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让“劳动教育课”成为素质教育的强心剂
2015年08月07日 13:56
【事件介绍】
教育部:一夜暴富思想蔓延 学校需劳动教育
8月3日,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三至九年级要切实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地方和学校可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学校要安排劳动家庭作业,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
劳动教育在学校被弱化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近年一些地方在劳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劳动教育总体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此外,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也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削弱,现状不容乐观。从学校来讲,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缺乏,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劳动多教育少,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
从家庭来讲,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
从社会来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
有条件学校可开展养殖
意见指出,要切实抓好相关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等关键环节。在课程方面,意见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高中阶段要开好通用技术课,要明确并保证课时。地方和学校可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其他学科也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
在校内劳动方面,意见要求学校组织开展校内劳动。如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如普及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学生劳动意识。
在校外劳动方面,意见要求中小学校结合研学旅行、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规定小学、初中、高中每学段都要安排一定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
此外,意见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要求学校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布置类似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
抓好劳动教育关键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劳动学习是人人必须拥有的经历,获得劳动体验、习得劳动本领、创造劳动价值、享受劳动成果,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在基础教育中,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劳动课程,落实课时、教材、设备、教师,切实开展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劳动是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法宝,而教育是有关键期的,就像必须从小开始练钢琴才能成为专业的钢琴家一样,一些深层次的劳技意识和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小孩子开始。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对于孩子劳动习惯的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社区和学校中的劳动体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今后对职业的选择,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会影响其人生的价值观和幸福感。因此,劳动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社区教育相结合,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与劳动者终身的自我教育相结合。
劳动教育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劳动教育强调动脑与动手、实践和体验相结合,在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中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劳动知识、技能、态度、方法与习惯的习得是以每个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任何学习者都不可能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熟练的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和情感体验。劳动教育具有跨学科的特征,既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语文、艺术、思想品德等学科基本知识的综合运用,也融合了社会、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境等内容的教育视野。劳动教育的开展应该以“做中学”和“学中做”为基本特征,师生共同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和要完成的任务等真实劳动项目,进行包含操作、设计、体验、探究、创造等在内的学习过程。劳动教育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目标的统整,从而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促技、以劳强体、以劳益美、以劳创新的目的。
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技术存在于劳动中,劳动与技术密不可分,劳动是以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技术的构成要素和发展态势,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逐步增加技术含量,形成技术素养上的内在序列和梯度结构,帮助学生建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并具有个性特征的技术素养体系。
劳动教育不能靠学校单兵突进
在劳动与懒得劳动这一矛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纠结的现实语境下,教育部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显得姗姗来迟。对于劳动教育,我们曾经有过很好的实践,尤其是对于那些农村的学生来说,劳动更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习之余就有机会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
劳动最光荣,劳动教育也很有必要。然而如果只是将劳动教育局限于学校,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闹不好,劳动教育会沦为和品德教育、体育教育一样空洞无趣,从而变成例行公事。
有当然比没有要好,重视当然比不重视要强。劳动教育的缺失实际上暴露的只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短板而已。除此之外,还有我们的人格教育,心理教育等等。校园暴力、校园炫富以及过早出现的成人化表达,无一不是我们当前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劳动教育很有必要。但如果将劳动仅仅作为盆景,则效果肯定不好。打扫教室卫生、擦黑板,这其实也算是一种劳动。帮助家长整理家务,同样也是一种劳动。所以说劳动教育实际上更是一种生活教育。这一点,我们的陶行知先生很早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
劳动需要身体力行,但更需要入脑入心。“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现象自古有之。今天“不劳而获”思想之所以盛行,和我们对劳动的错误认识有很大关系。现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往往会将体力劳动视为低人一等,崇尚的都是体面的脑力劳动。这一现象体现到就业市场就是,人们都挤破脑袋去当白领,而没有人愿意去当蓝领。
从另外一个层面讲,劳动教育要想真正落到实处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城市中的孩子来说,要想突破家长这一关就很难。现实中家长替孩子去学校擦玻璃、扫地的现象并非个例。所以孩子劳动教育的问题不能只靠学校单兵突进,还需要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以及社会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氛围。
如果劳动教育只是局限于体验式的拔草、种地,甚至于农家一日游,这种劳动教育实际上并没有多少的效果。劳动教育的最大问题是解决对劳动的认知,而要做到这一点,确实还需要有很多的功课要做。
【启示与思考】
党的教育方针里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不容忽视。教育不仅是要 培养有知识的新人,也要培养具有一定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的现代化新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劳动教育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劳动课是一门“综合素质教育课”。劳动教育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学生的劳动素质短板,有助于学生们从小就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的好习惯。
劳动课也是一门“休闲锻炼课”。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眼神中,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声中,在学校和教师的考核压力下,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已经很大,劳动课能够起到学习“减负”的作用,能够让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身心,陶冶情操,也能够锻炼学生们的体魄。
劳动课更是一门“科普宣传课”。城镇的中小学生由于农业实践的匮乏,自然视角受限,很容易犯一些诸如“麦苗韭菜分不清楚”或者“不知大米、白面、花生从何而来”的低级错误。而有了种植课、养殖课等丰富多彩的劳动课,学生们便有了亲近农业、亲近动物、拥抱土地、融入自然、开阔视野的机会,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作为学校,要开足劳动课,不能以场地不足等原因剥夺孩子的劳动课。学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发展理念,将劳动课纳入学生的日常课程,要配备专业的劳动技能老师,对学生劳动教育给予专业化指导,开足劳动课,如校内义务劳动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参与当地专门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们在教育实践基地里得到真实的锻炼。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807/8278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