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聚焦养老机构“冰火两重天”
2015年08月03日 14:28
【事件介绍】
聚焦养老机构“两重天”:一床难求与空置率48%
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2亿,约7个人中就有一位老人。养老既是社会之难,更是个人之忧。仅从养老机构来说,一方面公众对养老机构存有“入住难”“一床难求”的印象,另一方面却是养老机构全国平均空置率达48%的现实,“冰火两重天”折射出当前我国养老机构面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养老机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目前养老机构空置率较高,全国平均达到48%。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玉韶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养老机构的空置现象主要出现在农村,而不是在城市,48%的平均值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敬老院。
“在我国养老机构中,农村敬老院占很大比例,主要是为农村五保老人设置的,但五保老人分布分散,机构建设不可能完全按照实际人头数进行床位设置,结果就出现了较高的空置率,有的敬老院空置率甚至在50%以上。”吴玉韶说。
记者在安徽走访时发现,阜阳市颍上县有农村敬老院70余家,入住率仅为30%左右,总入住人数在5000人左右。针对空置率高的问题,颍上县民政局党组成员徐伟介绍,民政部门正着手将农村敬老院的收住对象由五保户放宽到留守老人等群体。
一些基层民办养老机构也出现类似的情形。颍上县的协和老年公寓开办于2013年8月,上下三层近60个房间,床位数达140个,承担了相当一部分五保老人的照顾任务。然而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一二层有老人入住外,整个三层空无一人,公寓负责人孙以鹏告诉记者,开办两年来“生意”一直不红火,“现在这里也仅入住了65位老人,和员工数差不多”。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市养老机构的床位利用率总体较高,一些公办养老机构甚至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家住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的孙翠兰老人近两年换了四家民办养老院,“也想住公办,但就是没有空床位”,她告诉记者,当地公办养老院数量不多且早已人满为患。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地处城市郊区的养老机构,入住率也相对较低。养老机构郊区化,使得老年人脱离了原有生活圈,不仅子女不方便探望,还割裂了老年人与其他年龄层人群的交往。孙翠兰现在居住的养老院就位于市郊,距离市区至少需要1个半小时车程,为此儿女们不得不把一周一次的探望缩减为一月一次,“以前出门就是超市、商场,如今去一趟市区像是过年,时间长了也闷得慌”。
养老机构要增数量,更要调结构
近年来,跟随我国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的步伐,养老机构数量规模呈现持续发展态势。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床位550余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在26张左右。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2015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表示,要继续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确保今年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30张的目标。
然而,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相比,养老机构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专家指出,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现实要求发展更多的养老机构,但从长远来看,养老机构主要服务对象应当是失能半失能老人,他们才是养老机构应予以满足的“刚需”。同时,我国养老机构的供给格局亟待改变,应重点发展满足中等收入老年人经济水平的中档养老机构,将养老机构的结构从“哑铃型”调整为更为合理的“橄榄形”。
城市养老机构虽然总体入住率好,但其中的“高低两端”发人深思。低端的养老机构设施简陋,空间狭小,居住拥挤,服务内容单一。孙翠兰透露,自己住过的养老院大多是旧房子改建的,护理人员也基本是周边请来的中年妇女,普遍缺乏护理技能,“有的光会打扫屋子、端饭端菜,我们真有个头疼脑热,她们也摸不准情况”。而有的高端养老机构则专门服务经济状况好的老年群体,地理位置优越,装饰豪华高档,硬件设施完备,服务内容丰富。许多子女和老人既不愿意选择前一类养老机构,又无力承担后一类的高额收费。
吴玉韶表示,这种“哑铃型”结构,主要出现在民办养老机构中。“我所了解的一家高端民办养老机构,每间房每月收费1万多元,开办一年多了,300多张床位只有10%左右的入住率。”
《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认为,未来应在新增养老机构中大力发展城区中小型和小微型养老机构,就近就便解决中低收入、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政府投资建设的养老机构应当以养护型养老机构为主,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现有的农村敬老院也要实现转型发展,增加康复护理服务功能,不仅服务五保老人,还要对农村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开放,向农村养老护理服务中心转型。
吴玉韶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老年人对养老服务专业化需求的提高,未来养老机构小型化、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养老院为何一床难求?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数据,大多数国家在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约为1万美元,而中国当时人均GDP仅有0.1万美元。此外,在中国老龄人口的资产结构中,财产性收入仅占0.3%,更多的是靠子女供养。
与此同时,“中国老龄化趋势不可阻挡,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于养老服务需求,可谓‘未备先老’。”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说。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我国的养老床位总数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尽管近年来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发展迅速,床位数呈快速增长趋势,但目前养老机构供给量与市场需求量仍有差距。截至2014年底,我国老龄人口已达近2.12亿,占总人口的15.5%;预计到205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5%。与“百名老人5张床位”的国际标准相比,截至2015年3月底,全国各机构、社区等养老床位合计584.0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27.5张,我国养老床位仍有不小缺口。
更为现实的问题是,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所占比重将达到18%,甚至更高。而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的数量会急剧增长,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老人的数量也会快速增长。根据估算,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在2013年2300万的基础上,将增加到2020年的2900万,2054年达到峰值1.18亿;目前中国空巢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的一半。未来,空巢老年人口比例预计将突破70%;失能老年人口将从2013年底的3750万,增长到2020年的4700万,到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年即2053年,失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1亿。
养老院应明确服务对象
如今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接收老年人实际上只根据身体状况作价格上的区分,没有太多限制,这直接导致公办养老资源被过度追捧,有的公办吸引不少异地老人“慕名而来”,有的甚至还需“托关系”。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在地理位置、服务、收费等方面存在优势的公办养老机构,导致“一床难求”的原因之一是对收住的老年人没有明确的身体状况、经济状况的界定,除了收住三无老人、五保老人等政策托底对象外,还收住部分社会老年人,使得一些低龄、健康、经济条件较好的社会老年人早早“排队”。
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对公办养老机构职能定位不明确问题进行改革。以北京为例,今年印发的《关于深化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公办养老机构明确接收对象,作出了公办养老机构接收对象为具有本市户籍的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对象和其他失能或高龄的老年人等规定。
专家建议,作为“保基本、兜底线”的公办养老机构,应当提供救助性和保障性的基本养老服务,服务对象应当是三无、五保、高龄、失能、失独等存在特殊困难的老年群体。姓“公”的公办养老机构要明确入住对象,回归“保基本、兜底线”本位。
【启示与思考】
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社会必须面对的严峻话题。养老问题必须上升到社会问题的高度和层面,才能找到解决的答案。家庭养老的温情脉脉,必然在现代化进程中被社会养老的高效率而取代。养老的目的是过上有质量的晚年生活;既然,社会化养老可以实现这个目标,选择社会化养老也就是一个趋势和必然。
选择社会化养老需要前提,那就是有合适的养老机构可以选择。但是这个选择可能不乐观,那么如何解决养老机构中的结构性问题?
养老机构之所以呈现哑铃形分布,直接原因就是出于市场的考虑。由于养老机构投入大、回报慢,为了避免亏损,为了尽快地回收资金,养老机构就走上了两个极端:或是走豪华路线,通过高收费实现盈利;或是走廉价路线,通过节约成本实现盈利。可以说,养老机构的结构性问题是养老市场化的必然结果。这个问题,是市场自身难以解决的,至少在一个时间段内,市场不会做出有效调整。
这就需要政府对市场无法解决的结构性问题进行破解。一方面,通过公办养老机构的建设,实现对养老需求的基本满足和兜底,在市场培育和发展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从而促进养老机构的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激励,给予社会化养老机构合理补贴,并引导社会化养老机构实现细分与准确定位,以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化养老需求。这就要求政府不能缺位,该提供的养老服务必须跟进,该提供的政策补贴必须跟上,同时也不能越位,最终养老需求的满足还是要靠市场,政府的所有努力,其实是在培育市场、引导服务。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803/8255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