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自带板凳的宽容与尊重
2015年08月31日 15:42
【事件介绍】
6旬老人乘公交自带小板凳:体谅年轻人上班累
为了不和劳累一天的年轻人抢座位,今年60岁的唐天明选择随身携带折叠小板凳乘坐轨交。蒋慧琳说,老人目测约60岁左右,穿着很朴素,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一人安静地坐着。老人则很随和地说:“没什么,我带着板凳,自己有位子坐,年轻人上班辛苦,多个座位给他们坐也好。
“平时上班高峰期坐轨交,遇到老年人该不该让座?” 这一直以来都是网友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为了不和劳累一天的年轻人抢座位,今年60岁的唐天明选择随身携带折叠小板凳乘坐轨交。身为上班族的唐天明说:“年轻人平时工作累,我理解。大家应该相互体谅。”
家住大溪沟的蒋慧琳上个月中旬因岗位调动,每天都要乘坐3号线去汽博。自那时起,她在早高峰时段经常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家,上车后自动走到车厢角落,打开随身携带的折叠塑料小板凳坐下,背靠车身、双腿尽可能收拢,神情自然。一个多月来,小蒋每次在车上看见“板凳老人”时,周围的乘客似乎都无动于衷,没人上前询问也没人流露出关心,大伙都沉浸在手机或报纸中。
蒋慧琳说,老人目测约60岁左右,穿着很朴素,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一人安静地坐着。本月初的一个早上,蒋慧琳又遇到了他,不过这次他身边有一位朋友同行,两人正在聊天。“你天天都带着板凳坐轻轨,多不方便啊。”老人的朋友问道。老人则很随和地说:“没什么,我带着板凳,自己有位子坐,年轻人上班辛苦,多个座位给他们坐也好。”
“这一幕很感人,所以我才偷偷拍了照。”蒋慧琳希望,人们能从老人的行为中感受到善良和理解的力量。
体谅年轻人不觉得难为情
8月25日,记者辗转联系上了“板凳老人”唐天明。唐先生今年60岁,四川人,因儿子在重庆成家,他去年10月才来渝定居,现跟儿子一同住在渝中区。来重庆后,唐先生来到一家保洁公司上班,由于公司每天要求早上准时签到打卡。于是每天早上6点40分,唐先生就要从小区出发,先乘公车到达两路口站,再换乘3号线到金童路站上班。
“车上有很多低头族,但也有人会让座。有一次我感冒了不太舒服,就有个年轻人让座。”唐先生说,他看得出让座青年也很疲惫,自己于心不忍,但确实身体抱恙只好坐下。那之后,唐先生决定学习同事们乘公交车自备板凳的做法,叫儿子也给他买了一张长宽高30多厘米的折叠塑料凳,每天装在手提袋里进出站。唐先生说,独自坐在角落,没人搭理没人让座,他并不觉得难为情,“年轻人上班累,我自己有板凳,不能让他们为了我再站着。”
多数网友支持老人
25日记者对359名轨道族进行了调查,其中327名网友支持老大爷的做法,认为此事无关道德,占到了总人数的91.1%。另外有32名网友表示感觉心酸,觉得老人家年纪大了,年轻人应该更多的为老人减轻出行负担。
网友“夸克”说:“支持大爷!如果人人都能像这样尽量少给别人添麻烦,这个世界会美好很多!”
“大脸怪”则称:“现在的年轻人上班也累,老年人还在上班时间来挤。”
对此,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评论家张育仁认为,老人家虽然说得很客气,但也实属万般无奈之举,让座的人少,他无法改变这种状况就只能改变自己。针对“老年人不该在高峰时间坐轻轨”这一说法,张育仁认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应该传承发扬,而不是先去追究老人乘坐轨交的动机。
老人自带板凳乘车丰富了让座话题
老人自带板凳乘车丰富了让座话题。很长时间以来,有关乘车让座尤其是该不该给老人让座的新闻见诸报端,成了人们经常讨论的话题。为此,齐鲁台还专门为这个话题做了一期节目,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在那期节目里,就有人提出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提出老年人不上班,外出尽量不要赶在上下班高峰,避免和上班族乘车争座位。
也许就是受这种思想的引导,社会上的一些人也就更多的认为老人不该和上班族争座位。
而长春的大娘和西安的大爷自带板凳乘车,彰显了大多数老人的宽容和尊重,给让座这个话题增加了更多的正能量。这两位老人,更多的是站到了别人的角度,体谅的是年轻人工作压力重的不易,弘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与友善,是一种真正的以心换心和换位思考。
但我们并不提倡所有的老人今后乘车都自带板凳,如果这样,公交车和地铁上,就会是老人坐在自带的板凳上、年轻人坐在座位上的画面。真要是看到这样的场面,到了这样的地步,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何谈传承和延续,又能够靠哪些人来传承和延续?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经常乘车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我们的周围讲文明、懂礼貌的人也很多,而其中不乏年轻人。因为,在车上,大家常能看到年轻人纷纷主动和自觉让座的感人场面。只有大家都做到了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和相互宽容,这个社会才可能和谐,实现“中国梦”才有希望。
老人自带板凳乘公交可点赞不提倡
老人的举动很感人,赢得年轻人一片点赞声,认为这是老人换位思考,能理解年轻人平时工作很累很辛苦。假如我们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此时是我们的父母自带板凳乘公交,你还能这样看待?给老人让座如今成了稀缺品,以致有老人用发红包奖励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的苦涩新闻。
如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谁个不辛苦?即使是老人在家安享晚年,也承担着买菜做饭,带孙子等家务劳动,他们难道不辛苦吗?老人自带板凳乘公交实不仅是负担,而且乘车也有安全风险,属一种无奈。因为他们争抢不过年轻人,因为让座问题老人和年轻人发生过不少战争,所以只好自带小板凳乘公交。
如今一些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的却有荒唐理由:“社会不会因为你老了,就要特殊照顾你。如果你有足够的功劳,自然可以开私车, 若你没有功劳,我凭什么尊重你?让不让是我的权力和自由,你没有权力叫我给你让座”云云。过去朴素而纯洁的让座美德,如今变得充满斗争味道。
老人自带板凳乘公交可点赞不宜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公交车上给老年人让座,本来应该成为一个民族的时代风尚。年轻人在公共场所多尊重照顾老年人,我们将来才会有一个可以期许的未来。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这是基本常识。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也体现出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年轻人不能无视这种美德,但是老人们也不要为老不尊,倚老卖老,要道谢回赠,尤其要学会尊重别人,彼此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年轻人主动“尊老”,年长者亦要悉心“爱幼”,彼此良性互动,才能共建和谐。
【启示与思考】
当我们在为这则新闻感到暖心或者心酸时,倒不如多些善意的换位思考。老人远离网络,缺乏新媒体语境下的话语权,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无法通过网络呈现出来,那些过多追究老人乘公交目的的观点是否妥当?自带板凳乘车的唐天明老人只是一个缩影,还有多少在城市天空下与子女共同打拼的老人在路上?
让座是一种美德,也是一道个人的选题,无关道德和法律,唯有相互理解、相互礼让,爱吾老及人之老,我们也曾年轻,我们也会老去,让不让座不应该成为横亘在老人与年青人之间的天堑,而应该是体现社会美德、传递社会正能量的良好载体。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831/8347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