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破解涉农歧视应从公共政策入手

2015年08月05日 10:39

 

【事件介绍】

 

剖析歧视“农村人”现象:40%受访者称歧视仍存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村人”和“城里人”的说法,是划分身份甚至社会层次的依据,并由此滋生出很多偏见和矛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取消农业税、户籍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农村和城市的差距逐步缩小,身份差别也逐渐转变为分工差异。这些年来,人们对“农村人”的印象改变了吗?

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35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这些年来,51.2%的受访者对“农村人”的印象改变了很多,然而,也有40.3%的受访者认为,“农村人”的叫法仍然存在歧义,53.9%的受访者认为“农村人”和“城里人”差距仍然很大。

51.2%受访者对“农村人”印象改变很多

余贵生是浙江宁波某钢材厂的老板,自小在农村长大,之后定居在了城里。在他看来,“农村人”的叫法,并带有贬义,因为当地很多老板、生意人早前都来自农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机制被引入,我国经济领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无论是发展机遇还是空间都大大增加。在崛起的民营企业家中,浙商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群体。余贵生向记者回忆说,当时他家乡有点想法的年轻人都出去做生意了,有的人很快赚了大钱,有的人就坎坷一些,最开始的厂子倒闭了。不过后者可以再投资另外的生意,总归可以赚点小钱,比待在农村收入高。

调查显示,51.2%的受访者对“农村人”的印象改变很多,其中,12.9%的受访者表示对“农村人”的印象已彻底改变。反映在具体方面,64.0%的受访者发现农民整体收入提高了,50.7%的受访者发现农村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更便利了,46.3%的受访者发现农村医疗体系和社会保障更健全,还有43.1%的受访者注意到农业赋税压力减轻了。

在今天的浙江,许多变身“城里人”的私营企业主依然与农村维持着较强的联系。余贵生的父母因为更习惯乡下的生活方式,一直留在农村。他小时候的一些朋友目前也还在农村种地。情感纽带的存在,使余贵生与乡村始终比较亲近:“我有时会回去看看小时候的朋友们。在外经商的农村人赚了钱之后,一般会拿出一部分来,把农村的房子翻修一下。现在你去看我们这边的农村,很多都是两层楼的房子了,农村人的生活有很大改善,已经过得比较富裕了。”

农村在未来产业和人口格局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本次调查中,37.1%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自己会选择留在或到农村发展,31.6%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31.2%的受访者表示不会。

40.3%受访者认为“农村人”一词仍存歧视

虽然农村和农民经历了这么多改变,“农村人”的叫法在另一些人眼中依然不太体面。调查中,40.3%的受访者认为“农村人”的叫法存在歧视意味,28.4%的受访者觉得不好说,仅31.3%的受访者认为不存在。

对于大学生梁小平(化名)来说,“农村人”是一个他迫切希望摆脱的标签。梁小平的家乡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全家人以务农为生。3年前,梁小平凭全县第一的成绩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件事让梁小平成了乡亲们眼中的明星。然而,当梁小平真正来到北京时,他却自卑了。

 

“我觉得身边的人都很高级,自己很土。城里来的学生口中很多名词,我都听不懂,只能自己揣摩同学们谈话的内容。在学校,我连怎么联网都不知道,连一顿贵一点的饭菜都不敢吃。”梁小平说,生活上的困难和不适应相对比较好克服,他感觉真正难以改变的,是自己多年来在农村生活而形成的思维。他认为,城里孩子的谈吐、眼界、思考问题的逻辑等,都是他没有的,他需要不断模仿和学习。

梁小平很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来自农村:“即使没有人歧视我‘农村人’的身份,我也会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我身边的很多农村同学都有类似的心理。”

王梦(化名)和杨露(化名)是北京某高校学生,近些年来学校频繁施工,校园里总是穿梭着许多外来农民工。王梦和杨露偶尔去跟民工聊天,问及他们的生活和收入,才发现民工的生活比她们想象的艰难:“他们睡的是10多个人的大通铺,灯光昏暗,甚至没有风扇。更严重的是,工资的发放也存在拖延、克扣等很多问题,而且这些农民工并不懂得通过合同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王梦回忆说,在交谈过程中,一位农民工很高兴她们过来同自己说话,因为“大多数农民工在这里根本不被任何人理会”。“农民工甚至不能跟领导共用一个厕所,工地里最近的厕所外墙上写着‘管理人员专用’。要是民工使用该厕所被发现,要挨管理者一通骂。内急的工人只能跑到很远的厕所去方便”。对此,王梦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些农民工得不到最起码的尊重”!

59.8%受访者希望国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人们对农村仍然保留的刻板印象,不仅仅是农村自身的问题,在53.9%的受访者眼中,“农村人”和“城里人”的差距仍然很大。

梁小平认为,“农村人”的叫法让一些农民、民工、农村学生抬不起头,主要还是因为这些群体自身的自卑感。“但是,你不能去指责谁。城乡之间经济上、文化上的差距就是客观存在,只要你有意无意比较,就可能受到伤害。所以面对类似情形,我有时会难过、会愤愤不平,有时则会觉得懊恼,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融入城市,摆脱农村人的影子”。

当下,农村和农民面临哪些困境?调查中,52.5%的受访者指出农村年轻劳动力正在减少;50.7%的受访者指出农村耕地荒废或耕作机械化程度太低;36.9%的受访者发现一些农民文化水平低、眼界窄,导致农村劳动力徘徊在低端产业。

王梦认为,城乡隔阂存在,除了一些客观因素,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现在社会对“成功”“幸福”的评价标准太单一,只看重“金钱地位”。“农村收入整体比城镇低的情况下,农民、农民工就容易被定义为‘不成功的人’、‘地位低的人’。但是农村生活的很多方面也是城市生活无法具备的”。

“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更多地看他的人品、能力,而不是他的出身。大家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嘛。”在余贵生看来,大多数农村人更注重个人奋斗。农村人既可以出来经商,也可以利用高科技继续务农,一样能挣钱。“有些农民种菜、打渔样样全能,还会根据时节改变生产方式,相当多产,年收入可以达到10万元甚至更高,让人很佩服”。

他同时指出,也有些农村人不思进取,每天稍微干干活儿就坐下来打麻将,不主动开拓眼界,也不寻找致富路子,自然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他认为,有这种思维的农民必须改变观念。

杨露希望社会对努力奋斗的农村人多一些理解:“有的人常会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揣测农民工,说农村人爱算计、见识短,甚至假以恶意。然而,大多数农民工一心想的是通过辛苦的劳动,给家里多寄些钱,改善生活条件,或者供孩子上学。经济上的束缚局限了他们的眼界与想法,也掠走了他们更多的兴趣和梦想。如果因此对他们抱有偏见,实在太冷漠。”

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社会地位的提高,离不开国家的支持。未来农村和农民哪些方面有待改善?调查中,59.8%的受访者认为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52.9%的受访者认为应继续提高农民收入,51.7%的受访者关注耕地的合理、科学保护和利用,50.9%的受访者指出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素质尤为重要。改善卫生保障体系(48.7%)、产业多样化(43.1%)和帮助融入互联网时代(35.4%)也被受访者认为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1.1%,90后占25.7%,80后占45.6%,70后占19.4%,60后及以上人群占8.2%。

 

“农村人”为啥还是落后的代名词

很多时候,一个人是农村出身,还是城市出身,并非仅仅具有地理层面的意义,而往往直接被冠以进步还是落后的价值标签。出身农村的人,哪怕日后做得很成功,其身后似乎也总是拖着一条无形的长尾巴,有意无意地做着“习惯性遮掩”的动作。“农村人”依旧在歧视与自认为受到歧视的泥淖中挣扎。

尽管调查也显示,51.2%的受访者对“农村人”印象改变很多,但这种改变往往有个限度,即只是在道义上、情理上认为不该歧视农村。这其中,可能有出于道德自觉的主动体恤、理解,也有城乡之间交流互动增多之后的观念渐变。就像报道中提及的那些高校大学生,在接触、了解到农民工真实生活状态后,从心底里产生的震惊一样。

然而,至少从目前的情势看,“农村人”在公众视野中的印象还很难立马好转,这个群体获得尊重之难,并不比农民增收更容易。

首先,农民群体依然庞大芜杂,其间缠绕裹挟着诸多复杂的命题,并非单纯是一个居住地就可以说清楚。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困扰、难题,比如城市化的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权益受损问题、公共服务缺乏问题,等等,这些都可以在“农村人”那里找得到参照物。即便不能说农村人都是最终的受害者,但他们在其间的无力是显而易见的。他们身处底层,在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定位时,往往也倾向于自卑,很难有其他社会群体那样的自信。

其次,当下社会在价值评判标准上的过于单一、固化,也让“农村人”不可能真正成为社会上值得羡慕的人群。富人与掌控权力资源的人符合这一评判标准。而“农村人”在以往还聊以自慰的勤劳、淳朴、善良,在新的富贵语境下,往往一钱不值。明面上看,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好像接受着方方面面的关注,而事实上,他们既没有足够的凝聚力,也缺乏忠实的代言者。很多时候,他们与权势集团的博弈筹码,只是微薄的土地和宅基地。  

不少心灵鸡汤著作中都会提到一句话,改变命运,先要改变观念。观念真有那么容易改变吗?观念的形成、改变、替代和创新,都需要一个过程。放弃旧观念,建立新观念,还要提防和摒弃旧观念对思维方式的误导,显得难上加难。

针对农村、农民、农业生产经营及农村文化、生活方式的歧视观念,都各成体系,并起到相互强化的作用。这些歧视观念的形成,也经历过一个不短的历史过程,歧视者通常可以轻易找到利于佐证观点的依据、案例证据。当然,这也意味着歧视者会大量忽略不利于佐证自己歧视观点的依据和证据。

农村人口低于城市人口的公共福利待遇,城市对外来农村人口设立的相比港澳台同胞和其他外地户籍城市人口的更高准入门槛,农村户籍人口报考公务员遭遇的户籍歧视,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主要围绕城市配备监管、执法、管理和服务资源,各行业事故赔偿惯例中农村人口获赔标准远低于城市人口,等等,这些政策做法都应纳入清理范畴,限期完成清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村人口在法律和政策层面获得与城市人口的平等地位。

在此基础上,应切实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职业农民、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扶持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的公共投入力度,还有必要创新重大工程项目农村占地的补偿机制,改单次补偿为农村村社集体组织、农村居民以土地入股,让农村居民能够更好的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启示与思考】

近年来,尽管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但总体而言,在交通、通讯、教育、卫生、养老、文化等投入上,农村获得的公共财政支持,依然很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与现代文明的隔膜,由此产生的巨大割裂,注定会长久撕扯着中国人的情感。

早在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半数,但是仅仅是人口比例的变化,并不必然意味着“农村人”价值的提升。除了继续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投入,关键还是要改变权利不公平、机会不平等、价值过于单一的现状。惟有先解决人的问题,方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的问题。

无论是宣传、引导等方式,还是更为直接的批评,都难以让歧视者放弃自己的立场,顶多因为利益需要设法掩盖自己的态度。比如原本歧视农民、农村户籍人口、出生和成长在农村并迁入城市生活的居民的人,迫不得己要从事与农业、农村相关的工作,或是直接为自己的歧视对象工作,只能努力掩盖,甚至可能为了利益需要违心表达反向歧视观点,但一旦脱离利益需要的情境,就会回复到过去的态度。

不能寄望通过单方面的宣传、引导和批评来促成涉农歧视观念的消褪。要维护社会公平,传递社会平等意识,应当从公共政策入手,清理现有法律、各级党委政府政策之中的涉农歧视条款,纠正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偏重甚至只面向城市提供公共服务的做法。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805/8265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