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给小学哲学课多一点空间

2015年08月28日 15:42

 

【事件介绍】

 

扬州一小学开哲学必修课引发舆论热议

近日,江苏扬州梅岭小学西区校决定,今年秋季开设哲学课,并将其作为三至六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与语文、数学同等地位。此举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质疑,哲学晦涩难懂,儿童难以接受;也有人赞同,哲学有益,启迪心智应从娃娃抓起。

三到六年级必修课程

“你觉得幸福是什么?”“讲讲你为何不快乐?”7月20日,一场以“重新发现儿童”为主题的儿童教育论坛在扬州梅岭小学西区校举办,教师韩莉梅为学生上了一堂关于“幸福”的哲学课,课堂以自由讨论为主,让学生在相互交流间加深对幸福的理解。

“这节哲学课是一次预演,下学期开始,哲学课将被正式纳入课程体系。”梅岭小学西区校副校长李吉银称,根据教学计划,今年秋季,哲学课将被纳入学校三到六年级必修课程,三、四年级一月一次,五、六年级两周一次,学生所用的教材将由该校老师以及外聘的专家共同编写。但李吉银表示,虽是必修课,学生哲学课的成绩将采用过程评价的方式,通过听课者的感受、学生自评等方式来测试效果。

谈及开设哲学课的初衷,李吉银说:“许多学校在呼吁素质教育,但仍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所学仍以死记硬背为主,缺乏对‘人’以及‘人生’的独立思考。我认为通过哲学课和小学生聊聊人生,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启蒙意义。”

创新还是“噱头”

梅岭小学西区校开设哲学课在中国尚属首例,这是教育模式的创新,还是东施效颦抢“噱头”?宿迁泗洪县洪翔中学李骥老师认为,这是创新之举:“哲学是思考的显微镜,如果国人都能自由自在、多维度地思考,那么偏激固执的想法就会日渐消失,社会也就和谐安定了。”

但反对开设哲学课的也不在少数。梅岭小学西区校学生家长吴虹芳谈起开设哲学课就连连皱眉:“孩子年纪小,辨别力弱,哲学太抽象,一旦试验失败,就等于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南京大学汉语言专业大二学生李青青也持否定态度:“小学生能理解深邃的哲学理论吗?”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王小锡认为,两个方面的认知偏差是导致矛盾的关键:首先是社会成见把哲学高度“抽象化”,认为哲学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属于受过高等教育人群的“专利”。其次是各方主观认为,哲学课就是灌输概念、死讲理论,远远超出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因此,梅岭小学西区校应针对这些矛盾,多渠道化解问题。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金林南认为,学校一定要因势利导设计哲学课程,采用符合少年儿童天性的教育方式。“能否设计出针对性强、科学合理的教材和教育方法,是这场教学探索成败的关键。”

 

小学需要哲学教育,但不必开哲学课

有责任心,敢于行动,这位校长的精神值得敬佩,但教育毕竟是百年大计,还应该再多一些思考,想想这样的行动是否符合教育规律,能否充分体现教育哲学的精神。在笔者看来,小学需要哲学教育,但不必开设哲学课程。

首先,心智开发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任务,哲学课开得再好,也难以解决问题。

按照美国学者华特·B.科勒斯涅克的观点,“学习一词并不是如人们有时候认为的那样是正规的学校教育的同义词,它倒是和生活一词具有共同的外延。”“我们很多最重要的学习是在学校以外的一些随便的,比较无计划的日常环境中进行的。”“儿童在学校里学习到什么,学习了多少,学习得好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在其他地方——特别是在他家里——学习到了什么,正在学习什么或没有学习到什么。”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心智的发展。如果抛开偶然因素,抛开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将力量倾注在课堂教学之中,希望通过学校课堂教学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助力人的成长,是极不现实的事情。任何单方面的努力都是不科学的,难以奏效。

其次,小学哲学教育不是哲学课的任务,不开设哲学课,也可以解决问题。

要开发学生的心智,学校不能单方面行动,这需要家长、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如果一意孤行,就学校教育谈学校教育,那也要注意到,哲学教育需要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教学的相互支持。这是一种系统观,也是任何教育改革或教育试验的基础条件。学校已经开设了很多基础课程,那些老牌学科,无论语文、数学,还是社会、科学课程,在具体的知识授受、能力培养等过程中,就已经包含哲学教育,无需再新开一门哲学课,引导学生思考“人”和“人生”的玄妙问题。为创新而创新,开设哲学课,形式再好看,也只是拔苗助长,既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又增加学生的负担,妨碍学生成长。

不是说小学不能再开设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要考虑是否需要,是否可行。小学没有开哲学课的必要。基础教育应该打好基础,自然包括哲学基础,但揆诸实际,小学生需要的哲学基础知识并不是玄妙的“人”和“人生”问题,而是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家庭构成,形成基本的时间感、空间感、心理秩序和逻辑秩序。这些在基本学科的学习中可以得到满足。如果学校真想加强学生的哲学基础知识,可以结合具体问题,设计具体的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游戏和实践中,进一步强化自我和自我保护意识,强化学生的时间、空间、逻辑观念,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增强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第三,小学开哲学课是唯课程论的体现,既违背哲学精神,又干扰课程改革。

当下的教育改革高度重视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强调家校合作,相关概念和命题已经深入人心,但就是很难落实。一遇到具体问题,还是局部思维,往往就教育而谈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谈教育。最后,将解决问题的希望都寄托在课程之上,渴望通过三级课程的建构来解决教育中的所有问题。

课程变成了万金油,任何教育问题的解决,都首先想到开设课程。似乎只要开设了相关课程,就能解决相关问题。这些年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未成年人的性教育问题,于是要求学校大包大揽,开设性知识课程。但是总结自家教训,借鉴荷兰等国经验,吵嚷、试验了不少年,还是没有开发出教材,无法正式开设相关课程。这不是教材的问题,也不是制度的问题,而是教育逻辑的问题。性教育有多少需要家庭教育来承担,多少需要学校教育来负责,才是问题的关键。唯课程论,是学校教育的自大,也是学校教育的无能。

今天我们讨论的哲学课程也一样。小学生需要哲学教育,学校也有责任推动哲学教育,但不能唯课程论。没有哲学课,通过历史事实特别是哲学史故事的阅读和聆听,通过时间、空间、逻辑观念的培养,照样能够进行哲学教育。一句话,通过其他学科的渗透,足以引导儿童接受哲学思想。再调动家庭和社会来推动哲学学习,才是真正的懂教育、理解儿童,才不会进退失据。

 

不妨对小学开设哲学课多些宽容

在小学开设哲学课,引来人们的质疑实属正常,这一质疑主要是人们对于哲学在理解认识上的不全面而导致对于哲学形成了一种认知偏差。虽然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哲学是一门高深莫测之形而上之学,但最深刻的哲学恰是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习以为常的、见惯不惊的最简单道理最深刻、最透彻的解答,最精妙的哲学就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明最晦涩的哲学命题。与其说哲学是一种高大上的不接地气之学,莫不如说它是一门与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都息息相关的一门生活科学。笔者认为,与那些高度抽象的哲学命题相比,哲学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恰如心理学家亨利克所言,“在任何科学研究的初始阶段,欲将科学与哲学人为割裂开是极为不利的”。因而,如果每个人从小就懂点哲学,对于我们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有利而无害的。

固然,在小学开设哲学课存在着某些不可逃避的现实问题,譬如师资素质、教材选择、教育方式等方面,但这一切都不能成为我们不为的借口和托辞。须知,任何创新事物在产生之初都会受到人们的质疑和贬低,这是由于人们对于新生事物有着一种天然畏惧心理,相比新的不可知事物人们更倾向于依附于旧事物,这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认知恐惧。但是,如果我们对于任何新生事物,总是怀着一种习惯性态度去质疑,这样只能是扼杀创新生事物的发展。毕竟为了促进娇嫩的新生事物之发展,需要一种相对宽容的社会文化环境。

对于小学开设哲学课而言,笔者认为不仅不早,而且还以为很有必要。但是,在小学开设哲学课,就必须要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才能够收到更好效果。为此,作为教育发起者即教师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虽然,现代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不教育,也就是从传统的外在灌输教育转向个体自我教育。但是,个体自我教育不是绝对自发进行的,而是需要教师在外部施加必要的帮助与引导,由此才能在教育对象身上实现充分有益的自我教育。因而,为了让小学开设哲学课不至沦为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就需要建设一支即深谙哲学道理,又懂教育原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样才能使小学开设哲学课得以在探索中不断发展进步。

【启示与思考】

在公众的既定观念中,哲学素来高深莫测,准入门槛高而乏人问津。作为过来人,相信绝大多数人与哲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基本上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门课程。之所以国内教育只在高中、大学阶段才初次开设哲学课,而在小学等基础教育阶段甚少涉猎,是因为哲学不仅要求研究涉足者具有相当的知识储备,也对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的跳跃性有着较高的要求。这是社会对“哲学”的成见,也是国人认知上的一个误区。

纵然哲学晦涩难懂,纵然哲学深不可测,但其实远没有世人想象中那么高大上,哲学也可以食烟火接地气,可宏观更可微观,不见得非得是大学校园的稀罕之物,也非高等教育人群的独享“专利”,更不是一味地灌输概念、死讲理论,未必不可以涉足基础教育领域。原因就在于哲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虽然其间涵盖了不少纯理论、强烧脑学科,譬如中国古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西方哲学等,但同样地,也囊括了相当多低思维课程,比如理想说、人生观等等。

通过“小学哲学课”跟孩子们聊聊人生,谈谈理想,再结合孩子的秉性与心智,适当开发些诸如“什么是幸福”“讲讲你为何不快乐?”等基本哲学课程,循序渐进地沟通与引导,想必对孩子脑力的开发和其他文化知识的学习都是不小的帮助,对孩子的成长也具有深远的启蒙价值。

毋庸置疑,开设“小学哲学课”,这在国内确实算得上首开先河,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哲学课有助提升文化课成绩也是有据可查。这么说倒不是斥责有关方面“东施效颦”完全照搬照抄国外做法,公众大可发扬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对“小学哲学课”予以选择性地吸收与借鉴,用以促进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创新之举引渡国内,如果在课程深度与教学方式上作出针对性调整,对准小学生“口味”,结合学生的适应度和接受能力,渐进式放开“小学哲学课”体系,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育大纲,因势利导,“小学哲学课”这场教学探索未必会水土不服。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828/8342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