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央行降息降准是支持实体经济一味良药

2015年09月01日 09:49

 

 【事件介绍】

 

央行降息降准又来了 稳股市稳增长或影响全球

全球股市遭遇大熊市之际,央妈终于出手了。25日傍晚,央行降息降准的靴子终于落地,这是自2014年11月以来第五次降息,第三次普降准备金率。央行方面表示,此次“双降”旨在增强资本的流动性,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伴随美联储9月加息预期高涨,资本进一步外流可能对市场造成冲击的风险加剧,央行选择此时降准降息,可谓先下手为强。其实早在本月中上旬,央行引导人民币贬值,纠正过偏汇率,就加大了外界对央行再度降息降准的预期。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认为,这次降准降息,有利于维持货币市场的宽松环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而发挥稳定经济甚至稳定全球股市的作用。

9个月内五次降息稳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8月26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75%,其他各档次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同时,自9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能力,额外降低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额外下调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准备金率3个百分点,鼓励其发挥好扩大消费的作用。

据记者梳理,2014年11月以来,央行先后多次下调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货币政策“宝剑”频繁出鞘,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持续下降。最近一次操作则在两个月前,央行宣布6月28日起降息0.25个百分点,同时宣布,针对金融机构的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仍存在下行压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和防风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全球金融市场近期也出现较大波动,需要更加灵活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降低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主要目的是继续发挥好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7月份,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97%,自2011年以来首次回落至6%以下的水平,社会融资成本高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业内预计,央行此次将释放7000亿元左右的流动性,可有效抵消外汇流出对基础货币的拖累,同时提振市场和企业信心。

利率市场化迈出重要一步

最近几个月,上班族李世杰有点郁闷,除了银行卡里留几千元零花钱外,他把每月工资和其他收入都转入余额宝,前两年每天几乎有接近7%的收益,让他每天晚上查账的时候心里乐开了花,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这些“宝宝类”的理财产品收益直线下滑,“现在已经跌到只有3%多一点,心里落差极大,可就是这样也比放银行合适啊!”像李世杰这样的用户不在少数,银行与互联网投资理财产品的吸储争夺战也愈演愈烈。

25日,央行决定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活期存款以及一年期以下定期存款的利率则浮动上限不变。“结合降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放开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央行方面解释,此次继续保留一年期以内定期存款及活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不变,体现了按照“先长期、后短期”的基本顺序渐进式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改革思路,也与国际上的通行做法相一致,有利于培育和锻炼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

此前,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是基准利率的1.5倍。在一年期定存利率浮动上限放开后,银行将面临更大的存款流失压力,部分商业银行或被迫以更高的利息吸纳存款。与此同时,降准带来的流动性增加,以及货币总量增加,将降低社会整体融资成本。因此从长期来看,P2P、“宝宝类”等理财收益将走低。

百万房贷20年能省3.3万元

从25日晚上开始,降息的消息就在很多刚需买房人的QQ群和微信群里传播。这次降息后房贷到底能省多少?自己是不是该出手买房了?摸准消费者心态的地产中介们,已经连夜加班开始给客户打电话询问换房的意愿。

降息对购房人的减负效应非常直接。以贷款100万元,20年为例,本次降息后贷款利率从5.4%降至5.15%,测算下来,此前每个月月供为6822.52元,而降息后月供为6682.7元,相差139.82元。降息前20年本息合计是163.7万元,而降息后为160.4万元,因此购房人能节省3.3万元。

“这次降息降准虽然并非针对楼市,但在目前市场情况下,一二线城市的购房者将受到最直接的影响。”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目前的“降息通道已经全面打开”。由于本轮降息已达5次之多,购房人100万元的20年房贷,所支付的本息比去年11月之前共计减少高达19.3万元。不过,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双降”的利好效果和一二线城市完全不同。据分析,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公共资源、产业布局和人口聚集等诸多因素的差异,未来政策刺激效果会愈发集中体现在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受益程度可能会越来越弱。

 

降准降息与柴米油盐酱醋茶

但是很显然,此次央行降准降息,意义可远远不止是减轻购房者还贷压力那么简单。即便不是经济学界的人士也能感受到,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仍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比如今年很多建筑、装修行业的人都反映,工作比以前难找了,生意比以前难做了,这其实就是经济下行压力最直观的外在表现。而这样的经济现状,也给中央政府提出的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和压力。所以此次央行降准降息,势必带有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企业融资成本较高,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存在,进一步阻碍了实体经济的良性和健康发展。而降准降息之后,将直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这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推动力,也体现了中央政府千万百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良苦用心。只有当实体经济发展了,则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等等目的才有望得到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央行降准降息有金融杠杆的作用,别看只有区区0.5个百分点的下降,则可能引发金融市场一系列的反应,正如有人预估的那样,这次降准降息,将直接带动7100亿元的流动性,意义重大。

此次降准降息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所在,那就是结合降息放开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经过前期的一系列金融改革,目前,除存款外的利率管制已全面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已扩大至基准利率的1.5倍,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存单正式发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不断健全,央行利率调控能力逐步增强,存款保险制度顺利推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更趋成熟。

在此背景下,放开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随着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空间的进一步拓宽,既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加快经营模式转型,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也有利于促使资金价格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经济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因此,最终受益的不仅仅是金融机构,还有企业和普通的老百姓。

现在央行需要密切关注与注意的,就是放开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后,如何继续完善相关配套措施,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科学合理定价,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利率改革的目的,发挥利率改革的作用。而要实现这一点,显然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比如进一步健全央行的利率调控体系,增强调控能力;比如发挥金融行业的自律管理作用等等。

不管怎么说,新一轮的降准降息和金融改革,意义深远,作用值得期待。尤其是对于中小微企业以及农村实体经济来说,更应该紧紧抓住这样的机会,推动自身的发展。

降准降息作用力不应偏离实体经济

此次央行双降成了世界各国关注焦点,可以说央行货币政策不仅是中国经济“晴雨表”,也成了世界经济“风向标”。这次央行双降一公布,即引发美股期指、欧股等大涨,有效缓解了前几天全球股市恐慌情绪。不可否认,给世界资本市场和中国资本市场以信心,也是央行双降货币政策期待的效果。但这次双降最大的、最根本目的还在于通过降息达到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目的,解决企业融资贵问题;通过降准释放流动性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问题。同时,放开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意在推进利率市场化再迈出坚实一步,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此外,也有对冲外汇占款下降导致市场流动性收紧原因。所以,从综合分析可看出,央行选择此时点双降,尽管给处于经济下行压力的中国经济和波动的资本市场下了一场“及时雨”,但属于迫于内忧外困等客观经济形势压力而做出的无奈选择。

然而,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至今央行已连续五次降息四次降准,且每次降准降息都有足够政策理由,譬如改善实体经济融资面,提高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信贷能力、确保经济企稳回升等等。当然央行降准降息出发点和终极目的,都不用置疑,也是正确的。但每次降准降息作用力是否对准了实体经济?这个问题可能很难有人说得明白,央行可能是笔糊涂账,监管当局也是个“无头案”,这个问题是最应该弄清楚才行的。

按道理,央行已通过几轮降准降息,银行流动性应足够充裕,且事实表明社会融资成本也明显下降。如8月中下旬以来,上海货币市场隔夜利率一直维持在2%以下,7月末银行体系超额备付金水平仍保持3万多亿元水平;且2015年7月份,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97%,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个百分点左右,创2011年以来最低水平。从去年11月至此次双降,用频繁“双降”来比喻央行宽松货币政策毫不为过。据统计,前三次降准分别释放了6000亿元、12400亿元和4700亿元,加上这次降准约释放7000亿元,不到一年时间里,央行释放流动性达30100亿元之多,完全可用“天量”来形容。且央行从8月以来,累计开展逆回购操作投放流动性5650亿元,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操作投放流动性600亿元,8月19日开展6个月期MLF操作1100亿元,共向市场释放流动性7350亿元;截止7月末,M2余额达135.32万亿元,这说明市场流动性十分充足,而且整个融资成本已在下降。这系列数据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目前股市暴跌并不是因缺乏流动性引起,而是民众对资本市场信心不足。二是目前实体经济不应该存在融资贵、融资难问题。

即便如此,能否表明实体经济融资难和融资贵现状就改观了?据央行7月末货币信贷数据,今年前7个月,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8.04万亿元,同比多增2.15万亿元,其贷款分布大致为实体经济增加了3.64万亿元、个人住房贷款1.40万亿元、地方债已发行1.41万亿元(截止8月24日,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度为1.77万亿);而据相关媒体透露,同期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偏股型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金产品等伞型信托渠道间接入市和绕道券商、信托等机构以融资形式流入股市资金不少于4万亿元。同时,截止7月末,商业银行支农再贷款余额21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2亿元;支小再贷款余额6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54亿元;再贴现余额12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8亿元,这些数据远低于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总量,表明定向降准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这些数据足以说明,降准释放天量资金注入实体经济数量有限,大部分被股市、楼市及政府发行债券“吞噬”掉,实体经济并没有因为降准而改变目前融资难困局。

那么,降准释放的资金为何难以流向实体经济?一方面,实体经济受国际国内经济疲软影响导致整体不景气,银行不愿放贷和不敢放贷,造成资金在银行体系内滞留或通过各种暗道流向其他非标信贷资产领域。另一方面,前期股市暴涨,银行大量信贷资金通过伞型信托及向房企注入等方式流向了股市和楼市。当前一线城市楼市价格上涨,双降其实充当了幕后推手。显然,前几次双降实际上真正利好了股市和楼市。另外,双降在很大程度上利好政府融资,降低了政府融资成本,也缓解了政府债务偿还压力,为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提供了有利金融环境。

降准资金流向股市、楼市和政府融资腰包不一定是坏事,但如果过度流入,降准降息政策作用力就会偏离实体经济,带来系列“后遗症”:一是靠降准释放资金来支持中国股市,只能是股市日益成为政策市,不利于挤出股市泡沫,把更多民众引向股市投机深渊,会进一步掩盖股市带来巨大经济隐患,更会把中国政府拖入资本市场泥潭。二是靠降准降息来支撑地方政府债务,虽可化解地方政府暂时融资和偿债危机,但更会加剧地方政府融资和建设冲动,不利于地方政府形成节约资金和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理念,加剧社会资金资源低效配置,形成资金浪费。三是楼市回暖,在加剧城市房价分化同时,更会推动一线城市房价上涨,加剧普通民众购房和租房压力,提高生活成本,剥夺民众幸福感,尤其让中国经济患染严重房地产依赖症,不利产业经济结构有效调整。四是最终无利实体经济,无法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形成,使中国经济持续陷入低迷不振状态,对改善民生、确保社会稳定都带来很多麻烦。

再次双降应着重把好资金流向,不要重走前几轮降准降息老路;否则天量资金和低成本资金就会偏离降准降息正轨,无法作用于实体经济。因此,央行仅频繁使用降准降息货币政策调控手段还远远不够的,在降准降息同时,配之以停止再贷款、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调控工具及对银行机构高管谈话问责、经济处罚等非货币政策性措施,促进商业银行规范约束资金投向行为。同时,央行及相关监管部门加强降准资金流向及降息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督促商业银行将降准降息优惠政策全面落实,不打折扣,让实体经济真正走出融资难、融资贵困局。此外,各级政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快推进融资担保改革,大力发展政府出资的融资担保公司,切实为中小微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担保,打通商业银行与中小微实体经济融资对接渠道,让实体经济彻底告别融资难、融资贵困局。唯有如此,才能确保降准降息货币政策作用力始终不偏离实体经济方向,中国经济才能真正跳出“降准降息—经济泡沫—再降准降息—再经济泡沫”恶性循环怪圈。

 

【启示与思考】

此次重大举措是央行今年的第四次降息和第四次降准。从今年以来央行推出的一些举措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对一些经济杠杆的运用愈加成熟,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尤其是在掌控市场经济发展方面显得更加自信。

诚然,央行此次降息降准绝不是简单的重磅救市措施,而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仍存在下行压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和防风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需要更加灵活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健康平衡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可以说,降息降准是适时之举,是在改革过程中的调整,值得期待。

对央行降息降准这一举措应理性看待,切忌片面,更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进行胡乱联系。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存在诸多矛盾,经济复苏一波三折,地缘政治冲突不断、恐怖主义、全球治理金融改革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国际经济金融市场面临不小挑战,中国人民币国际化并未完成,中国股市与世界金融资本市场关联度不大,并无传染性,宣扬世界经济金融市场不好,由中国造成纯属无稽之谈。相反,中国经济7%增长,虽非一枝独秀,但也名列前茅,中国经济发展存在诸多亮点:“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等,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发展中,中国会立足于此,做好自己的事,既利当前,又惠长远。

我国正积极推进的“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其实是在摆一盘大的棋局,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与调整,更需要耐心和信心。降息降准的实质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让市场经济的活力充分涌现,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同时,降息降准政策的推出,保持了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能力。

央行降息降准充分体现了国家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方面的良苦用心,有力解决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实际问题,为企业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做大做强提供了最好的助力,值得期待。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901/8348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