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改善乡村教育从“留住”乡村教师开始
2015年08月07日 15:25
【事件介绍】
谁来帮助乡村小学?先从够得到的地方开始
7月29日下午,由教育公益联盟主办、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项目组承办的“汇聚社会力量——推动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沙龙召开。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发布了项目实施计划,并号召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振兴农村小规模学校。来自学术机构、社会公益项目、基金会、企业的各界人士和城市与乡村小学的校长、教师共同参与了沙龙,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了各自的乡村小学扶持项目。
农村教育最后的10%
21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等政策的实施,小规模学校(指学生数少于200的村小和教学点)在农村地区大量出现。根据教育部官方数据,2013年全国共有村级小学14万多所,农村教学点共7万多个。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指出,小规模学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满足了山区、草原和牧区等地广人稀的地方的需求。这些小学因路途遥远、规模太小,没有投资和规模效应,所以,政府的投入往往难以满足需求。
但是,如果撤除学校,就意味着当地学生的失学。杨东平说,“这些学生往往来自农村底部最弱势的家庭,没有能力争取更佳的教育机会”。因此,农村小规模学校是教育公平的最后堡垒,农村小规模学校是农村的最后10%,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支持是真正的“底部攻坚”。
抱团取暖,汇聚社会力量
“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成立于2014 年11月,希望使小规模学校从原来分散的、被边缘化的处境中走向联合。“大学校的经验很难复制,需要小学校自己探索经验”。“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项目官员王丽伟解释:我们做的就是“抱团取暖”,搭建一个社会“共同参与”的平台,邀请教育公益机构、企业、地方政府都来参与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
王丽伟介绍,联盟经过调研,总结归纳了小规模学校在四方面的需求:第一,硬件支持;第二,教育内容,比如各学科“课程包”、图书及信息技术;第三,教学方式的改变,灵活采用复式教学、全科教学等多种方式;第四,教师的培训和激励机制。王丽伟举例,社会各界提供的帮助可以从最迫切、最能快速见效的是从教学内容的支持开始。如果有立马可用的音、视频“教学包”提供给学校,乡村教师就能轻易地将内容用在课堂之上,不用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
针对学校硬件设施“个性化”的困难,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才让多吉举了一个例子:某小学的女生宿舍缺少窗帘,或者学生喝不到干净的水,这可能是小问题,但不代表它不重要。因此,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与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携手推出了乡村“一校一梦想”项目。通过这一项目,发动人们关注自己家乡的学校,哪怕每人就捐6.1元,也以解决那些“个性化”的困难。该项目自6月1日上线以来,已经帮助24所学校,惠及3116个孩子和261名教师。才让多吉认为,这一项目的价值在于调动社会人士参与公益,农村学校的发展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沙龙上,当当网社会企业责任部经理刘金芳表示,当当网作为企业,将发挥自身在市场数据、图书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联合专业的阅读推广机构,与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共同设计适合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公益图书包”,让资源最匮乏地区的孩子看上适合的图书。
杨东平认为,“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将成为一个整合资源的平台,汇聚更多的社会力量,群策群力,大家共同关心、改善小规模学校。变“小而乱”、“小而差”的学校为“小而优”、“小而美”,让小规模学校成为未来中国教育的模型。
乡村小学也有优势?
杨东平指出,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帮助,具有未来乡村教育的前瞻性价值,因为小规模学校将是未来乡村学校存在的主流形式,“现在农村的乡镇中心学校还有三五百人,过几年也会成为小规模学校。”而且在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芬兰等,小学的校均规模160人、180人,因为只有小规模,才能保证师生之间的亲密互动和人性化的培养方式。
威斯康辛大学梁国立教授也佐证了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潜力,梁教授举例,目前大城市里一流的小学的校舍设计,追求的就是小班制、物理空间的复合性和开放性,而这一点,对乡村小学来说,比城市学校条件更具天然优势,因为乡村比城市更亲近大自然。
此外,由于学生人数少,很多村小是多年级混合班级,这恰恰是先进教育理念中混龄教学的样式。梁国立提到,在美国、芬兰等发达国家的小学里都在推行“全科教育”,教学的各科目不是分割的,尤其针对低龄学生,往往由一名老师进行多学科综合教学。目前在乡村小学,一名老师带多个科目往往是无奈之举,其实却或许是乡村小学的潜在优势。
“先从够得到的地方开始”
需要帮助的方面千头万绪,从何开始呢?本次沙龙上,与会嘉宾现场分小组进行了乡村小学扶持项目的设计。齐松先是甘肃神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南仓小学的校长,他所在的学校只有13名老师和90名小学生。齐松先所在小组设计的项目主要解决如何提高乡村教师教学热情的问题。
“教学热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不仅是教学,还有老师的思维,有热情才有思维的火花,创新的可能。”齐松先说,“乡村教师从20岁干到退休,职称评到小学高级教师就到了顶,没有社会认可,知识结构老化,最初出类拔萃的教育工作者也就慢慢‘默默无闻’了。”
他希望更多的乡村教师能够像他一样,有机会出来看一看,学习发展与变迁中的教育理念与经验。而这需要更多的外部关注和支持。齐松先说,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等待行政上一层层的改变太难了,通过平台实现与社会帮扶力量的对接,是更快的办法。
今年12月,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将举办项目实施以来的第一次年度会议,并将对当前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优秀经验进行分享和讨论。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项目负责人王丽伟说,任务很艰巨,但总要“先从够得到的地方开始”。
请给乡村教师一个支点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对于我国330万乡村教师而言,负担重、待遇低、职业尊严和幸福感不高曾是他们的困扰。
近期发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针对乡村教师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措施是否呼应了教师的现实诉求?能否解决现实的困惑矛盾?能否扭转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局面?
“职称指标”几乎是所有乡村学校的困扰。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比例限制频遭诟病。示范性高中的高级职称比例是35%,一般高中是25%;初中的高级职称10%,中级40%,初级50%。小学教师没有高级职称,最高才达到中级职称,很多小学教师的头顶悬着一块“隐形天花板”。
针对此,《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增加乡村学校中高级岗位数量,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
没有幸福感的乡村教师,是无法肩负起国家农村教育重担的。而乡村教师的幸福感,不仅仅在于经济待遇,更在于晋升通道的畅通和成长空间的宽敞。期望此次支持计划的出台将有助于改善现状。
编制设计的不合理,是乡村教师问题的根源之一。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主要考虑的是城市学校的情况,对于只有十几个孩子、甚至几个孩子的村级教学点,城市学校的生师比标准直接导致了农村教师编制的结构性短缺。
总人数不缺不意味着学校不缺,学校不缺不意味着专业不缺。不少基层教育主管部门都在呼吁,乡村教师编制核定应该基于更加充分的调研,考虑偏远、贫困、地势复杂地区的实际情况。
针对类似现象,《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其中村小、教学点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通过调剂编制、加强人员配备等方式进一步向人口稀少的教学点、村小倾斜,重点解决教师全覆盖问题,确保乡村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
近年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教师工资收入,着力提高乡村教师生活保障。但与广大教师的现实需求相比,仍有改善空间。国家应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并大幅度提高岗位津贴,依据农村学校的边远艰苦程度、教师的岗位级别和执教年限实行阶梯式津贴政策。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要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并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各地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还要做好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加快实施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
“教师流动”变成“教师流失”已成为乡村教育的痼疾。很多地方的城乡教师之间并未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反而是农村学校的教师想方设法往城里调,城里学校的教师不愿往农村学校调,一些新入职的年轻教师也不愿到农村,很多农村教学点面临无人教学的危险。
结合各地的经验探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用)”管理体制改革,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
农村教师向城市基本上是一种自发的流动,而且是有去无回,而城市向农村基本上是一种被迫的流动,多以支教、挂职、锻炼为主,且是有去有回,这对农村教师来说是不公平的。城乡教师之间应建立一种合理的流出流入机制,不能只进不出,也不能只出不进。
教育落后因缺乡村教师
近些年来,全国多数地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是一个基本事实,但触目惊心的教育落后也是事实,这两个事实是并存的,只不过前者往往遮蔽了后者。其实,教育落后的状况并不限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湖南、湖北、广西、河北、山西、甘肃等多省的山区和边远地区,都存在类似情况:办学条件差,教师难以稳定,学前教育、英语和音体美师资绝对短缺,由于没有教师,约1/3的农村小学没有开设英语,存在许多代课教师,等等。近些年来,农村地区大量撤并学校,推进学校进城和农村学生进城上学,为解决城镇学校的择校热和大班额,教育资源继续向城市倾斜,在城镇建更多的学校,这将进一步加剧“城满、乡弱、村空”的局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关注的主要是城市和城镇,对沉淀在农村底层、没有能力进城,或者因地理条件所限难以进城上学的农村学生,比较缺乏关注。
2010年我国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10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普及到边缘化群体》,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边缘化群体”,是指社会教育程度最低、“最底层的20%”。提出要通过监测,“提高边缘化群体的能见度”,制订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缩小边缘化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的差距,实现全民教育的承诺。这为我们认识新形势下农村的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注后20%的农村地区、学校和人群,是义务教育的当务之急。我国义务教育在“基本普及”之后要“完全普及”,需要覆盖后15%的人口地区,他们基本分布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和贫困地区。国务院今年推行的农村薄弱学校改造项目,计划中央财政花2000亿,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共约6300亿左右,用5年时间实现农村薄弱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体现了对新形势下对农村弱势学校的关注。
其实,比硬件改善更为关键的是教师。一个教学点如果有一个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最美乡村教师”,就能提供有效的教育。今天活跃在各行各业的许多英才,就是从当年条件简陋的村小、教学点走出来的。由于教师老化、难以更新补充,许多村小、教学点处于教育质量低下、难以为继的困境。2012年,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底部攻坚”的概念,强调要特别关注乡镇以下的村小、教学点的师资建设。要真正建立农村教师队伍良性发展的机制,一方面需要通过强化省级统筹,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另一方面,需要采取特殊政策,因地制宜地解决条件艰苦的边远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补充问题。例如,能否打破学历限制,通过培训当地的初高中毕业生,培养本地化的乡土教师?由于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特岗教师仍然难以下到村小、教学点,能否招募长期志愿者,实行高工资、有限期的教育服务,而不是要求他们在贫困农村贡献一生?能否采取“简易学校”的标准,在那些小规模学校主要提供语文、数学的教学?显而易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不仅是资源,主要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勇于改革的精神。
【启示与思考】
农村中小学师资弱,是一个共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多数学校在走这样一个怪圈,新教师一般招聘不到,偶尔招聘一两个新教师,学校精心培养,成效也不错,到第三年已经成为学校的骨干,而此时也到了教师调动的最佳时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研究”课题组对中西部一些艰苦边远地区学校的抽样调查表明,50%的校长反映近年来有教师流失的情况,且流失的主要是骨干教师和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的地方甚至由于教师的大量流失,致使学校无法正常开课,有些村小只剩一个“留守”教师。
农村教师的大量流失加剧了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短缺,造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严重不均衡。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入手。目前我国中小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城乡、地区之间差别不大,但绩效工资、津贴补贴、社会保障等辅助性工资差距巨大。因此,在基本工资制度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关键是要加大绩效工资、津贴补贴、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力度。
政府应当负担起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必经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从我国财政收入分配的格局和多年的实践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不能由基层政府负担,省级政府应成为教师绩效工资最主要的负担者。
另外要逐步建立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保障机制,将地方基层政府负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的责任逐步上移至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尽可能保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的稳定来源。省级政府可以在全省范围内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师编制标准制定全省统一的绩效工资标准,由省级财政全额负担。各个县市可高于省级标准,其超出部分,由县市财政负担。这样做,应该说不仅不会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待遇产生管得过死的弊端,反而有利于在全省范围内为中小学教师创造一个大体相近的工资福利条件,从而有利于艰苦边远地区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807/8279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