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让信息消费成为“三农”发展驱动力
2015年08月05日 10:08
【事件介绍】
国家统计局:农村居民网购消费增速赶超城镇居民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移动通讯、物流配送体系的迅猛发展,网购消费异军突起,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在杭州市城乡居民消费支出较为低速增长的情况下,成为杭州市城乡居民日益活跃的消费热点。
农村居民网购消费增速超过了城镇居民
上半年杭州市城镇居民中有网购支出的家庭占41.5 %,比去年同期提高9.5个百分点,户均网购支出为2561元;农村居民中有网购支出的家庭占19.6%,比去年同期提高8.8个百分点,户均网购支出为1314元。城镇居民网购家庭比重高出农村21.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接受电商的程度较高,网络购物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消费方式。
居民的网购支出明显提升,从数据来看,农村居民网购消费增速超过了城镇居民,上半年杭州市城镇居民人均网购支出392元,同比增长19.2%,农村居民人均网购支出83元,同比增长49.6%,农村居民网购增速超出城镇30.4个百分点。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日益提高和农村地区软硬件设施的持续改善,其网购发展潜力巨大。
农村居民扮靓支出越来越多
据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对全市城乡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杭州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588元,同比增长7.1%;扣除物价影响因素实际增长5.8%,名义增幅和实际增幅均高于城镇居民,吃、穿、住、玩消费亮点突出。
随着农村居民家庭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农村居民在饮食消费上越来越注重营养,肉、禽、蛋、干鲜瓜果类支出均超过两位数增长。上半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肉、禽、蛋支出分别为395元、128元和41元,分别增长10.4%、30.1%和28.8%;人均干鲜瓜果类支出241元,增长40.8%。
除了高营养消费明显增长,另一个消费亮点就是扮靓消费,在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不断增加、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特别是网购消费日益普及的带动下,农村居民在扮靓上的支出越来越多。人均购买首饰及手表支出增长13.9%;人均购买化妆品支出增长12.1%。
农村居民家庭在“吃好、穿好”的同时,也追求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上半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住房装潢支出282元,增长61.8%。在住房装潢的带动下,家具及室内装饰品增长20.6%,其中家具支出增长36.2%;家用纺织品支出增长21.9%。
“玩好”是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更高表现。上半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267元,增长34%,其中其他文娱用品支出增长43%,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46.2%。在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中,团体旅游支出增长82.1%,景点门票支出增长51.8%,电影、话剧、演出票支出增长53.6%。
信息消费:农村正因其而变
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信息领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大量涌现,不断激发新的消费需求,成为日益活跃的农村消费新热点。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农村信息消费凭借其低成本、高效率优势,正成为推动我国“三农”发展的驱动力之—。
“三网融合”走进农村
农村信息消费范围更广泛、产品更多样、成本更低廉,尤其被新农民接受。
自从安装了宽带,四川省康定县百土坝村村民洛桑泽仁足不出户就可以一网天下知。早上起床,打开电视,看最新的新闻;然后打开电脑网页,关心一下虫草的价格涨跌;下午再去和电商平台谈对接。虽然交通不便,洛桑泽仁已开始享受到大城市居民的信息化便利。
洛桑泽仁的美好生活得益于“三网”融合的加快推进。近期,四川移动与四川广电合作试点的“三网”融合类产品,已成功向甘孜州超过100万用户提供了“手机+收视+宽带”的一站式信息化服务,实现了广播电视服务、宽带信息服务和移动通信服务向农村边远地区的大面积覆盖。
“宽带下乡”和“信息下乡”措施,有效激发了农村市场消费潜力。农民信息消费满足了个性化需求,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江西省永丰县瑶田镇赤岭村种植葡萄的果农们从山东网购了生态防鸟网,每亩花费仅200元,做到了“防鸟不伤鸟”。永丰县是江西省6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之一,该县加大“三网融合”发展力度,成立三级网络平台,给农民传授网购技巧,农村传统消费模式随之改变。
随着互联网消费、电子商务、智能终端等相关新技术迅速发展,农村信息消费范围更广泛、产品更多样、成本更低廉,尤其被新农民接受。记者在永丰县农村采访发现,农民个人信息消费趋于年轻化,18岁至40岁的农民信息消费比较集中。特别是农村致富带头人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购买服务拓展业务的意识逐年加强。多家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舍得投入,租用服务器和带宽,或自办或托管建立了专门的网站。
信息消费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改善。永丰县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实现千兆宽带网络乡镇全覆盖和百兆宽带网络村级全覆盖,为农村信息消费打下了基础。据介绍,县里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电子商务专项发展资金,重点扶持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建设,打通“网货下乡、土货进城”两条流通渠道,构建起“一网多用、城乡互动、双向流通、平急共用、融合一体”的体系。
再消费加速信息化
以农民和新型主体信息消费需求为出发点,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产品。
信息消费并不只是对终端信息产品的消费,也包括大量通过信息化手段、信息技术平台实现的居民再消费。目前,我国农村信息消费的推进重点正逐步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向信息服务拓展。这需要各类信息服务供应商完善网络覆盖水平和质量,还需要加强信息化服务能力,推出适合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业务。
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截至5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39.3万个,同比增长22.6%。目前,全国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占承包地总面积的比重已超过30%,家庭农场达87万家。较之分散的传统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渴盼高性价比的农资产品、全方位的种植方案和专业的技术服务。这无疑为农村信息消费的兴起孕育着土壤。
时下,农民已经不满足于在线买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还通过农资电商,在线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并得到实时信息化农技服务。日前,国内最大的农资电商平台农商1号在山东栖霞的首个体验店已经运行。在体验店里,有专门的信息员为农民消费提供服务和指导,农民可以当场网上下单订购需要的农资,通过对“问专家”、“学农技”等线上平台的不同板块体验服务。在山东莱阳,已有600多农户签约成为该网站会员。
“农资电商的火爆正迎合了农村信息消费。”农商1号CEO罗文胜说,农民需要优质农资,更需要农技服务。农商1号整合目前国内各领域的农业专家资源,借助互联网互动通道,与农民面对面、点对点。“可以随时向专家团队询问种植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也可以在网站上获得农技视频培训课程,远程学习种植技术;而我们同行之间则可以交流种植经验,展示种植产品成果。”
从全国来看,农业部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覆盖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农户,为农民提供了大量政策、市场、科技等信息服务。农业部在北京、辽宁等10省(市)开展信息进村入户试点,截至今年6月底,已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5284个,开展便民服务748.8万人次,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3.8亿元,满足农民多方面信息消费需求。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说,要以农民和新型主体信息消费需求为出发点,扩大信息进村入户覆盖范围,丰富便民服务内容、推进电商进村落地、加快研发运行信息进村入户全国统一平台,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产品。
互联网金融消费成热点
农村互联网金融通过供应链金融孵化等方式,为满足农民金融需求打开大门。
2013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其中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4万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基于电子商务、云计算等信息平台的消费快速增长,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
不久前,浙江省桐庐县分水镇后岩村的农民许小波,通过农村淘宝服务站花费3万元购买了40份天弘基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通过当地农村淘宝合伙人张晓敏看到了基金理财,较好的收益让他产生了兴趣,并在张晓敏的帮助下最终购买。无独有偶,7月1日,该县毛竹销售户赵记华收到了蚂蚁小贷发放的2万元贷款。在农村淘宝服务站里,用手机将身份证、户口本等拍照后网络提交。24小时内,就收到了贷款发放的提示短信。此前,由于没有担保和抵押物,他从未向金融机构贷过款。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旺盛,但农村金融的基础设施却很薄弱。互联网、大数据等对信息的整合,打破了传统金融模式时间、空间和成本约束。我国农村消费市场是世界经济版图上少有的亮点,要让这个巨大的市场潜力真正释放,重要的依托是加快互联网金融向农村拓展。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企业加快将业务向农村拓展,正是看到农村巨大的消费潜力。
蚂蚁金服副总裁、网商银行行长俞胜法介绍,蚂蚁金服让支付下乡,在浙江建德、桐庐等地建起“支付宝县”,让农民可以在手机上方便地获取挂号、缴水电费等各种服务;向农户发放纯信用贷款,解决农民融资需求;通过农村淘宝服务站卖出基金等理财产品,余额宝在2014年就增加了2000万农民用户,帮助农民增收7亿元,加上其他理财产品,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
“农村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远远高于我们的想象。从全国范围来看,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智能手机作为信息消费第一门户。据统计,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已达到84.6%,高出城镇5个百分点。”蚂蚁金服农村金融高级专家陈嘉轶表示,农村互联网金融通过供应链金融孵化、智慧农村的场景体验等,为满足农民金融需求打开一道大门。
发展农村电商仍有瓶颈丞待解决
农村电商的发展惠及于民,是缩小农村市场与城市之间消费差距绝佳的手段之一。然而,农村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电商企业进农村绝非易事。从当前情况来看,电商想要很好地打开农村市场,面临三大主要瓶颈:
第一,农村传统交易习惯阻碍了农村电商的发展,农民“触网”意识不强。长久以来,中国农村居民已习惯于当面交易和实体店购买模式,对蓬勃兴起的网购不熟悉,对商品和售后服务政策不理解,存在较多不信任感。此外,农村年轻一代多外出打工,不平衡的年龄结构使农村地区对电商接受度不高,造成网购难以普及。
第二,农村缺乏电商人才。从电商销售方面看,开展农业电子商务,需要农民“卖家”精通电子商务技术,要了解农产品特点和市场行情,并能在网购客服中及时解答客户提出的疑问,缺乏相关的知识使农村电商在进行“外销”时频频受阻。从网购方面而言,农村地区有电脑的家庭本身就不多,懂得网购交易的人更少,很难参与到互联网生活中。缺乏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使买卖双方无法分享到互联网带来的红利,使农村电商开展难度加大。
再次,物流网络尚未成熟。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农村市场中有高达六成的农村居民认为快递收件不方便,物流配送已成为让农村网民最头疼的事情。目前,邮政、顺丰、“四通一达”等主要快递企业的营业网点最多也只建设到县城,且县城的网点布局也并不全面。由于农村散居、面广的特点,物流问题制约了农村电商业务的展开。
因此,尽管农村市场规模庞大,但作为尚未被完全开发的电商半荒地,农村市场要想全面激发出潜在的红利,电商企业要想真正在农村市场获得成功,实现预期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启示与思考】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农村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网上购物、与之密切相关的快递送货上门服务与农民的距离被进一步拉近,互联网开始越来越多地改变着农民的生产生活。
农民消费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生活消费中医疗保健、居住、家庭设备、交通和通讯及其他商品和服务类消费增速加快,食品、文化教育类消费增速趋缓。农民的消费层次不断提高,消费领域不断扩大,食品支出和衣着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居住支出、交通和通讯支出比重上升。
通过网购扩大农民消费,有效释放农村市场潜力,不仅可以有效化解和消除产能过剩等问题,而且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当务之急仍是要提高农民购买力,尤其要真正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把农民的消费能力提上来,充分释放农民巨大的潜在购买力。
要采取有力措施,构建高效安全的流通网络体系,以日用品流通网络和农产品流通网络为重点,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拓展“一网多用”功能,推进“万村千乡”网络与供销社、邮政、电信等网络的结合;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大力推动农超对接,建设从鲜活农产品直采基地到超市之间的冷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和快速检测系统,培育农产品品牌;规范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促进农民增收。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805/826529.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