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陈连山:古代七夕节的民俗

2015年08月19日 09:38

 

QQ截图20150818094132

陈连山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俗专家

视频:http://www.71.cn/2015/0819/829789.shtml

图说:http://www.71.cn/2015/0819/829834.shtml

一、七夕节在汉代成为节日

但是,到了汉代,牛郎织女神话逐步改变了。西汉时代《淮南子》逸文:“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东汉的《风俗通义》轶文说:“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人们无法忍受王母娘娘的霸道,创造了喜鹊为织女搭桥,渡过银河,见到了丈夫。

按照后来的民间传说:王母娘娘的霸道让玉皇大帝看不下去,于是他下令,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见一次。如何渡过银河呢?喜鹊。

这里分析一下为什么是鹊桥,而不是其他鸟架桥。关键在于喜鹊七月的时候头毛消失。就是《风俗通义》所说的“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为什么喜鹊七月秃头?武当山老农讲这个传说的时候告诉我,这是事实。我观察了,果然。这是喜鹊在七月更换羽毛造成的,要随着秋季到来换上更厚的羽毛准备过冬。农民熟悉物候,所以创造了喜鹊由于搭桥而头秃。这是一个基于现实而创造的艺术想象。搭桥就头秃,有人解释是被踩秃的。大误!织女一个人过桥,只是一个往返,织女脚上又没有牙齿,至于如此吗?《风俗通义》原文是“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意思是拔了头上羽毛作桥。现代民间传说也是拔了羽毛做桥造成的!我们这些读书人太不了解民众生活以及他们在那种生活中积累的知识,所以闹出如此笑话。所以,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一定要倍加小心。现实的条件只是一种可能,那么,喜鹊自己有什么理由去充当这个角色?《淮南万毕术》记载:“鹊脑令人相思。”“取雌雄各一,燔之四通道,丙寅日与人共饮酒,置脑酒中,则相似也。”这个巫术说明,喜鹊被古人看作喜欢做媒人的鸟。所以,在现实和思想双重作用下,喜鹊成为架桥者。

西汉开始,人们转变了先秦时代的牵牛织女婚姻无果的观念。不再强调夫妻分离,而是强调夫妻重逢。七月七日从先秦时代的凶日,逐渐演变为吉日良辰。

二、古代七夕节的民俗活动

古代七夕节又很多民俗活动。男人参加的主要是晒书,这是白天的民俗。而七夕,则主要是一个夜晚的节日,一个由妇女主持的活动,其重要内容都跟妇女的现实的与精神的需要有关。其中包括乞巧、求爱情、求子等等,以乞巧为核心。

(一)七月七日表达爱情的习俗

晋葛洪《西京杂记》记录汉代习俗云:“……戚夫人侍高帝,……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怜爱。”这种习俗后来一直流传。唐代《天宝遗事》云:“唐宫中七夕,嫔妃各执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古诗云:‘金刀细切同心鱼会(kuài),玉线争穿九孔针。”又引唐《金门岁节》云:“七夕装同心鱼会。”这个“同心鱼会”,就是表达爱情的食物。唐陈鸿《长恨歌传》云:杨贵妃与唐玄宗于天宝十年避暑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秦人风俗夜张锦绣,陈饮食,树花。燔香于庭,号为乞巧。宫掖间尤尚之。时夜始半,休侍卫于东西厢。独侍上。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之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 

上述材料都只是记录皇帝和后妃的爱情故事。民众如何?古人对于民间活动不太重视,记录不够。皇帝后妃之所以这样做,一定有民俗基础。也就是说,民间风俗应该与此类似。这样看来,汉代以后的七夕节的确包含着表达夫妻之爱的因素。

 

近年来,我国受西方文化影响出现了阳历2月14日的情人节。年轻的情侣之间互赠礼物,一同游玩。这当然是合理的。因为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失效了。男女青年如何才能彼此相识?有一个情人节可以促进男女交际,是很必要的。

河北等地倡导七夕节就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引发不少青年参与,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比如,有学者就反对“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的说法。根据是:先秦时代七月初不吉利,不能结婚。这根据不足。或云:中国七夕节强调的夫妻之爱,不是未婚者之间的爱情。这说法也不妥当。节日是不断发展的。战国之前,牛郎织女的爱情完全是悲剧的,被视为不吉利。但汉代之后转换为强调七月七日夫妻重逢,这一天变成吉利的了。因此,现代人们有权利发展传统节日。现代人把七夕节当成情人节来过,是由充分理由的。

(二)祈求子嗣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生育孩子是古代妇女最大的愿望。

葛洪《西京杂记》说:“戚夫人侍高帝,……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

唐代七夕求子用蜡制婴儿像——化生放在水盆里漂浮。通过这个活动祈求生子。

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四《七夕》云:“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名摩睺罗孩儿。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襕座……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睺罗之状。此东都流传,至今不改,不知出何文也。”

(三)乞巧

妇女主要社会分工是织布做衣。这工作十分复杂,要求很高技术。所以,妇女都希望心灵手巧。怎么办?向天上最心灵手巧的织女祈求。

穿针乞巧:

《西京杂记》又云:“汉彩女(低级嫔妃)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又记录了穿针乞巧和蜘蛛网乞巧的风俗:“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tóu)石(黄铜)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记录唐玄宗时代的《天宝遗事》最完整:先祭祀女郎织女星,然后乞巧:“宫中七夕以锦彩结成楼殿,高百丈,可容数十人。陈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穿针乞巧。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皆效之。”

水浮针:

杜台卿《玉烛宝典》(成书约在北周)引《淮南子》:“丰水十仞,金针投之,即见其形,乃有旧事。”明清时代全国各地一直保存着用水浮针乞巧的习俗。

男人“乞巧”: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七引吕原明《岁时杂记》说七夕京师人搭“乞巧棚”,内设牵牛织女神像。云:“七夕,京师诸小儿各置笔砚纸墨于牵牛位前,书曰:‘某乞聪明。’诸女子致针线箱笥於织女位前,书曰:‘某乞巧。’”明清时代,山西岢岚地区,七夕女子乞巧,书生则执笔乞巧,祈求金榜题名。这是非常罕见的男子乞巧习俗。吉县童男童女用弓矢、针线来向织女乞巧①。

————

①见侯杰、秦方《中国七夕节民俗文化考略——从华北到全国的初步考察》,转引于《名家谈牛郎织女》第260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819/8298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