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2.5天休假”承载多少期许

2015年08月13日 10:27

 

【事件介绍】

 

国办发文再提“2.5天休假” 专家:制度化可能性不大

每周休息两天半,这事儿可以有吗?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公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再提“2.5天休假”。然而专家表示,这一模式实现制度化可能性不大;但或将成为推动带薪年休假落地的有利契机。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的《意见》,从改善旅游消费环境、新辟旅游消费市场、开拓旅游消费空间等六个方面提出总计26条具体意见。其中专门辟出篇幅,强调通过优化休假安排,激发旅游消费需求。

《意见》提出,有条件的单位可优化调整夏季作息,让职工将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度假。而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此前就曾在7月31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鼓励各单位和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推行“周五下午+周末”的2.5天小短假。

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轮番表态,是否意味着“2.5天休假”指日可待?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上海市旅游局,然而旅游局方面并未进行正面回应,称这一政策的制定需要人社局、发改委等多部门共同商定,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对于“2.5天休假”的未来前景,资深劳动律师、上海众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胡泉律师同样表示谨慎。胡泉指出,国务院办公厅此番再提“2.5天休假”,仍为建议和倡导,未来通过制度或政策落实,可能性并不大。

但是,胡泉认为《意见》对于推动带薪年休假制度的落实仍颇具积极意义。胡泉表示,对于有条件的单位和企业,可以考虑通过内部制度和规章,将“2.5天休假”模式作为一种职工安排年休假的灵活方式,从而使年休假制度真正实现落地。

据悉,国务院早在2008年就已出台《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然而人社部近期的调查则显示,目前带薪假落实率仅为50%。胡泉介绍说,从目前情况来看,上海部分私营企业和小型外资企业在带薪假制度的落实上确实存在不足;但通过劳动行政部门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强,制度落实情况正逐渐向好。

 

“2.5天短假”如何从“先休”变“都休”

公众关注的是,2.5天假最终能否落实在自己头上,而不是纸上画饼式福利;期待的是,相关方案能否为虚置的休假权做增量,而非成少数人的专享。

当公众对带薪休假已产生话题倦怠时,休假“周五+”的说法又让不少人兴致重燃。继上个月底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放出风声,鼓励职工“周五下午+周末”休短假后,昨日国办公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意见》再提: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让职工将周五下午与周末相结合形成2.5天休假模式。

面对这一看似近在眼前的半天假期,舆论的反应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国务院层面对国民休假权的重视在提升,今年不仅多次强调要落实带薪休假,现在又有2.5天假的倡议出炉;而相对喜,更多人恐怕还是忧。一来,很多人周末双休都没得保障,何况每周多休半天?二来,“最有条件”休2.5天假的可能还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如此岂不成了“让一部分人先休起来”,也加剧群体间休假境遇的差距?

说到底,公众关注的是,2.5天假最终能否落实在自己头上,而不是纸上画饼式福利;期待的是,相关方案能否为虚置的休假权做增量,而非成少数人的专享。

客观而言,在一个休假文化尚需培植,特别是一些单位和公司还存在“员工不敢休”尴尬的现实中,让有条件的先休,未尝不是一种休假文化培育;2.5天假也可在整体上丰富各群体的休假时间选择。但民众对休假境遇失衡的焦虑,也非矫情。应该看到,相较一般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休假福利相对更有保障,当推出某种休假方案时,这些人也容易得到先行满足。要消弭这种不公感,就需要确保让2.5天假成为一种普惠式权利赋予。

细读《意见》,或可发现,两个关键词值得注意:一是“实际情况”,也就是说,休假方式的拼接是可灵活变通的,可以每周多半天,也可累积为每个月多两天,这些可酌情而定。二是“夏季作息安排”,对于那些不能整体调休的企业,能否将半天兑换成具体工时来计算,如执行让员工中午多休息一个小时的夏季作息安排,这或也是一种“创造条件”。

无论是带薪休假还是多休半天,最大的阻力仍在于用人单位的积极性问题。相较于国外休假权的落实有工会的强势影响,我们这里企业工会的弱势,注定了需要政府部门在外部给予企业更多的引导。这里面,除了强化落实带薪休假的劳动监察执法外,还应对休假权落实辅以完备救济路径,比如通过缴纳保证金、鼓励职工匿名投诉和集体诉讼等举措,形成对企业履责的必要约束。比如,日本法律规定企业内设劳资纠纷化解机构,可获得政府奖励。

重申带薪休假也好,倡议2.5天短假也罢,都需要政府、企业相互制约、各尽其职,而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保障民众的休息权利。这里值得一提的是,“2.5天短假”虽出现在国办公布的文件中,但它更多的是国家旅游局基于促进旅游推动的,而此前人社部则称,还未就此进行过研究。而可以肯定,部门间若缺乏协同推进,休假善政离完满落实恐怕还很远。

 

引导休假潮流政府责无旁贷

两天半短假,近日成了网络热词。国务院办公厅11日发布意见,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鼓励有条件单位夏季休周末两天半短假。消息甫一落地,便引起热议,不少人为此叫好,也有人表示担心:以往带薪休假实施起来都困难重重,有的企业连公休日加班也不给加班费,又怎么可能再给周五下午假?看来,好事办好,还真不容易。

正如有网友的吐槽,两天半短假也好、带薪休假也罢,问题在于老板不答应。话糙理不糙,道出了要害所在。应当看到,与以往的休假法规、政策不同,这次的两天半短假更多是属于倡导性规定,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循序渐进推进。但,从这么多年的休假难、假期集中出行难的困局来看,也到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时刻了。

相比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私营企业的休假最难执行。道理很简单,企业“在商言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要压低劳动力成本。而休假,意味着更多的当期支出,普通的企业主自然不愿意。倘若真的执行两天半短假,势必会影响产品生产与工作效率,就算有人周末顶班,也意味着更多的劳务开支。经济下行压力下,很难让企业自我消化。

对单个企业的坏事情,对所有企业来说却可能是好事情。短假、小长假、带薪休假,换个角度看,意味着消费时间、空间的拓展,有利于扩大内需,缓解产能过剩与经营的压力。毕竟,生产的目的在于消费,得让老百姓有花钱的工夫才行。但,不是谁都能有这个觉悟。你不做,他不做,我也就不做,这种“集体非理性”,迫切需要政府的公益性引导。换句话说,政府引导大家“都吃亏”,才能让大家感觉“都不吃亏”,最终实现“都获利”。

因此,关键在于落实。一方面,对法定的假期、带薪休假,劳动监察部门必须加强执法力度,要像查处雇佣童工、血汗工厂一样,下狠手、出绝招。另一方面,对类似的短假、福利性的假期,则要充分引导,必要时给予真金白银的激励,比如税收减免、信贷优惠。这样的实施过程,同时也会成为调动各界积极性、真正转变观念的历史进程。

休假的本质是什么?《资本论》中写道,工作日的长短体现的是个人与资本家以及政府博弈的过程。在我国,政府部门更多体现公益属性,理应在和谐劳资关系中力挺相对弱势的劳动者。我们乐于见到,这场关于休假的讨论不再画上休止符,不了了之。而在逐步引导之后,适当时候不妨强制落地,如当初的双休日一样,成为国人休息的常态。那时,每周四天半的工作状态,才能不总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单位”。

【启示与思考】

在越来越重视劳动者权利的今天,合理休假、劳逸结合正在成为大众期待。从国家层面看,2.5天的“小短假”,可以起到拉动旅游经济、缓解国民有效休假时间不足等作用。就个人而言,“小短假”虽然时间不算长,但对放松身心来说时间已经足够。当然,也有人对“小短假”持悲观看法,认为在连带薪休假都还未彻底落实的时候,“小短假”落实更难、意义不大。诚然,“小短假”福利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它总归是一种进步和引领,为解决休假难、假期总数少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国家有意在加强休假政策的弹性,这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完善方式。列宁说的“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好好工作”有它正确的道理。作为曾经劳动型密集企业的松下电器,就是日本第一个实现五天工作制的企业。对于职工休假时间的延长,松下幸之助认为是“可以在享受高水平生活的同时消除疲劳”。而对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劳动力结构趋于从密集型转变为技术性,这也撑开了休假的更多想象空间。

从明确要进一步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到官方鼓励实行“周末+周五下午”的2.5天短假,既有实际的推动,又有愿景的期许。可以看到,不管是政策还是制度,“中国式休假”越发趋于人性化。这种进步,是百姓乐见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813/8288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