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无妈乡”别让贫困阻挡了妈妈的爱
2015年08月14日 10:40
【事件介绍】
湖南省“无妈乡”之困:132个孩子没有娘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显示,中国有近1000万留守儿童“一年到头见不到爸妈”,这其中,留守女童无论是烦乱指数还是迷茫指数均普遍高于男童。当一些地方发生了自杀、性侵、投毒等事件后,留守儿童尤其是留守女童的生存、生活、心理状况,受到格外关注。
几乎所有中国的孩子都会唱那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你知道吗?在湖南省邵阳县,竟有一个“无妈乡”!这个名叫黄荆乡的地方,仅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中,就有132个孩子处于“失母”状态———除了母亲正常死亡,其中有116个孩子的母亲因为逃婚或改嫁离开了他们。这些“无妈”的孩子,身上的故事大同小异:在他们还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离开了家,再也没有回来。他们中很多人几乎已经记不得妈妈的样子,或者根本就没有印象。他们想找,却不知道妈妈在哪里。
“妈妈”,这句世界上最温暖的称呼,在他们的世界里,成了一种不愿碰触的禁忌……
【妈妈】两公里的距离却似远在天边
门口难见一块落脚的干净地,站在一座上世纪80年代的土砖房前,7岁的黄春花乍一看像个男孩,皮肤黝黑,身上的衣服脏兮兮,剪着一头短发。
春花的生活环境,更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门口杂乱堆放着喂猪、喂鸡的饲料桶或盆,地面被杂草或动物的粪便占领,难有一块落脚的干净地。她身后的土房内,大白天也是一片漆黑,进去需要靠挂在屋顶上的一盏微弱的白炽灯,勉强照亮一小块地方。地上堆满了破旧的箱柜等杂物,包括衣服。屋里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当记者提出想看看她睡觉的床时,她羞于拉开已经发黑的蚊帐,那是全家挤在一起睡的唯一的床。一般,春花和妹妹一天只吃两顿饭。做饭的地方,是一个直接在地上挖个坑、架几块砖头垒砌的土灶;吃饭的地方,是一个堆满了未洗的碗筷的小方桌。至于写作业的地方,没有。
因为“好洗”才留短发
春花大约两岁的时候,妹妹桂花才几个月大,妈妈就离家出走了,从此再也没见过面。如今,爸爸常年在外面打工,一两年才回来一次,姐妹俩跟着奶奶生活。奶奶腿脚不便,仅能保证孩子有口饭吃。记者刚到她家时,奶奶不知道姐妹俩去了哪儿,问了路边的小孩才知道,春花带着妹妹在水塘边玩。为什么给两个孙女留短发?奶奶说:“好洗。”有邻居说,孩子身上的衣服经常十几天都不换洗,奶奶说,没有精力打理。村里的水塘是孩子玩耍的危险地带,邻居看到了总会提醒一句,而奶奶却顾不上。
回来的“月琴”没来过
离开妈妈5年了,其实春花清楚地知道,外婆家就在她家不到两公里远的地方,甚至,有时候村里赶集,她会碰到外婆,外婆还总会摸摸她的脑袋。然而,在春花小小的心里,她恨妈妈,也因此不愿搭理外婆。她也听很多人说过,妈妈在外面打工,有时候还会回到家乡。每每那时,村落里就有人告诉她“春花,你的妈妈月琴回来了”,她就跑回家告诉奶奶“月琴回来了”。可是,这么多年,春花从来没提过要去看看妈妈,她的妈妈也从来没有来看过她。
两公里的距离,让春花姐妹俩的妈妈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近两个小时的交谈,春花始终低着头,过好久才会答一句话,每句话无非几个字“想”“有”“没有”……说得最长的一句话是她的理想:“快点长大,出去打工挣钱。”
【妈妈】日思夜想的词语不愿听别人提起
14岁的张娜(化名),已经12年没有见过妈妈了。“小时候,只要看到别的孩子有妈妈抱着,心里就难过得受不了。那个时候会恨妈妈,可是现在慢慢地开始理解她了,她肯定有自己的苦衷吧。”张娜显得挺懂事。
张娜的班主任老师告诉记者,她是一个极度缺乏爱的孩子,“写的日记、作文,很多内容都是渴望亲情的”。张娜的奶奶抱怨说,自己的儿子不孝顺,几乎从来没有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出去很多年都不回来,连个电话都不打”。几年前,张娜的爸爸带回来一个后妈,一度让这个渴望母爱的女孩高兴又害怕。“以为她可以当我的妈妈”,张娜说,可事情却并不是这样,“后妈对我很冷淡”。
以前,张娜还会主动打电话给爸爸,可惜,爸爸总是以“没时间”推托。“他根本就不关心我”,她说,这么多年,也记不得爸爸有过什么“爱”的表示。母爱的缺失,让张娜无时无刻不受影响。“同学们在一起玩,只要有人说起妈妈,我就会默默地走开,不想听。”她说。今年夏天,张娜初中毕业,在县城里找了一家学费最便宜的中专职业学校去上学。记者问她有没有想过去找妈妈,她低着头想了很久,没有回答,默默流了眼泪。这个女孩内心敏感脆弱,性格中却也有坚强乐观的一面。她放在桌上的塑料文具袋上手写了一行英文小字:“Everything will be allright”(意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妈妈】两年前唯一合影时不时拿出来看
7岁的刘娜,可以拿着她和妈妈的唯一合影,一言不发地注视一个小时。这张照片,是两年前拍的,画面中母女俩显得格外亲切。尽管已经过了塑,但照片边角还是翘了皮、有了磨损。“时不时就拿出来,偷偷地看,我有时说她两句,她就把照片藏起来,怕我不给她。”刘娜的奶奶说。
7年前,妈妈生了刘娜后得了产后忧郁症,精神状况越来越差,一年要发作好几次。“发作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出去乱跑。但知道疼爱孩子。”奶奶说,刘娜发烧了,妈妈带着她上医院打点滴,一家一家连续地打,一遍一遍地量体温,“我们回家一看,家里有上百支温度计。因为脑袋不清楚,买了她又忘了,又出去买一支。”但发病的时候,由妈妈照顾刘娜又非常危险。奶奶回忆说,有一次寒冬腊月里,刘娜被妈妈抱到外面,在路灯下面睡觉,“把孩子带回来时,全身已经冻僵了。”母亲的疾病最终导致了家庭破裂,刘娜的父母两年前离了婚。离婚后,刘娜被判给父亲抚养,被带回老家给爷爷奶奶抚养,这个乖巧的小女孩就成了留守儿童。
暑假了,周围不少孩子都去父母打工的地方,可是刘娜只能待在家里。有时,她问奶奶:“妈妈什么时候能回来看我呢?”奶奶只能偷偷抹眼泪。问刘娜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这个天真的孩子说:“妈妈你回来吧,我会赚钱,我会照顾你。”
“无妈乡”折射怎样的“无妈”困境
“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些无妈孩子们孤苦无依的生活状况,令人辛酸。如7岁的黄春花和妹妹“跟着奶奶生活,仅能保证孩子有口饭吃,身上的衣服经常十几天都不换洗”;11岁的小杰,“妈妈走的时候,他才8个月,从三四岁起就自己照顾自己,并开始帮家里干活……”
其实,站在“贫困农村、留守儿童”的语境下审视,类似这样贫困农村孩子的无妈现象,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并非湖南邵阳县独有,而是在许多贫困地区和众多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比如,在“21年前被拐女成代课老师”事件中,被拐女教师所在的河北贫困村,“外地媳妇跑掉了一半,村里没娘的孩子有七八个”;而在此前“贵州毕节儿童自杀事件”中,4位自杀的兄妹,同样也是“妈妈跟人跑了”的无妈孩子……
大量留守儿童之所以沦为“有名无实”的无妈孩子,甚至既无妈也无父的“事实孤儿”,贫困显然是需要正视的一个基本背景。毋庸讳言,贫穷对于一个人的人性、心态甚至价值取向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一个母亲割舍母子亲情而毅然抛子出走,那么贫困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命题。
对于这些无妈孩子们来说,这种因贫困而导致的无妈现象,进一步催生恶化的,又绝不止是物质生活上的贫困,更是精神心理上的关爱匮乏。如在“无妈乡”,“妈妈”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称呼成了孩子不愿碰触的禁忌。孤独、内向、自卑、没有安全感成为这些“失母儿童”的共性。
如何才能救赎这些无妈孩子的孤苦生活?从长远来看,根本出路还在于,必须从源头上不断全面加大扶贫尤其是精准扶贫的力度、深度,以便彻底改变、消除贫困这样一个导致农村贫困地区孩子失去母亲现象的“总病根”。
具体而言,他们所亟需的“精准扶贫”,显然必须具有更为丰富细致、全面周到的内涵:一方面,不仅应在物质生活上,给予他们充分的救济保障,尽快将这些“事实孤儿”,充分纳入到国家孤儿保障和救助体系中;另一方面,也要在精神心理上,给予他们精准周到的照料、抚慰,如通过完善寄养、收养等制度,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温暖关爱的健康成长环境;通过健全教育制度,不断强化教育扶贫的力度,确保让这些无妈孩子都能受到良好教育,并以此真正改变贫困命运,能够彻底摆脱“贫困—无妈—贫困”的恶性循环。
“无妈乡”的发展困境何解?
“无妈乡”的标签属于黄荆乡,“失母”现象却普遍存在于中国农村。比如,在“21年前被拐女成最美代课老师”事件中,郜艳敏老师所在的河北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外地媳妇跑掉了一半,村里没娘的孩子有七八个”;再比如,在“贵州毕节儿童自杀事件”中,4位自杀的兄妹也是“妈妈跟人跑了”的无妈孩子……
谈及农村儿童“失母”现象,人们很容易对问题进行简单归因,认为是经济贫困击溃了母亲的本能。但事实上,有媒体进一步调查发现,“无妈乡”一百多位母亲选择逃离,有更复杂的原因——抛下孩子远走他乡的那些人,大多是人贩子从云贵川等地拐卖过来的,她们原本就属于“被母亲”,且常年遭受家暴伤害。
由此可以看出,“无妈乡”折射的不仅是留守难题,更是贫困农村普遍面临的发展困境。在那些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人们受教育程度很低,男人们好吃懒做、不思上进,找不到对象只能花钱从人贩子手中买老婆,平时动不动就打老婆孩子。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同源的,而且会因为恶性循环而导致进一步的发展困境。
厘清这一点便不难认识到,当地政府试图找到那些逃离黄荆乡的母亲并将她们劝回,或用“巾帼油茶之星”等荣誉留住那些被拐卖来的母亲,并非治本之策,效果也不会理想。更何况,如果逃离者原本就是被强迫生育子女,以母爱的名义对她们进行道德绑架,让她们回到“无妈乡”,在伦理和法律上都将面临争议。
那些失去母爱的孩子确实很可怜,但真正的问题不在那些选择逃离的母亲身上,该担责的主要是那些参与买卖人口的人,以及打击人口贩卖和扶贫不力的地方政府。既然“无妈乡”的问题根源于发展困境,那么,解决“失母”困境也应该靠补齐发展短板来求解。唯有如此才能阻止恶性循环,撕掉“无妈乡”的标签。
中国农村目前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以及他们背后的家庭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终将成为掣肘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从长远来看,以黄荆乡为代表的贫困地区的根本出路在于:其一,吃透中央和地方的扶贫政策,从源头上加大精准扶贫的力度,尤其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其二,因地制宜开拓更多让农民致富的途径,鼓励他们靠双手改变命运。当然,对于那些“失母”的孩子,政府应该给予更充分的救济保障,尽可能给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启示与思考】
悲剧似乎总爱扎堆。“最悲伤作文”带给人们的悲戚还未远去,“无妈乡”的新闻又让人猝不及防。贫穷当然是驱使女性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不独邵阳,全国很多地方都是如此,也因此,这些地方均不同程度存在“买媳妇”的现象。但妈妈们大量出走,基于贫穷,却并不止于贫穷,世上从来不缺乏相濡以沫的贫贱夫妻,何况母子。积年的贫困,拐卖妇女的盛行,在强迫基础上的畸形家庭结构,再加上家暴,构成了压在骆驼身上的根根稻草。
物质生活的匮乏,并非完全不可忍受,但贫困会传导到精神层面。而长期贫穷产生的极度失望与深深绝望,似乎没法排解。黄荆乡好吃懒做又打老婆孩子的男人们是如此,出走相沿成习的妈妈们也是如此。前者是无望中的极端表现,而后者只不过试图走出绝望。
若想改变这种现状,继续沿袭以往的“撒胡椒面式”扶贫,显然太泛泛了。一味依靠外部输血,也不可能激发出当地人的主动性。因此,必须立足于开放社会的视野审视这一现象,全面提振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鼓起民众的“精气神”。再辅以治懒、反家暴、打击拐卖妇女等制度和政策。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句经典台词:“希望是美好的事物,也许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脱贫的希望,更可怕的是连“也许能脱贫”都不敢想,而选择逃离。
世上只有妈妈好,对“无妈乡”的孩子,妈妈的爱似已无法挽回,当下最紧急的,不是谴责而是设法尽力照顾好这些“没妈的孩子”,而最重要的,是设法脱贫、设法均衡发展,从而留住所有的妈妈。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814/8290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