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不能容忍救助站的“跑站者”鸠占鹊巢

2015年08月28日 15:39

 

【事件介绍】

 

“跑站男”5年跑360个救助站 耍赖被列黑名单

有这样一些人,因无事可做而四处流浪。虽说是流浪,他们却不去街头,而是在不同城市间的救助站里来回奔走,靠骗吃骗喝度日,甚至以此谋生骗取钱财。这种职业乞讨方式,被称为“跑站”。5月19日下午,婺源县民政局救助点就遇到了这样一位职业“跑站男”:不给400元钱就不走人,赖了一天最后竟直接躺在地上。

经工作人员调查,发现此人5年间竟跑了全国360余个救助站,被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列为黑名单。

有家不回有病不治 不拿400元不罢休

5月19日上午,婺源县救助管理站站长孙国勇像往常一样在县民政局三楼的临时救助点办公。9时许,一红衣男子拎着一个塑料袋走进办公室。孙国勇立即上前询问有什么需要帮助,并给男子倒上了一杯水。经询问得知,男子叫桂仁进,安徽人,42岁。他告诉孙国勇,自己患有直肠癌,要400元钱治病。

得知男子患病情况后,孙国勇立即电话联系了婺源县中医院。孙国勇在电话中得知,做直肠癌手术,需要3万余元费用,还必须要家属签字。

“我叫他签署救助协议书,同时帮他联系当地的救助站和家人,但他一直不同意签字,只是说要400元钱。”孙国勇说。随后,孙国勇在桂仁进随身携带的袋子里,看到一份之前他在其他救助站被救助时一家医院出具的诊断书,上面写着他直肠有疾病,但并不是直肠癌。

孙国勇告诉桂仁进,可以给他100元钱,让他乘车回家,婺源县城有汽车可以直达安徽黄山,车票是48元,行程一个多小时,剩下的钱可以吃午饭,或者留着路上用。并且已经帮他联系好了安徽当地的救助站,桂仁进一下车就会有工作人员前去接他。但桂仁进的表现让孙国勇很诧异。桂仁进只说“我不回家,你们一定要给我400元钱。”

5年跑360个救助站 被列黑名单

“当他的身份信息录入系统后,我吓了一跳。”孙国勇说。按照规定,每一位救助对象都要办理受助手续。将桂仁进的身份信息录入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后,电脑上了就跳出了桂仁进的相关信息,原来,他早已上了求助系统的黑名单。

根据电脑系统显示,从2011年起,桂仁进共跑遍了江西、海南、福建、贵州、四川、广东等省的360多个救助站。其中,有36次被列入全国救助管理系统黑名单。两天前,桂仁进还接受了景德镇市浮梁县民政局的400元救助。核实了桂仁进的相关情况后,孙国勇表示,列入全国救助管理系统黑名单的求助者,按规定可不予救助,但是他们还是决定给予救助。

上午10时许,桂仁进见要钱未果后,便躺在3楼的走廊内,不管工作人员如何劝说,就是不起来。临近中午,孙国勇给桂仁进买来盒饭和矿泉水。中午12时许,桂仁进坐起来吃了点饭。“下午,他一直在办公室里呆着,有时候也会出去走动下,或者上洗手间,期间并不时讨要400元钱。”孙国勇称。下午5时30分许,桂仁进看到不少工作人员在打卡下班,便再次开口要400元钱,遭到拒绝后,竟躺在办公室的地上,赖着不起来。随后,孙国勇报警。

婺源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民警接到报警后,赶至现场。民警在现场指出桂仁进的这种做法是违法的,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最终,桂仁进在民警的劝说下接受了200元钱的救助后,起身离开。

 

应对“跑站男”,社会救助需更细化

所谓“跑站”,是指社会上某些人以长期跑救助站骗取救济为生甚至发财的现象。甚至,“跑站者也有QQ群,交流哪个救助站吃得好、住得好,好要钱”。一边是很多人不愿意滞留救助站,一边是“跑站”现象暗流涌动,两相比较,更觉社会救助工作之不易。

就在前不久,记者通过深入调研,也让我们看到一些碎片化报道所不能展现的社会救助问题的另一面:社会救助就像医疗行业一样,有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更多的是一个亟待面对和化解的社会性困局。而打破这一困局,需要公众和体制双重的“理解”。

首先,公众需要适当地多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救助。就像不能通过医疗纠纷认识医院一样,我们也不能从极端事件中看待救助站。救助站确实是社会底层人员的庇护所,但社会救助站除了这些温情的一面,也有各种各样的“跑站”人员,“有些求助者,我们给他买了火车票,他马上就到火车站退票换钱。还有的求助者,到了救助站,不给钱就不走”。而这里的工作人员也必须“经常直面精神病人、危重病人、艾滋病人、被家庭遗弃的儿童等”。对于救助站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指责其过失固然容易,但要做出理性客观的判断,恐怕并不轻松。毕竟,社会救助还是一份需要情怀投入的工作,但情怀并不意味着完全出于同情心做事,照章办事才是对所有人最公平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打破社会救助困局,需要整个政府体制通过理顺关系来化解矛盾。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当前对于社会救助,公众有不满,工作人员也有无奈,背后最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管理体制有死结。社会管理既要堵住“跑站”的漏洞,让救助资源真正流向需要者那里,还要避免规章的盲区,防止出现一线工作人员看到类似流浪乞讨、精神疾病人员等被救助者,却无法有效实施救助的情况,毕竟,他们个人没有足够的能力为自己的同情心买单。

处在社会转型期,我们将会越来越多地面对一面是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另一面是解决社会问题者自身又不断出现问题的情况,打破社会救助的困局也是这样。它需要我们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一面,也需要政府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社会问题的科学化解之道,理顺自身管理体制。

“跑站男”更需要心灵救助

我国的救助资源是有限的,若是放任谢某这样的“跑站男”到处求助,就会浪费有限的资源,导致一些急需救助的人得不到救助。一个四肢健全的年轻人,却一直依靠救助为生,谢某的内心显然缺乏起码的自尊与自爱。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在众多的需求当中,尊重需求的作用格外重要。众所周知,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马斯洛认为,尊重需求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但从谢某的表现不难看出,他的“尊重需求”完全处于一种沉睡状态,他根本不在乎外界对他的看法,鄙夷也好,嘲笑也罢,全都无所谓,只要能够向救助站要到钱就行了。

最近一段时间,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纽约的街头,当理发师义务为一个流浪者理完发后,流浪者对着镜子凝视很久,然后抬头问理发师:“你知道哪儿在招工吗?我想找一份工作。”看吧,只要唤醒流浪者心中的自尊与自信,他们就会萌生出改变命运的愿望。受到触动,流浪汉的内心会改变,谢某呢?未尝不会改变。

可见,救助站不妨与一些心理救助机构合作,向谢某这样的“跑站男”提供专门的心灵救助服务,激发他们的自尊与自信,让他们最终自立起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启示与思考】

设立救助站,旨在帮助需要救助对象摆脱困境。但却有人从中钻空子,疯狂“跑站”。但归根结底,他之所以能屡屡得逞,最根本的还是我们的救助机制及方式出了问题,使得“跑站”有了可乘之机,还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帮助买车票遣送是救助站的普遍做法,本无可厚非,但客观上也为“跑站”提供了支持。眼下各地积极为救助对象买车票的做法,其实是不折不扣的“推死人过界”,免得在当地影响市容市貌及增加当地救助站负担与压力。像打排球踢足球一样,总想把“球”打到对方场地或灌入对方球门;但这只能是事与愿违,尽管飞出的“球”越踢越多,殊不知在踢出同时,也不得不频繁接“球”。不仅如此,还有不少流浪者在不断颠簸中沦为“被跑站者”。

无论如何,救济资源该物尽其用,“用在刀刃上”,而不能容忍鸠占鹊巢。以本案中的谢某为例,尽管其声称疾病缠身不能劳动,但能跑东跑西走四方,其被救助的资质难道就未曾引发质疑?所以,在实施救助时要尽到起码的筛查责任,若为“跑站”即一票否决。这样,方可从根本上去做“减法”,社会的救助压力才能真正得到缓解。

告别“跑站”,需要政府及相关机构合力而为,最关键是要冲破狭隘本位主义束缚,将资质筛查、救济信息共享做到位,也避免让“跑站”者滥竽充数,侵占了本应属于真正贫弱者的救助资源。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828/8342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