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大学新生入学装备要有度!
2015年08月26日 10:34
【事件介绍】
大学新生入学装备花费上万元是“小意思”
进入8月下旬,大学新生入学的日子也渐行渐近。近一段时间,为即将踏入大学校门的孩子准备购置行囊,成为大学新生家长们的头等大事。记者采访发现,现如今,新生入学装备早已不再是几年前“动辄几千块”那么简单。不算生活用品和衣物等,仅手机、电脑、照相机等数码产品,随便买几样就得几千块,怪不得有人感叹:“家有大学新生,行囊要齐全,花个上万元那都算是小意思喽!”
调查:数码产品是必备
儿子收到入学通知书的那一刻,陈女士觉得自己紧绷着的神经一下子就放松了。但让她自己也没想到的是,紧接着,她的大脑已经切入新的程序:对啊,上大学前得给孩子收拾行囊,赶紧整理一下头绪,看看需要些啥,得在开学前准备齐全!
“我和他爸都是工薪阶层,儿子很乖,他也知道家里情况。不过就这一个孩子,新生报到也就这一次,所以我还是给他花2000多元买了部手机,4000多元买了个笔记本。照相机太贵了,暂时没买。另外还买了两只皮箱,购置了些衣物鞋帽日用品等,就这些都已经花了一万多了。我算了算,还有一些零碎没买呢,等他去学校报到前,至少还要花个两三千块吧!”
小刚考到了武汉大学,为了准备行囊,他和父母连续“奋战”3天,花费两万终于备齐了入学行囊。让我们来大概看看他的行囊里都有啥:iPhone6手机、创维电脑、单反相机、名牌运动鞋两双、秋冬季新衣服各两套……“我这些都是小意思,我的同学有的光一部相机就花了上万元。”小刚告诉记者。“出门在外,不能让其他人瞧不起孩子,花点钱就花点钱吧。”小刚妈妈如是说。
和其他同学相比,被福建农林大学录取的楠楠算是花费比较少的。“手机原来的就行,笔记本就带我原有的,相机不用买,我的主要花销在衣物和生活必需品上。高中时多半都穿校服,爸爸妈妈说上大学就成大姑娘了,所以给我光衣服就买了几千块钱的,另外还有护肤品。其实我觉得衣服够穿就行,可爸爸妈妈觉得不买过意不去。”
“我没事算了一下这几天给闺女买东西花的钱,没想到竟然花了一万多啊!”市民李先生感叹。据了解,和其他家长一样,李先生给姑娘的装备中,手机、电脑是基本,另外还有行李箱、衣物、床上用品等。李先生表示:“其实买的这些东西中,大多数都是闺女提出来要的,谁让我们为人父母呢!没办法,花完了再挣呗!”
采访中,不少家长感叹又纠结:高中三年怕孩子考不上,现在是又担心每年几万元的费用如何负担。可人家孩子都有手机电脑,咱也不能让孩子一进大学门就矮人三分吧!”
支招:贵贱是其次,实用最重要
对于开学装备,考上华中科技大学的晓峰同学有自己的主意:有手机就没必要再买相机,电脑家里的带上就行,只需要添两套秋冬季衣服,皮箱可以用家里的。晓峰说,电子产品淘汰的很快,能用就行,去大学重点是学习,哪有时间攀比。
但在妈妈看来,孩子考上大学,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比如添置些新的学习和生活用品,这些该花的钱不要省,重要的是量力而行,没必要盲目攀比。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不少经济条件一般的家长都很赞同晓峰妈妈的做法。一位学生家长说:“给孩子买入学用品,我的原则是,贵贱不重要,重要的是给孩子买的东西一定要实用。”
其实,新生入学装备并不是个新鲜话题,但年年又都在8月的中下旬重复上演。记者发现,导致部分学生及家长不惜重金购买开学装备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觉得其他同学有的自己如果没有,特没面子;二是家长不想让孩子受委屈。因此,花钱满足孩子的虚荣心就成了必然。
对此,有专家表示,孩子踏入大学校门,为其购置必要的开学装备是必须的,但应该本着理性消费的原则,而不是为了面子而盲目消费。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消费观念以及消费方式,也容易助长孩子的虚荣心膨胀,造成孩子之间的攀比炫富行为。
对于已经考上大学的学生来说,父母供一个大学生并不容易。每年的学费、生活费及学习、生活用品,4年下来可不是个小数目。对于一些贫困家庭来说,这笔费用将会给父母原本就艰难的日子雪上加霜。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求父母买一些数码产品和同学攀比,实属不该。
大学新生“入学采购”持续升温平均花费万元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大学新生消费网购化成为最新的趋势。然而,这些即将迈入大学校门的新大学生们由于缺乏经验,在进行“装备”时往往很盲目,采购的很多东西进入大学后根本用不上。昨日,记者采访了几名在外地求学的在校大学生,为大学新生的入学采购提供一些参考。
生活用品:箱包是每个学生都会准备的,一个就够。箱子不必带太大,20至24寸足够装行李,价格从200元至500元就不错。衣服和鞋也是大学新生携带较多的物品,但要根据实际需求购买。至于被褥、床单、凉席、衣架、蚊帐、沐浴露、洗发水等生活用品,可带可不带,必要时可到了学校再去采购。
数码产品:手机是必须要带的。大学生活不像高中,没有班主任只有辅导员,但辅导员也很少与学生见面,通知事情多数是通过短信或者电话。大学里的老师上课一般使用电脑和投影,很少会写“板书”,如果想要拷贝老师的课件,最好随身携带u盘或移动硬盘。至于电脑,虽然不是必备的,但是大学校园里基本上人手一个,写论文、交作业或者选课等都需要用到。如果没有也没关系,学校里基本上都设有机房可以供学生使用。另外,10000毫安以及更高容量的移动电源也是必须的。
应急药品:大学新生入学后第一项任务就是军训,很容易中暑;入学后换了新环境,难免不适应,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腹泻、感冒等,因此,大学新生准备一些药品还是必要的。另外,创可贴等一些应急药品也必不可少。
新生入学前的装备最好有一个“标配”
随着九月份的临近,各地高校开始紧锣密鼓准备迎接新生的到来,而众多新生与家长更是忙碌,重点就是购置行囊,为入学做好必要的准备。
每个家长都有一个愿望,就是为孩子添置像样的装备,现如今,入学新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人在教育投入上皱过眉头,几乎是有求必应,倾其所有。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全社会基本都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应该说这是件好事,也是我们一贯所倡导的新风。
但是,在给新生置办装备问题上,有一种不好的苗头,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落后于别人,哪怕是打肿脸充胖子,也在所不惜,正如报道所述,仅行囊的准备就花费了上万元,这显然是一种要面子思想,如此一来,势必会产生攀比之风,给那些家境一般甚至条件很差的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在我们的大学新生中,不乏官二代、富二代,如果因此攀比与炫富,肯定不是好现象,不仅会让部分新生产生心理落差甚至是自卑感,而且还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万不可小看这种畸形的比拼。
对于新生来说,进入大学校园,意味着一个全新人生的开始,要想校园真正成为一方净土,就有必要提前做好各方面工作,当然包括新生的装备在内。个人认为,学校可以发布一个统一的“标配”,提出明确要求,不要人为拉大学生之间的距离,这就要求“标配”必须适当、适中,符合大多数人的需求。只要通过做工作,将这么做的目的与意义讲清楚,相信会得到学生与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启示与思考】
现在的大学生一入大学就要买这买那,高档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以及高档衣服。造成“豪华开学”的根源在于攀比,这其中不仅有学生的攀比,还有家长的攀比。在许多家长看来,孩子考上大学了,行头差了会被人讥笑,有些父母在中学时就许诺“励志”,只要孩子考上大学就给买手机电脑奖励。认为只要是为了孩子,宁可自己吃苦都给予满足,哪怕是借债度日也要让孩子过好,满足孩子的攀比心虚荣心,真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当然,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如此消费还说得过去,但倘若家庭经济不怎么好,也如此追赶时髦就极为不妥了。其实,大学生新生购买的这些“三大件”并非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必需品。说白了,大学生购买的这些高档数码产品大都是为了方便自己游戏玩乐,有的甚至因玩网游而荒废学业。许多大学生经过几年艰苦的中学生生活,认为进入大学门就可以放松了,其实是错误的认识。应该在大学期间好好学习,规划自己的努力方向,好将来适应社会就业做出奉献。
大学是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财富观形成的重要开始。开学行头不是小题,而是开学第一课。时代进步了,生活好转了,要求学生像过去一样寒酸,既不现实也没必要;但开学行头太豪华,同样值得警惕。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许多大人自己都具备这些素质,却不把这样的传家宝传给孩子。一路顺着依着溺爱着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孩子进大学了并非万事大吉了,还要进一步教育孩子,在人生的新起点上帮一程扶上一程。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826/8335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