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国际
中国远征军(上)——血战滇缅
2015年08月30日 18:24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5/0830/834518.shtml
洪 源:各位观众大家好!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今天,我和周永生老师跟大家一起来谈谈中国远征军的故事。中国远征军的远征是一场1940年开始酝酿的、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同心合作的重大战役。这次战役反映了中国军人的无敌和无畏,而且是中国军人自1894年以来第一次出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成立中国远征军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而且它取得的战果也是十分可观的。
周老师,从中国远征军的情况来说,我们知道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是第一次远征和第二次远征。从第一次远征的情况来看,它发生的时间和远征中所遇到的那些事情,您是非常熟悉的。
周永生:我觉得中国第一次远征军,可以说非常惨烈。打到最后的时候,实际上缅甸那个不利的形势已经没法存在下去,连自卫的能力几乎都失去了,所以被迫开始大撤退。而这一撤退又进入了环境非常恶劣、漫无人烟的大山林——野人山。野人山横向大约长达800公里,纵向200公里,可以说是密不见天的森林,在里边行走多少天几乎看不见太阳。
洪 源:不见天日。
周永生:里面有着众多的毒虫。比如说,蚂蟥、蚂蚁等等。这些毒虫对人都有强大的进攻性。远征军在同古、仁安羌等等几次大的作战失利以后,受到日军的分割包围。在这种情况之下,英国军队已经全面撤出战场,所以我们只能够采取撤退的办法。
洪 源:对,其实中国远征军是在云南成立的。成立以后,在作战的过程当中,差不多最多的人数有11万人。你刚才说的八莫,而且是包括同古这些地方,是打了胜仗,也有败仗。尤其是在同古,在失败以后,英军又“哗”的一下撤走了。远征军和英军、英属缅甸军队进行合围的机会丧失了。但是,当时的孙立人带着他的这个师就打得比较好。在这个时候,他就不管一切了,就是朝着英军的方向,不走野人山。刚才你说到的他打了胜仗,解救了7000英军的情况,震动了中国、美国和英国,当然还有英属缅甸和印度。所以,他对英军其实是有恩的。这种情况下,孙立人走到英军这个地方,英军不想让中国的军队带着枪械进入他们的领地,就把他们的枪械给缴了。就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他还是忍受了一些屈辱和悲哀。作为一个曾经救过友军的将领,他把一些枪械交给英军,取得了他们的喘息之地。但是,200师就比较悲惨,走到了野人山。你刚才说到了,走800公里,而且是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八天没有得到任何的给养,暗无天日,到处是腐烂的毒虫、老虎,地上也是蚂蚁和各种各样的毒虫。人在地上可能几分钟就被蚂蚁和各种各样的虫子吃成一副白骨。所以说,人一旦掉了队,立刻就死掉了,而且没有任何的给养,加上天气奇热,人在里面是喘不过气来的。有的人忍受不了这样的难过,加上极其艰苦的行军,就用枪把自己给了结了。所以,走过野人山是一段非常悲壮的经历。
到了最后,这10万人有将近6万人留在了缅甸,尤其是留在野人山上。所以,野人山就成为中国远征军的非常悲惨和伤心的一座山。走出了野人山的200师的官兵其实只剩下十分之二三了。机械化的200师确实是中国远征军打得最激烈、装备最好、最英勇的一支队伍。但是,他走的也是最为崎岖和艰难的道路。一些缅军也卑鄙地朝远征军的后面开枪。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环境下面,中国的远征军在初期还是做到了军事上基本没有失败,政治上是争取了各个地区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的一丝敬意。其次,从中国人的精神上来说,对于反侵略,对于团结友军,都做到了应有的贡献。
周永生:当时,中国远征军之所以出兵,其实有很多外界人还不太了解的一些背景。最重要的背景就是,日本当时不断对外侵略扩张。美国对他采取制裁性的政策。日本在1939年以后就开始向东南亚派兵。1940年的时候,就侵占了越南北部地区,然后逐渐向东南亚地区进行渗入。这个时候,美国断了对日本的废钢铁、石油和所需要的其他战略物资的供应。不仅是美国的这一行为,英国、荷兰以及遭受侵略的中国就更不用说了——整个国际联盟都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特别是美国、英国的垄断资本把拉美地区的石油都完全给买断。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要想有出路,要想彻底消灭中国,并且要战胜英美,必须向东南亚地区出兵。因为,东南亚地区这个地方都有些什么呢?日本最奇缺的两种战略物资,一个是石油,再一个就是废钢铁。日本是不产油的国家,如果没有石油,它的庞大的机械化军队没有办法在中国进攻,也没有办法实现它在整个世界的野心。所以,它必须得想办法找石油。而找石油的话,要往苏联那个方向去肯定不行。因为苏联强大的军事机器已经让它尝到了苦头。诺门罕战役,日军和苏军一交手(张鼓峰战役相对来讲还比较小,但是日军也吃了大亏),日军就伤亡5万人以上。所以,关东军吓得再也不敢向苏联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这个时候,日本看到了哪里有石油?就是爪哇岛。当时,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盛产石油,还有缅甸一的些地方。这种情况下,日本决定向东南亚发动进攻。这是日本所需要的一种战略物资:石油。另外一种战略物资就是橡胶,也是军用轮胎等等这样一些军事武器所必须配备的资源。东南亚也有。如果占领了东南亚,就可以解决这两个重要军用物资的来源。因此,日本在发动珍珠港偷袭之前,就开始向东南亚的北部派兵。在发动完珍珠港突袭的同时,对东南亚发动全面战争,占领了印支半岛。日本认识到缅甸这个地方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仅在整个东南亚来说是一个核心地位,而且最重要的是,当时美国支援中国的战略物资都是在仰光卸货,然后沿着滇缅公路运送到中国。这样,这条公路就相当于支援中国抵抗的大动脉的血管。如果不切断这条公路,日本对中国的作战就很难获得胜利。所以,日本要对缅甸发动进攻。
洪 源: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在过去所了解到的这些情况,也确实,日本对于东南亚地区的觊觎,早在明治维新之后就一直在进行,陆军大学的毕业生授予少尉军衔以后,都跑到东南亚中国去了,进行地图的绘制工作等。在我们中国,他们绘制每一棵独立树,每一口水井,每一个碾盘子,到了东南地区后,也是如此办的。而且,我们从小就知道日本的名枪——三八大盖,枪托特别好,特别结实,它用的是檀木。檀木就来自于东南亚。如果没有东南亚地区的这些珍惜树种,还有它占了这个地盘,那么它的军用物资,包括三八式的枪托,还有大正年式的机枪的枪托,都没有地方得到这种原料。滇缅公路作为中国西南方向的一个生命线,而且是作为中国最后一道补给线,美国对于中国的援助当时才刚刚开始。因为,从1941年12月7号日本侵袭珍珠港以后,美国才大举给中国进行军事方面的援助。但是,由于当时美国、英国没有真正想抵御日本侵略的态度。它们在1941年以前都是将大量的废钢铁、石油卖给日本。日本就充足地运转自己的战争机器。所以说,美国当时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1941年12月7号以后,才来援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这个时候才真正形成了中、美、英反法西斯的联盟。从英国的角度来说,东南亚地区一般是它的殖民地。1940年,希特勒攻打英伦的空中战役开始以后,他才慌忙地知道,全世界的这些殖民地对于它来说,都已经岌岌可危了。所以,它就赶紧地请求中国、美国来帮助它防守印度和缅甸等地方。但是,它又不想让中国人过度插手,它还是想当大英帝国,树起这根旗杆来,让中国人给它卖命。所以,中国和英国在1941年签订了中英的协定以后,中国远征军的长官部就在云南成立了。但是英国又不想中国人立即进入缅甸和印度,直到战局岌岌可危以后,也就是1942年它才真正着急了。中国远征军就匆忙进入了缅甸等地方。当然,我们打得还不错。但是,英国没有给我们充足的时间来适应战场环境,这也为中国远征军后来第一次战役的失败打下了伏笔。
周永生:英国人其实很自私自利。
洪源:对。
周永生:他们和中国协商要求中国出兵,但是实际上它又不愿意让中国出兵。不愿意让中国出兵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因为缅甸是它的殖民地,它害怕一旦中国出兵的话,会影响它对缅甸的殖民统治。所以,英国的态度长期非常暧昧。在这种暧昧的情况下,英国甚至和日本做交易来牺牲中国。1940年,英国和日本签订了一个关闭滇缅公路的协定,把滇缅公路关闭了很长时间。后来,由于珍珠港偷袭爆发,日本迅速攻克缅甸全境。英军在缅甸完全支持不住了。这种情况之下,它才请求中国出兵,让中国出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想让中国军队为英军垫后,为英国作挡箭牌。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既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保卫滇缅公路,因为滇缅公路是用了中国30万的人力,在完全没有机械化的条件下修筑出来的。有的史料说,中国的劳工死亡达到10万人,也有的说,修这条公路达到将近20万人。可以说,单是这条公路的修筑就已经非常悲壮了,对这条公路的保卫是更加悲壮的一个过程。
在整个缅甸都失去了保卫条件的情况下,中国一方面为了保卫滇缅公路这个大动脉,同时也为了尽盟军的义务,毅然决然地决定派出10万将士出兵缅甸。初期,在日军已经把缅甸所有的战略要地都占领的情况下,中国军队打得还是相当不错的。比方说,在日本重兵把守的同古,中国的王牌师200师——戴安澜将军所率领的机械化师很快就把驻守在这个地方的日军消灭掉了,消灭掉以后就在这个地方固守。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英军本来作为中国的侧翼,应该对中国军队进行某些掩护,但是它完全撤走了。这个时候,日军就变得长驱直入,三个师团的兵力,每个师团都派出一到两个联队对同古进行包围。戴安澜所率领的这个师只有大约12000人,就是在1万人左右,被5万日军包围,虽然是中国最强的机械化师,但是也架不住非常善于丛林作战、非常擅长在东南亚作战的日本军队的强打猛攻。但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戴安澜的200师还坚持十几天的时间,后来在22师等友军部队的救助之下突围。这一突围,整个中国军队在缅甸战场前期所取得的成果几乎都被日军占领殆尽,出现了不得不撤退的局面、被动挨打的局面。当时,也就是两个月的时间,从1942年3月出兵到1942年5月份,中国将士在缅甸的伤亡大约就有2万人。
洪 源:尤其是200师,它的伤亡早已超过70%,走过野人山的官兵十不足二三。戴安澜将军是黄埔军校的优秀毕业生,而且他掌握着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德式装备。但东南亚丛林和丘陵的这些地形,尤其是野人山的情况,是完全不适合200师这样的机械化部队进行大规模作战的,所以它的机械化也就完全没有用处了。戴安澜将军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他的胸部负伤以后,到了野人山第三天的时候,真的就不行了。他是中国军人的楷模,也是中国共产党所尊敬的真正军人。延安也对他进行了祭奠,给他搭灵堂,举行了盛大的吊唁活动。毛泽东还特地写了一首五律诗,悼念戴安澜将军。这首诗写得非常诚恳,而且非常动人。毛泽东写道:“外侮需人御, 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可见,毛泽东同志对于这样一个爱国的反侵略的将军,是赋予了非常壮烈和同情的态度的。
周永生:戴安澜将军他确实是有勇有谋,在仗打得非常险恶、非常激烈的时候,他提着冲锋枪和普通士兵一样到第一线进行作战。关于他的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在撤退的时候,他遭到了日本机枪的扫射,一下子打中腹部。但是根据一些作家对于当时戴安澜200师的官兵的采访,他们的实际回忆录说是日军的一颗迫击炮弹在他的身边爆炸,弹片直接击中了他的胸部。击中胸部以后,士兵就抬着他撤退到野人山。但是,野人山的环境艰苦,几天以后,戴安澜最后重伤不治牺牲。然后,战士们把戴安澜的尸体火化,好像是由他的特务连的连长背着他的骨灰,走过野人山,返回国内进行安葬。所以,戴将军是我们中国军人的典范。他在作战当中非常英勇,视死如归,而且能够身先士卒,带领士兵勇猛冲锋,在必要的时候,特别是在那种险象环生、全师都被包围的情况下,作为部队的首长,如果不身先士卒的话,不能够振奋大家的士气。所以,戴安澜的这种打法,虽然在当时的环境下已经决定了200师是一支悲壮的部队,但还是给日本军队以重创。
洪 源:对,其实里边还有一些小的、不为人知的环节。比如,当时缅甸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叫昂山,也就是后来的昂山将军,他自己有一定的武装,而且他和日本人的关系又非常地好,但是它又相对独立于日本人,所以他对英军和中国军队是抱着一些敌视的态度。当第5军、戴安澜将军等要经过他们的防地的时候,第一,他不允许;第二,甚至还向200师等开枪。所以,200师去野人山是在几种道路都走不通的情况下,才选的最下策的一条路,是在万般无奈之下,走上野人山这条绝路。这也是一个由历史上多种因素所造成的非常悲壮的结果。
周永生:日本军队侵略东南亚的野心由来已久。在它正式进攻东南亚之前就派了大量的奸细深入到东南亚和缅甸地区,来宣传日本的思想和政策。什么思想政策?日本奸细拉拢缅甸人,尤其是拉拢缅甸上层的一个做法就是,我们是来帮助你们赶走英国殖民侵略者的。
洪 源:“我们都是黄种人”。
周永生:对,加上“我们都是黄种人”这样的宣传。所以,当时缅甸大部分民众是相信了日本的这种欺骗性宣传,所以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以后面临的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环境。
洪 源:敌视的作战环境。
周永生:不仅仅有强大的日军的进攻,而且整个缅甸人是向着日本人的,他们都成了日本的情报探子,为日军提供情报,而不为远征军提供情报。所以,他们认为远征军是帮助英国殖民者来打他们的。从这里头,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侵略东南亚的准备何其精细。在战前,有的历史书籍叙述,日本派到缅甸的奸细至少也在10万人,你想想,10万人!
洪 源:非常庞大,各种浪人、商人、外交官等等。
周永生:对,以各种面目出现,绘制缅甸的地图,然后做缅甸中下层、上层的工作。所以说,当时远征军所遇到的是这样一个作战环境、这样一个生存环境,是极其恶劣的,但是在整个作战以及撤退的时候也体现了我们中国军人的气节、中国军人的英勇。在杜聿明率领第5军撤入野人山之前,有1500名重伤员没有办法撤离,杜聿明没有办法,含泪离开了他们,这1500名伤员为了不被日本军队所俘虏,他们相互在身上浇上汽油,然后唱着军歌,相互点燃汽油,非常悲壮。1500人的重伤员,就这样,通过自杀的方式壮烈殉国。
洪 源:在这样一个险恶的作战环境下,第一,作战的区域都是敌对的势力;第二,没有强大的后勤支援;第三,当时的远征军,后勤装备又是十分缺乏,相当于一支古代的军队携带粮食、携带弹药等这些方法。因为它没进入到一个现代化的后勤体系当中。这也造成虽然是一个机械化的部队,但是它用的是一个老的办法去打一场现代化的战争。所以,它适用的地形就不对,而且,它在撤退以后,把所有的机械化的装备全部抛弃了。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自然的、地理的、人文的条件都不适合机械化部队开展。所以,以后他们撤退到中国国内,有的撤退到兰姆伽等地方,就开始了一场新的后勤装备训练,还包括士气、人的体质等等。
周永生:可以说,第一次中国入缅甸的远征军尽管失败了,但是他们那种英勇的战斗,他们那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他们那种敢打、敢杀、敢拼的作风也给日军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日军的一些将领是怎么样来评价中国远征部队的呢?日本的一个师团长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英国人好打,放射几枪,他们就吓跑了,但是对付中国人,要进行认真准备。从这里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军队当时给日本的震撼也是不小的。当然,就第一阶段的战争来说,中国完全没有实现自己战略目标。因为蒋介石派出自己10万的机械化部队,最重要的是想要打到仰光,想要使滇缅公路重新畅通起来。
洪 源: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战略意义。
周永生:对,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意义。
洪 源:美国的战略意图是把日军在整个东南亚地区给它控制住,而英国的战略意图是让中国和美国为它防守这些地区,把日军从这些地方赶走。所以,中、美、英它们有各自的作战意图。现在看来,在远征军的第一阶段都没有达到,而远征军其实就是中、美、英这三国之间唯一的作战力量。英军的作战力量其实可以忽略不计。您刚才说到英军比较好打,其实,英军除了大腹便便地装成绅士派头的军人,他不愿意打仗,而且他还统治着这些北非的军人、阿拉伯的军人,还包括摩洛哥、印度、缅甸的军人,都是英属联邦的部队。他们打起仗来,更加的狐疑,而且也更加不堪一击。所以,英军的主体和这些附属国雇佣军等,在真正的作战面前,在凶恶的侵略者面前,确实也是不堪一击的。这也正说明,当时的“日不落帝国”在经过几百年风雨的侵蚀以后,逐渐地开始像沙漏一样向下漏,而且它的作战力量和作战意志,包括整个大英帝国的根基都在动摇。所以,我们从这个小小的东南亚地区的丛林打仗就可以看出来,英国作为一个过去的一个世界性的殖民国家,终于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动摇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使它真正从过去的世界帝国的宝座跌落下去了。我们在中印缅战区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周永生:可以这么说,英国作为老大的资本主义的帝国,在缅甸战役中虽然有一些损失,但是总的来说,我觉得英国的战略目标还是实现了。因为,在日军攻打新加坡时,马来西亚当时防守的军队主要是英军,这些英军几乎都不堪一击,十几万人的部队,被日本三四万人的部队一攻,很快就崩溃了,很快就被日本军队分割包围。最后英军只有一条道路,就是举手投降。但是在缅甸呢?英国实际上非常狡猾,当时为什么急催中国军队要入缅作战?实际上就是想让中国远征军为他垫后,作为阻止日本进攻、减少自己伤亡的挡箭牌。中国军队进入缅甸以后几乎是隔在了英军和日军中间和日军苦战。但是英国怎么样呢?英国本来它应该回过身来协助中国军队进攻日军。但是,英国军队接到了秘密命令,就是要撤退到印度。所以,从这个战略角度来说,英国基本上是实现了。但是英国比较不地道、比较狡猾的地方就是,它没有把这个战略通知中国军队。中国军队还在前线苦战,还等着英国军队在侧翼进行配合,但是英国军队已经悄悄地撤走了,造成中国军队腹背受敌、一些部队被日本包围的这样一个非常艰难的局面。
洪 源:你刚才所说的中国军队插入到英军和日军中间来抵挡日军的进攻,这个地方正好是英军被包围的仁安羌。在仁安羌战役里,第5军解救了7000多的英军,把他们解救了以后,那么就刚才你所说的,他们立刻掉头向印度这个方向就逃跑了,而不是和中国军队进行逐次抵抗,一起向中国边境或者是向印度边境进行撤退。他没有这样做,而是直接掉头就逃。从这一点上来说,在战役的策划上和战役的执行情况来看,英国军队是不合格的,而且把中国军队侧翼和正面完全暴露给了日军。而中国军队虽然失败,却是十分仗义的失败,对友军做到了仁至义尽,对日军作战非常英勇,是虽败犹荣。
周永生:当时,孙立人仅仅率领他新38师的一个团——113团,在接到英国的求救信息以后,按照上峰的命令,前去解救英国被围的那7000人的军队。只有1000人的军队去解救7000人的军队!可以看到,我们新38师这支劲旅是多么勇敢地冲锋陷阵!结果,他们打到仁安羌以后,在113团猛烈的攻击下,日本军队真的被打开一个缺口,7000人被围城的状况得到解救。当时,英国这些被长期围困的士兵都是头发非常长,胡子非常长,抓住中国战士“又抱又啃”,表示对他们的感谢。这次仁安羌大捷影响较大的一个地方,还在于被包围的还有西方500多名记者和传教士。这一下子,世界性的影响太大了。113团的团长就是孙立人手下的一个干将,他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在美国还得到了撒切尔夫人的接见。撒切尔夫人到美国访问的时候特意表示要见他,并且对他表示感谢。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军队在这次仁安羌大捷中的英勇,而且以少胜多,在世界上留下了多么深远的影响。
洪 源:对,从这一次战役来看,我们虽然没有达到相应的目的,却是中国军队自1894年甲午战争以来——当时我们是驻在朝鲜,是叶志超、袁世凯等等这些人。中国军队当时是驻在国外,之后是经过了1894年、1895年的惨败,又经过1900年的庚子赔款,中国当时的首都都被八国联军所占领。在这样一个民族危亡、民族耻辱的情况下,中国军队仅仅只隔了四十年,我们出国作战,扬眉吐气了。虽然是在英美的指挥下面,这个指挥体制还是按照别人的意志运行的,但是从自主作战以及进行英勇独立作战的情况看,还把这些所谓的、不可一世的白人给解救了。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我们中国人只要自己拿起枪来,自己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自己能够对付这些侵略者,就能够打得非常好,而且能够打到世界一流。虽然外界有不利的环境,我们依然能够达到中国人自己的作战目的和振奋民族精神。从这个情况来看,无论是在中印缅小小的战区,还是在重庆、延安、敌占区、解放区、沦陷区和正在坚持的国统区,这次出征都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而且也让这些美国人、英国人,还包括西方的同盟国家看到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勇气,以及中国人对反法西斯战争不可或缺的贡献。在中印缅战区,我们的滇缅公路已经被切断了。虽然我们经过了长期的战争,经过几个月我们败退回来,但是,美国为了之后的利益,在中印缅战区帮助中国人民。因为,只要中国人不投降,我们的东北、华北、华南等地区就不会成为日本安心睡觉的地方。因为日本想要全体弃岛上岸,跑到满洲,跑到中国的华北,把中国作为他的新国土,进行所谓的开拓。一旦他到了中国的国土上,1亿多人跑到这些地方以后,同盟国家就很难把日本彻底地打败了。只要它在岛上,我们就有打败它的希望,因为它没有依托。在这个情况下,中国人民只要不投降,只要能够打到底,甚至我们还能够打出国去,就能够使日本在中国的帝国主义美梦不能实现,也使它在整个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的梦想不能实现。美国就看到了这一点。美国以后就从印度,经过驼峰航线,经过了喜马拉雅山脉,因为它飞得比较低,最多只能飞七八千米,就在各种各样险恶的山峰上边,用“之”字形不断的航线,一直到达了重庆,源源不断地运油、运人、运物资、运钱,而且运武器,运各种各样的武器弹药物资等等,来补充中国战区。这样就使得中国人民能够迅速地、长期地坚持抗战活动。这也就使得美国看到了我们中国人民的力量,也为第二次远征军的作战埋下了一个伏笔。
周永生:洪老师,我觉得您对中国官兵这样一个英勇献身的评价,和当年的东南亚战区副司令史迪威将军的评价非常类似。史迪威将军对中国士兵的评价非常之高。他说中国的士兵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他们唯独缺的是训练,缺的是良好的武器装备。只要能够把中国士兵进行很好的训练,只要能够给它们配备上类似于美国军队这样的武器装备,中国的士兵将是世界上一流的士兵。这是史迪威当时对中国士兵的评价。当然,史迪威这个人可以说是愿意与士兵同甘共苦,愿意和士兵进行亲切交流,愿意和下级军官交流。但是他对中国远征军的将官一级的人物普遍都不满。为什么?这也和当时中国远征军的失败有关系。因为他觉得他指挥不动中国远征军的这些将领。虽然中国远征军在东南亚地区名义上要接受史迪威的指挥,但是当史迪威真的下命令的时候,像杜聿明这样的一些将领,还要请示蒋介石,要听蒋介石的命令。
洪 源:这里面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情况,就是从中国远征军的作战序列看,参谋长是史迪威将军,但是史迪威在签字的时候,是不好使的,也就是说,作战命令的签字基本上是没用的。但是,史迪威他确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头衔,就是援华物资分配委员会的主任,他对于所有金钱和物资到中国的分配是有绝对决定权的,所以他在后勤方面的签字确实非常有用。当时的蒋介石对于史迪威的指挥权是抱着尊重但实际没用的态度,但是对于史迪威在援华物资分配方面确实十分迎合。
周永生:总的来说,蒋介石对史迪威,我觉得还是希望能够和史迪威顺利合作,努力和史迪威沟通,基本上是采取这么一个态度。史迪威后期觉得蒋介石政府比较腐败,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他就采取压制中国军队、压制中国高级将领的态度。所以说,第一次失败也和领导人之间不能够协调统一有很大的关系。当时,东南亚盟军总司令是英国的蒙巴顿将军。他就是完全出于对于大英帝国保守利益的角度考虑,在安排英军撤退的时候,不通知美国军队,更不通知中国军队。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时的中国和美国的合作相对来说还是可以的。但是,中国和英国合作得很不好。由于英国擅自撤退,不给中国军队任何消息,使中国军队蒙受了非常重大的损失。但是,中国军队并没有记恨英国军队,特别是英国主力在撤退的时候,包括刚才说的取得仁安羌大捷的新38师113团,始终在英国主力部队后面给英军断后。英军最后逃得很快,对113团根本就不管。113团又经过几次渡江,几次和日军较量,艰苦作战,最后才抵达印度。从这个角度来说,英军当时做得很不好。抵达印度以后,印度方面的英军东方警备司令,看到衣衫褴褛的中国远征军和日本作战打成这个样子,他们害怕什么?害怕中国士兵抢劫!因为欧洲的军队一到失败的时候,军纪都非常腐败。所以他想当然地以为中国新38师也会出现这样军纪败坏的现象。结果采取了一个什么政策?派了一大队宪兵坐着汽车,架着机关枪,要求新38师撤到印缅边境地区。大家可想而知,新38师是怎么过来的?是在和日军血战,在死人堆里边爬出来的,他们怎么会怕亚历山大所派来的这样一支宪兵部队呢?双方相互对峙,剑拔弩张。一方面是英国的宪兵部队,开着汽车,架着机关枪对着新38师。另一方面,新38师的炮队,新38师的士兵在那块列队肃穆,端着枪,只等上级命令。在这种情况之下,英军更高级的将领,当时是英军一个主力方面的军长司令,他卧病在医院,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马上坐车赶到前线。因为他知道,孙立人解救了英国军队,而且是在军队人数非常少的英勇作战的情况下。所以,最后他命令英国宪兵全部撤退,这样危机才得以化解。英国的宪兵部队当时实际上也很尴尬。他一看中国的军队虽然衣衫褴褛,但是军容非常整齐,战士都特别刚烈,愤怒不屈,眼睛里冒着愤怒的火焰。他们虽然有备而来,都架着机枪,但是实际上他们并不敢打。一旦真打的话,他们占不到任何便宜,因为中国新38师属于钢铁之师,从日本的重兵包围之下,都能够重重突围,把日军打得心惊胆战,还怕英军的一大队宪兵吗?
洪 源:宪兵他们是不能打仗的,而且新38师是胜利之师,是救命恩人,如果英国的宪兵想要火并的话,谁火并掉谁,其实这个事情还不好说。这正说明了当时英帝国主义在全球所奉行的殖民主义政策越来越不得人心,甚至包括英军都对他们这个政策感到非常的恼火。所以一经过他们海关、边境、大英帝国的法律——这种繁缛的条文,甚至对友军和救命恩人还是这样的态度,连他们自己的军官都看不过去了,实力也抵不上的,这在他们的心理上也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但这就是事实。大英帝国,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实力上,还是从法律条文上,都已经严重落后于日新月异的时代了,也不能够适应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是反殖民主义的、是民族独立的、是反侵略的战争。纵观英国在二战里面的表现,确实是越来越不堪。所以,二战以后,从世界顶端的宝座一路滑下来,这确实不是偶然的。
周永生:孙立人的军队,还有第22师撤到印度以后,他们开始整军训练。刚开始整军训练的时候,部队稍事休整,孙立人就派出一个加强连去寻找杜聿明的部队,想解救这支部队。结果,这个加强连走了好长时间,终于在野人山的一个地方找到了杜聿明。当时一看,杜聿明的状况非常惨。一个集团军司令,面部浮肿,毫无力气,脸色惨白,得了很多疾病。大家想一想,中国当时最现代化的集团军的军长,通过野人山都是这样的惨状,其他官兵可想而知!再看看杜聿明的卫队,原来的卫队一二百人,走出野人山以后只剩十几个人。这十几个人,每一个人都晃晃悠悠,随时都有倒下的可能。通过野人山的这些部队,进入的时候大约有6万人,出来的时候,每一个师最后也就剩两三千人。耗损率多大呢?75%!所以说,这是一次太悲壮的行军、太悲壮的撤退了。历史不能够假设,但是为了研究,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假如说当时蒋介石和史迪威没有矛盾,蒋介石不下命令给杜聿明,不让杜聿明率军队通过野人山,而是往印度撤退的话,可能结局不至于这么惨。
洪 源:这个矛盾是多方面造成的。还包括昂山在那边阻拦,还包括英国他不打开边境,逼着第5军走上野人山的不归路。所以,他们走回祖国的时候,人人抱头痛哭,而且衣衫褴褛,面无人色,所有的轻重武器都已经丢失殆尽。他们就像难民一样,而且可能连难民都不如,只剩下半条命,走出了吃人的野人山。而且,在野人山里面,他们所有的部队在前八天、九天都没有得到任何的给养。到了第九天左右,美军的飞机在上空发现了他们,在第九天、第十天投下了一部分作战物资,尤其是饮用水、粮食等必备的东西,使得这一部分人,能够有更多的力气走出野人山。否则,折损率还要远大于75%。这是一个非常悲惨的过程。野人山也是自然地理上的一个绝脉,它的长度你刚才说到了,是位于北纬26度左右,在中国和缅甸交界处,属于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形崎岖。印度洋的水汽向北方不断延伸,所以野人山的降雨非常多,有1000毫米左右,而且气候也是十分炎热,平均气温在30度以上。因此,气候既炎热又潮湿,而且是原始森林阔叶林,藤蔓遍地,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危险植物,甚至包括一些地上有毒的水,地上也长有很多貌似可以食用的有毒的东西,当然吃了之后就立刻中毒而死。所以,很多伤兵吃了这些有毒的东西、误饮了地上的水,立刻拉肚子或者中毒就死了,这样的折损率是非常可怕的。
在野人山还没有人烟。据说,在野人山的腹地只有一个小小的十几户野人的村子,相当于当地的土著。所以,找不到当地的向导,也找不到当地的补充,甚至连辨认各种各样的植物的人都找不到。就是一支大部队夜半临深池,而且没有后勤、没有粮草、没有资源,甚至没有一个很好的指示方向,大家只是朝北走,只有这一个坚定的信念。
周永生:当时,远征军穿过野人山还有一个非常苦的地方,就是当时正好是缅甸的雨季。而这个雨季在野人山这个巨大的森林里边,说发洪水就发洪水。尤其是那个毒虫,对远征军的威胁特别大。远征军在那种潮湿的阔叶林里边行进,没有道路,因为林子特别密,除了大树之外,还有小藤蔓,完全把道路给堵住了,同时又非常高,树冠完全遮住了阳光,十几天见不着阳光是很正常的事情。远征军要前进,怎么办呢?前边必须得安排人员来砍断这些藤蔓,开辟出一条道路,这是非常艰苦的。
洪 源:三月在热带地区的阔叶林里,一般来说,要持续行军的话,一个小时走一公里已经是比较快的速度了。
周永生:对,而且是在恶劣的条件下,蚂蟥不断地吸附到人身上,打都来不急。蚂蟥附到人的身上之后就开始吸血,等你感到疼的时候,它已经吸饱了。而这个蚂蟥,不是我们在一般的河河沟沟或者什么地方偶尔会遇到的一两个,而是每个人身上几乎都粘着无数个这样的东西。所以,一个战士一会儿就不行了,之后蚂蚁上来,很快把人的肉就吃光了。因此,在这里行军,一旦这个人被毒虫所叮咬,很快就成为一堆白骨。这是非常可怕的。另外,不成为白骨的人,还要遭到毒蚊的侵袭。毒蚊一咬,这个人也很快就完了,类似于急性疟疾发作。在那种情况下,还没有任何给养。所以,野人山,对中国、对中国远征军来说,都是一个伤心之地。
洪 源:对。对中国远征军来说,野人山是他们最后一个通向祖国的障碍,越过这个野人山,他们就获得了新生。在中国的边境地区,成立了很多新兵训练营,对他们进行了无微不至的治疗,让他们康复,准备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出征。所以,中国远征军的第一次出征,是虽败犹荣。他们部分达到了战役的目的,他们英勇奋战的精神,最后赢得了英国、美国和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敬意,他们是真正能够和日军进行面对面作战的部队,对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融合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也彰显了中国军人的精神。他们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英勇奋战精神,后人将永远铭记。(完)
责任编辑:余永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830/8345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