研究型大学。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发源地和“第一资源”的集聚地,是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人类的智慧至今尚未设计出任何可与大学相比的机构。”高校的组织特性及其特殊地位和功能,决定了它应该而且能够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巨大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高等教育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高校在创新体系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一轮的创新热潮中要行动得早,起到表率作用。”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表示。

适应新常态,支撑创新驱动发展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迫切需要高校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会上,一位专家举了高校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例子。突发灾害中,遥感卫星就是“眼睛”,没有“眼睛”,抢险救灾就像“盲人摸象”。去年底,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开展的“快舟星箭一体化飞行器技术及应用”荣膺2014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创造了我国遥感卫星最快成像纪录。马航MH370客机搜寻、中国科考船“雪龙号”破冰支援……一系列重大搜救背后,正是利用该成果研制的“快舟一号”卫星悄悄发挥着作用。

那么,高校如何引领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呢?“高校发挥好引领和支撑作用的关键,是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以高水平科研推动高效益成果转化的创新体系。”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指出。

科技创新是核心。“上海交大为了让科研‘去功利化’,从2006年起取消了对发表论文的现金奖励,2007年起开始对科研课题开展中长期的国际评估。”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欣慰地说:“这两项制度扭转了学校科学研究的价值导向。”除了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还要全面提高科学研究质量,着力协同创新,加大经费投入,服务国家战略,深入开展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研究。

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世界一流大学具有这样的特征,既拥有一流的科研、教学团队,也为社会输送着一流人才。“下一步,要继续强化科研反哺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李元元指出,这包括深入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构建高校社会协同育人,重点培养创新型专门人才,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等。

以高水平科研推动高效益成果转化。把科技前沿的“首创”变成产业转型升级的“顶梁柱”,是高校参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目前,探索科技成果“变成现实”,主要有大学科技园、学科性公司、联盟协作、行业特色、校地协同、大学智库等模式,其中,成果的关键是积极面向社会需求开展科技创新。“要想让改革激发活力,既要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也要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东北大学校长赵继特别指出。

把握新机遇,高等教育大有可为

在清华大学,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被确定为“清华创客日”,一批国际顶级创客常驻清华大学,包括企业家、投资人担任的创业导师与在校大学生“面对面”。“大学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着重引导学生强化创新精神,培育创业意识、训练创造能力。”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

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引领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高校当下的重要使命。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新常态下,高校面临着新挑战。

“不论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从项目立项、经费管理到成果验收与转化都存在权力集中、多头管理、重复立项、链条脱节、政策不配套等问题。”一位高校负责人向记者分析道,研究型大学中重科研轻教学、重师资轻学生的现象亟待纠正;高校内部涉及创新能力提升的管理机构设置、学术资源配置等存在本位主义、山头主义和行政化现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融资政策不配套、体系不健全,成果转化的市场培育和经营能力不足。

 

【启示与思考】

从全国来看,“一把尺子”衡量科研成果的现象普遍存在,高校科研评价中出现的“重数量轻质量”乃至“应试科研”等怪现象也广为诟病。在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偏好“学术思维”的倾向下,“搞应用研究的变得灰溜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生存考虑转向理论研究。

高校现有的考核评价制度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作用,然而评价标准的“一刀切”和评价导向的功利化,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高校创新能力的桎梏。超过1/3的高校都认为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忽视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对学科发展和科技活动特征的差异考虑不足。

2013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针对科技活动人员、创新团队、平台基地、科研项目等不同对象,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不同工作的特点,分别建立涵盖科研诚信和学风、创新质量与贡献、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科学传播与普及、机制创新与开放共享等内容,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评价标准。这拉开了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的序幕。

尽管仅有北上广等部分地区研究或出台了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科研分类评价体系的相关政策,但在告别“以论文数量论英雄”时代的愿景下,倘若真能做到让从事基础研究的潜心研究,让从事应用研究与开发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研和教学都能“各归各位”有了适合自己的评价体系,不光科研评价会远离“怪”圈,科研人员们会少了怨言,恐怕更多的创新成果也会藉此踊跃而出。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803/8254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