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降低绝对差额
2015年08月04日 10:21
【事件介绍】
27省份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出炉 上海最高
近期,中国各地2015年上半年居民收入数据陆续出炉。据记者统计,截至7月26日,全国至少已有27省份公布了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上海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664元、13346元,均为全国最高。
城镇居民收入:三地收入超2万元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
在全国数据出炉后,各地经济半年报也相继公布。记者梳理发现,截至7月26日,除了山西、西藏、吉林、黑龙江外,其余27省份均已公布了当地的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
在城镇居民收入方面,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东、天津、福建、山东这8个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在这已公布数据的27个地区中,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达到了26664元;北京排第二,为26171元;浙江位列第三,为22640元,这三地也是目前全国仅有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的地区。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暂排在末位是甘肃省,仅为11243元。
农村居民收入:12省超全国水平
在农村居民收入方面,上海、浙江、北京、天津、江苏、山东、辽宁、广东、福建、海南、安徽、河北这12个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在这已公布数据的27个地区中,上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达到了13346元;浙江排第二,为12005元;北京位列第三,为11018元,这三地也是目前全国仅有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的地区。
而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来看,与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83相比,新疆、贵州、甘肃、云南、内蒙古、青海、宁夏、陕西这8地区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超过了全国水平。
其中,新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最高,数据显示,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27.4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7.95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高达9.24,表明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居民可支配收入解析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一个统计上的概念,它和居民收入是有差别的。通俗地讲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能够自由支配的收入,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从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了缴纳给国家的各项税费,扣除了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比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余下的收入。
扣除的这些缴纳是按照国家的税法和国家有关规定,住户必须缴纳的。因为这些缴纳不能够再用于其他方面的支付。住户购买的那些商业性的保险不能扣除。商业性保险不是国家规定的必须购买的,而是住户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和情况自主选择的,可以买,也可以不买。从记帐户来讲还要扣掉我们发给的记账户补贴,如果把记账户补贴算进去就算高了居民的收入。剩下的那些就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具体构成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家庭总收入包括所有家庭成员在调查期得到的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总和,不包括出售财物和借贷收入。
可支配收入=实际收入-家庭副业生产支出-记账补贴-个人所得税-个人社会保险费用-住房公积金费用等;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人均生活费收入)即用家庭可支配收入(或生活费收入)除以家庭人口。
一般来说,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生活水平成正比,即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生活水平则越高。由于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物价上涨的因素,使得相同的货币所能购买到的生活消费品和社会服务的数量与基期相比相应减少,造成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货币贬值。因此,计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时,必须要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具体的扣除方法,用公式表示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 (报告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
我们距离买房还有多远
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达到了26664元;北京排第二,为26171元;浙江位列第三,为22640元,这三地也是目前全国仅有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的地区。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18215元排在第五位。虽然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但是仍然有网友感慨,“上海半年人均收入最高,能买1平方米(房子)吗?”
全国房价依然处于上涨态势,尤其是一线城市,按照全国人民的一贯惊艳,收入增幅实在难抵房价涨幅,何况大多数人并未达到数据中的“平均收入”。目前全国楼市已经回暖,虽然城市分化比较严重,但是相信二线楼市很快就能跟上一线的步伐,我们距离能买得起房的时间或将越来越久远。
居民收入“三大差距”亟待正视
尽管连年来,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呈现上涨趋势的。但27省的2015年上半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数字一公布,还是让不少人唏嘘。特别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存在的“三大差距”,显然值得重视。
其一,平均数字与居民收入真实数据之间的差距。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城镇居民上半年可支配收入26664元,平均每月4444元,这明显已经高于全国的平均月工资。上海市民,特别是那些在人数上占了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的居民,其每月可支配收入达到4444元了吗?很明显,居民可支配收入明显也存在“张三可支配100万,九个邻居穷光蛋”的“被平均”问题。
其二,同一个地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可支配收入存在巨大差距。拿其中较为严重的新疆为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727.41元,农村居民仅有1377.95元,两者相差9.24倍。这种巨大差距,反证了城乡间发展的严重失衡。
其三,不同地区之间,相关差距巨大。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例,最高者上海26664元,最低者甘肃11243元,差了两倍还不止;再以农村居民为例,上海13346元,新疆仅1377.95元,这中间差了近10倍,而且上海的农村居民,比甘肃等西部省份的城镇居民,其可支配收入还要高出很多。这种地区间发展的严重不均衡,明显已经成为全国民众收入水平无法提高、国家整体发展滞后等问题的重要原因。而如何消除这种差距,显然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启示与思考】
这几年城乡收入比逐渐在缩小。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依然延续了减少态势。如果下半年继续保持这样态势,2015年城乡收入比会进一步下降。但是城乡收入比减少并不意味着城乡收入差距的减少。
上海的城乡收入比是2,新疆的城乡收入比是9.24,但是上海的城乡绝对差额是13318元,而新疆的城乡绝对差额却是11349.46。前者的城乡绝对差额明显大于后者。从全国数据看,也是存在这个现象。有数据显示,从2010年至今,全国的城乡收入比在不断减少,但是城乡收入绝对差距却是不断拉大。2010年城乡收入绝对差额是1.32万元,到了2014年的城乡收入绝对差额已经增长到1.90万元。今年上半年城乡收入绝对差额是10145元,如果下半年继续保持这个态势,全年城乡收入绝对差额可能超过2万元。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仅要在相对数上体现,更要在绝对数上体现。货币的绝对拥有量意味着对商品的绝对占有量。消费能力的提升必须以货币拥有量为支撑。城乡收入绝对差额的增加形成了城乡消费能力的鲜明对比,使得农民对自己收入变动体会更深。收入差距的绝对差额不减少,农民就很难认为自己真富了。
最重要的是,城乡收入差距绝对额的增加会限制农民的消费能力。商品的丰富度会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收入增加快了,绝对额大了,什么样的商品都可以买,而收入增长慢,绝对额少了,就只能紧着最重要的买。农民收入要比城市居民少一大截,自然不敢和城市居民比消费。所以,想像城市一样,撬动农村消费就很困难。不是农村的消费观念改变不过来,而是收入水平让农民们无法改变消费观念。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804/8260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