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人民币贬值应理性看待

2015年08月26日 10:44

 

【事件介绍】

 

人民币贬值,兑美元中间价再降千余点报6.3306

8月12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3306,较上个发布日(8月11日)6.1298,下调1008个基点或1.6%,为2012年10月11日以来新低。

北京时间9点15分,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15年8月12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3306元,1欧元对人民币6.9481元,100日元对人民币5.0524元,1港元对人民币0.81583元,1英镑对人民币9.8499元,1澳大利亚元对人民币4.6225元,1新西兰元对人民币4.1393元,1新加坡元对人民币4.5061元,1加拿大元对人民币4.8355元,人民币1元对0.62211林吉特,人民币1元对10.1399俄罗斯卢布。

8月11日,央行发布公告称,自2015年8月11日起,做市商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

消息公布后,中间价报6.2298,较上日的6.1162下调1136个基点(跌幅1.86%)。受此影响,在岸人民币对美元(CNY)收盘时贬值1.87%,报6.3258。离岸市场(CNH)亦出现大幅波动,日内跌幅近3%。

央行再度回应下调中间价:磨合期波动会临时性加大

一、为什么8月12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较8月11日中间价又出现接近1.6%的变动?

8月12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与8月11日中间价变动接近1.6%(贬值方向),主要原因是8月11日公布7月份金融统计数据,在对新数据进行分析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做市商进行报价。

由于外汇市场存在日内波动,如果上日收盘汇率较上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变动较大,会导致当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相应地较上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有一定幅度变动。8月1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为6.3231元,较8月11日中间价6.2298元贬值1.5%,这是做市商在8月12日提供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时的重要参考,同时做市商也会综合考虑外汇供求和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的因素,进而形成最终报价。可见,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波动是正常的,不仅是中间价市场化程度提高的体现,也是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决定性作用的反映。当然,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后,做市商报价和进行市场交易试探并寻求外汇市场供求均衡点的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些都有可能会临时性加大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波动。短暂的磨合期过后,外汇市场日内的汇率波动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变动将会逐渐趋向合理平稳。

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会向市场均衡汇率趋近吗?

正如市场人士所说,中间价报价调整有利于减少扭曲,显然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向市场均衡汇率趋近。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市场汇率应当围绕作为基准汇率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波动,市场汇率与中间价的偏离可以通过市场自身的修复功能来校正。2014年三季度以来,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持续处于高位,而美元对其它国际主要货币升值,二者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不同,做市商预期明显分化,使得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与市场汇率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偏离。此次调整做市商报价,使中间价形成更加参考外汇市场总体供求关系,从机制上防止中间价与市场汇率持续大幅偏离,提高了中间价报价的合理性。未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将主要参考市场均衡汇率形成,同时继续发挥基准汇率指导市场汇率的作用,进一步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人民币汇率会不会出现持续贬值?

从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看,当前不存在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的基础。一是我国经济增速相对较高。今年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各种困难挑战,我国经济仍增长7%,从全球横向比较看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速。7月份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额的较大波动应是临时的、可控的,我国仍将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近期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向好,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为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二是我国经常项目长期保持顺差,2015年前7个月货物贸易顺差达3052亿美元,这是决定外汇市场供求的主要基本面因素,也是支持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基础。三是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进程加快,境外主体在贸易投资和资产配置等方面对人民币的需求逐渐增加,为稳定人民币汇率注入了新动力。四是市场预期美联储加息导致美元在较长一段时间走强,市场对此已在消化之中。未来美联储加息这一时点性震动过后,相信市场会有更加理性的判断。五是我国外汇储备充裕,财政状况良好,金融体系稳健,为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波动是正常的,对此应客观看待。未来,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维护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人民币为什么贬值?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下调幅度大主要由两种原因引发:一是央行选择时机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政策因素,因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偏离市场汇率幅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了中间价市场基准地位和权威性,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有利于提高中间价形成市场化程度,扩大市场汇率实际运行空间,更好地发挥汇率对外汇供求调节作用。二是近日公布的一系列宏观经济金融数据使市场对人民币汇率预期出现分化;只有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让市场经过一段时间适应与磨合,才能稳定市场预期,确保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方式有序完善。

显然,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下降,既有央行人为政策操纵的内因,也有国内外经济自发推动的市场外力,要对此客观看待,正确分析利弊,不能大惊小怪,更不能对人民币产生恐慌情绪。

从利好端看,会让纺织、钢铁、航运等行业收益:一是纺织服装行业会“起死回生”。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由于受近十年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压力,使出口为导向的不少企业经营业绩普遍下滑。如果人民币出现贬值,会增大出口订单,让其获得喘息机会。尤其对不少利润被结汇环节吞噬掉的纺织服装企业,成本会大减,人民币贬值将刺激其起妙手回春。二是钢铁行业又将“枯木逢春”。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已是社会共识,人民币贬值利于钢铁行业走出去,从而增加其生产利润;尤其在人民币贬值情况下,会降低钢贸企业出口成材,有利于加速国内钢企去库存化,使钢铁企业经营竞争活力得到焕发。二是航运业会“启帆远航”。人民币贬值刺激国内制造企业出口,带动钢铁、纺织等货运业务,从而给集装箱等航运业务带来利好,甚至还有可能带动原材料等货运市场扩大。四是化工业会产生“化学反应”。人民币贬值将加大进口企业采购成本,但对出口型化工企业将是利好。五是汽车行业将会迎来“发展春天”。人民币贬值或使进口汽车价格吸引力将下降,或抑制进口汽车销量进一步扩大局面。如此,会给国内汽车制造业提供大好发展时机。

从利空端看,会让股市、楼市、国外旅游、海外购物、留学等行业或投资人员受损:一是股市投资形势会更严峻,振幅会更大。人民币与A股走势高度相关,人民币升值会让A股走强,人民币贬值多伴随着A股下跌。同时,人民币贬值引发本币资产估值下降,导致金融、地产等相关板块走弱,拖累整体大盘。如果人民币贬值预期形成,将导致国际热钱流出,A股流动性环境会趋紧,波动幅度也会加大。二是可能导致民众房产投资兴趣下降,不利于房地产业整体回暖。人民币升贬与民众房产投资欲望息息相关,人民币持续升值9年,也是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9年。在这个升值过程中,拥有房产的人们,资产迅速升值。房产升值预期,又激发了更多人买房欲望。而人民币贬值,则会使国际热钱流出中国,不敢轻易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会推动国内住房资产价格下跌。为此,目前急欲购房或房产投资者,可等待观望一段时间,再做投资决定。三是对国外留学、旅游、购物等带来不利影响。人民币贬值,意味着同样的人民币所换取的外汇比以前少很多;海外购物者会面临购买一些境外商品因价格上涨而购买数量减少的窘境;国外旅游意味着换取原来相同的美元,要付出更多人民币。这一切对有留学子女家庭、有国外购物爱好者和喜爱国外游家庭来说,就需认真权衡了,选择好购物方式和出境游时机,以规避人民币贬值带来的损失。

人民币贬值有利应对货币战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以往每日由央行设定,是汇市交易的重要参考指标。中间价此前的形成机制,与市场及时交易价格关联不大,人民币中间价因此也一直被市场认为是中国央行汇率态度的体现。11日,央行宣布,未来中间价将参考前一日汇市收盘价,这等于是对中间价形成实行市场化改革。人民币中间价今后不再仅体现央行意志,而是将更多地反映汇率市场的博弈结果。鉴于中间价对市场的重要影响,此次央行增强人民币中间价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的决定,无异于启动了新一轮的人民币汇率改革。

央行为何在此时启动以贬值为导向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首先,有关改革是对过去一段时间人民币策略性保持强势政策的合理修复。

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全球其他货币对美元呈现普遍贬值态势,然而,此间人民币对美元却升值了近10%。人民币近年来保持坚挺有市场原因,贸易顺差高企支撑人民币保持强势,也有非市场因素,如果人民币贬值,势必继续扩大顺差进而引起贸易摩擦。人民币保持强势,还有应对“货币战”的考虑,贬值预期一旦形成,会影响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并引发资本外逃。

强势人民币可以增加国内购买力,帮助中国公司及公民进行借贷和海外投资,还可以增加外国政府和企业持有、使用人民币的信心,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同时,强势人民币还有助于中国经济实现从出口驱动向国内需求驱动的转型。但是,中国经济的转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人民币在“逆势”坚挺多年之后,确实需要合理回归。人民币适度贬值可以刺激出口,大大改善纺织服装、航运等多个行业的生存状态,也让管理层多了一个刺激经济的途径。

央行此次以中间价为抓手,主导人民币的快速贬值进程,这种“关门打狗”式的战法,当有利于中国在未来的“货币战”中获得主动。人民币已经历两天大幅下跌,贬值的目标幅度尚不得而知,但可以预见的是,此次人民币是快速到位的贬值,而非渐进式的寻底过程。采取这种策略,可以有效挤压投机套利空间,减少汇率管理成本。更重要的是,央行以快速贬值突袭市场,可以避免引发更大的贬值预期以及资本外流。

与此次人民币贬值之“快”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货币当局之“慢”。美元的“加息预期”已经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此迟疑的加息脚步,为美联储百年以来前所未有。美联储的犹豫,反映出其对未来经济走势的不确定。但也有分析指出,美国迟迟不能宣布加息,是因为从新兴市场国家逃离的美元还不够多。在国际金融市场,长期以来都会周期性的上演“剪羊毛”大赛——外资逃离引发经济危机,在新兴市场资产价格暴跌后,西方资本又前来抄底。

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此次中国央行的“快”,能否破解美联储的“慢”?从市场层面看,人民币快速贬值,在价格接近预期后,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可能迅速回升,不排除资本重新流入。从经济基本面看,我国经济增速相对较高,当前不存在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的基础。另外,中国外汇储备充裕,财政状况良好,金融体系稳健,这些都是央行以快制慢的基础,也是我国避免“剪羊毛”遭遇的保障。

 

【启示与思考】

自8月11日以来,人民币多天连续贬值,在市场上一波引起千层浪。随后央行及时出面,行长助理张晓慧表示:“中间价基础报价机制完善后经过两天调整,人民币汇率逐渐向市场化水平回归”。这才为市场吃了颗定心丸。

为什么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一方面,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来评判货币价值,有利于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更真实准确反映人民币与国际主要货币关系。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乃是大势所趋,早晚要成为国际性货币。因此,这一步要适时、稳妥迈出去,好比骑自行车,太快了有风险,太慢了也容易摔下来。

有人把这次改革的波动形容为“货币战争”“地震”等,这不太准确。纵然有国际游资、投机资本甚至“阴谋论”种种,在资本项目可兑换尚未放开的环境下,最多有些风吹草动,影响纺织、地产等个别行业、少数企业,不会带来大规模金融动荡。

当然,对于汇率改革也要有充分的风险意识。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更是经济风险的“暴风眼”。之前股市的异常波动,人们均有切肤之痛。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同样要充分评估、未雨绸缪,决不能步卢布的后尘。应当看到,人民银行正在密切监测动态,手段和办法储备了很多,定会确保汇率合理均衡。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要在未来可能的“货币战争”中立于不败,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经济总量足够支撑大国之间的博弈,二是建立起完整可靠的法律制度体系,三是有相当数量高端金融实战人才。三者缺一不可,都是巨大考验。

虚拟经济,归根结底还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当前,实体经济筑底迹象明显,对金融改革、汇率改革有积极支撑。反过来评判金融领域改革的得失成败,也要看是不是有利于实体企业,助力它们走出困境。保持定力,对一时的波动不大惊小怪,同时汲取教训,不对盲目自由化倾心,我们才能把市场与政府两只手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在稳增长、促改革、防风险中的关键作用,我们的改革才能够行稳致远、造福全民。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826/8335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