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陈连山:又到七夕,你知道七夕的真正含义吗?

2016年08月07日 10:49

 

QQ截图20150818094132

陈连山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俗专家

完整视频:http://www.71.cn/2015/0818/829598.shtml

视频专辑:http://www.71.cn/2015/0818/829567.shtml

图说:http://www.71.cn/2015/0811/828291.shtml

农历七月七日,为七夕节。这个节是怎么来的?如何过节?有什么文化含义?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吗?

七夕节,又名“双七节”。由节日名称就可以看出,这个节日的精确时间是七月七日的夜晚。这是一个以夜晚活动为主的节日,当然也有个别白天的活动,例如晒衣服和书籍。

七夕节,又名“牛郎织女节”。七夕节的主要民俗是向织女星“乞巧”,所以又名“乞巧节”。

七夕节在初秋,正好是北方地区多雨时节。人们传说这时下的雨是牛郎织女会面时流的眼泪。例如,河南洛阳在七夕前后常常下雨,而且下雨之后必从地面钻出“天牛郎”(即昆虫天牛)。孩子们捉来玩,或炒了吃。辽宁的新民、海城、西丰、义县、绥中等地区的人称七夕为“雨节”。 

第一部分 牛郎织女神话和七夕节起源

古代天文历法和牛郎织女神话

把七月七日定为节日,是古人观察天文、制定历法决定的,所以我们要了解七夕节首先要知道一些古代天文历法知识。

星空之中有一条白雾一样的带子,即银河,古代叫银汉、河汉、汉。《夏小正》说:“七月,初昏,汉案户。”意思是说:七月天刚黑的时候,银河呈南北向,正对着朝南开的门户。

银河的西侧,是北方夜空极其明亮的星——织女星,包括旁边的两颗小星,一共三颗星。织女星在七月是什么样子?《夏小正》说:“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意思是说:七月天刚黑的时候,织女星的两颗小星形成的开口朝向东方。由此可知,织女星是古人判断七月来临的标志。为什么叫织女星?古代妇女在七月开始织布。大家都认识小虫子蟋蟀,蟋蟀七月开始鸣叫。蟋蟀另一名字是“促织”,就是催促妇女织布。人间七月开始织布,天文学家受此影响就觉得织女三星呈三角形分布,很像织布的梭子。于是,就把这三颗星叫做织女星了。汉代画像石上织女三星就被画成一个妇女在织布机旁低头忙碌的样子。

在银河的东侧,与织女星隔河相望的是明亮的牵牛星,也叫牛郎星。牵牛星也有三颗,直线排列。西周时代,人们想像它是一个男子牵牛拉车。汉代画像石上牵牛三星被画成一个农夫牵着一头牛。随着牛车被淘汰,人们就想像它是牵牛耕地了。

一个织女,一个牵牛,一男一女,男耕女织,正好构成中国古代社会男女分工合作的家庭生产模式。因此,人们想像牵牛和织女之间应该有爱情。

战国时代秦国的简书《日书》间接地证明:当时民间想像中,牵牛、织女已经有爱情了,而且谈婚论嫁,只是最终又分离了。《日书》有两条材料讲娶妻结婚的忌讳日期:

“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意思是:戊申日、己酉日,牵牛迎娶织女不成功。如果在这些日子娶妻,丈夫会三次抛弃妻子。

 

“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意思是:戊申日、己酉日,牵牛迎娶织女不成功。如果在这些日子娶妻,不出三年,夫妻必定分离。可见,当时秦国已经普遍出现牵牛织女结婚,最终失败的传说。由于先秦时代的牵牛、织女婚姻是一个悲剧结局,所以当时人的婚礼忌讳在戊申、己酉这两天举行。《日书》所记录的戊申、己酉这两个与牵牛织女婚姻有关的日子。它们在几月不能确定。《日书》云:“正月、七月朔日(初一),以出母(女)取(娶)妇,夫妻必有死者。”意思是:如果正月初一和七月初一结婚,那么夫妻必有一个死掉。

《日书》说明,在战国时代,由于牵牛织女婚姻的失败导致人们把七月初看成不吉利的日子。

牵牛织女婚姻是怎么失败的?战国以前的资料不全,我用后来的民间传说来说明:古时候有个小伙子,父母双亡,跟着哥嫂生活。哥嫂觉得他是累赘,就分家,只分给他一头老牛。所以乡亲们就叫他牛郎。牛郎放牛,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有一群仙女变成天鹅下凡洗澡。你只要偷走她的羽毛衣,她就只能做你的妻子了。”牛郎听了老牛的话,娶到了织女。结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又生了一对儿女,十分幸福。但是,有一天牛郎下地干活,孩子哭着跑来说,妈妈被天兵天将抓走了。原来织女私自下嫁牛郎惹怒了王母娘娘。牛郎干着急没办法,这时老牛主动要求做牺牲,用牛角(或说牛皮)驮着牛郎和两个孩子上天追赶织女。

眼看追上了,王母娘娘抽出头发上的金簪,在牛郎织女之间划出一道银河,永远隔开了他们。正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濯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第二部分 古代七夕节的民俗

一、七夕节在汉代成为节日

但是,到了汉代,牛郎织女神话逐步改变了。西汉时代《淮南子》逸文:“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东汉的《风俗通义》轶文说:“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人们无法忍受王母娘娘的霸道,创造了喜鹊为织女搭桥,渡过银河,见到了丈夫。

按照后来的民间传说:王母娘娘的霸道让玉皇大帝看不下去,于是他下令,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见一次。如何渡过银河呢?喜鹊。

这里分析一下为什么是鹊桥,而不是其他鸟架桥。关键在于喜鹊七月的时候头毛消失。就是《风俗通义》所说的“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为什么喜鹊七月秃头?武当山老农讲这个传说的时候告诉我,这是事实。我观察了,果然。这是喜鹊在七月更换羽毛造成的,要随着秋季到来换上更厚的羽毛准备过冬。农民熟悉物候,所以创造了喜鹊由于搭桥而头秃。这是一个基于现实而创造的艺术想象。搭桥就头秃,有人解释是被踩秃的。大误!织女一个人过桥,只是一个往返,织女脚上又没有牙齿,至于如此吗?《风俗通义》原文是“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意思是拔了头上羽毛作桥。现代民间传说也是拔了羽毛做桥造成的!我们这些读书人太不了解民众生活以及他们在那种生活中积累的知识,所以闹出如此笑话。所以,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一定要倍加小心。现实的条件只是一种可能,那么,喜鹊自己有什么理由去充当这个角色?《淮南万毕术》记载:“鹊脑令人相思。”“取雌雄各一,燔之四通道,丙寅日与人共饮酒,置脑酒中,则相似也。”这个巫术说明,喜鹊被古人看作喜欢做媒人的鸟。所以,在现实和思想双重作用下,喜鹊成为架桥者。

西汉开始,人们转变了先秦时代的牵牛织女婚姻无果的观念。不再强调夫妻分离,而是强调夫妻重逢。七月七日从先秦时代的凶日,逐渐演变为吉日良辰。

二、古代七夕节的民俗活动

古代七夕节又很多民俗活动。男人参加的主要是晒书,这是白天的民俗。而七夕,则主要是一个夜晚的节日,一个由妇女主持的活动,其重要内容都跟妇女的现实的与精神的需要有关。其中包括乞巧、求爱情、求子等等,以乞巧为核心。

(一)七月七日表达爱情的习俗

晋葛洪《西京杂记》记录汉代习俗云:“……戚夫人侍高帝,……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怜爱。”这种习俗后来一直流传。唐代《天宝遗事》云:“唐宫中七夕,嫔妃各执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古诗云:‘金刀细切同心鱼会(kuài),玉线争穿九孔针。”又引唐《金门岁节》云:“七夕装同心鱼会。”这个“同心鱼会”,就是表达爱情的食物。唐陈鸿《长恨歌传》云:杨贵妃与唐玄宗于天宝十年避暑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秦人风俗夜张锦绣,陈饮食,树花。燔香于庭,号为乞巧。宫掖间尤尚之。时夜始半,休侍卫于东西厢。独侍上。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之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 

上述材料都只是记录皇帝和后妃的爱情故事。民众如何?古人对于民间活动不太重视,记录不够。皇帝后妃之所以这样做,一定有民俗基础。也就是说,民间风俗应该与此类似。这样看来,汉代以后的七夕节的确包含着表达夫妻之爱的因素。

近年来,我国受西方文化影响出现了阳历2月14日的情人节。年轻的情侣之间互赠礼物,一同游玩。这当然是合理的。因为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失效了。男女青年如何才能彼此相识?有一个情人节可以促进男女交际,是很必要的。

 

河北等地倡导七夕节就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引发不少青年参与,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比如,有学者就反对“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的说法。根据是:先秦时代七月初不吉利,不能结婚。这根据不足。或云:中国七夕节强调的夫妻之爱,不是未婚者之间的爱情。这说法也不妥当。节日是不断发展的。战国之前,牛郎织女的爱情完全是悲剧的,被视为不吉利。但汉代之后转换为强调七月七日夫妻重逢,这一天变成吉利的了。因此,现代人们有权利发展传统节日。现代人把七夕节当成情人节来过,是由充分理由的。

(二)祈求子嗣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生育孩子是古代妇女最大的愿望。

葛洪《西京杂记》说:“戚夫人侍高帝,……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

唐代七夕求子用蜡制婴儿像——化生放在水盆里漂浮。通过这个活动祈求生子。

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四《七夕》云:“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名摩睺罗孩儿。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襕座……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睺罗之状。此东都流传,至今不改,不知出何文也。”

(三)乞巧

妇女主要社会分工是织布做衣。这工作十分复杂,要求很高技术。所以,妇女都希望心灵手巧。怎么办?向天上最心灵手巧的织女祈求。

穿针乞巧:

《西京杂记》又云:“汉彩女(低级嫔妃)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又记录了穿针乞巧和蜘蛛网乞巧的风俗:“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tóu)石(黄铜)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记录唐玄宗时代的《天宝遗事》最完整:先祭祀女郎织女星,然后乞巧:“宫中七夕以锦彩结成楼殿,高百丈,可容数十人。陈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穿针乞巧。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皆效之。”

水浮针“乞巧”:

杜台卿《玉烛宝典》(成书约在北周)引《淮南子》:“丰水十仞,金针投之,即见其形,乃有旧事。”明清时代全国各地一直保存着用水浮针乞巧的习俗。

男人“乞巧”: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七引吕原明《岁时杂记》说七夕京师人搭“乞巧棚”,内设牵牛织女神像。云:“七夕,京师诸小儿各置笔砚纸墨于牵牛位前,书曰:‘某乞聪明。’诸女子致针线箱笥於织女位前,书曰:‘某乞巧。’”明清时代,山西岢岚地区,七夕女子乞巧,书生则执笔乞巧,祈求金榜题名。这是非常罕见的男子乞巧习俗。吉县童男童女用弓矢、针线来向织女乞巧①。

第三部分 七夕乞巧的文化意义

五四之后,激进的知识分子批判乞巧。《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三《南京采风记·岁时琐记》对南京乞巧有批评:“七月七夕五更时谓有巧云见于天半,于是闺女皆乞巧焉。乞巧之法:于初六日取净水一碗,置日中晒之,夜露一宵。初七日清晨,折细草,取浮水中,视其下所现之影形状如何而有种种名称,或戥子,或算盘,或针,或如意,或必定,牵强附会,以占休咎。”在现代激进主义知识分子攻击下,乞巧基本消亡。

————

①见侯杰、秦方《中国七夕节民俗文化考略——从华北到全国的初步考察》,转引于《名家谈牛郎织女》第260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一、乞巧是古代妇女第一需要

为什么七夕乞巧?祭祀礼仪有什么思想背景?我以柳宗元《乞巧文》作为个案来展开分析。

七夕乞巧,一般都是由女性在晚上举行。柳宗元《乞巧文》云:“柳子夜归自外。庭有设祠者,图片1(zhān,厚粥)饵(黍稻豆屑合蒸)馨香,蔬果交罗。插竹垂绥(旌旗),剖瓜犬牙,且拜且祈。怪而问焉。女隶(女仆)进曰:‘今兹秋孟(应为孟秋)七夕,天女之孙(即天之女孙)将嫔於河鼓。邀而祠者,幸而与之巧,驱去蹇拙,手目开利。组絍缝制,将无滞於心焉。为是祷也。”柳宗元自称不懂,描述的是女仆对乞巧的解说。

祭祀是夜晚进行的,那是因为只有夜晚人们才能看见牵牛织女星。按照传说,织女七夕即将与丈夫牵牛相会,自然十分高兴。民众趁机祭祀她,向她祷告。这个时间选择很有道理。祭祀对象是织女,不是牵牛。因为她是天之女孙,而且只有她才掌握“巧”,跟牵牛无关(牵牛星是掌管水陆交通要道的)。古代妇女主要目的是乞巧,正是柳宗元女仆所说“组絍缝制,将无滞於心焉。为是祷也。”这当然跟妇女的社会分工直接相关——所谓男耕女织是也。

古代妇女有所谓“四德”。《礼记·昏义》云:“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个“妇功”就是纺织、刺绣、缝纫之事。当然,《后汉书》班昭《女诫》所说“妇功”云:“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在纺织之外,增加了做饭。总之,纺织缝纫是古代妇女的主要社会职责。因此,妇女乞巧,充分反映了她们的生活需要。这是女性的第一需要。因此,乞巧习俗得到普遍流传。织女这个传说人物实际是古代天下妇女的典型代表。

当代女性不大做缝纫工作了,对乞巧的需要就弱化了。所以,现代七夕节衰亡是有现实原因的。

但是主要原因还是现代激进知识分子对传统节日的盲目批判造成的。五四之后,激进的知识分子批判乞巧。《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三《南京采风记·岁时琐记》对南京乞巧有批评:“七月七夕五更时谓有巧云见于天半,于是闺女皆乞巧焉。乞巧之法:于初六日取净水一碗,置日中晒之,夜露一宵。初七日清晨,折细草,取浮水中,视其下所现之影形状如何而有种种名称,或戥子,或算盘,或针,或如意,或必定,牵强附会,以占休咎。”在现代激进主义知识分子攻击下,乞巧基本消亡。

二、乞巧仪式

柳宗元家举行的七夕祭祀,祭品是面食和蔬果。尤其是其中的瓜还剖成犬牙交错的形状。第一,没有肉食。表明这个祭祀不是大型祭祀。第二,主要是水果,跟织女的职掌有关。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主瓜果》:“纬书:‘何鼓(河鼓)星主关梁,织女星主瓜果。’《晋(书)·天文志》云:‘织女三星,天女也。主果蓏(luǒ,草的果实)、丝帛、珍宝。王者至孝,神祗咸喜,则织女星俱明。”这是从信仰方面的解说。现实层面,则是七月初是瓜果成熟的季节。

三、求爱、求子嗣是妇女的第二需要

古代妇女除了需要心灵手巧之外,实际还需要可靠的爱情婚姻。因为,妇女再心灵手巧,她主要是主内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米”,就是家庭主要生活资料要依靠丈夫的劳动所得。因此,七夕除了乞巧,还要祈求爱情。这就是第二节西汉部分所讲的七夕求爱情、求子嗣的习俗的根本原因。同时,社会也需要女性为社会生育下一代。

如果说生活技巧是妇女第一需要,那么求爱、求子嗣则是妇女的第二需要。这方面对于当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807/8298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