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热点
茅盾文学奖,有底气面对时间的考验
2015年08月26日 10:21
【事件介绍】
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公示获奖作品不超5部被称为史上最惨烈角逐
8月12日晚,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发布公告称,8月12日进行了第五轮投票,产生十部提名作品;投票过程在纪律监察组监督下进行,并由北京市方正公证处公证。自12日起提名作品予以公示,公示截至8月15日。
这十部作品分别是李佩甫的《生命册》、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林白的《北去来辞》、金宇澄的《繁花》、王蒙的《这边风景》、苏童的《黄雀记》、红柯的《喀拉布风景》、徐则臣的《耶路撒冷》、范稳的《吾血吾土》和阎真的《活着之上》。
根据提名名单可以看出,曾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都未出现在榜单中。如第二届茅奖获得者刘心武此次以作品《飘窗》参评,第五届茅奖获得者王安忆凭借《天香》进入参评榜单,第七届茅奖获得者贾平凹则以《古炉》和《老生》两部作品参加角逐,第八届茅奖得主刘醒龙以《蟠虺》参评。随着这些候选作品的落选,或可见茅奖力推新人的特别用心。
茅盾文学奖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自1982年开评至今,已逾30载。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主任为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副主任为李敬泽、阎晶明,不过根据最新修订的《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评奖委员会主任主持评奖工作,不参与投票。
本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征集工作于今年3月15日启动,4月30日结束,共有252部作品符合参评条件,比上一届多出70多部,但获奖作品将不超过五部,被称为史上最惨烈的角逐。
透视奖获奖作品:茅盾文学奖,为何颁给他们?
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这边风景》、李佩甫《生命册》、金宇澄《繁花》、苏童《黄雀记》,这5部作品日前摘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桂冠。他们的作品为何能获得评委青睐,在252部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中国作协18日在京召开的获奖作品研讨会上,与会专家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深入沃土、扎根人民,向着生活和灵魂开掘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终究要看作品。“这5部的确是选出来的最合适的作品,各有特点,代表了长篇小说发展的成绩。”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胡平说。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陈福民认为,获奖作品从题材领域、作家的年龄跨度和创作手法上,都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性,表达了这个时代生活的广度。
专家表示,获奖作品均为作家的“沉淀之作”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构思,2003年前后正式动笔写作,选择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来描述社会大变动中的个人情感。格非称,“这是用十多年的心血写成的作品。”《江南三部曲》得到了众评委一致好评,认为这是近年来最有厚度和整体性立意的作品。
王蒙的《这边风景》写于40年前。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包明德说:“王蒙以一种现实主义的文学勇气和叙事自觉,向读者讲述了60年代新疆的故事。以一个独特视角,艺术再现了60年代的中国风貌,热情歌颂了诚实的劳动、正直的品格、民族的团结和美好的爱情,我看了以后很感动。”他认为,这部作品对于生活有深入体验和精确呈现。
以81岁高龄获奖的王蒙自称,这是一本下了苦功夫的书。“没有许多年的农村生活,没有与各族农民的同吃同住同劳动,没有维吾尔语的熟谙,没有对于生活对于大地、对于边疆对于日子的爱与投入,不可能有这部作品。”
李佩甫也是在他写作生涯的第38个年头,迎来了茅盾文学奖。继《羊的门》《城的灯》后,《生命册》是他花甲之年完成的“平原三部曲”收尾之作,仅写作就用时三年。他从一风、一尘、一树、一花写起,书写了整个平原上的各种风土人情及一个村庄50年的生存状况。获奖后,李佩甫表示,要“感谢我的平原,感谢平原上的风,感谢平原上的树”。
拒绝投合,彰显文学自身的生命力
“真正的文学拒绝投合,真正的文学有自己的生命力与免疫力,真正的文学不怕时间的煎熬。不要受各种风向影响,不盯着任何的成功与利好,向着生活,向着灵魂开掘,写你自己的最真最深最好。”王蒙获奖后作如是说。
“艺术是需要个性的”,在金宇澄看来,传统是生活乃至文学最基本的发动机,他的创作就是从传统中汲取力量。
金宇澄用沪语创作了《繁花》,整部作品呈现出很强的地域性和鲜明的文本识别度。他选择改良的方言口语,因为他认为“相对于固定的普通话而言,方言更有个性,更活泼,它一直随时代在变化,更生动,也更有生命力”。
“新历史主义”小说家苏童,把香椿树街的故事写了很多年,《黄雀记》获奖让他感到终于对自己有了个交代。《黄雀记》被认为是香椿树街系列中最成熟、最完整的一部长篇小说,是苏童香椿树街写作的一个重要标签。
专家指出,获奖作品风格各异,体现了茅盾文学奖的包容性,也彰显了文学自身的力量。“在物欲横流、文化多元的背景下,还有这么多作家坚定沉着执着于纯文学写作,这是值得肯定的。”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朱向前说。
具有经典潜质,期待更多读者
茅盾文学奖创立至今30多年,评选出了一系列足以载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作品,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评奖传统。
在专家看来,茅盾文学奖体现了导向性和权威性,它能将优秀的当代作品带入经典化快车道,不仅在文学界受到推崇,在读者中和社会上也产生广泛影响。翻开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册,经典之作历历在目——《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尘埃落定》《秦腔》《蛙》《长恨歌》《无字》……伴随着获奖,作品获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不但销量剧增经久不衰,还会被改编成影视剧作品为更多人熟知。
“茅盾文学奖作为最高的文学奖项,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遴选和经典化。”第一次担任茅盾文学奖评委的青年评论家杨庆祥说。文学评论家贺绍俊认为,经典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行为,作家的创作、批评家的批评,以及整个社会的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都是经典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文学评奖制度显然也是一个重要元素,它会以自己的方式影响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贺绍俊说,这些作品最终能不能成为真正的经典作品,首先还在于作品本身的质量是不是过硬。
陈福民说,新世纪以来,面对大众化和网络化文化的冲击,纯文学的市场空间和读者数量呈现递减趋势。“很多人在唱衰纯文学,但是通过这次茅奖评选,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事实,文学内部秩序在起作用,纯文学的写作和阅读一直在进行,并拥有坚强的读者群。”
文学奖需要透明度也需要含金量
就结果公布后的舆论反应看,这届茅奖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当那个密密麻麻印刷了评委实名投票的情况表,同评奖结果一起公布出来后,真愿意把这个表打开放大逐一查看的,反倒没多少人。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包括文学评奖在内的其它评奖或投票,公众可以不看,但却不能不公布。第一时间公布,意味着奖项对自己的公正性有了自信心,所选出的作品自然就更有说服力。
话说回来,一个举办了9届的国家级文学奖,四年举办一次,历经这么多年,直到现在才让公众真正体会到了透明的分量,其对规则的完善步骤也真够迟缓的。本来这个奖项已经少有人关注,再加上前面几届舆论的质疑、作家的炮轰,如果再做不到服众,就真的很难继续下去了。
在今年5部获奖作品中,金宇澄的《繁花》最受关注,它也同时赢得写作圈、媒体圈、读者的青睐。这本书曾被中国小说学会评为201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被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为2013年中国好书第一名,同年亦获得第11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此次获得茅奖,会继续吸引读者对这部被誉为“史上最好上海小说之一”的作品的兴趣,帮助它继续巩固在当代文坛的地位。
获奖对于作家与作品的最大意义,不是获得奖杯和奖金,而是引起更多读者的阅读兴趣,一本获奖之后并没有多少人对之产生兴趣的作品,起码在当下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除非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最终才发现其巨大的文学价值。但这样的可能性不大,在文学作品拥有多元、畅通传递渠道的背景下,极少有珍品被长期冷漠对待。
《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白鹿原》《尘埃落定》等作品,都曾在获得茅奖之后引发阅读领域的巨大兴趣,成为不同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以前的茅奖为什么分量如此之重,很大的原因来自读者对获奖作品的追捧。
文学奖项应该具备两大功能,其一是评出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作,其二就是能为读者阅读提供风向标。用世俗的标准看,如果一部获得国家级文学奖的作品,在大众读者那里无人喝彩,这肯定是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要么评奖出了问题,要么写作出了问题,要么读者出了什么问题。当下的阅读市场,纯文学的确不是主流,但这不意味着读者已经丧失了寻找佳作的动力与本能。换个角度看,何尝不是纯文学创作持续沉寂,才导致了今天的状况?写作群体创作能力的每况愈下,也让文学评奖无米下炊,252部入选作品,其中有多少比例能被读者记住?
文学评奖需要透明度,这是评奖规则,但也需要含金量,这是评奖之本。缺乏含金量的文学奖,就算百分百透明,换来的恐怕仍然是失望。现在的主流作家群体,整体上还沉浸在过去的写作模式里,停留在对过去时代的迷恋上,缺乏对当下生活灵动的感受力和深沉的表达力,缺乏写作上的全球视野。
获奖作品要推广介绍,要有人看,有人讨论,有人去改编,要让它们真正进入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不是与奖杯、奖状一起摆在书房里。当然一个文学奖无法有那么大的能量,来挖掘获奖作品的价值,中国作协或许能多做一些事情。
【启示与思考】
茅盾文学奖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四大文学奖项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最有公信力的文学奖项,其公信力正是源于严格的评奖制度。今年3月13日,中国作家协会再次修订《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除了保留“严禁行贿受贿等违法违纪行为和人情请托等不正之风”的规定外,还特别强调“评奖委员会成员和评奖办公室工作人员,须自觉遵守本条例和评奖细则规定的评奖纪律”,如有违反,有关人员的工作资格和有关作品的参评资格均予取消。评奖实行大评委制,成立62人组成的评委会,作协在修订条例时对需要回避的人员作了更明确的界定,在组成评委会的过程中也做了近乎苛刻的审查。正是这样的制度与执行,茅盾文学奖评奖结果才能在众多文学评奖中站得住脚,并得到公众的信赖。
近年来,国内文学评奖频频陷入尴尬境地,“跑奖”现象屡禁不止,圈子化倾向广受诟病,政绩化趋势明显。文学评奖不正之风日盛,获奖者与获奖作品鱼龙混杂,直接败坏的是奖项的声誉,间接败坏的是世道人心。在国内文学奖遭遇越来越多的严厉批评中,呼唤规则的合理性与评奖的透明度成为公众的主要诉求。在这方面,茅盾文学奖迈出了令人期待的一步。
对作家而言,“一个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不把获奖当作写作的终极目的,真正写出具有思想高度和艺术水准的佳作,才是对作家身份的回归。而对文学评奖来说,由于每个读者的爱好、经历、文学理念不同,对于一部获奖作品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评价,但只要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评出的获奖作品,便有底气面对文学的争论、评价,有底气面对时间的考验。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826/8334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