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热点

喜看“潜江文化现象” 传播文化正能量

2015年08月17日 11:16

 

【事件介绍】

 

湖北“潜江文化现象”透视:活动常态化民有所乐

“在潜江街头,拉住一个人问爱好,‘听戏’、‘跳舞’……大多数人的回答都与文化有关。”中共潜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春平在谈到“潜江文化现象”内涵时如是表示。

近年来,潜江发挥曹禺文化、楚文化、龙虾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优势,打造出“演潜江、唱潜江、写潜江、画潜江、摄潜江”五大精品文化品牌,“唱响潜江、舞动潜江、戏迷潜江、欢乐潜江、魅力潜江”五大群众文化品牌,探索出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新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潜江文化现象”。

王春平认为:“潜江文化现象”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漫长过程。现在的潜江,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形成常态。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在文化熏染下,日渐焕新。

记者22日下午在浩口镇影剧院看到,30多名妇女在排练《虾子舞》,准备参加“舞动潜江”比赛。尽管累得满身是汗,但是欢笑声不断。

53岁的陈功英跳广场舞已有10多年了。她介绍,以前她多用打麻将来消磨空闲时光。现在,舞蹈排练和比赛占据了生活的大半部分。“身体好了,心情也好了。”陈功英说,1月至6月,唱响潜江;7月舞动潜江;9月下旬,欢乐潜江……一年四季活动不间断,大型比赛参加4、5次。

潜江市图书馆浩口分馆,与浩口镇影剧院一墙之隔。记者看到,馆内除了各类图书,还有电脑、羽毛球场。10多名孩子或看书,或网上查资料。“图书馆现有书籍15000本,免费开放。一到暑假,很多留守儿童过来,一呆一整天。”浩口镇综合文化站站长潘世茂说。

潘世茂称,文化站还以图书馆为载体,开展有奖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还会根据外界信息,筹划群众感兴趣的文娱活动,保证一年四季群众有活动参加。

在潜江,像浩口分馆这样的图书馆共有四个,分布在基础较好的中心集镇。在竹根滩分馆,记者看到,除了小孩还有不少老人,他们吹着空调看着书,喝着茶下着象棋,悠闲自得。竹根滩文化站站长邵乐钧表示,“现在每遇大型活动,群众响应和参与度很高,文化氛围比以前好多了。”

“基层文化有市场,老百姓有干劲,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渴望也日益增强。这一切,离不开政府对文化的重视。”潘世茂和邵乐钧均表示。

2003年起,潜江提出“文化名市”建设战略,不断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出台支持文化发展的决策,打造“双五”文化品牌。

怀抱“曹禺故里、龙虾之乡”两块金字招牌,潜江以此为媒,持续举办三届曹禺文化周、六届龙虾节。同时,发挥节会效益,挖掘出“政府引导、协会主办、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潜江办节模式。

万人健身活动、农民文化节、广场舞大赛、青年歌手大赛……每年100多场特色鲜明的本土文艺活动,每月一场群众自编自演的“潜江大舞台”广场文化活动,让群众乐享其中。

据统计,近年来,潜江共完成免费送戏下乡近700场,送电影20000多场,送图书60多万册,年受益群众80万人次。2014年,潜江公共文化支出达到7475万元。

 

潜江为何文化正能量“爆棚”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实现城市建设形式与城市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一座成功的城市必然是有文化的城市,尊重和珍惜城市的历史传统、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方能保持并彰显一个城市所独有的文化韵味。

潜江为何文化正能量“爆棚 ”?过去我们经常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其实是没有真正理解文化的内涵,也没有真正尊重文化。文化系统提供城市精神、价值观、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等,代表着一个城市最具个性的色彩。只有真正认识到文化的价值和力量,积极进行城市文化建设,才能塑造出具有个性特征和恒久价值的城市形象,潜江政府由“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放手交给市场。政府腾出手来,抓文化硬件配套,抓传统文化传承,抓精品文化生产,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潜江成功的塑造了自己的个性色彩。潜江城市文化的发展推动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曹禺故里”作为潜江城市名片,给予人们对潜江的第一印象和整体印象。文化作为城市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能使人们的生活更有质量、更有品位、更有档次,能够更加关怀人的幸福、爱护人的生命、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

文化建设需要市民的参与,市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文化惠民踏上群众的节拍,形成良性互动。潜江城市文化通过对个人思想和情趣的净化、对心理及行为的渗透影响市民的整体素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升,提高市民文明程度和城市文化品位,能充分展示潜江人崇文厚德、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情好客的精神风貌,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独树一帜的潜江文化现象值得发扬光大

文化提振了城市的精气神。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潜江文化底蕴深厚,既有传统的楚文化,又有独具魅力的曹禺文化、戏剧文化、水乡园林文化,以及以龙虾节、章华台、兴隆水利枢纽为代表的旅游文化。近几年来,我市巧打文化牌,举办“曹禺文化周”与“龙虾节”,形成两大节会品牌;将曹禺戏剧等高雅艺术与花鼓戏、群众文化等有机融合,深受群众喜爱,受到市民的广泛赞誉。与此同时,加强城市建设,让城市形象得到较大改观,提升了城市形象,进一步彰显了“崇文厚德、创新图强”的潜江精神。

文化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以前,潜江只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城市。现在,因为有了曹禺文化周、龙虾节等文化金字招牌,潜江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吸引了世人关注的目光。国内外人士纷纷到潜江旅游观光,许多有识之士到潜江投资兴业,不仅拉动了潜江经济的发展,而且大大提升了潜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文化提高了市民的素质。一个城市给人的印象怎样,除了城市形象,还有市民的整体素质,而市民的素质更加重要。近些年,通过举办多种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积极参与,让市民在文化熏陶中潜移默化,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人人讲文明礼貌,个个重品德修养,给外界留下良好的印象,成为我们这个城市无形的精神财富。

文化让市民得到实惠。通过举办唱响潜江、舞动潜江、戏迷潜江、欢乐潜江、魅力潜江等群众文化活动,以及开展书香满潜江,送戏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艺展演等文化活动,让热爱文化的市民受到文化艺术的滋养,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得到精神享受,提高了生活质量。从而达到“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目的,更加激发人们热爱潜江、建设潜江的激情。

【启示与思考】

文化源于生活,真正带有泥土气息的文化才会广受老百姓欢迎。潜江文化现象告诉我们,衡量一个地方文化发展务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好不好、多不多,更要看它与老百姓的“距离”近不近。文化接上地气,对上老百姓的脾气,才能有人气,也才能引起共鸣。唱响潜江、舞动潜江、戏迷潜江……在这些舞台上,虽没有明星大腕,没有华丽的灯光音响,只有平凡的普通群众,但观众从舞台上看到的,却是充满生活激情和富有魅力的城市文化。这种文化,彻底激活了当地百姓参与文化的热情,更为当地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治世修文,化育人心。文化本质上根源于群众,还需要回归到群众之中。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惠民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文化活动只有扎根基层、广接地气,才能获得广大群众的真心赞赏和积极参与,才是真正地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力举措。我们也期待多一些家常味,多一些泥土气、小而活的文化产品和接地气的文化设施。因为,只有文化与群众“心理距离”近了,才能保护好、引导好、发展好群众文化,文化的温度才能深扎到百姓的心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817/8292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