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热点
什刹海、南锣鼓巷落选历史文化街的警示
2015年08月25日 10:23
【事件介绍】
南锣鼓巷的三个尴尬 游胡同变成了逛买卖街
尴尬1、过度开发:游胡同变成了逛买卖街
北京南锣鼓巷是一条古老的胡同,它与元大都同期建成,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位列北京规划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近些年,南锣鼓巷声名鹊起,来这里参观成为不少人来京旅游的一个必选项目。
穿行南锣鼓巷,过于浓郁的商业气息扑面而来。从南口穿行到北口,在全长700多米的胡同两侧,商业门脸一个紧挨一个,胡同中买卖的吆喝声、音乐的播放声、游人的嬉笑声不绝于耳。一位游客告诉记者:“风尘仆仆来到南锣鼓巷,有点失望,体味不到北京老胡同文化,感觉是在逛买卖街。”
其实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也在试图改变。早在2013年9月,东城区就对媒体介绍,正在针对南锣鼓巷进行业态调整,并颁发了南锣鼓巷特色商业街区业态准入名录。名录中明确了支持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的项目包括具有文化特色的书店、餐饮、健身、旅馆等项目,文化旅游体验类项目,以及艺术品展售、创意产品零售、文艺演出与交流等几类。凡是在南锣鼓巷申请入驻或业态变更的商户,都要签下承诺书,承诺保护南锣鼓巷古建筑风貌,保证装修风格与街巷一致,并接受南锣鼓巷风貌业态领导小组的全程监督。
然而,一年多过去了,这条熙熙攘攘的商业街却没有什么变化。拆掉古墙壁,改成现代化的门脸,中外游客来南锣鼓巷看到的只是一个商品市场。
尴尬2、周边胡同:文化遗迹多未开放
记者日前用了5天的时间,将南锣鼓巷两侧的各8条胡同,全部走了一遍,探寻散落其间的文化遗迹到底有多少、是什么。
游走于南锣鼓巷片区的16条胡同中,记者先后看到前后共占到炒豆和板厂两条胡同的“僧王府”,后圆恩寺胡同的蒋介石行辕、茅盾故居、镶黄旗官学,菊儿胡同的宏德禅林、荣禄府花园,雨儿胡同的值年旗衙门旧址、齐白石旧居纪念馆,帽儿胡同的婉容故居和花园、文煜宅、可园、达贝子府以及沙井胡同的奎俊宅,秦老胡同的绮园,福祥胡同的王树常故居等景点。还看到了不少极具北京特色的砖雕门楣,穿堂门、蛮子门、抱鼓石、上马石和立有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的规格不一的北京四合院。
南锣鼓巷片区并非每条胡同都有文化遗迹,但有的又不止一两处。一般文化遗迹的门外都有一块介绍的匾牌和一块石质文物保护标志。有的写着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如镶黄旗官学建筑遗存;有的写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如僧王府、茅盾故居;有的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可园和文煜宅等等。
南北走向的南锣鼓巷虽然已是商铺成排、游人如织,但5天来记者在片区其他胡同内只遇到了个别的游客。记者在齐白石旧居纪念馆花5元钱买了一张票,进入四合院内参观了东南西北几个展厅。随着游人记者也进入了帽儿胡同37号的婉容故居,虽然已看不到溥仪迎娶婉容前该宅的辉煌旧貌,但漂亮繁复的二道垂花门,高大的正房,依然彰显着婉容娘家昔日的雍容高贵。讲解员在号称是婉容书房的房间里,指着墙壁上的许多照片,向游人讲解着这位“末代皇后”的前世今生。在旧居右侧尚有一门,现在不让参观,据介绍,那是婉容花园。
不过,可惜的是,在南锣鼓巷,记者只见到这两处开放的遗迹。在雨儿胡同的一处大四合院门口,记者询问一位老住户:“这是谁的宅院,让参观吗?”她笑笑说,“不知道是谁的,也不让参观。”在此地居住的人尚且不知底,游人左顾右盼的寻找答案也就是自然的事了。
尴尬3、胡同住户:住宅亦景区烦恼多
在南锣鼓巷片区走访期间,记者发现游客与南锣鼓巷住户的关系让人担忧:无论哪条胡同的住户都不太欢迎游客。
在不少院落的大门上,都有如此提示:“此为私宅,谢绝参观”“非开放单位,谢绝参观”,风格很像是统一制作。在沙井胡同,记者更看到这样的一幕,在一个院落的大门和旁边的两个窗户旁,各挂着一个白色的大牌子。大门上手写着一句顺口溜:“我院无风景,君勿往里行,私闯民宅院,拨打110。”窗户旁的牌子则赫然写道:“我院不是蟠桃宫,你也不是孙悟空。若闯我院来扰闹,老君丹炉烧猴精。我院不是嫦娥月,你也不是猪八戒。若进我院来骚扰,红烧清炖上菜碟。”
这些顺口溜虽然不乏诙谐幽默,但都或多或少表达出对游客的不欢迎。有居民告诉记者,片区内不少院落本身也是文化遗迹,只是还没开放,时常有一些游客敲门来参观探寻。不断被打扰,加上还要一次次地进行解释,很多住户觉得心烦,为避免冲突,干脆就写出一个牌子,以提醒游客。
如何既展现东道主的热情,又不被游客打扰,也成为很多居民的期盼。一位在胡同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告诉记者,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住户提高主人翁意识,拿出首都人民最好的精神风貌,也需要相关部门把文化遗迹开放区与居民住宅之间的区分,展现得更加清晰、规范,“应该有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更加明确清晰的路牌指引,让前来参观的游客,一目了然,知道哪些是开放参观的遗迹,哪些是不对外开放的居民住宅。”
什刹海、南锣鼓巷因商业味浓落选国家历史文化街区
由于商业味太浓,什刹海、南锣鼓巷落选,未能进入国家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历史上这些地方原是居住区,过多的商业开发并没有使其得到原汁原味儿的保护,没能反应出其原有的价值特性和历史定位。市人大执法检查组对本市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发现诸多问题。
7月24日上午,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人大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检查发现旧城修建详规10年未编制
执法检查组提出,旧城和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尚未编制并公布,致使保护工作缺乏详细具体规划和标准。此外,《条例》规定市政府应当制定并公布具有保护价值建筑的认定标准和程序,统一制定设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标志,明确风貌影响评估的具体标准程序和优秀近现代建筑、工业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但这些配套制度措施迄今尚未出台,影响了保护工作统筹和有序开展。
公众参与名城保护程度不高
执法检查组提出,2010年成立的市名城委,其统筹协调、承上启下、横向联系、督察督办的职能作用尚待全面有效发挥,综合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些部门履责不到位和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的情况客观存在。同时由于公众参与机制、利益协调机制不尽完善,社会公众参与名城保护的程度不高,特别是在具体项目实施中,参与规划建设、共享成果的广度和深度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保护资金投入缺口距大
保护资金需求与投入存在较大差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伟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公益性资金,特别是旧城风貌保护、老旧房屋修缮、市政设施改善、人口有效疏解等资金需求量巨大。而目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与保护工作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且未能得到有效整合,集合效果不明显。此外,引入社会资金的机制和平台不够完善,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名城保护的成效不够明显。
商业开发程度高功能人口未有效疏解
“南锣鼓巷、什刹海为什么今年没有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就是因为商业味儿太浓了,这些地方没有得到原汁原味儿的保护。”市人大城建环保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历史文化街区要原汁原味儿保护。北京的旧城是分不同区域的,有居住区,有商业区。原来什刹海地区和南锣鼓巷特色是居住区,可是现在开发以后,搞了商业化区,已经没有了原来的味道,背离了原有的特色。
此次执法检查发现,目前北京的历史名城保护利用模式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目前,旧城的保护和改造,实现了由开发主导向政府主导、由“大拆大建”向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改造模式的转变,但主要采取自下而上推动具体项目带动保护的方式进行,仍未跳出以商业开发就地平衡成本的改造模式。导致这些地区商业性开发程度高,但功能和人口却未能得到有效疏解。目前在旧城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范围内,居住在平房区的常住人口不少于30万人,依然面临着居住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匮乏、交通极为不便、违法建设现象频发、安全隐患巨大等突出问题。
“见物不见人”保护缺乏文化传承
执法检查组指出,名城保护应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核心在于对名城的保护和对优秀历史文化的有序传承。目前,对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挖掘、保护与传承依然不足,存在“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名城保护与历史文化传承未能有机结合起来。比如,文物建筑的腾退、保护与合理利用,地下文物和遗址保护,近现代优秀建筑与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旧城整体保护以及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工作,很多都还处在摸索阶段,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尚需深入挖掘。
人大支招:名城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编制
市人大执法检查组认为,北京的历史名城保护要按照首都城市的战略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贯穿历史现状未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有机的纳入市“十三五”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当中,正确处理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把保护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把经济建设、现实利益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长远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编制详规:确定文化街区人口密度、控制指标
执法检查组提出,要按照《条例》要求,进一步完善旧城和历史文化街区专项保护规划,抓紧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原则、保护内容、控制指标和土地使用功能、人口密度、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分类保护、整治措施,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约束和服务作用,为做好旧城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开发利用工作提供重要依据。要认真制定完善配套的保障制度措施,抓紧制定并公布具有保护价值建筑的认定标准和程序,进一步划清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范围,加快研究风貌影响评估的具体程序和措施办法,统一历史文化街区和具有保护价值建筑的保护标志设置标准。
加大资金投入:文化街区保护政府主导
及时建立常态的资金投入保障和统一调配管理使用机制,探索研究社会资金引入的良性运作机制和投资回报政策,通过政府投资杠杆撬动市场资本,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执法检查组提出,应根据保护对象的内容和性质,合理界定保护责任主体,明确投资方式和资金投入重点方向。其中,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街区、文保单位和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的保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只需保护旧城整体风貌的区域,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对旧城平房区改造项目,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居民的两个积极性,合理分担资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最大效能。
旧城保护制定特殊政策集合
旧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区域位置独特,历史遗存丰富,要进一步明确旧城保护与发展的底线,确立旧城政务、文化、宜居的核心职能。应该研究制定对旧城的特殊政策集合,确立旧城为政策特区,从人口疏解、土地和房屋产权交易、房屋管理、文物修缮保护与利用、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制定特殊的政策措施,确保旧城尤其是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成片平房区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力争把旧城的居住人口密度和就业调整到适度水平。其中,旧城保护坚持整体保护原则,最大限度保护历史环境和风貌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要遵循自身的价值特性和历史定位。
注重文化价值名城保护见“物”也见“人”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核心在于把名城保护与文化传承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既要见“物”又要见“人”。重点在于保护城市的历史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和民俗特色,真实反映城市自身发展历程和历史文化传承,充分发挥首都城市人文资源和文化影响的作用。对于就成和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文化发展,要分类引导,强化特色,始终坚持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培育具有首都特点的传统居住、文化和演艺、商业、餐饮等特色街区,使之真正成为弘扬首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全面展示历史街区独有的文化魅力。
【启示与思考】
何止是什刹海、南锣鼓巷,从北到南,失控的商业街、同质化的旅游、消失的传统街区生活、被打乱的社区结构,几乎成了许多历史文化街区的宿命。
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经历数百年、上千年的积淀,它不仅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深厚的精神财富,看似简单的棋盘式街巷格局,寂然无言的四合院建筑,凝聚了千百年来先民的哲学思想和修身齐家的伦理根基。
遗憾的是,如今很多有着悠远过往的街区、古镇,历史文化已沦为现代商业的背景,它们是咖啡馆里的招贴画,是各式纪念品店堂里牵强附会的传说,是新建筑古董里的演义戏说。这种商业开发模式可以满足游客的一些消费需求,却无法体现街区的历史变迁和厚重底蕴。落选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
诚然,商业开发是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但过犹不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感和文化味是第一位的,搞得“不中不西不北京”,显然只能是“高期待、低价值”的庸俗景点而已。在这方面,有关部门应当切实负起责任,拿出具体的街区规划和保障制度来。政府反应慢半拍,“向钱看”的商业消费氛围势必就会蔓延。南锣鼓巷、什刹海的落选,是一记警钟;大栅栏、皇城保护区的入选,是一种导向,深入体会其中的褒贬价值,对于我们建设好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意义重大。
保护历史文化,科学的顶层设计不可少。有关部门应按照《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要求,尽快制定并完善保护制度,保证管理“有法可依”。同时,也可以拿出优惠政策招揽真正代表北京历史文化的商家进驻,如老茶馆、传统相声、京剧表演等。要在不断的摸索中,总结出文化与商业的最好结合点,让这些老街老巷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贡献更多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商业开发只是载体,而且要以保护为始,以传承为宗。历史文化的传承靠人,靠对他们保持崇敬的人,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参与进来。保护好这些历史街区,就保护了“老北京”的文化记忆,让老北京人回忆起童年的感觉,找回乡愁,让新北京人感受“老北京”的韵味,让每位游客都有流连忘返、不虚此行的体悟。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825/8330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