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整治“打干亲”须思治本之策

2015年08月21日 09:33

 

【事件介绍】

 

四川青神禁止党员领导干部“打干亲”

四川眉山市青神县22日举行党员领导干部不“打干亲”公开承诺活动,标志该县专项整治党员领导干部“打干亲”活动进入实施阶段。

据悉,四川“袍哥”文化衍生的“打干亲”,一度成为四川部分党员干部之间“搞依附”“拉关系”的缘由,被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全省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会上列为“十类问题现象”之一,也成为2014年中央第九巡视组在四川巡视时直指的一大问题。

为此,青神县专门出台“六不准”禁止党员领导干部“打干亲”,即不准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与任何人通过“打干亲家”“认干爹干妈”“认干兄弟”“认干儿女”等方式“打干亲”;不准以“干亲”名义搞小圈子,用公款开展组织活动;不准利用“干亲”关系,在干部任用、人事安排、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互相提供方便,以谋取不当利益;不准借用公款、公物给“干亲”关系人员或者将公款、公物存放于“干亲”关系人员处;不准打着“干亲”关系幌子,以亲情间的礼尚往来为借口,收送“红包”礼金,与“干亲”合伙经商办企业、搞买官卖官;不准通过干预和插手工程招投标、国有资产资源使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等活动为“干亲”关系人员谋取不当利益。

青神县开展党员领导干部不“打干亲”专项整治活动,一开始就受到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支持和社会好评。目前,除了已有400余名党员领导干部签订了不“打干亲”承诺书外,还有50余名党员领导干部主动解除了“干亲”关系。

“打干亲”得严打、狠打、恶打

本来“打干亲”就是“攀亲戚”的一种形式,是很封建落后的一种民俗。然而,一些党员干部却热衷于“打干亲”,“干爹”、“干女儿”变得意味深长,“干亲家”们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相互利用,牟取利益,青神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刘泽利与一位开发商老板“打干亲”,先后收受财物180.66万元,不正是对官场“打干亲”的很好诠释吗?

现如今,"打干亲"被视其为金钱和情色交易的贬义词了。一些贪官善于打干亲,以“温情脉脉的干亲”关系为纽带,搭个桥、帮个忙、打个招呼,在节日和红白喜事时,行贿、受贿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礼尚往来”。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官场的“圈子文化”、山头主义,四川省青神县“50余名党员干部现场解除‘干亲’关系”,四川如此,全国其他地方呢?“打干亲”的“温情牌”亮出,让我们看到了反腐败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避免“打干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承诺上,“一禁了之”恐怕是真了不了。“干亲”们大可公开断绝“联系”,躲过纪检部门的监督,私下继续进行权色交易、权钱交易,其隐蔽性可想而知。

因此,杜绝“打干亲”的关键之策还是要对官员的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对于那些利用“干亲”关系进行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行为,坚决坚持严打、狠打、恶打,绝不手软,让“干爹”、“干子女”们闻风丧胆。当然,继续完善规章制度、严明纪律规矩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干部选拔任用、重大工程实施等关键环节上,用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一党内利刃,让“找靠山、搞依附、拉关系”永远失去“打干亲”的温床。

 

拒绝“干亲”是清明为官本分

人行于世,总是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之中,并由此确立自身的价值坐标和存在意义。其中,亲情和友谊是大多数人难以绕开的一个社会关系维度。同时,因为一个人的亲情关系和交际圈子具有相当程度的私密性,外界常常难以知晓,甚至无权知晓个中详情。比如,一个人是否有干爹、干女儿、干姐姐等“干亲”关系,以及这种“干亲”关系是出于纯粹的情感需要,还是更为复杂的利益考量?

事情总是有例外。近期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四川省青神县出台规定,禁止党员干部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与任何人“打干亲”,为此全县300余名干部签订了“不打干亲”承诺书,50余名党员领导干部主动解除了“干亲”关系。当地的一些干部表态说,“干亲”关系的盛行有地域文化因素,现在以组织名义拒绝“干亲”,让不少身陷“复杂人情网络”的干部感到解脱和轻松。

“打干亲”是一种传袭已久、遍布多地的社会习俗。然而,“干亲”关系近年来在一些地方、一些干部身上出现庸俗化、利益化倾向,并因此被纳入日趋严厉的监督维度和反腐视野。2014年,中央巡视组在向广西、四川等地方反馈巡视情况时就指出,一些领导干部任人唯亲、搞“小圈子”,一些干部通过“打干亲”“打礼”等方式拉关系、架“天线”、搞“勾兑”,跑官要官。

受地域文化影响也好,世故人情羁绊也罢,都不足以为党员领导干部的“打干亲”行为做有效的辩护。从以往许多腐败案件和落马官员的情况来看,“干亲”关系带来的是触目惊心的裙带勾连、利益结盟和“掮客”行径。一些官员热衷于“打干亲”,背后往往掩盖着不可告人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一个地方如果“打干亲”“打礼”之风盛行,必然会对健康的同志关系、政商关系、干群关系造成干扰和破坏,甚至有可能会搞乱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类似情形已经屡见不鲜。

官员“打干亲”行为,并不一定都能和腐败挂上钩,但从净化政治生态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来看,“干亲”的异化倾向和负面效应不容小觑。一方面,它可能加剧“身边人”干扰官员行使权力的风险;另一方面,它为小山头、小圈子、宗派主义等破坏党内民主和党内团结的坏风气推波助澜。中央领导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党的干部来自五湖四海,不能借着老乡会、同学会、战友会等场合,搞小圈子、拉帮结派、称兄道弟。这对所有党员干部的为官用权之道都是重要警醒。

基于当前反腐败斗争仍然严峻复杂的态势,严肃对待官员“打干亲”行为,是防患于未然的扫雷清障之需,更是肃清山头主义、宗派主义等潜规则的切题之举。它为广大党员干部遵守政治纪律、严明政治规矩提供了一面正衣冠的镜子:清明为官、干净做人,必须理直气壮地拒绝各种不健康、不正常、不规矩的利益诱惑和人情干扰,这样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危险。

贪官认“干亲”现象不容小觑

今天你认“干亲”了吗?近期判处的一些腐败案例,常可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很多人走上贪腐之路,背后往往有着“干儿子”、“干亲家”、“干女儿”的身影。在认“干亲”的习俗掩盖下,一些人别有用心地进行感情投资,与受贿人“合伙经商”、“共分利益”,心照不宣地进行权钱交易。

认干亲,本是带有温情、很纯粹的一种民俗,现如今却似乎越来越变味了,比如一提起“干爹”,不少人就会暧昧一笑,视其为带有情色消费的贬义词,有人笑称,“在亲爹面前,你是女儿;在干爹面前,你是女人。”应该厘清的是,无论富商认干女儿还是妙龄女认富豪为干爹,只要两者没有损害公共利益,人们不必过于讥诮。而如果贪官热衷于认“干亲”,则不容小觑。

贪官认“干亲”,葫芦里卖啥药?在公众视野里,有的贪官落马前就与干女儿保持暧昧关联,比如贵州省政协主席黄瑶因严重违纪落马前,被指包养情妇,有多位“干女儿”,且在当地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成都市交通局原局长石全志,与“干女儿”打得火热,曾挪用公款100万元帮她经营按摩公司;安徽省宣城市原常务副市长赵增军曾一再宣称“我和樊某是义父义女关系”,实际上和樊某是包养关系。重庆市北碚区原副区长赵文锐居然给儿子找了一个房地产老板做干爹,这是为何?就是企图掩盖其赤裸裸权钱交易的实质。

贪官认“干亲”的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牟取不正当利益。简言之,“干亲”只是工具,认“干亲”只是手段,这种手段是为私欲服务。

有网友建议以后官员在填报亲属关系时,把“干亲”也要如实填报。别把这一建议当作笑谈。当前,中央对官员家属已经有了明确的制度约束,《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明确规定,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严禁为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及其他亲属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条件。中办和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加强对“裸官”及其子女的监管。

当然,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防范官员贪腐,靠的是制度监督。严格监督权力,确保权力运作透明化,官员想贪腐也贪腐不成,想为“干亲”牟取利益也要大费周折,若如此,也就无需担忧官员认“干亲”了。

 

【启示与思考】

“打干亲”原本是“攀亲戚”的一种形式,也是带有很温情、很纯粹的一种民俗,现如今却似乎越来越变味,一些贪官热衷于打干亲,以干亲为纽带,别有意图地进行感情投资,与受贿人“合伙经商”、“共分利益”,形成腐败的保护伞。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官场的“圈子文化”。2014年11月,中央第九巡视组在向四川反馈巡视情况时就指出,一些领导干部任人唯亲、搞“小圈子”,一些干部通过“打干亲”“打礼”等方式拉关系、热衷拉关系、架“天线”、搞“勾兑”,跑官要官。

“打干亲”现象的泛滥,一方面表露出某些领导干部内心信仰缺失,极力寻求靠山,拉帮结派站位的意识严重;一方面严重损害了党员干部之间纯洁的人际关系,使得社会资源过分集中于内部圈子团体,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使社会风气不正,人际关系不纯,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禁止“打干亲”,从形式上可以做到“令行禁止”,但是要“一竿子插到底”,靠承诺不如靠制度,监督、反馈一个环节都不能少,彻底切断干部与“干亲”的利益结盟和交换渠道。只有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才对干部们产生震慑效果。同时在干部任用、人事安排等方面,实施规范化和阳光化,利用群众的眼睛,纪检的臂膀,更快更好的解决干部贪污腐败的问题。纪检部门要开通来信、来访、电话、网络等举报平台,让群众对发现的党员干部“打干亲”现象予以举报,纪检部门及时调查处理,或主动走到群众中间调查党员干部是否仍在“打干亲”,这应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向。

反腐败重在溯本清源,深挖腐败的根子,彻底打断腐败的“筋脉”,铲除腐败滋生的“温床”,还政治生态以风清气正。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821/83066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