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新环保法“落地生根” 为碧水蓝天护航

2015年08月05日 09:31

 

【事件介绍】

 

新环保法后30余省份开出按日计罚罚单

“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是环保领域长期存在的顽疾,为此,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环保法中增设了“按日计罚”条款。半年多过去,国内30余省份相继开出“按日计罚”的首张罚单。

按日计罚是指排污者超标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但拒不改正的情况下,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实施按日连续处罚,逾期1天将被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处罚,上不封顶。它打破了环保部门的罚款数额限制,意味着企业违法时间越长,被罚款的金额越高。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江苏、内蒙古、河北、辽宁、江西、湖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广州、新疆、黑龙江、青海、陕西、天津等地都开出了本省的首张罚单。

其中,截止目前,陕西省的个案处罚金额最高,达1580万元。

6月份,环保部有关负责人通报新环保法及配套办法的执行情况时介绍说,按日计罚的处罚金额已过亿元。

陕西煤化能源公司因超排污染物,被处以20万元的罚款,可企业拒不整改和缴纳罚款,连续计罚79日,这笔罚款飙升至1580万元。这是陕西省根据新环保法开出按日计罚的首张“天价罚单”。

飙升的罚款背后不无隐忧。《人民法院报》刊文指出,按日计罚背后的一些问题也日渐暴露,需要做到“三防”,即防相关执法部门“以罚代管”;防纸上罚款、无人缴纳问题;防大企业“罚不痛”,小企业“不怕罚”等情况。

事实上,新《环保法》的威力不仅仅在于罚款,其中还规定了“对情节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适用行政拘留”。涉污企业在多次复查后仍不整改,可以被认定为“情节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当地环保部门可以与公安部门联合执法,对相关责任人采取最严厉的行政处罚手段。

安徽大学环境法学专家张辉在接受《安徽日报》采访时表示,按日计罚作为上不封顶的处罚手段,较以往处罚数额明显增多,可以有效威慑环境违法企业,消除企业的侥幸心理,督促企业彻底整改。

新环保法还有“授权”: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增加按日连续处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

 

新环保法如何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杀手锏”?

环保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三大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实现了大幅下降。其中,京津冀同比下降22%,长三角下降16.2%,珠三角下降20.5%,74个重点城市平均下降17.1%。

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于1月1日正式实施。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上指出,环保法的执行不是“棉花棒”而是“杀手锏”;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多次强调,要让新环保法有“牙齿”。记者邀请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杨金田,谈新环保法如何成为大气污染防治的“杀手锏”。

记者:以您的观察,《新环保法》、“大气十条”当中,哪些条款真正起到了“杀手锏”作用?

杨金田:新环保法的“牙齿”可能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对违法的处罚问题。过去环境保护法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守法成本比较高,违法成本比较低,所以导致了违法现象频繁发生。但是新的环境保护法出来以后加大了处罚力度,这种处罚力度包括按日计罚。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记得总理说过,让污染者负不起的程度。就是处罚力度非常大的,这就造成一种威慑,让他们不敢去违法,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利剑,就是所谓的杀手锏。

另外,针对执法这块,在新环保法里也有要求,明确了各地环境保护执法的责任,假如企业违法你不去处罚也追究你的责任。从这些方面来说,新环保法的“牙齿”的确是在发挥作用。

对“大气十条”来说,从国家层面来说,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里面体现了三方面的东西:

第一,在大气法里明确了大气污染质量改善的目标。就是过去在大气污染控制管理、环境管理一直在讲污染减排、污染控制。污染减排、污染控制非常重要,污染控制不下来,空气质量是不可能改善的。但是我们的目标并没有定到空气质量上,这次“国十条”把目标定在了空气质量上。把目标定了以后,说明在“大气十条”实施过程中,空气质量必须向好的方向去转。

第二,明确了工作的任务和措施。“大气十条”非常明确,总共十个方面35项,都非常具体。

第三,在“大气十条”里明确了责任分工,明确了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三方面也是各地非常重视“大气十条”落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这个基础上,环保部协同其他部门制定了整个“国十条”考核实施办法,包括国务院也发布了,所以现在正在对2014年结果进行考核。

 

新环保法铁腕治理促节能减排

从去年的“出重拳”到今年的“铁腕治理”,彰显出我国政府在治理环境问题上“动真碰硬”、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

在经济新常态下,绿与黑之间,何取何舍?好与快之间,谁先谁后?质与量之间,孰轻孰重?这些问题的答案越来越明晰。

10年前,从长安街的最西端、距离天安门广场仅18公里的地方,搬到河北唐山的海边、距北京220公里的曹妃甸,首钢搬迁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300吨级大型转炉,采用干法除尘,实现全“三脱”(脱硫、脱碳、脱磷),全球唯一;废水近零排放,固废近零排放,废气达标排放;采用低温多效蒸馏工艺,一期工程日产淡水能力达到5万吨,每年可节约地表水资源2400万吨。上述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扶持。

3月4日,工信部印发《2015年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到2015年底,减少煤炭消耗400万吨以上。

4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确定到2020年建成指标先进、符合国情的节能标准体系,主要高耗能行业实现能耗限额标准全覆盖,80%以上的能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准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

5月7日,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工作方案》,确定2016年1月1日将国V标准实施范围由原定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重点城市扩大到东部11省,并将全国范围实施时间由原来的2018年1月1日提前至2017年1月1日。

5月19日,财政部印发《节能减排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定了节能减排补助资金重点支持范围:包括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地区节能减排;重点关键节能减排技术示范推广和改造升级等。

更为重要的是,《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出台,提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为节能减排注入新的动力。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表示,一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6%,可以说完成今年的目标还是相对比较乐观的。

新修订的环保法有三严:一是对企业要求更严,特别是首次规定“按日计罚”的严厉措施,给污染企业以从未有过的最大违法成本;二是对地方政府要求更严,明确了环保直接与干部考评挂钩;三是对监管部门要求更严,列举了九种失职渎职行为,并规定了严厉的行政问责措施。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多次强调,一部好的法律不能成为“纸老虎”,要让它成为一个有钢牙利齿的“利器”,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

据环保部环境监察局局长邹首民介绍,新环保法实施以来,截至4月底,全国范围内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案件共160件,罚款数额达11229.51万元,个案罚款数额最高为1580万元;实施查封、扣押案件共1186件;实施限产、停产案件共698件;移送行政拘留共437起,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共429件。

邹首民指出,在罚无上限的压力下,企业纷纷主动加大环保投入,加快对环境违法问题的整改进度,以执法逼转型,以守法促升级。湖北省武汉市环保局对武汉高新热电有限公司废气超标排放拒不改正问题实施按日连续处罚,罚款金额为210万元,面对高昂的罚单,企业积极落实整改措施。

正如陈吉宁强调的那样,要让企业懂得守法不是高要求,是底线。要把过去环境执法“过松、过软”的状况彻底改变过来,把守法变成新常态,敢于碰硬,形成高压态势。

环保部副部长潘岳说,新《环保法》执行开局良好,但目前的成绩还远远不够。它的贯彻执行是国家在新常态下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制度支撑,它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于污染治理的迫切需求能否得到满足。

 

【启示与思考】

新环保法的出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新环保法的实施也有利于促进公平和正义,各个企业都应严格遵守环保法,坚持“碧水蓝天”这一理念。

中国当前仍然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问题,这主要由于历史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污染的治理,新能源的利用是社会发展的进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尤为凸显,未来我们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先考虑到环境治理的问题。

治理污染既是企业面临的一种压力,也是企业生存的一个方面。企业有产品市场的压力、有同业竞争的压力,竞争的压力中也应该包含环保的压力。这些压力是构成企业面临生存压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割裂开来的。否则,企业都会走上以牺牲环保来降低生产成本,赢得市场的恶性循环的道路。

如今,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不能建立在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的基础之上。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国家制度、法律规范在民众中已获得巨大的共识。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环保压力,同样也是产品转型升级的问题,落后的生产方式同样没有市场,没有环保保证的企业发展也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公众的质疑和政府的监管乃至老百姓的强烈反对。

在承担环保责任方面,企业应坚持“诚信、守法、回报、发展”的八字原则,即对社会公众要诚信;法律是底线,环保法、劳动法、税收法律、合同法律等法律法规都是必须坚守的;而回报是企业的价值,环境作为一种资源,环境的治理也是一种回报;最后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利于造福社会。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805/8265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