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整治“僵尸APP”刻不容缓
2015年08月20日 10:43
【事件介绍】
一政府APP时隔5月主页新闻无变化
8月11日,有市民反映一些政府APP更新不及时,且该问题长期存在,一直得不到解决。今年3月,记者曾体验17款政府APP,发现其中部分存在下载难、久不更新、便民信息不足等问题。
12日,记者再次下载体验这17款APP,发现时隔近5个月,部分APP下载难等问题已解决,但多数APP信息仍然没有更新。业内人士介绍,开发一款APP,如果只是定时发文、发图,不做离线阅读、缓存等,费用需5万元到10万元。但若要及时叠代更新,且运营得比较完善,一般需要20万元到30万元的费用。
对此,专家认为,政府部门开发手机APP本意是为了方便老百姓,但如果只开发不运营,那么这些APP便成为摆设,造成资金浪费。
多款政府APP内容仍久不更新
今年3月23日,记者曾就部分政府APP存在的问题进行报道,昨日,记者再次体验这17款政府APP发现,移动96160仍不支持iOS系统下载;“北京公园”的活动信息也依旧没有最新更新。
除此之外,“北京空气质量”在选择允许使用手机定位功能后,该APP显示区域为“延庆”,而记者当时实际是在朝阳区。如果要查询所在地的空气质量,只能在“兴趣点”一栏手动输入地址。此外,如果不手动点击“刷新”按钮,相关数据则仍然显示为2013年12月的数据。
一款APP已下线
3月时记者下载的“i游北京”APP主页界面中,“特价门票”“特价酒店”等内容、图片均为“暂无”。8月12日,记者再次打开该APP发现,相关图片做了更新,但时隔近5个月,主页顶端的新闻仍然为“北京2019世界园艺博览会落户延庆”。
记者此前体验“电动汽车智能服务平台”APP时,发现存在iOS系统打开即闪退的问题。昨日,再次打开该款APP,发现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不过,该APP的新闻动态仍然有“久不更新”的问题,例如,“行业动态”中显示的最近一条动态是2014年5月发布的;“国内动态”和“信息公告”两栏的最近信息则是2013年9月发布的。
就此,记者以市民身份致电开发该APP的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已经将问题反馈到技术部门。
而另一款APP“北京城市向导”此前被发现内容久不更新,8月12日,记者打算再次体验时发现,已无法找到该款APP。对此,其开发部门——首都之窗政务公开总编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该APP已经全面下线。
部分APP已进行改进
相比之下,也有部分APP进行了改进。例如“北京社保”此前不支持iOS系统,但目前已可以通过APP Store进行下载。“定制公交”此前只能投票定制开通新线路,但在7月13日进行版本更新后,增加了“当日余座购票”功能和“我的车票”功能,用户可在此直接购票,订购成功会在“我的车票”里展示,且车票详情提供二维码,司机可凭此检票。
■ 追访
开发运营一个APP要花多少钱?
“每日故宫”开发团队介绍,该APP开发经费约30万元
一家APP客服端的内容运营中心负责人表示,开发APP的成本首先在于平台,例如苹果、安卓、Windows等系统平台的开发成本和程序均不相同。如果是做基本的内容类APP产品,其开发途径一种是直接请程序员做开发,另一种是外包给技术公司开发。两种的成本分别在1万元到3万元不等。
同时,开发成本还要看是“一次性开发”还是“持续叠代开发”,该负责人称,前者的开发成本远远低于后者。一般来说,政府部门APP以信息发布为主,多为非商业产品,因此多为一次性开发,其后版本更新时大体框架不变,只需增加栏目或修复问题。
在APP运营成本方面,分为线上、线下运营,成本主要在于人力成本和各部门协调沟通成本。上述负责人表示,如果只是定时发文、发图,不做离线阅读、缓存等,5万元到10万元的费用即可做成覆盖苹果和安卓系统的信息发布类APP。但若要及时叠代更新,且运营得比较完善,一般需要20万元到30万元的费用,且无上限。
今年2月11日上线的APP“每日故宫”,在苹果应用商城的评价中已达到4星,目前共有771条评论,用户对其总体满意。
8月12日,“每日故宫”开发团队相关人员介绍,在今年上线之前,该APP在安卓和iOS两个平台共一次性投入了开发经费约30万元,未来每年大概还要投入10万-20万的经费用作更新维护。
■ 专家说法
政府APP只开发不运营是资金浪费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政府部门开发手机APP本意是为了方便老百姓,但是如果没实施好,不认真运营和更新软件信息,那么这些软件就只是摆设,没能达到目的。同时,各部门开发手机APP都需要一定的经费,只开发不运营,实际也是一种资金浪费。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许光建也表示,政府部门开发APP时就应该思考“能否形成持续、长效的机制”,如果觉得自身无法很好运营,考虑到成本、效益的问题,可以委托一些事业单位或企业来运营。
此外,还应考虑到老百姓的实际需要,例如有些APP的下载量很少,这就说明这些APP是老百姓不需要的,相关部门就应该考虑把公共资金投入到其他公众受益面更大的项目上。
只开发不运营政府APP用来做甚
政府APP只开发,久不更新,实际上便是不运营。这是对服务公众这一宗旨的严重背离。在这个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移动终端越来越普及的时代,政府APP满足了信息共享的民生诉求,让老百姓动动手指头,就能了解到政策法规、政务事项、便民信息等,甚至可实现一些民生小事的办理,也可上达民意。当它只开发、不运营,无疑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服务公众从何谈起?
政府APP只开发、不运营,也是对公共财政的无形消耗。开发政府APP显然需要花费公共财政,有些政府APP,据说一次性投入的开发经费就约有数十万元,未来每年大概还要投入数十万元经费用作更新维护,这不是一笔小数目,不能打水漂。
那么,政府APP为何会沦为摆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开发APP的初衷,不是将其真正当作行政效能的网络化延伸,提供便民利民服务;而是将其当作徒有其表的政绩应景,或当作装点城市智能化、部门现代化的技术道具,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研发上线之后,则对维护营运不管不顾,成为继“僵尸官网”后又一“僵尸政绩”。这是一种典型的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心态。
政府部门开发APP,应考虑老百姓需不需要、成本压力大不大、社会效益好不好;更应考虑能否形成持续、长效的维护更新机制,若觉得自身无法良性运营,可委托企事业单位来做,若百姓不太需要,应把公共资金投到公众受益面更大的项目。
政府APP勿成权力任性的玩具
如今,我们已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但各行业的互联网+也应该与时俱进,尤其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部门自然更不能缺席。眼下,政府部门大多建立起政府网站、政务微博乃至微信公众号,但不少政府官网数年不更新,变成了僵尸网站;有的官网频现对网友的雷人回复,或是对网友来信不予理睬。这样的政府网站成了一种摆设,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本来是为便民、惠民目的而设的官网反倒让人看到政府部门人浮于事、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弊病,影响了政府部门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可谓事与愿违。
一些政府的手机APP也同样如此。据统计,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其中近九成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政府部门进入移动互联网,开发手机APP,增强了与民众的沟通,提高为民服务的办事效率。但这些政府部门的手机APP多存在问题,如下载难等。据业内人士介绍,开发一款APP,如果只是定时发文、发图,没有离线阅读、缓存等功能,费用需5-10万元。但若要及时升级更新,且运营比较完善,一般需要20-30万元的费用。政府部门竞相开发APP,本意是民众到哪里,就将服务提供到哪里。但是,既然开发了APP,就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手机APP更新不及时,与所需费用及运营有很大关系。就算政府手机APP纷纷上线,但疏于维护,成了僵尸APP,也是一种资金浪费,不利于方便民众生活,为民众提供更好服务。
政府部门不要盲目开发APP,要考虑到民众的实际需求,对那些下载量少的APP,相关部门不宜再投入公共财政,可以取消或停用,将钱用于公众受益面更大的项目上;对于民众确有需求的APP,就应该加强管理与运营,不能让其荒废,成为“烂尾工程”。不妨考虑委托一些事业单位或企业来运营,以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政府APP不再重蹈僵尸网站覆辙的关键在于,相关部门对新鲜事物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不能将提供优质服务、拥抱新技术、开拓便民惠民渠道变成一种秀。这样的作秀,是以欺骗民众与浪费公帑为代价的。为民服务应该诚实、诚信,以便民惠民为宗旨,而不能虚张声势,赶时髦或跟风,必须脚踏实地。
此外,政府部门要重视并提高APP维护技术、提高维护人员技术水平、加大维护资金的投入,但是,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更重要。意识决定行动,政府APP不是孩童玩具,不能玩一阵子,感觉没兴趣了就丢在一旁。那些将政府手机APP变成摆设的相关部门,浪费公共财政,透支民众信任,已涉嫌失职渎职,如果继续整改不力,应该启动问责机制。
“僵尸官网”之后,又见“僵尸政府APP”?
曾几何时,各级政府部门争先恐后开设官方网站,一时网络问政热火朝天。但在短暂的火热褪去后,相当一部分政府官网归于沉寂,设各类栏目却久不更新,对网友留言均不理不睬,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僵尸官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又催生了政府APP集中上线的热潮,但遗憾的是,政府APP似乎也走上了“僵尸官网”的老路,只开发不维护,久而久之别说看不到新内容了,有的甚至连下载都难,堪称“僵尸政府APP”。
当然,运营APP从来都是烧钱的事情。譬如一款APP要及时叠代更新,且运营得比较完善,一般需要20万元到30万元的费用,后续投入不足,政府APP变“僵尸”的命运似乎就不可避免。但这又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如果一款政府APP真的拥有较大的下载量和稳定的用户群,后期投入大一点也理所应当,相信也会得到专项经费支持。问题的关键在于,好些个政府APP当初开发时,就没考虑过可持续运营,也没顾及到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上线之后就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在此背景下,还有必要再往里面砸钱吗?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好些个“僵尸政府APP”与“僵尸官网”一样,只是被某些官员视为网络问政的政绩工程或当成应付上级考核的工具。当政绩宣传的一阵风刮过之后,官网也好,APP也罢,就都成了可有可无之物,最终被弃之如敝屣。“僵尸政府APP”背后折射出形式主义与面子工程之弊,最终伤害的是群众的感情与政府的公信力。
对于“僵尸官网”,国务院已一再表达整治决心,无论是2014年印发的《关于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意见》,还是2015年公布的《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的通知》,都对政府官网建设提出了规范与标准。治理政府APP乱象也是如此,推进专业化建设刻不容缓。
一方面,要明确政府APP的管理职责、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另一方面,必须对“僵尸政府APP”的管理者和盲目开发政府APP的决策者进行问责。政府APP毕竟还是新生事物,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管理,别让它又重蹈“僵尸官网”覆辙——直到问题积重难返时,才得到重视与整治,那样付出的成本就太大了。
【启示与思考】
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及机关单位纷纷开通APP应用程序,旨在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政务、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如被媒体称为反腐利器的,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上线运行的“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APP),就很好地实现了访客与中纪委的互动,有力推动形成全民反腐的态势。
然而,与个别政务APP很给力相比,更多的政务APP显得相当寒碜。记者光体验北京这17款政府APP就发现不少存在下载难、久不更新、便民信息不足等问题,若放眼全国,恐怕说这种现象是一个共相并不为过。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问题呢?是经费紧张导致APP难以为继,还是人为懒惰导致APP实用性不强?原因或许很多,但在我看来,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既然开通了APP就应该尽量发挥其功效,成为摆设的APP还不如不开通。
诚然,从政府网站到政务微博,再到政务微信,再到当前的政务APP,既是信息技术现实运用的一个佐证,也是政府及时构建为民服务新平台的重要体现。但赶时髦构建为民服务平台只是一个开端,甚至说只是一种顺势而为的态度,关键还在于开通之后的实效性。如果为了开通而开通,则很容易使新技术于政务运用中沦为一个面子工程,久之,不仅政府花了钱不说,民众也会因得不到真正实惠而反感。这一点,政府在紧跟网站、微博、微信、APP步伐的过程中,都出现过不少类似华而不实的问题,着实值得各级各地深刻反思。
说到底,为民服务的工具、手段从来就很多,但任何工具和手段绝不是刷一刷存在感就完事了,亮出来之后更要力求给民众持续带去实实在在的好处,这应是根本目的,也是民众始终最注重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820/8302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