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社会共治”或是控烟长久之策
2015年08月13日 10:39
【事件介绍】
控烟执法两月热度不减 烟草总公司下属单位被罚五千
8月7日下午,北京市、区两级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来到北京金叶园会议中心,对该中心违反《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的违法行为下达了处罚决定书,罚款人民币5000元。作为中国烟草总公司下属单位,北京金叶园会议中心曾抗拒执法,目前已对过去存在的违法行为进行了认真整改。
最严控烟令启动后首例抗拒执法事件
据了解,7月14日,卫生监督人员发现金叶园会议中心存在控烟违法行为,随即下发了责令改正通知书。在7月23日的复查中,该中心并未按要求进行整改。7月31日,市卫生监督所再次到金叶园会议中心进行调查和处罚,却在门口遭到工作人员阻拦。当天,执法人员还没进入办公大楼,就被门口的两名工作人员拦住。民警在现场调解了一个小时,执法人员仍在阻挠之下未能进入园区。
市卫生监督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北京市控烟条例实施以来发生的第一起抗拒执法事件。
金叶园会议中心已对违法行为进行整改
在7日的检查中,执法人员发现,北京金叶园会议中心已对曾经存在的违法行为进行整改,全部撤换了原先带有烟草广告的物品,在卫生监督员的指导下,建立了控制吸烟内部管理制度,室内随处可见控烟标识和投诉举报电话,建立了控烟巡查、劝阻记录。该中心负责人表示,将深刻汲取教训,加强内部管理,认真学习贯彻《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争做控烟模范单位。
控烟执法两个月累计罚款超过25万元
控烟执法2个月以来,截至7月31日,北京市共出动卫生监督执法人员3万余人次,劝阻违法吸烟1353人次,发现不合格单位3130户次,责令整改3128户次,有102家被行政处罚(6月份是40家),共计罚款超过25万元(6月份是89000元)。
北京市卫生监督所负责人表示,7月份出动的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数和检查单位数基本持平,执法力度不减;单位守法意识加强,发现不合格单位数和责令整改单位数比例显著下降;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强,处罚金额显著上升。
此外,从违法行为的发生情况来看,主要的4种违法行为顺序未变,从高到低依次是:内部控烟管理制度不健全(占不合格数的33.9%)、控烟巡查记录缺失或不完整(占不合格数的28.6%)、禁止吸烟场所无举报投诉电话(占不合格数的18.9%)、缺少禁止吸烟标志(占不合格数的10.2%)
“最严控烟令”执法须加把“火”
此次涉事的金叶园会议中心,身为中国烟草总公司下属单位,在国家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的大背景下,在《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严格的规定面前,作为利益相关方,对相关政策本应该了解得更为准确,怎么就成了冥顽不灵的阻挠者,是谁给了他们阻拦执法人员的底气?
吸烟的危害自不待言,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香烟生产国和消费国,烟民超过3亿人,被动吸烟者约有7.4亿人,包括1.8亿儿童。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内地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吸烟引起的各种疾病。虽说,人们看到网络上烟民被熏黑的肺部图片时颇感触目惊心,被动吸二手烟的人群也是不堪其扰,但更多的时候,人们面对喷云吐雾的老烟枪,也只是眉头一皱,用手扇走烟气来表达不满,真正站出来要求对方掐灭香烟的人寥寥无几。
抗拒执法的金叶园会议中心身为烟草总公司下属单位,出发点自然是维护烟草公司的利益。卫生监督部门从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到复查向烟草总公司去函,再到此次上门去执法,工作态度很鲜明。但金叶园会议中心一次次“对抗”执法的举动,暴露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最严控烟令”面前,仍有人抱有游戏的心态,不拿条例当回事,以为自己能够偏安一隅、置身事外。二是,“最严控烟令”的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处罚力度过小的执法瓶颈,面对一些财大气粗的抗拒执法者,如果不真正罚到他们肉疼,是否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根据报道,《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两个月来,北京市工商局处罚违法烟草广告1件、罚款1万元。财大气粗的烟草企业,为了维系烟草销售的空间,对广告的投入可谓疯狂。仅仅1万元的罚款,可能起不到应有的惩罚力度,反观从2011年起实施禁烟法令的西班牙,违反禁烟令者将会被处以最少30欧元、最高60万欧元的巨额罚金。面对冥顽不灵、抗拒禁烟令执法的企业和个人,理应提高经济处罚的手段,让他们感受到“最严控烟令”的执法力度和决心。
更为关键的是,有了严格执法的治标利器,更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禁烟控烟的氛围。一方面,要引导公民形成不在公共场所吸烟、站出来抵制二手烟的意识。另一方面,各级党政机关要带头控烟;严格禁止烟草广告;在公共场所张贴醒目的禁烟标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史上最严”控烟令在京遭遇抗拒执法如何破?
自北京6月1日起实行控烟后,公共场所吸烟行为着实被整治。即使无视控烟新规,继续放肆抽烟的行为也受到了相应处罚。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北京全市控烟执法整整两个月,共监督检查15980户次,执法人员劝阻违法吸烟1353人次。其中,发现不合格单位3130户次,责令整改3128户次。
在这些控烟成绩背后,北京首例抗拒禁烟检查执法事件却让人开始揪心。北京,乃至全国很多城市,之前对于公共场所吸烟问题下过很多禁令,然而都在实行一段时间后偃旗息鼓。现如今,抗拒控烟的行为又现,这不仅让人怀疑,北京最严控烟令能否走到最后。
事实证明,实现全面控烟决非易事。
《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明确规定,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的室内区域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这意味着,只要是“带顶带盖”的室内空间将全面禁烟。此外,条例还规定,个人违反规定,在禁止吸烟场所吸烟的,可以处50元罚款;拒不改正的,处200元罚款。而现实却是,对于在办公室吸烟的领导,不少员工敢怒不敢言,监管举报领导办公室吸烟,难上加难。即使面对高额罚款,“烟”依旧“禁”不止。据报道,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北京执法人员劝阻违法吸烟1353人次,累计罚款竟高达25万余元。
同时,抗拒,甚至反对控烟的力量依旧强大。一些烟民认为,吸烟也是自己的一项权利,认为他人不能干涉自己的吸烟自由。而且,中国又是世界烟民最多的国家,如此巨大的烟民群体,很可能会影响到控烟法规的实施。
再加之,有专家指出,发布“控烟令”的大中城市,在执法层面上也面临着主体积极性不足、监督和问责机制缺失等问题。“谁来管”“怎么管”成了控烟的两大难题。老百姓管会被说成“多管闲事”,卫生监督所管又没有那么多的人手。
可以说,“史上最严禁烟令”颁布后,才是控烟力量与反控烟力量对决的真正时刻。然而,事实又不止关乎于此。此前,多地多次禁烟令的“半途而废”,已经消耗了太多政府的威信,此次史上最严的“昵称”又何尝不是网民对控烟所剩不多的期许。
控烟,政府威信之所在,民心之所向。我们期待北京控烟能够一如开始,我们也期待我国的控烟可以走出不了了之的怪圈。
【启示与思考】
中国是烟草消费大国,烟民人数世界第一。近年来,从中央到各地都纷纷出台了各种法规,试图减少烟草消费。以北京的控烟条例为例,控烟的主要目标并不在于禁止个人吸烟的“自由”,而在于保护他人不受二手烟的伤害。
烟民无处不在,控烟执法的难度可想而知。近年来,甚至有烟民冒着严重违法和导致公共安全事故的危险,在飞机和动车上吸烟。类似北京这类执法受阻的事件可能还会再次出现。也有人认为规定太严的法律注定难以实施,会沦为法律白条。但是,执法有难度并不能说明新条例是有问题的,更不能说是失败的。
控烟令的法治价值是双重的,首先当然是为公职机关提供执法依据,但更重要的是为每一个人提供自治的法律依据。判断一部法律是否具有成效,不在于看一时的执法效果如何,而在于人们是否能自愿接受和履行它。后者与法治的价值联系更为紧密。
为了尽快达到控烟效果,执法机关严格执法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发动群众”。北京的控烟条例中有一条很有意思的规定,“赋予”了个人“劝阻”吸烟者的权利。一部条例能否创设一项新权利,这个问题可以讨论,但是这条规定却体现了新条例对人们“自治控烟”的期望。
最难改的就是习惯。这句话对推进城市控烟来说,也同样适用。让一座城市由原来的随意抽烟变成无烟城,的确需要科学的策略,也需要持久的耐心和不懈的坚持。北京最严控烟令实施两月余,成效初显,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社会共治”策略下,北京市民,会渐渐迎来一个无烟生活的良好环境。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813/8288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