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辉煌“十二五”展望“十三五” 历次五年规划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第三个五年计划的三个文件的通知

2015年09月01日 10:42

 

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国务院财经、文教各部委党组:

现将“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初步设想”、“第三个五年农业发展计划的初步设想”和“第三个五年农业发展计划中几个问题的说明”发给你们。这只是初步设想,请你们准备意见,在最近即将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讨论。〔1〕

中央

一九六四年五月二日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的初步设想(汇报提纲)

(一九六四年四月三十日)

最近我们研究了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轮廓,提出一些设想,都是很初步的,现在向中央作一次汇报。

汇报的内容分三个部分:(一)一九六五年国民经济情况的估计;(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指标的初步设想;(三)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财政收支和基本建设。最后附带讲一下下一步工作。

(一)一九六五年国民经济情况的估计

今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情况很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高潮正在出现,并将继续发展,一九六四年的国民经济计划有可能超额完成。农业生产,如果没有特大的灾害,估计全年粮食产量可达三千六百亿斤左右,棉花产量可达二千八百万担左右;工业总产值大约可以增长百分之十左右(计划增长百分之八左右)。一九六五年将完成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取得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

对一九六五年国民经济计划实现以后,各个方面的主要情况估算如下。

一、农业

1957年  1958年  1965年  1965年  为1957  为1958

年  %  年  %

农业总产值(亿元)  537  550  555左右〔2〕

粮食(亿斤)  3,901〔3〕 4,000  3,800左右  97  95

棉花(万担)  3,280  3,938  3,200左右  98  81

三种油料(万担)  7,542  8,459  6,650左右  88  79

大牲畜(万头)  8,382  7,770  7,800左右  93  100

猪(万头)  14,590  13,829  15,000左右  103  108

一九六五年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将比第一个五年和第二个五年好得多。

 

1965年

1957年  1958年  1965年  为1957  为1958年

年的倍数  的倍数

农村劳动力(万人)  20.510  21.750  23.587  1.2  1.1

有效灌溉面积(亿亩)  4.1  5.2  1.3

拖拉机拥有量(万标准台)  2.5  4.5  13.5  5.4  3.0

排灌机械拥有量(万马力)  56  164  760  13.6  4.6

农村用电(亿度)  1.1  1.8  32  29.1  17.8

化肥(万吨)  200  299  664  3.3  2.2

其中:氮肥(万吨)  171  259  485  2.8  1.9

其中:国内生产(万吨)  73.4  95.6  510  6.9  5.3

农药(万吨)  8.9  10.9  12  1.3  1.1

但是,也还有一些条件将不如一九五八年,例如:耕地可能减少几千万亩;水土流失的面积,黄淮平原的易涝地和盐碱地的面积都有所扩大;大牲畜体质还差,有些地区畜力不足。此外,水利配套的工程量还很大。

 

二、工业

1965年

1957年  1958年  1965年  为1957  为1958

年%  年%

工业总产值(亿元)  704  1,090  1,100左右  156  101

钢(万吨)  535  800〔4〕1,000左右  187  125

煤炭(亿吨)  1.3  2.7  2.25左右  173  83

发电量(亿度)  193  275.3  620左右  321  225

原油(万吨)  146  226.4  1,000左右  685  442

木材(万立方米)  2,787  3,579  2,850左右  102  80

化肥(万吨)  73.4  95.6  510左右  695  533

其中:氮肥(万吨)  61.3  71.8  335左右  546  466

拖拉机(万标准台)  ―  0.11  2.3左右  ―  2,090

棉纱(万件)  465  695  580左右  125  83

棉布(亿米)  50.5  64.6  52左右  103  80

纸及纸板(万吨)  91.3  121.8  145左右  159  119

到一九六五年底,矿山的掘进、剥离同矿石开采之间的关系,可以基本上达到正常;工矿设备的失修问题可以基本解决;填平补齐工作可以初步收效;各个工业部门的生产能力,都将比一九五八年有很大提高;大多数产品的质量都将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特别是产品的品种有一个跃进。制造汽车、拖拉机、氮肥设备和常规武器等所需钢材品种的自给程度,将由一九六○年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五左右;石油工业不仅在数量上增加了若干倍,而且在品种上有更多的增加;民用机械产品可以达到一万一千多种,比一九六二年增加三千多种。国防工业在常规武器的生产方面,产品质量有很大提高,品种和数量都有较大增加;在突破尖端方面有显著的进展。但是,采掘、采伐工业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机械工业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有些老企业的设备已经陈旧,效率很低,需要更新;工业技术水平还不高,金属材料和机器设备中还有不少品种不能生产,既需要加强科学实验和产品设计工作,又需要进口一些新的工业技术;已经查明的矿产资源,很多矿种还不能适应建设的需要。  

三、运输

一九六五年铁路货运量有可能达到四亿四千万吨(一九六四年计划为三亿九千万吨),运输能力同当年的工农业生产可以基本适应。到一九六五年底,铁道部门封存的机车、车辆可以全部修复,主要干线上的“轻、老、杂”钢轨,大部分可以更换。但是,前几年遗留下来的整修公路、加固桥梁和疏浚航道等任务,有很大一部分还不能完成。

四、教育

一九六五年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数将调整到六十四万七千人(一九六四年计划为六十八万人),中等学校的在校学生数将达到一千零九十五万人(一九六四年计划为九百八十四万人),小学的在校学生数将达到八千万人左右(一九六四年计划为七千六百六十八万人)。 

五、财政和基本建设

一九六五年财政收入约为四百三十亿元(一九六四年调整计划为三百九十二亿元),接近一九五八年四百四十三亿元的水平,比一九五七年的三百一十亿元增长百分之三十九。

到一九六五年,对苏债款可以还清;这一年的对外援助总额将增加到十二亿元左右(一九六四年计划为九亿元)。

一九六五年的基本建设投资初步考虑为一百三十亿元左右,比一九六四年计划的一百一十一亿元增加百分之十七。这一年,国民收入中积累的比重大约为百分之二十一左右。

六、人民生活

一九六五年商品供应量将达到六百四十亿元左右(一九六四年计划为六百零四亿元),除粮、油、棉布等少数主要商品外,一般可以适应社会购买力的需要;某些商品的零售价格还可能有所下降。但是,由于人口增长比较快,一九六五年粮、布等主要商品的消费水平还比较低,每人平均的粮食估计为四百一十七斤,棉布估计为十五尺九寸。一九六五年职工工资总额将达到二百四十三亿元(一九六四年计划为二百三十亿元),农民收入也将有所增加。  

总起来说,经过这几年的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将比较协调,全民所有制经济和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经济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经过几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全国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将更好地调动起来,所有这些,将使我国国民经济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得到比较快的发展。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工农业的生产水平,特别是农业生产水平还比较低,而人口的增长很快(一九六五年将达到七亿二千七百万人),国家积累和集体经济的积累都还有限。

(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

主要指标的初步设想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必须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贯彻执行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第一、大力发展农业,基本上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

第二、适当加强国防建设,努力突破尖端技术;

第三、与支援农业和加强国防相适应,加强基础工业,继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增加产量,使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进一步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事业,使国民经济有重点、按比例地向前发展。

 

同基本任务相适应,计划方法有了重大的改变,就是说,把计划工作也转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我们试安排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各项指标,首先比较充分地考虑了农业的需要(如化肥、化纤、农业用电和排灌机械等),再兼顾国防的需要,然后,从以上两方面出发来安排重工业――基础工业。

长期计划的设想,无论是工农业生产指标,或者财政收入,基本建设,都应当留有余地;农业、工业等项指标都有一个幅度,但一切计算和安排,都以低数为基础。经过努力,是可以超过的。

对第三个五年计划主要指标设想如下。

一、农业

一九七○年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指标如下:

1965年  1970年  每年平均递增

速度(%)

粮食(亿斤)  3,800左右  4,300―4,600  2.5―3.9

棉花(万担)  3,200左右  3,850―4,200  3.8―5.6

三种油料(万担)  6,650左右  8,000―9,000  3.8―6.3

烤烟(万担)  580左右  800―900  6.7―9.2

糖料(万担)  22,600左右  30,000―35,000  5.9―9.2

大牲畜(万头)  7,800左右  8,600―9,000  2.0―2.9

猪(万头)  15,000左右  20,000―25,000  5.9―10.8

水产品(万吨)  320左右  450―500  7.1―9.3

考虑到五年之内总是有丰有歉,第三个五年粮食产量,低数是按每年平均增加一百亿斤计算的,高数是按每年平均增加一百六十亿斤计算的。实现了这个设想,每人平均占有的粮食将达到五百三十八至五百七十五斤(包括种子、饲料和工业用粮等)。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对农业的支援将进一步加强。初步设想,一九七○年供应化肥一千二百五十万至一千三百五十万吨(其中国内生产一千一百万至一千二百万吨),农药十七万吨,农业用电六十亿至七十亿度(一九六三年为二十一亿度);第三个五年合计,供应拖拉机十万至十二万标准台,排灌机械四百万至四百五十万马力(其中电动机一百八十五万千瓦,内燃机一百五十万至二百万马力),等等。这些物资如果利用得好,对农业增产将起重要作用。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正确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全国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扬大寨精神。农田的基本建设,要以社、队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

二、轻工业

按照农业原料和工业原料供应的可能,一九七○年主要轻工业产品的生产指标如下:

1965年  1970年  每年平均递增速度(%)

棉纱(万件)  580左右  780―850  6.1―7.9

棉布(亿米)  52左右  69―77  5.8―8.2

化学纤维(万吨)  2.95左右  15―18  38.0―44.0

人造纤维(万吨)  2.7左右  9  27.2

合成纤维(万吨)  0.25左右  6―9  89.0―105.0

纸及纸板(万吨)  145左右  180―200  4.4―6.7

卷烟(万箱)  440左右  560―600  4.9―6.4

食糖(万吨)  80左右  120―135  8.5―11.0

食用植物油(万吨)  70左右  110―130  9.5―13.2

原盐(万吨)  1,000左右  1,200―1,250  3.7―4.6

轻工业生产中,依靠农产品为原料的约占四分之三。

一九七○年轻工业品的产量中,依靠现有企业生产能力负担的,糖、盐、卷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纸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棉纱、棉布占百分之七十左右。只有化学纤维,绝大部分是依靠新增能力负担的。

三、重工业

第三个五年重工业主要产品的生产指标如下:

1965年  1970年  每年平均递增速度(%)

钢(万吨)  1,000左右  1,600―1,800  9.9―12.5

十种有色金属(万吨)  36.8左右  65―671  2.1―12.7

其中:铜(万吨)  7.5左右  12―14  9.9―13.3

铝(万吨)  10.5左右  20左右  13.8

煤炭(亿吨)  2.25左右  2.85―2.95  4.8―5.6

发电量(亿度)  620左右  1,000―1,080  10.1―11.7

原油(万吨)  1,000左右  1,650―1,800  10.5―12.5

木材(万立方米)  2,850左右  3,750―4,000  5.6―7.0

水泥(万吨)  1,150左右  1,850―2,000  10.0―11.7

化肥(万吨)  510左右  1,100―1,200  16.7―18.6

其中:氮肥(万吨)  335左右  650―700  14.3―15.8

塑料(万吨)  6.5左右  14―17  16.5―21.2

机床(万台)  3左右  5.5―5.7  12.9―13.7

发电设备(万千瓦)  70左右  240―260  27.9―30.0

拖拉机(万标准台)  2.3左右  4―5  11.7―16.8

汽车(万辆)  3.5左右  5―6  7.4―11.4

上列重工业产品同农业和国防的需要之间,以及这些产品的相互之间,多数是大体平衡的,但钢材、木材、水泥、铜、镍等基本材料还或多或少有差额,我们将继续研究平衡。  

 

重工业产品产量中,多数是依靠现有企业填平补齐后的能力负担的(这里面填平补齐的工作量是很大的),例如钢铁、发电设备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煤炭、铜、汽车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水泥、机床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少数产品依靠新增生产能力来负担的比重较大,如电力、原油、木材占百分之三十以上,化肥和原油加工占百分之五十五到六十。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第三个五年重工业部门增加产品品种的任务很重,特别是冶金、机械、化工等部门,在科学研究、新产品试制、组织成批生产等方面,都有很多工作要做。

采掘、采伐工业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地质方面已探明的储量还跟不上工业建设的需要,从现在开始,就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四、农业和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

一九七○年工农业总产值为二千四百四十亿至二千六百一十亿元,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八点一至九点五。

农业总产值为六百九十亿至七百四十亿元,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四点五至五点九。第一个五年每年平均递增速度为百分之四点五;第二个五年农业生产是下降的;三年调整时期增长速度快一些,递增百分之八点九。

工业总产值为一千七百五十亿至一千八百七十亿元,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九点七至十一点二。其中:生产资料产值为一千零九十亿至一千一百八十亿元,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十一点六至十三点四;消费资料产值为六百六十亿至六百九十亿元,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七至八。

第三个五年工业递增百分之九点七至十一点二,比第一个五年的百分之十八和三年大发展的百分之三十二点八低,但比第二个五年的三点八和三年调整时期的百分之九高。我们初步分析,有下面一些因素影响着第三个五年工业速度的提高:第一,调整时期国家的投资不多,而这些投资又主要用于维持简单再生产,很多行业,新增加的生产能力不多;第二,各项工业的建设都要在自力更生的情况下进行,而技术水平的提高,重要原料、材料和设备制造能力的增长,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第三,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要,很多工业部门都要把生产的重点放在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方面,在这个基础上来求得数量的增长;第四,要用较多的力量,加强采掘、采伐工业,而这些方面的建设,需要的投资多,建设的时间长;第五,某些轻工业产品有的受到购买力的限制,有的受到原料的限制,也不能不影响产量的增加。

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如果农业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工业能够在产品的品种方面和生产技术方面有一个大的发展,就可以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进一步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的更快发展就将具有更好的条件。

五、交通运输

初步估算,一九七○年货物运输量约为十七亿吨左右,比一九六五年增加六亿吨,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九点二。其中,铁路货运量为六亿四千万至六亿六千万吨,比一九六五年增加二亿至二亿二千万吨,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七点八至八点五。

交通运输必须加强。如果搞得不好,将成为国民经济的“窄路”,通不过。西南地区的运输条件,在川黔、滇黔路通车后,可以有较大的改善。公路运输和海运还比较紧。

六、教育

初步设想,到一九七○年,高等学校的空白专业和学科基本上设置齐全,在校学生数由一九六五年的六十四万七千人增加到八十万人以上。适当扩大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学校,把一部分初中改为职业学校,使中等专业学校的在校学生数由一九六五年的六十五万人增加到九十五万人左右,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数由一九六五年的五十万人左右增加到二百七十万人左右。普通中学的在校学生数基本不增加,着重提高质量。有步骤地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一九六四年为百分之六十一,一九七○年提高到百分之八十二。城市高小毕业生的升学率,一九七○年大约为百分之七十九左右。

七、人民生活

一九七零年按照八亿人口计算,主要消费品每人平均消费量,都可以比一九六五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BBB

1957年  1958年  1965年  1970年

粮食  471斤  481斤  417斤  425斤

食用植物油  4.3斤  5.2斤  3斤  4.2斤

猪肉  10.2斤  10.5斤  10斤  15斤

糖  3斤  3.2斤  2.9斤  3.2斤

棉布及化纤织品

22尺其中:棉布  19.5尺  23.5尺  15.9尺  19.5尺

针织品折布  3.9尺  5.4尺  2.4尺  3.2尺

一九七零年,社会商品供应量可以达到八百六十亿元左右,比一九六五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五,同购买力(八百四十亿元左右)可以平衡。除了粮食、食油、棉布及一部分针织品外,其他必需的生活消费品都可以满足需要。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要逐步增加征购和上调的粮食数量。初步设想,一九六七年度征购八百一十亿斤,上调一百五十二亿斤;一九七零年度征购八百八十亿斤,上调二百亿斤。但是,由于商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增长都还有限,增加的职工应当控制在六百万人以内。一九七零年职工的工资总额将达到三百三十亿元左右,除了安排新增职工的工资外,原有职工的平均工资可以提高百分之二十左右。随着农业生产的增长,农民的平均消费水平大约可以提高百分之十左右。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还须切实做好计划生育的工作,争取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控制在百分之一点九以内。

八、对外贸易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对外贸易方面,应当继续扩大出口贸易,必须逐步减少粮食的进口。初步设想,一九六五年进口粮食九十亿斤,比一九六四年的一百二十亿斤减少三十亿斤;一九六六年进口粮食六十亿斤,比一九六五年减少三十亿斤;一九六七年进口粮食四十亿斤,比一九六六年减少二十亿斤,做到当年粮食的进出口平衡。只有这样,才能腾出较多的外汇,增加新技术的进口,包括成套设备和零星设备的进口,以便争取时间,迅速提高我国工业的技术水平,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并且能够以比较新的技术逐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对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还要继续保持一定的贸易来往。关于进出口的指标,有关部门正在研究。

 

九、国民收入、财政收入、基本建设投资

根据上述工农业生产等有关指标的低数初步估算,第三个五年合计的国民收入约为七千四百四十亿元。其中一九七○年约为一千七百一十五亿元,五年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七点七。国民收入中积累的比重,五年平均约为百分之二十五左右,一九七零年约为百分之二十八左右,略高于第一个五年的百分之二十四的比重。

第三个五年合计,财政收入共为二千八百亿元左右,基本建设投资拟定为一千亿元左右。

上面所提出的各个方面的指标,都是初步的设想,在进行深入的、综合的研究以后,会有变动、甚至较大变动。

(三)第三个五年的财政收支和基本建设

一、财政收支的试算方案

根据初步设想的各项经济指标,并且考虑到降低成本、适当增加农业税、提高大修理折旧率、降低军工产品利润等因素估算,第三个五年的财政收入,合计为二千八百亿元左右,其中一九七○年为六百六十七亿元,比一九六五年的四百三十亿元增长百分之五十五,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九点二。

第三个五年财政收入的估算,注意了挖掘增产节约的潜力,也注意了留有余地:

第一,第三个五年财政收入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九点二,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八点一,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两者的增长速度,大体上是相适应的。例如,第一个五年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十点九,财政收入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十二点三。

第二,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要求工业成本每年平均降低百分之四以上,运输成本每年平均降低百分之三,商品流通费每年平均降低百分之二左右。由于降低成本和流通费而增加的财政收入将达二百五十亿元左右,占五年合计财政收入增加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第三,按照现在的设想,第三个五年的财政收入每年平均增加四十七亿元,这个数字略高于一九六四、一九六五年计划的平均增长额(两年合计增加八十八亿元,每年平均增加四十四亿元)。因此,只要生产指标安排落实,在执行中是可能超额完成的。

根据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二千八百亿元左右的财政收入,对第三个五年财政支出的安排作如下设想:BBB

基本建设拨款  1,000亿元左右,约占35.5%

农业事业费和其他有关农业的支出〔5〕  120亿元左右,约占4.3%

其中:农林水气

事业费  100亿元左右,约占3.5%

国防费  500亿元左右,约占17.7%

国防科委事业费  25亿元左右,约占0.9%

战备费〔6〕  15亿元左右,约占0.5%

增拨流动资金  190亿元左右,约占6.7%

四项费用  100亿元左右,约占3.5%

经建事业费  140亿元左右,约占5%

其中:地质勘探费  45亿元左右,约占1.6%

经建事业费  75亿元左右,约占2.7%

城市维护费  20亿元左右,约占0.7%

社会文教费  325亿元左右,约占11.5%

其中:文教卫生科

学事业费  280亿元左右,约占9.9%

社会优抚救

济费  45亿元左右,约占1.6%

行政管理费  145亿元左右,约占5.1%

援外  70亿元左右,约占2.5%

国家储备  35亿元左右,约占1.2%

其他支出〔7〕  45亿元左右,约占1.7%

预备费  110亿元左右,约占3.9%

二、基本建设投资的试算方案

初步设想第三个五年的基本建设投资为一千亿元左右。从以下几个情况看,这个规模不小。

1、从财力来看,第三个五年预算内投资一千亿元,不仅大于第一个五年的四百九十三亿元一倍以上,而且也大于第二个五年的九百二十五亿元(均指预算内的投资)。如果加上由国防费、事业费中可能转到基本建设方面的拨款以及地方自筹的投资,估计将达到一千一百亿元左右。

2、从物力来看,按照现在设想的生产指标和建设规模初步计算,一九七○年钢材约不足一百万吨左右,木材约不足四百万立方米左右,水泥约不足三百万吨左右。

3、从人力来看,按照全国新增职工六百万人,其中基本建设部门新增职工一百一十万人计算,建筑安装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需要由一九六三年的二千六百元提高至一九七○年的四千五百元左右,提高百分之七十三,才能完成现在设想的建设任务。

4、基本建设投资不能安排得很满。如果长期计划安排多了,年度计划的安排就没有回旋的余地。

一千亿元投资的分配,着重安排以水利和化肥为重点的农业建设,在尽可能保证农业需要、大体上适应工业生产指标低数和兼顾国防的原则下,按比例地安排各个方面的需要,使各个方面的建设相互衔接。

按照这样的设想,试算了一个分配方案:

农林水利  一百八十亿元左右,加上地方机动投资中可能用于农业的二十亿元,占总投资的百分之二十。

工  业  四百七十亿元左右,加上地方机动投资中可能用于工业的十亿元,占百分之四十八。

交  通  一百一十五亿元左右,加上地方机动投资中可能用于交通的五亿元,占百分之十二。

国防工业  九十亿至九十五亿元,占百分之九至九点五。

财  贸  二十亿元左右,占百分之二。

文教、科学  四十五亿元左右,占百分之四点五。

城市建设及其他〔8〕  四十亿元左右,占百分之四。

地方机动  四十亿元左右〔9〕。

 

三、几个主要方面的矛盾

汇总各方面提出的要求,财政支出约为四千亿元左右,基本建设投资约为一千三百五十亿元左右;但财政的收入,初步估算为二千八百亿元左右,基本建设投资,初步安排一千亿元左右,如何分配,同各方面的矛盾很大。在财政的分配方面,主要是国防费、文教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拨款这三项支出如何合理安排的问题;在基本建设投资的分配方面,主要是农业、国防、工业、交通、文教、财贸等各个方面,相互之间如何衔接的问题。

1、农业投资和事业费

汇总农林水利部门和各地方的计算资料,第三个五年要求基本建设投资二百七十亿元左右。初步设想,安排基本建设投资二百亿元左右,占总投资额的百分之二十(第一个五年为四十一点三亿元,占百分之八点四,第二个五年为一百一十一点八亿元,占百分之十二点一,一九六四年为二十二点三亿元,占百分之二十点四);农林水利事业费和其他有关农业的支出共一百二十亿元,占财政支出百分之四点三(第一个五年为二十八点五亿元,占百分之二点一,第二个五年为一百一十六点二亿元,占百分之五点一,一九六四年为二十六点零五亿元,占百分之六点九)。根据既要有重点地进行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又要兼顾“三河”的治理,适当照顾一般农田的方针,这些资金主要应用于:

(1)新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一亿一千五百万亩左右,加上社队自办五千五百万亩、挖掘现有水利工程的潜力四千万亩和现有的二亿四千万亩,一九七○年达到四亿五千万亩左右。

(2)继续有计划、有步骤地治理“三河”,主要是加固黄河中下游堤防,处理以三门峡为中心的泥沙淤积问题;提高淮河中下游防洪能力;开辟海河流域滏阳河的排洪入海河道和治理华北平原易涝地区的主要河流。

(3)改善一部分商品率高、而生产不稳定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基地的水利设施,扩大荆江分洪工程,续建海南岛松涛水库。

此外,要求国营农场一九七○年上交商品粮五十亿斤和橡胶六万吨。造林和封山育林合计的成林面积,一九七○年争取达到一亿亩以上。第三个五年内购置拖拉机十万标准台。  

在安排了上述工程以后,可能还有一些项目安排不上,如丹江口水库、边境开荒、地方要求新上马的非“三河”水系的大型水库等,需要分别不同情况,或者予以推迟,或者在农业总投资内调整解决。

2、国防工业投资和国防费

国防工业办公室原来设想提前两年,即在一九七零年基本建成“小而全”的国防工业体系,第三个五年需要基本建设投资一百一十七亿元;总后勤部原来设想的国防费约七、八百亿元。根据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我们建议,国防工业的安排,可否仍按军委原来的设想,即在一九七二年基本建成“小而全”的国防工业体系,国防装备的储备方案也相应的推迟一些。这样,第三个五年安排基本建设投资九十亿至九十五亿元,占总投资的百分之九至九点五(第一个五年为三十三点四亿元,占百分之六点八,第二个五年为六十六点八亿元,占百分之七点二,一九六四年为十一亿元,占百分之十点一)。国防费五百亿元,占财政支出的百分之十七点七(第一个五年为三百一十四点八亿元,占百分之二十二点九,第二个五年为二百六十六亿元,占百分之十一点七,一九六四年为六十八亿元,占百分之十七点八)。这样安排,是否适当,我们没有把握。但是,如果再增加国防费,就要削减其他方面的支出,首先要减少基本建设的拨款,矛盾就更加突出。我们认为,要适当加强国防、突破尖端,是要适当增加国防工业投资和国防费用的,究竟安排多少为宜,还要进一步研究。

3、工业投资

汇总各工业部门的要求,第三个五年共需工业投资五百八十九亿至六百零四亿元,初步设想安排四百八十亿元,占总投资的百分之四十八(第一个五年为二百四十一点五亿元,占百分之四十九,第二个五年为五百一十五点一亿元,占百分之五十五点七,一九六四年为五十三亿元,占百分之四十八点六)。

在投资的分配中,我们考虑采取这样的方针:尽可能多安排一些化学肥料工业和化学纤维工业的投资;注意安排燃料、动力、冶金、森林等工业的投资;有重点地安排必需的机械工业的投资。

具体的建设内容,设想如下:

化学肥料工业:主要是扩建现有的十四个大型氮肥厂,新建泸州、淮南、石景山等氮肥厂,安排小合成氨设备九十套;合成氨的总建设规模安排一百八十万吨左右,加上磷肥和回收的氮肥,化肥总产量可以达到现在设想的指标。

化学纤维工业:五年合计的建设规模为,合成纤维单体十万吨,抽丝十万吨,加上一九六五年底拥有的能力,生产六万吨;人造纤维浆粕八万五千吨,抽丝七万吨,加上一九六五年底拥有的能力,生产九万吨。

燃料、动力工业:电力工业,五年装机七百五十万千瓦左右;煤炭工业,五年移交新井四千二百万吨左右;石油工业,五年钻井进尺五百七十万米左右。

基本原材料工业:钢铁工业建成铁矿一千八百万吨左右,轧机二十二套;十种有色金属新增生产能力三十万吨左右;森林工业新增原木生产能力九百万立方米左右;水泥工业新增生产能力五百三十万吨左右。

机械工业:主要安排了氮肥设备、合成纤维设备、石油化工设备以及精密机床、工程机械等短线产品的制造能力,适当照顾仪器仪表和汽车的制造。一九七○年机床品种可由一九六二年的四百四十六种增加到八百至九百种。

这些设想,如能完全实现,加上发挥现有企业的生产潜力,大部分产品有可能实现生产指标的低数,品种也将有所增加,但木材、有色金属、某些钢材和机床的品种等,仍然不足,电力平衡也比较紧。为了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潜力,在四百八十亿元工业投资中,安排简单再生产的投资一百四十八亿元,其中:现有企业技术措施和设备更新的投资八十亿元,矿井开拓延伸的投资四十七亿元,补偿采掘采伐工业报废能力的投资二十亿元。

按照上述安排,工业建设方面还有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继续研究:第一,基础工业尽可能适应了农业的需要,但对国防的需要显然兼顾不够,比如冶金工业方面原来安排的九大设备,机械工业方面解决品种的重大项目,因投资不足,有的要推迟建设进度,有的安排不上,这样,金属材料和机械的品种不能满足经济建设,主要是国防建设的需要。第二,为第四个五年所作的准备不足。例如煤炭工业结转到第四个五年续建的规模可能只有三千万吨,这样,第四个五年内每年新增的原煤生产能力不过六、七百万吨。在铁矿建设、水电建设、石油探井等方面,也有完全类似的情况。这些方面的工程,建设周期都较长,第三个五年如果搞得过少,会影响第四个五年整个工业的发展速度。

 

4、交通运输投资

各部提出第三个五年需要基本建设投资一百四十七亿元,初步设想安排投资一百二十亿元左右,占总投资的百分之十二(第一个五年为九十二点八亿元,占百分之十八点八,第二个五年为一百五十二点七亿元,占百分之十六点五,一九六四年为十二点三亿元,占百分之十一点三)。主要的建设内容为:

在铁路方面,除了保证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运量增长所需的机车车辆和原有线路的加强之外,可以新建干支线二千五百至三千公里。初步设想,主要安排川黔线、滇黔线、内昆南段、让胡路到通辽等几条主要干线和七百公里左右的森林支线。

在航运、公路方面,主要是适当加强沿海、长江和海南岛等主要航道上的港口、码头和船舶的能力,保证原油和出口物资等运输的需要;地方交通的车船更新问题可以基本解决,但桥梁加固、航道疏浚和公路整修等方面的遗留问题还有一些不能解决。

在邮电方面,主是购置和更新部分设备,新建京沈微波、京汉电缆和北京国际电台工程,但国际通讯和文学广播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从上述情况来看,交通运输,特别是铁路和短途运输落后的情况还不能改变,铁路的修建和机、客、货车的制造都还不能满足需要,有些国防支线和经济支线暂时安排不上,可能影响其他部门的发展。

5、文教科学投资和事业费

文教部门根据第三个五年全国基本普及小学,大中城市基本普及初中,扩大科学研究、广播、出版、文化和体育事业,以及基本上建成以县医院为中心的医疗网等任务计算,五年共需基本建设投资六十二亿元,事业费三百二十亿元(包括科委和科学院的投资和事业费)。从财力、物力的可能来看,要完全满足这个要求是有困难的。我们认为,在第三个五年中,文教事业的建设应当逐步增加,但是不可能增加很多。初步设想,基本建设投资安排四十五亿元(包括科学部门投资三亿元),占总投资的百分之四点五(第一个五年为二十九点二亿元,占百分之五点九,第二个五年为二十四点四亿元,占百分之二点七,一九六四年为三点六亿元,占百分之三点三);事业费安排二百八十亿元(包括科学部门事业费),占总支出的百分之九点九(第一个五年为一百一十一点二亿元,占百分之八点一,第二个五年为一百九十三点三亿元,占百分之八点五,一九六四年为四十二点五亿元,占百分之十一点一)。这样,上述文教事业的主要指标,大体可以安排下来;同文教各部的距离,主要是高等学校的教学用房还达不到高教部设想的要求,城市小学的二部制问题和高小毕业生的升学问题还有部分不能解决,农村的文教卫生事业安排得比较少。

6、商、粮、贸投资

初步估算,需要投资二十六亿元,先安排二十亿元,占总投资的百分之二(第一个五年为十五点六亿元,占百分之三点二,第二个五年为十五点一亿元,占百分之一点六,一九六四年为一点八亿元,占百分之一点六)。主要是新建油库二百万立方米左右,商业和粮食仓库一千万平方米左右和冷藏库十六万吨。

7、流动资金

各部门要求二百七十亿元,经过财政部压缩以后为二百三十亿元。我们建议安排一百九十亿元,占财政支出的百分之六点七(第一个五年为一百二十六点七亿元,占百分之九点二,第二个五年为二百二十点六亿元,占百分之九点七,一九六四年为二十八亿元,占百分之七点三)。从需要来说,是偏紧的。但考虑到目前在节约流动资金方面,还有不小的潜力。以工业来说,一九六四年每百元工业产值占用的流动资金达二十七元四角(如包括积压的资金,则为三十八元二角),比一九五七年的十七元六角增加了九元八角。以商业来说,一九六四年每百元社会商品零售额占用的流动资金达七十二元二角(如包括积压的资金,则为八十八元三角),比一九五七年的六十五元三角增加了六元九角。考虑到有些原材料和燃料价格的上涨和工业构成的变化(主要是占用流动资金多的重工业的比重提高了)等原因,不可能完全按照一九五七年的定额来计算,因此,一九七○年我们设想工业降低到二十三元四角,商业降低到七十元,都还高于一九五七年的定额。随着生产的增长和商品流通额的扩大,流动资金必须相应的增加,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努力加强流动资金的管理,减少积压,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尽可能地减少流动资金的增加数,以便尽可能地节约一些资金,来进行扩大再生产的投资。

上述财政支出和基本建设投资的分配方案是初步设想的大框框。由于还没有很好进行综合平衡工作,有一些问题,特别是各部门之间相互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有的可能没有看到,有的可能看得不准,这个设想方案的本身,矛盾还很多。我们准备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反复地进行综合平衡,首先是把必需建设的项目,包括农业、工业、国防等各方面的重大项目,一步一步地摸清楚,把现有生产设备的潜力和降低造价的可能摸清楚,使建设同生产要求衔接起来,使各个部门的建设能够相互衔接起来,使第三个五年能够同第四个五年衔接起来。经过这样一段工作之后,再根据今明两年经济发展的情况,对财政支出和投资的分配方案作必要的调整。

最后谈一下下一步的工作。

上述设想,还只是经过一段初步研究而提出的,其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没有解决。整个国民经济的底,我们还没有摸清。我们准备在中央指示以后,继续进行研究。关于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工作,今后准备大体分为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在一九六四年内编出第三个五年计划控制数字;第二步是,各部门、各地区在一九六五年上半年内编报第三个五年计划草案;第三步是,由国家计委会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进行综合平衡,于一九六五年底以前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草案,报送中央。

为了编好第三个五年计划控制数字,今年下半年内主要抓以下几项工作:在农业方面主要是调查研究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的片的建设和治理“三河”的主要项目,在工业交通方面主要是结合地区布局逐项研究大中型建设项目,在国民经济方面主要是进行反复的综合平衡;并且建议各部门、各地区也组织一定力量,深入各地进行调查研究。在上述各项工作的基础上,争取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底以前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控制数字方案,报送中央。  

国家计划委员会党组

一九六四年四月三十日

第三个五年(1966―1970)农业发展计划的初步设想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五日)

(一)第三个五年农业发展的任务

 

一九六一年以来,全国各地贯彻执行了党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系列具体政策,贯彻执行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我国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快的上升,整个国民经济的形势一年比一年好,一九六三年已经开始全面好转。现在,一个新的生产高潮正在全国形成和发展。预计到一九六五年,全国的农业总产值可能接近一九五八年的水平,粮食总产量可能达到三千八百亿斤左右,棉花总产量可能达到三千二百万担左右。达到了这一步,整个国民经济将会出现一个更大发展的新局面。但是,应当看到,这样的农业生产水平,同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比较起来,还是很不相适应的。农业落后,仍然是国民经济中的主要矛盾。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必须进一步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把发展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地位,争取农业生产发展得快一点,以便初步地解决我国人民的吃穿问题,使整个国民经济的更大发展获得比较牢固的基础。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在管好、种好全部农田的基础上,争取建成四亿五千万到五亿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农田。

二、到一九七○年,粮食(包括大豆)总产量争取达到四千三百亿到四千六百亿斤,使粮食的供应完全立足于国内,并且适当增加国家、集体和农民家庭的粮食储备。一九七○年征购粮食八百八十亿斤左右,上调中央粮食二百亿斤左右,国家粮食库存达到四百二十二亿斤左右。从一九六五年起,逐年减少粮食进口,到一九六七年粮食进出口达到平衡。

三、到一九七年,棉花总产量争取达到三千八百五十万到四千二百万担,扣除其他各种用途以后,使全国每人平均的棉花供应量达到二十尺(化学纤维织品不在内)。

四、在粮食、棉花增产的同时,使油料、麻类、糖料、烟叶、蚕丝、茶叶、果类、药材和其他经济作物都有较多的增长,使商品蔬菜的质量有所提高。

油料:一九七○年,花生、芝麻、油菜籽三种油料合计的总产量争取达到八千万到一亿担。

黄麻、洋麻:一九七○年,总产量争取达到六百万到六百四十万担。

糖料:一九七○年,甘蔗、甜菜合计的总产量争取达到三亿到三亿五千万担。

烤烟:一九七○年,总产量争取达到八百万到九百万担。

蚕茧:一九七○年,桑蚕茧、柞蚕茧合计的总产量争取达到二百九十万到三百三十万担。  

茶叶:一九七○年,总产量争取达到三百一十万到三百二十万担。

五、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使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都有较快的发展。

林业:五年内,造林和封山育林合计的成林面积争取达到一亿亩以上,抚育成林和抚育改造次生林一千五百万亩。从一九六六年开始,争取做到森林采伐迹地的更新,不欠新账;并且力争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基本上还清过去积欠的旧账。

畜牧业:大牲畜,一九七零年,争取达到八千六百万到九千万头。猪,一九七零年,争取达到二亿到二亿五千万头。羊,一九七○年,争取达到一亿八千万只。

副业:一九七零年,副业的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争取达到百分之十左右。  渔业:一九七零年,水产品总产量争取达到四百五十万到五百万吨。

实现了上述任务,就可以使我国人民的生活进一步有所改善,就可以使人民公社的积累和国家的积累有较大地增加,就可以使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实现前进一大步,就可以使我国农业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前进一大步。

有没有可能实现上述任务?应当说,是有可能实现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农业生产的各项条件,都将比过去好得多,优越得多。

由于党中央制订的农村人民公社六十条和一系列具体政策的贯彻执行,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的贯彻执行,以两个十条规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四清”运动的逐步深入展开,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农村的各项工作已经走上正确的轨道,广大农民集体生产的积极性已经并将进一步调动起来。这是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有利条件。

我国农业的劳动力是充足的,今后除了农村本身年年有所增加以外,城市中每年还将有近百万的青年学生动员到农村去参加农业劳动。

我国现有的水利工程、排灌设备、农业机械等的拥有量,化肥、农药、农村用电的供应量,都比过去有显著的增加,今后还将进一步增加。随着管理工作的加强,各种水利设施和农业机械的利用效率也将进一步提高。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提高,“八字宪法”的内容更加丰富。在合理利用土地、改良土壤、改造低产田以及改革耕作制度、改进栽培技术、选育和推广良种等等方面,各个地区都有了不少的先进经验。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网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党的各级干部,在领导农业生产方面,有了比较多的经验。这些,都将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当然,也应当看到,我国的农业生产也还有一些不利的条件。主要是我国的降水量在一年之内分配很不均衡,在年度之间变化比较大,我国当前生产力的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农业生产很不稳定,有丰有歉。在过去十五年中,全国每年平均遭受水旱灾害的面积达三亿七千多万亩(淮海平原占将近一半),其中水灾面积占三分之一,旱灾面积占三分之二。当前,许多地区水土流失的情况仍然十分严重,破坏山林的后果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补救,少数地方乱砍滥伐森林的现象还没有完全制止,植树造林和林区的迹地更新工作还比较薄弱。这是引起自然灾害增多的原因。在我国现有的农田中,还有一批盐碱地、冷浸田、山岭薄地等低产农田,把这些低产田改造过来,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农业生产、建设任务的提出,我们对这些有利的条件和各种不利的条件,还只是做了初步的分析,并不是都已经看得很准了。我们应当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贯彻执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党对农村的各项具体政策;更好地把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依靠群众、依靠集体力量,发扬大寨精神,努力加强各方面的工作,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有利的因素,克服不利的因素,使我国的农业能够比较快地发展,争取完满地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三个五年的农业发展计划。

为了推进我国农业生产新高潮的发展,我们应当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把冲天的革命干劲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当冷静的促进派,既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又要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这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对于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比如说二十年到二十五年的时间内,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要有坚强的信心;另一方面,在具体工作上,决不能掉以轻心,而必须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只要这样做,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发展农业生产的各项任务。

(二)发扬大寨精神,管好种好十六亿亩农田,使每一亩农田都能够增产

实现第三个五年各种农产品的生产计划,要靠管好种好全部十六亿亩农田。

 

随着稳产高产农田建设的逐步展开,稳产高产农田生产的农产品在全国农产品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步提高。但是,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稳产高产农田在全部农田中所占的比重还比较小,即使到一九七○年,也还占不到三分之一,各种农产品的产量,除了个别产品以外,大部分还要靠一般农田来负担。大体计算,到一九七○年,全国粮食的总产量中,由稳产高产农田生产的仍只占百分之四十几,一般农田生产的还占百分之五十以上;棉花的总产量可以主要由稳产高产农田来担负,而油料的总产量还将主要由一般农田来担负。为了保证第三个五年农业生产计划的完成和超额完成,我们既要积极地、有计划地进行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并且切实地使这部分农田达到高产,又要管好种好一般农田,使这部分农田的单位面积产量也能够逐年有较多地增加。我们的方针,仍然是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相结合。既要多种,又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样才能达到增加总产量的目的。这里所说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不仅是对于稳产高产农田的要求,也是对于一般农田的要求。如果,我们孤立地抓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而放松了提高一般农田单位面积产量的工作,第三个五年的农业生产计划就不可能完成,我们就会犯大的错误。对于这一点,全党的同志都必须有清楚的认识。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不论是农业资金的分配,农业生产资料的分配,或者是农业劳动力的分配,都必须对全部农田进行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既要有重点地保证稳产高产农田建设的需要,又要适当满足一般农田生产建设的需要。从中央一直到省、专区、县、公社,既要安排好稳产高产农田的生产建设计划,又要安排好全部农田的生产建设计划,并且使这两方面的计划都落实到生产队。

至于生产的组织领导工作,就更必须从管好种好全部农田出发。对于所有农田的生产,都要进行全面的部署,进行全面的督促检查,而不能偏顾,以便力求保证每一亩农田都能逐年有所增产。

要管好种好全部农田,要逐年建设起一批稳产高产农田,都必须充分依靠群众,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我们国家有八万多个人民公社,有五百六十多万个生产队,有五亿七千多万有组织的农民。这是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最根本的力量和最可靠的保证。把这些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加以合理的组织和正确的引导,就可以举办许许多多的农田建设,比较快地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

发扬大寨的精神,走大寨的道路,应当成为整个农业战线上的行动口号,成为全国所有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行动口号。

大寨的道路,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依靠集体力量,自力更生地和因地制宜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实行精耕细作、发展农业生产的道路。

大寨的精神,就是苦干实干,勤俭创业,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就是从实际出发,重视科学试验,扎扎实实地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就是识大体、顾全局,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热爱国家、热爱集体、热爱社员的共产主义精神。

毫无疑问,只要全国所有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都学大寨的精神,都走大寨的道路,我们的农业建设和农业生产,就一定能够真正实现总路线所要求的又多、又快、又好、又省。

(三)集中适当的力量,稳步地进行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

我国现有的十六亿亩农田中,产量既稳又高的,只占一小部分,其余的绝大部分,有的产量稳而不高,有的高而不稳,有的既不稳又不高。争取在今后二十年到二十五年的时间内,分成几个步骤,把全国现有农田中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具备条件的农田,基本上建设成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农田,这是彻底改变我国农业面貌、切实解决我国人民吃穿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道路。

初步考虑,到一九七○年,争取在全国建成四亿五千万到五亿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农田,作为实现上述目标的第一步。我们应当把这项建设作为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农业建设的中心任务。

一、稳产高产农田建设的标准。

稳产就是旱涝保收。在一九七零年以前,应当达到以下的标准:

抗旱,能抗五年一遇的旱灾。一般地说,在作物生长需水的季节,五十天到七十天不下雨,可以保灌。在南方双季稻地区,九十天不下雨,可以保灌。

防涝,能防三年到五年一遇的涝灾。

防洪,一般河流能防二十年一遇的洪水;大江、大河的重要河段和一般河流的关键、险要堤段,标准还应当高一些。沿海地区,应当分别定出防潮的标准。

高产,就是单位面积产量要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即到一九七○年,按照不同的地区,粮食亩产量分别达到四百斤、五百斤、八百斤;棉花亩产量,分别达到四十斤、六十斤、八十斤、一百斤。某些一年一作的、大豆和小麦种植比例较大、而又是商品粮多的地区,例如黑龙江,一九七○年粮食亩产量达到三百斤以上的保收田,也可以算作稳产高产农田。

二、稳产高产农田建设的数量和地区分布。

根据一九六三年的统计,全国已有的基本上可以旱涝保收的农田,大约有二亿四千万亩,其中有一小部分已经达到了高产的标准,大部分在一九七○年以前可以达到高产的标准。

在一九六四年三月召开的全国农业规划会议上,各地区初步提出要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增三亿二千多万亩稳产高产农田,即到一九七○年达到五亿六千多万亩。要新增这些农田,据不完全的统计,在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年间,要求新建和续建大型水利工程三百二十到三百三十项,其中新建和复工的八十二项;中型水利工程一千三百零四项,其中新建的二百九十九项;需要水利投资一百七十四亿元。这个建设要求显然是过大的,不可能实现的。  初步考虑,一九六五年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共新增稳产高产农田二亿一千万到二亿六千万亩,到一九七○年达到四亿五千万到五亿亩。从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零年,六年增加稳产高产农田二亿一千万亩到二亿六千万亩,是不算少的。过去几千年来的水利建设,加上解放后十五年的努力,只建成旱涝保收农田二亿四千万亩,按照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速度,今后每五年建成二亿亩稳产高产农田,到一九九○年,即用二十五年的时间,可以完成十三亿亩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任务。如果考虑到第三个五年计划以后,国家和集体的积累将会进一步增加,建设的速度可能加快,就有可能提前完成十三亿亩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任务。  

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零年稳产高产农田分地区的设想数字如下:

华北区:新增三千一百六十万到三千七百五十万亩,一九七零年达到六千六百七十万到七千二百六十万亩;

东北区:新增二千四百六十万到三千一百八十万亩,一九七零年达到四千零三十万到四千七百五十万亩;

华东区:新增五千七百七十万到七千三百六十万亩,一九七零年达到一亿一千七百四十万到一亿三千三百三十万亩;

中南区:新增五千零八十万到六千六百五十万亩,一九七零年达到一亿二千八百九十万到一亿四千四百六十万亩;

西南区:新增二千九百六十万到三千三百五十万亩,一九七零年达到六千一百二十万到六千四百九十万亩;西

西北区:新增一千五百七十万到一千七百三十万亩,一九七零年达到三千五百五十万到三千七百一十万亩。

在一九七○年建成的四亿五千万到五亿亩农田中,按粮食亩产量四百斤、五百斤、八百斤的地区划分,大致是:在四百斤地区的,有一亿四千五百五十万到一亿六千万亩,占百分之三十二左右;在五百斤地区的,有四千一百三十万到四千八百九十万亩,占百分之九左右;在八百斤地区的,有二亿六千三百二十万到二亿九千一百万亩,占百分之五十九左右。

三、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方针。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应当执行以下的方针:

第一,依靠群众,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无论是大片集中的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或者是小片分散的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都必须依靠群众,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凡是人民公社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或者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够进行建设的,都要动员和组织人民公社自力更生地去进行建设,力所不及的部分,国家可以给予必要的辅助。就是那些必须由国家举办的大中型建设工程,也应当注意发挥人民公社的力量,把国家和集体的力量密切结合起来。初步安排,在第三个五年新增的稳产高产农田中,完全由人民公社兴建的为五千五百万亩左右,以人民公社力量为主、国家给予适当辅助而兴建的为一千六百万亩到三千万亩。

第二,充分发挥现有水利设施的潜在力量。全国现有的已经全部建成的水利工程和机电排灌设备,潜力很大。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增的稳产农田,首先应当依靠挖掘现有水利设施的潜力来完成。靠这项措施新增的稳产农田,要求达到四千万亩左右。

其次,是利用目前没有完全建成或者没有完全配套的水利工程。这一部分工程的设计灌溉面积约有一亿二千万亩。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对于这些工程,应当根据需要和可能条件,加以分类排队,有重点地进行续建、配套。靠这项措施新增的稳产农田,要求达到四千七百万到六千万亩。

新修的水利工程,必须限于那些十分必需的而又确有力量兴建的,并且应当限于搞中小型工程和机电排灌工程,大型工程一律不搞。新建工程,必须做好规划设计,经过批准才能上马。初步安排,靠新修水利工程和增加排灌设备而新增的稳产农田,共为五千二百万到七千五百万亩。

第三,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不论是国家投资的,或者是依靠群众、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兴办的,都必须贯彻执行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在统一规划、全面安排的条件下,分批分期地进行建设,建成一片,再建一片,而不能一拥而上,全面铺开,把基本建设战线拉得过长。在建设的次序上,应当首先建设那些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地片,以利尽快地发挥投资效果。

所有由国家投资建设的稳产高产农田,都要逐片规划,搞好勘察设计,列出基本建设的工程项目和增产的技术措施方案。对每一个水利建设项目,都要从枢纽工程到各级渠道和田间工程进行统一规划,全面安排,定出进度,并且落实到基层单位和地块,按计划的进度和设计的标准进行建设,建成一块,验收一块。

第四,一切建设都要联系产量和商品量,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所有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都必须以增加粮食、工业原料和副食品的产量,特别是商品量,作为衡量投资效果的尺度。

国家投资的重点,应当是商品粮集中产区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以及供应大城市和出口需要的副食品的基地。那些增产潜力大,经过国家支援,确实能够减少粮食调入,甚至可以反过来提供商品粮的地区,国家在投资的分配上也要适当予以照顾。

四、正确处理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同治理黄河、淮河、海河的关系。

黄河下游、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的冀、鲁、豫平原和苏北、皖北地区,是全国旱涝灾害严重而又频繁、农业生产最不稳定而又低产的地区。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的水利投资应当重点使用于各个地区的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治理黄河、淮河、海河。治理这三条河流的投资,应当单列预算,专款专用。

鉴于黄河、淮河、海河这三条河流的情况极为复杂,如何根治,现在还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应当认真做好调查研究,积极进行勘察设计,制订流域规划,并且要在巩固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分别轻重缓急,有计划地、有步骤地续建、改建一些必须续建和改建的工程,新建一些必要的工程,解决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加固黄河中下游堤防,处理以三门峡为中心的泥沙淤积问题;提高淮河中下游防洪能力;开辟海河流域的滏阳河的排洪入海河道;治理华北平原易涝地区的主要河流。同时,要依靠社、队集体的力量和地方的力量,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治标的措施,力争减少灾害。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应当力争冀、鲁、豫平原和苏北、皖北地区做到粮食基本自给,并且更多地增产棉花和商品油料。

(四)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安排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农业生产的发展,应当继续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安排的方针。粮食不足,仍然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粮食问题不解决,经济作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很困难。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应当继续优先发展粮食生产。但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对农业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在增产粮食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才能逐步适应这个要求。发展多种经营,还可以充分地合理地利用现有耕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农村劳动力,可以增加国家和人民公社的积累,增加农民的收入,有利于集体经济的巩固。

实现以粮为纲,发展多种经营的要求,应当很好地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充分地、合理地利用耕地。

因地种植,合理安排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面积。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粮食(包括大豆)作物的播种面积,在总播种面积中应当占百分之八十五左右,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的播种面积占百分之十五左右。今后经济作物的发展,主要应当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扩大,应当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复种指数的办法来解决。

各种粮食作物之间、各地经济作物之间的种植比例,应当根据各地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合理轮作的要求,根据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加以适当安排。

在四亿五千万到五亿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中,初步考虑用三亿五千万到四亿亩种植粮食作物,用五千万亩左右种植棉花,用五千万亩左右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和商品蔬菜。  

我国人口多,每人平均占有的耕地较少,必须十分注意节约用地。不论那方面的建设,都要尽可能少占耕地,更不要占好地。各地应当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结合制订农业长期规划,把现有的耕地面积查清楚,并且切实保护和严格管理起来。农业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迅速制定土地管理办法。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国营农场和人民公社应当在保证不引起水土流失的前提下,适当地开垦一部分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二、充分利用和切实保护自然资源。

要很好地解决我国人民的吃穿用问题,既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十六亿亩耕地,又必须广开门路,合理利用山林、水域和草原等各种自然资源。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应当积极组织群众上山下水,有计划地开发和建设山区,开辟渔场,加强草原的水利建设,把一部分不能利用的无水草原利用起来。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安排生产,尽可能做到综合利用,促进农、林、牧、副、渔五业一齐发展。

必须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工作。应当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大力开展有关保护自然资源的政策教育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要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的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国家资源,拟定保护国家资源的法令、规章,并且监督各地区、各部门贯彻执行。今后对于陡坡开荒,毁林开荒,滥伐林木,毁草原开荒,毁草原造林,过度放牧,以及采取毁灭性的渔猎方法等等破坏资源的行为,都必须坚决地严格地加以制止。违犯了的,要严肃处理。  

三、正确处理农、林、牧之间的关系。

农业、林业和牧业,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各个地区,都应当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对农业、林业、牧业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全面安排。

林业是当前整个农业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林业落后,不但给国家建设带来了不少困难,而且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解决林业问题,是根本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一项关键性的措施。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应当继续执行集体造林和国家造林并举、以集体造林为主的方针,大力进行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尽可能绿化荒山荒地。应当在营造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的同时,积极营造农田防护林,草原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林,以利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牧场,逐步减少农业和牧业的自然灾害,增加农用木材、燃料、饲料和肥料。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应当积极发展木本油料和木本粮食。在华南要积极发展橡胶和其他热带作物。种桑养蚕,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可以发展,应当大力提倡。

为了发展林业,各地必须坚决按照人民公社六十条和林业十八条的规定,迅速地彻底地解决好林权问题。今后社、队造林和群众植树,必须切实贯彻执行谁造、谁有、谁管、谁收益的政策。要切实整顿国营林场的经营工作,加强对群众造林的技术指导,提高造林质量。

在发展农业、林业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发展畜牧业。在牧区,要有计划地进行水利建设,逐步解决牧区用水问题;同时,要努力改良草原,扩大草场,重点建设冬季草场,提高草原载畜量。在农业地区,除了要积极发展猪、鸡、鸭、鹅等家畜、家禽,适当发展养羊以外,要特别努力恢复和发展传统的大牲畜繁殖基地,并且积极地建立新的繁殖基地,增加耕畜。猪的饲养,仍应执行公私并举、私养为主的方针。但是,凡是具备条件的生产队和生产大队,都应当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集体养猪。必须适当种植饲料作物,为发展牲畜提供更多的饲草、饲料。

四、积极发展集体经营的农村副业。

农村的副业生产,种类很多,情况也很复杂,各地区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副业生产,特别是发展社、队集体经营的副业生产。凡是适宜于集体经营的,都应当由集体经营。凡是不适宜于集体经营的,或者目前集体经营还有困难的,应当允许和鼓励社员家庭经营。有的也可以采取集体和社员个人合作的方式经营。为了发展社、队集体经营的“四坊”,促进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应当有计划地把目前集中在城镇的由国家经营的粮米加工厂、榨油厂等关掉一批,把一部分农产品的初步加工,转给社、队去办。  

社、队在发展集体副业的时候,应当对社员的家庭副业作适当的安排,不许任意排挤社员正当的家庭副业,更不许向社员“平调”。同时,还要严格禁止社、队进行商业活动,坚决防止社、队干部多吃多占。

供销社、手工业社、商业、银行、税务、工业等有关部门,应当从原料供应、产品推销、技术指导和帮助解决资金困难等方面,支持社、队发展集体副业。

(五)发展农业的技术措施

为了实现第三个五年发展农业的任务,使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大大提高一步,必须加强科学实验,因地制宜地、全面地、综合地实行农业生产“八字宪法”,采取一系列的增产技术措施;并且有计划有步骤地、因地制宜地实行农业的技术改革。

一、发展水利。

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应当通过挖掘现有水利设施的潜力,搞好一批现有未完工程的续建、配套工作,有计划地、有重点地建设一些新的中小型水利工程,使一九七○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六亿亩以上,其中,保证灌溉面积达到五亿亩左右。

所有水利建设,都必须进行全面的规划,做好勘察设计工作,力求尽快地发挥效益。不经过调查研究,不进行全面规划,不做好勘察设计,就仓促动工建设,必然造成浪费,应当坚决反对。今后各项水利建设,从治水方针、规划设计到施工方案、出工办法等等,都要充分同群众商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应当十分爱惜民力,不要滥用群众的积极性。不要盲目追求出工人数和土方数量,要切实加强施工的准备和组织工作,真正做到工效高、花钱少、质量好、效益大。

应当坚决纠正重建设轻管理的偏向,切实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和灌溉管理的工作,管好用好各种设备。同时,应当做好渠道整修和土地平整的工作,提高灌溉技术,扩大灌溉效益,节约用水,降低费用。今后不论老灌区或者新灌区,都必须按照规定收水费、电费。

凡是水土流失的地方,都必须密切结合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逐步控制水土流失。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要求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二十万平方公里。

二、增施肥料。

各个地区应当充分发动群众积肥、造肥,增加农家肥料。生产队应当采取基本口粮、基本劳动工分和基本投肥任务三结合的办法,规定社员家庭向生产队交肥的任务;对于社员家庭交给生产队的肥料,必须给以合理的报酬。

应当大力发展养猪积肥,积极发展各种绿肥作物,并且在不影响群众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提倡秸秆还田。应当尽量利用城镇中的粪便和可作肥料的污水、垃圾等。

积极增产化学肥料。初步安排,到一九七○年,全国化肥总产量达到一千二百万吨左右,其中氮肥六百五十万到七百万吨。

应当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施肥方法,作到合理施肥,提高肥效。

 

三、改良土壤,改造低产田。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必须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壤改良和低产田的改造,逐步提高低产田的单位面积产量。应当总结和推广已有的除涝治碱的经验,普遍地开展除涝治碱工作。今后各地在进行水利建设的时候,必须有灌有排,防止土壤盐碱化。

山区和丘陵地区,应当采取筑埂、垒堰等办法,保持水土,提高土壤肥力,逐步地把坡耕地改造成为梯田。

在经常发生风沙灾害的地区,要积极造林种草,防风固沙,积极营造农田防护林带。  

四、选育、繁殖和推广优良品种。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必须继续加强选育、繁殖和推广良种的工作,使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薯类以及棉花和其他主要经济作物,基本上做到普及良种。应当在最近两三年内完成种子纯化的工作。已经推广的良种,必须加强选种留种工作,防止退化。退化了的,要有计划地复壮更新。

选育、繁殖优良种子的工作,继续实行“四自一辅”的方针,即由生产队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之以国家调剂,引进外来良种。生产队和国营农场,都应当切实做好选种留种工作,逐步建立种子田。各县的示范繁殖场,必须切实做好良种的选育试验和繁殖工作。

各地的农业科学研究单位,要不断地选育和提供新的适应各地不同条件的良种。

对于从国外引进的各种种子、苗木,必须加强管理,积极进行试种;试种成功的,就应当在适宜的地区,有计划地繁殖推广。

不论牧业区或者农业区,都应当积极选育、繁殖和推广良种牧畜和良种家禽。

五、因地制宜地改进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

各地区应当总结群众的经验,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水利、肥料、种子等各种技术条件,积极地因地制宜地改革耕作制度,改进栽培技术。所有这类改革,都要经过试验,成功以后再推广。

应当适当地扩大复种面积,合理地进行密植,实行轮作倒茬和间种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使土壤越种越肥。

六、加强植物动物的保护和检疫工作。

现在已经找到了有效的防治方法和除虫药剂的虫害,例如蝗虫、水稻螟虫、玉米螟虫、小麦吸浆虫、棉花红蜘蛛等等,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应当把它们的为害程度压缩到最小限度,把受害的植株率降低到历史上曾经达到过的最低水平以下。某些还没有找到有效的防治办法和药剂的植物病害,特别是危险病害,科学研究机关应当特别加强对它们的研究工作,力争在较短时期内研究出一定的成果来。

应当保护益鸟、益虫、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还要从改革耕作制度、改进栽培技术等方面,来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积极发展农药和施药器械的生产,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并且改进供应工作,减少经营费用,以利推广。同时,要加强使用农药的技术指导,保证安全有效。

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还应当认真做好对动物、特别是耕畜的检疫工作,切实加强对外对内的检疫机构,建立和健全检疫制度。

七、发展改良农具和农业机械。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应当在发展机械化农具的同时,大力推广改良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不断补充和更新各种旧式中小型农具。

初步考虑,五年内增加排灌机械四百万到四百五十万马力,一九七零年达到一千零五十万马力。五年内增加拖拉机十万标准台左右,一九七○年达到二十万标准台;增加农用载重汽车二万到三万辆,一九七零年达到三万到四万辆,增加胶轮大车八十八万辆,增加胶轮手推车一千二百万辆。农产品的脱粒机械和加工机械,尽可能满足需要。拖拉机的使用,应当以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的适宜于机耕的农田为重点。

农村电力的使用,应当以排灌、农副产品加工等生产用电为主,适当照顾农民生活用电。

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应当调整和充实农业机械修理网,增加修理能力,增加储油设备。

目前许多农业机械的利用效率比较低,在地区之间差距很大。例如每标准台拖拉机的年作业量,高的达八千亩,低的只有二千亩左右。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必须加强经营管理工作,切实把各种农业机械设备管好、用好,提高利用率,并且要尽可能地做到综合利用。

八、加强科学实验。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必须大力开展农业科学实验工作。一切农业生产的新的技术措施,都应当进行科学实验,成功以后,再行推广。

应当积极开展群众性的农业科学实验活动。有条件的人民公社,可以建立社、队自办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或者技术指导小组。

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应当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大部分的研究力量,应当用于当前农业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技术课题的研究,特别是用于解决稳产高产农田建设中的科学技术问题。对于计划建设的稳产高产农田,应当组织有关的科学技术专家,逐片地组成专家组,进行研究,具体制订各片的水利建设规划和增产技术措施方案。

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的工作要同农民群众的科学实验活动相结合。必须认真地总结各地农民群众的增产经验,特别是高产典型的经验,指导农民的科学实验活动。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应当积极参加农民种试验田、样板田的活动。

农村干部和各级农业部门的干部,都要坚持种试验田,积极参加科学实验活动。

各级农业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导,尽可能地给科学研究工作以有力的支持,发挥科学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必需的物质技术设备和经费,应当列入国家计划,切实予以保证。

九、积极培养和合理使用技术力量。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应当继续办好高等和中等的农、林、水利等院校,有计划地组织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和技术工人下乡参加工作。还应当采取办中等农业技术学校、业余技术学校、农业中学和训练班等办法,对农村现有知识青年进行技术训练。对于参加农业生产的城市知识青年。在下乡以前,也应当进行必要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农业技术的教育。在下乡以后,应当三、五人安置在一个生产单位,以利于使他们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安心地参加生产劳动。

现有的农业技术人员,应当合理使用,做到学用结合,人尽其材。应当从各级农、林、水利等部门和科学研究机关,抽调一批大专学校毕业的技术干部,充实基层。今后农、林、水利的大专学校毕业生,一般都应当分配到基层去,到社、队去,到生产实践中去。科学研究机关和各级农、林、水利等部门需要补充的技术干部,一般不从新毕业的学生中挑选,而从已经在基层、在生产实践中锻炼过两年以上的、工作有成绩的大专毕业生中挑选。

(六)促进农业发展的几项主要经济措施

实现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农业生产、建设任务,需要采取一些正确的经济措施。初步考虑,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关于工业为农业生产服务。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部门要在国家计划的统一安排下,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地努力增加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特别是增产化学肥料和排灌机械。

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一定要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则,一定要做到产品对路,机具配套,质量优良,价格低廉,供应及时。化工部门、农业机械部门和机械部门,应当积极研究、试验和试制适合我国农业需要的新产品。地方机械部门,应当把主要力量用于生产适合当地需要的农业机械,特别是田间作业机具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套具体的技术政策。国家科委和地方各级科委,应当组织各级农业部门、农业机械部门、机械部门、化工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以及有关的科学技术专家,认真地研究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耕作习惯的具体特点,切切实实地把农业现代化的一套技术政策和具体规划方案搞好。

 

二、关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应当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这样做,工业部门的利润和国家的积累,一时将会有所减少,但是社、队的积累可以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可以降低,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集体经济的巩固;从长远看,也有利于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积累的增加。农业生产资料降价以后,还将促进工商企业加强管理,改变目前经营环节过多、费用过大的不合理现象,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流通费用。全国物价委员会应当研究降低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和农业用油、用电等价格的可能性,拟定方案,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实行。农业和水利部门,也要积极努力,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机耕、机灌、电灌、打井等费用。

三、关于农业资金的管理。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用于农业方面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事业费,将比第二个五年有所增加。认真地把这些资金管好、用好,使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果,并且坚决禁止挪用,杜绝浪费,这是各级农业部门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对于农业资金的管理,应当切实办好以下几件事情:

(1)所有国家投资的大、中型基本建设工程,所有农业企业、事业单位,都要编制和执行财务计划,都要严格按照财务管理的规定办事,并且要按期向农业和其他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报告资金的使用情况,年度终了时,要报告决算和全年资金使用情况的总结。

(2)各级农业银行,要加强对农业资金使用的监督。对使用不当的,要向主管部门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对违反规定,挪用、浪费的,要如实检举;对贪污行为,要坚决揭发。

(3)各级农业部门和农业银行,还要加强对社、队财务工作的指导和帮助,把集体的资金管好用好,并且把集体资金的使用和国家资金的使用结合起来,使之发挥更大的效益。

(4)切切实实地整顿国营农业企业、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进一步改善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的经营管理工作,发扬勤俭办社,勤俭办企业、事业的精神。

四、关于办好国营农场。

应当切实办好国营农场,充分发挥国营农场在农业生产中的示范作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国营农场应当在种好现有耕地、全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基础上,把那些有条件的农田建设成为稳产高产农田,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商品粮、工业原料和副食品。要求国营农场,从一九六四年起,七年内平均每年递增商品粮五亿斤。到一九七○年,上交国家的商品粮达到五十亿斤,棉花达一百五十万担,猪达到二百万头。应当切实管好现有的国营橡胶林,并且适当发展新的国营橡胶林。同时,可以采取国家和集体合作的办法,由国营农场供应树苗,负责技术指导;由社、队经营种植,所有权归社、队;成熟以后,割胶也由社、队负责,乳胶由国营农场收购加工。要求到一九七○年,天然橡胶产量达到六万吨左右。

为了配合国防的需要,计划在黑龙江的东部、北部和其他宜于开垦的边疆地区,采取军垦的办法,沿国境线逐步建设一个国营农场带。

(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党的领导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农业的发展,无论是生产方面,或者是基本建设方面,任务都很艰巨。实现这些任务,关键的问题在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党对农业的领导。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各个地区、各级农业部门,都必须认真地加强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做好人的革命化的工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广大农民、农业职工和农村工作干部。要教育农民热爱国家、热爱集体,积极劳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关系,积极完成生产计划和农副产品的交售任务。要使我们的广大干部真正成为毛主席所要求的那样:“既懂政治、又懂业务、又红又专、不是浮在上面、做官当老爷、脱离群众,而是同群众打成一片、受群众拥护的真正好干部”。所有人民公社、生产队,所有农业企业、事业单位,都应当有计划地、逐步地建立起政治工作机构和政治工作制度。

各个地区,都应当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坚决地、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行到底,切实做好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经济上的基本建设。

二、开展农村文化革命。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应当积极开展农村的文化革命,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使文化教育工作同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相适应,同农业现代化的进度相适应。

应当逐步发展农村的小学教育,发展农村的夜校、冬学、识字班,有计划地设立业余文化学校,争取在一九七○年以前,基本上扫除青年和壮年中的文盲。农村的教育事业,必须为农业服务,各种课本都应当以发展农业生产和办好集体经济为主要内容。

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为农业服务的人材。现有初级中学数量偏多或者布点较密的地区,应当有计划地调整出一部分,逐步改为农业职业学校,在做法上,开始时可以先设农业班。

应当有领导地、积极地开展农村文化革命。农村的文化工作,必须围绕着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的要求,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工具,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教育形式,向农民群众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文化部门要多供应内容健康的、适合农村需要的报刊、图书、杂志、画片等,要积极发展农村的电影放映事业。

应当加强对集镇的戏院、书场、茶馆、俱乐部、文化馆等的管理,加强对农村、集镇艺人的领导和思想改造,并且积极培养和提高新的农村文化人才。

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除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区,都必须大力宣传和推广计划生育、节制生育,提倡晚婚,尽可能地降低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应当结合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习惯,继续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消灭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为中心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应当广泛地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卫生部门应当积极培养农村医药卫生人员,提高医疗质量,做好药品供应工作,并且加强对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的领导。

农村的各项文化教育工作,都必须因地因时制宜,服务于农业生产,适合农民的需要,切忌形式主义,不准硬派任务。

三、加强党对农业生产的领导。

省、地、县三级党委,应当把发展农业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对于农业生产、建设的领导,更好地组织和推进农业生产的新高潮。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经常地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蹲下来,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坚决克服只满足于听汇报、看书面材料、不深入下层、不实地考察的官僚主义作风。

 

农村工作干部,首先是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干部,必须经常地、认真地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通过劳动来组织和领导农业生产。县以上各级的领导干部,也应当按照一九五七年中央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指示,每年拿出一定的时间,深入下层,到生产队同社员一起劳动。

一切工作都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群众路线。各个地区、各级农业部门,在制定发展农业生产的规划和实现规划的各项措施的时候,以及在日常工作中,都应当充分地同群众商量,广泛地听取群众的意见。

现在各个地区都有一批先进的生产单位。各级党委和各级农业部门,应当系统地总结他们的经验,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的经验,并且有领导地组织条件相同的生产单位向他们学习,开展群众性的比学赶帮运动。在组织和领导这个运动的时候,必须充分启发群众的自觉性,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防止一轰而起,防止形式主义,反对弄虚作假。

现在,农村的形势很好,一个新的农业生产高潮正在形成和发展。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红旗,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一整套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正确地全面地接受过去的经验教训,当冷静的促进派,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使农业的生产高潮更加广泛地、健康地、持久地向前发展,胜利地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农业生产、建设任务。

国家计划委员会党组

国务院农林办公室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五日

第三个五年农业发展计划的几个问题的说明

粮食问题

(一)一九七○年粮食生产指标

指标经过三次变动,第一次确定四千八百亿斤,第二次改为四千五百亿斤到四千八百亿斤,第三次改为四千三百亿斤到四千六百亿斤。

拟定四千八百亿斤,是根据:到一九七零年人口达到八亿,每人平均六百斤,按这个需要计算的;同时又从一九六三年粮食总产三千四百亿斤,今后七年,每年增产二百亿斤,这样简单计算方法,得出的总数。

第二次提出三百亿斤的幅度,是从计算五亿亩与十一亿亩增产可能性时发现的。五亿亩稳产高产农田,其中四亿亩粮食作物,总产量要达到二千四百亿斤,比一九六三年一千四百五十亿斤,要增产九百五十亿斤,即在七年内增产百分之六十六,每年平均增产百分之九点五,幅度很高,可能完不成。减少三百亿斤,即把七年增产百分之六十六降为百分之四十五,每年平均增产百分之六点五,这个增产幅度完成的可能大一些。十一亿亩中,有九亿五千万亩种粮食作物,一九六三年总产一千九百五十亿斤,七年增产四百五十亿斤,即增加百分之二十三,就可以完成总产二千四百亿斤的任务。在改变时,这方面不变。这个计算,是无准确数据的,要待五亿亩稳产高产田落实到社队后,才有可能作出比较准确的计算。

第三次改变,幅度较大。考虑到,今后七年,不可能年年都是好年景,需要对今后七年年景,作一个假定的估计。假定今后七年,是两个到三个大丰收年,两个到三个平收年,两个歉收年;大丰收年,每年增产三百亿斤,可以增产六百亿斤到九百亿斤;平收年,每年增产一百亿斤到一百五十亿斤,可以增产三百亿斤到四百五十亿斤;歉收年,不增不减。这样计算,在两个大丰收年,三个每年增产一百亿斤的平收年,两个歉收年,七年增产九百亿斤;或者三个大丰收年,两个每年增产一百五十亿斤的平收年,两个歉收年,七年增产一千二百亿斤。这样计算为四千三百亿斤到四千六百亿斤,把握性更大一些。在今年三月全国农业规划会议上,各地提出的数字是四千六百八十四亿斤到四千八百七十九亿斤,我们设想的高数比地方的低数还低。

按照四千三百亿斤,八亿人口计算,每人平均占有五百三十七斤半,比一九六三年每人平均四百九十一斤,多四十六斤半。

一九六三年在二千一百八十九个县、市统计单位,上报粮食生产统计中,有一千四百七十个单位增产,其中比一九六二年增产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单位,根据二十七个省、市、区的统计有六百一十个,增产最多的单位,四川有六十五个,新疆五十三个,甘肃四十八个,山东三十八个,江苏三十七个。三百七十个集中商品粮县中,有九十一个是连续三年增产的。减产的单位有七百一十一个,其中比一九六二年减产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单位,根据二十七个省、市、区的统计有二百九十五个,减产最多的单位,河北有七十七个,河南四十九个,广西二十九个,湖南二十七个,内蒙二十四个。由此可以判明,一九六三年各地上报增产二百多亿斤粮食是有根据的。一九六三年是一个丰中带歉的年景,比平收年好,比大丰收年差一些。一九六三年在大旱大涝情况下,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收成,党的政策调动了五亿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基本的,同时,水利建设和增加化肥,也是重要的因素。

(二)粮食大豆的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问题

总耕地面积一九六三年是十五亿四千万亩,一九七○年拟增加到十五亿九千六百万亩,七年要增加五千七百万亩耕地,是否可能,要看投入开荒方面的资金多少而定。从现有耕地中,查出一批隐瞒耕地是可能的,这在生产上只发生计算数字的作用,不起实际的增产作用。由于建设要占用一些耕地,也由于农田建设,又能增加一些耕地,两者能否相抵,还很难说。按十五亿九千六百万亩耕地,复种指数达到一百三十九,总播种面积达到二十二亿亩,比一九六三年复种指数提高百分之二点三,比原来设想提高百分之四点三,要好一些,有把握一些。总播种面积增加一亿二千万亩,其中靠扩大耕地增加的占一半。粮豆总播种面积由一九六三年十七亿九千七百万亩,到一九七○年达到十八亿六千七百万亩,增加五千万亩。从几个主要粮食品种看,问题还是不少的。

水稻,由一九六三年四亿一千万亩,到一九七○年增加三千万亩,达到四亿四千万亩。播种面积增加是可能的,第一,双季稻会随着水、肥条件改善而增加;第二,新开一些荒地和旱改水,也会增加一些面积;第三,北方水稻还会恢复一些面积。单产要由三百四十斤增加到四百斤到四百二十斤,单产增加百分之十八到二十四;总产要由一千三百九十三亿斤,增加到一千七百六十亿斤,到一千八百五十亿斤,增产幅度都很大,这要作很大的努力才能完成。水稻总产要增加三百六十七亿斤,到四百五十七亿斤,占全部粮豆增产九百亿到一千二百亿斤的近百分之四十,这是整个增产的关键。五亿亩稳产高产农田,有三亿亩在八百斤地区,主要是水稻,是根据这个需要拟定的。

小麦,由一九六三年三亿五千四百万亩,增加一千八百万亩,到一九七○年达到三亿七千二百万亩,可能达不到。长江以南粮食生产达到一定程度后,小麦播种面积需要减少,增加绿肥与豆类的播种面积,才有利于双季稻的发展。北方小麦播种面积过高,会影响倒茬,对生产不利。小麦单产由一九六三年一百零一斤,增加到一百三十四斤和一百四十二斤;总产由一九六三年三百五十六亿斤,增加到五百亿斤到五百三十亿斤。增产的幅度虽然不少,单产要增加百分之三十到四十,总产要增加百分之四十到五十,但是,小麦增产潜力大,只要努力,是可能完成的。关键是冀鲁豫苏北皖北有一亿多万亩,亩产不到百斤的低产田,必须用大寨精神,加以改变。

 

玉米、高粱、谷子和其他杂粮,一九六三年播种面积七亿一千七百万亩,一九七○年播种七亿二千万亩,面积问题不大,少一些也可以。单产一九六三年一百四十五斤,一九七○年一百八十五斤到二百零一斤;总产一九六三年一千零四十一亿斤,一九七○年一千三百三十亿斤到一千四百五十亿斤。这是我国粮食生产第二个大头,仅次于水稻的总产量。单产增加百分之二十七到百分之三十九,总产增加百分之二十九到百分之四十。增产幅度都不低,单产增加的幅度高过水稻,总产增加的幅度和水稻相近。但是,杂粮增产潜力大,问题是如何重视杂粮生产,一般说玉米生产是重视的,良种,厩肥,追肥,治虫,都比较认真,单产也高,总产比重也大。高粱、谷子习惯称为低产作物,一般都不注意,其实并不是低产作物,亩产四百斤五百斤的面积并不少,只要认真抓,增产潜力是有的。玉米、高粱、谷子三种作物占杂粮播种面积七亿二千万亩中的四亿六千万亩,占总产一千四百五十亿斤中的九百七十亿斤;还有二亿六千万亩其他杂粮,亩产量更低,占总产量四百八十亿斤,问题是很大的。这些杂粮一九六三年占三亿亩,平均亩产只一百二十斤,总产三百六十亿斤;到一九七○年面积压少四千万亩,亩产提高到一百八十五斤,即提高百分之五十四,总产要增加一百二十亿斤,即增加三分之一。看来肯定完不成的,增加一百二十亿斤产量的任务,有落空的危险。办法是继续增加玉米、高粱、谷子面积,提高单产和总产,补救这个差额是有可能的,任务是不轻的。

大豆和薯类问题不大。大豆单产由一百零三斤增加到一百一十斤,只增加七斤,总产由一百四十亿斤增加到一百七十亿斤,是可能超过的。薯类,单产由二百六十一斤增加到三百二十斤或三百四十斤,总产由四百七十亿斤增加到五百四十亿斤,或六百亿斤,有些问题和小麦一样。问题是,粮食增产后,薯类面积,能否维持到一亿八千万亩,可能减少一些,如果减少薯类,增加高粱和玉米,在高粱玉米地内套种大豆,这可能是一件好事。但是粮食总产是要减少一些,粮食质量提高了,地力种肥了,从长远看,有好处,估计可能减少二千万亩,影响总产量二十亿斤左右。

经济作物问题

(一)棉花问题

棉花播种面积,一九六三年已经达到六千五百五十五万亩,一九七○年扩大到七千万亩是可能的。单产由三十四斤提高到五十四斤或六十斤,总产由二千四百万担提高到三千八百万担到四千二百万担。增长的幅度是很高的,单产提高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六,总产提高百分之五十八到七十五。但是,是可能完成的。理由是:

第一,七千万亩中,有五千万亩种在稳产高产农田内,这种高产田,亩产皮棉七十斤,就有三千五百万担。另外二千万亩,只要完成三百万担到七百万担,即单产十五斤到三十五斤。

第二,一九六三年,皮棉亩产百斤以上的七个县,八十斤以上的二十七个县,六十斤以上的三十个县,四十斤到六十斤的四十九个县,三十斤到四十斤的四十二个县。三十斤以下的一百零七个县,其中六十二个是受灾县。以省为单位计算,浙江亩产九十三斤,上海市八十二斤,湖北六十四斤,江西、湖南、江苏三省亩产五十斤以上,这六个省、市棉花种植面积有二千万亩。其他省、市、区亩产皮棉五十斤以上的面积也不少,估计,经过七年的努力,使五千万亩稳产高产农田,亩产皮棉达到七十斤,是可能的。

在今年三月全国农业规划会议上,各地提出的数字是四千六百六十八万担到四千八百六十八万担。我们设想的高数比地方的低数还低。

(二)三种油料,即花生、芝麻、油菜籽的问题

三种油料作物的问题很大,播种面积要由五千五百六十万亩扩大为八千万亩到八千四百万亩。其中:

花生由二千一百五十六万亩扩大为三千六百万亩到三千八百万亩,增加过大。一九五六年和一九五七年曾经达到过三千八百万亩以上,其他年份就没有达到过这样高的数字,一九五六年和一九五七年总播种面积都在二十三亿八千万亩和二十三亿五千万亩的基础上,一九七○年总播种面积只有二十二亿亩,花生播种三千六百万亩到三千八百万亩,困难是大的。种少了,又不能解决食油的需要,因此,在努力扩大播种面积的同时,要求亩产量提高,如果亩产量提高到二百斤(一九六三年一百二十五斤,一九七○年拟定一百五十六斤到一百七十九斤),只要播种三千三百万亩,就可以达到原来预计的总产量。

芝麻播种面积由一九六三年一千二百万亩扩大为一千三百六十万亩到一千四百五十万亩,比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五五年一千五百万亩到一千七百万亩少,同一九五六年和一九五七年一千四百多万亩相等。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五四年总播种面积,都只有二十二亿亩,由此看出芝麻播种面积是可以达到的。单产由一九六三年四十四斤提高到五十五斤到六十二斤,这是一九五三年已经达到的亩产量。不过芝麻亩产量波动很大,低的时候只有二十九斤,高的时候到过六十四斤,一般在五十斤左右,一九五七年只四十四斤。如果努力种好,亩产百斤是可能的,这对总产量起作用不少。

油菜籽播种面积由一九六三年二千二百万亩扩大到三千一百万亩,也可能有问题。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五九年都在三千万亩以上,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五四年都在二千五百万亩以内。今后,由于双季稻的增加,要求扩大绿肥作物和豆类的播种面积,油菜籽的播种面积不能扩大过多。关键是提高亩产量,历史上油菜籽的单产没有低过五十斤,高的时候到过七十斤,一九六三年亩产只四十四斤,一九七○年要求达到亩产五十四斤到七十三斤,是可能的。如果平均亩产提高到一百斤,就是面积只种二千五百万亩,也比预定的总产高。亩产提高到一百斤是可能的,问题是,把作菜吃的油菜和作绿肥的油菜,不算在油菜籽的播种面积内,同时,把作为油料的油菜籽认真种好。

花生、芝麻、油菜籽的生产指标,我们设想的数字都比地方的低。

(三)烤烟,麻,糖料问题

第一,烤烟播种面积由三百四十二万亩扩大到五百万亩,是可能的,可以在新疆建立新的烤烟基地。新疆生产兵团一九六三年已试种近三万亩,已成功,到一九七○年扩大为二十万亩。

第二,黄洋麻由一百一十一万亩扩大为一百六十万亩;苎麻由五十万亩扩大为一百四十万亩。应当鼓励南方国营农场的旱地,改种麻类和糖料,就比较容易实现这个指标。

第三,甘蔗由二百四十九万亩扩大为四百万亩到四百八十万亩,面积扩大过多,对水稻生产影响大,应当鼓励在旱地上种,不要在水田内多种。南方国营农场的旱地,应当种一些甘蔗。甜菜由一百一十五万亩扩大到二百八十万亩到三百三十万亩,面积扩大,没有困难,关键问题是运输,如果采用小型榨糖厂,就可以解决问题。新疆兵团一九七○年播甜菜五十万亩。

(四)绿肥和蔬菜问题,各地要求到一九七○年扩大为一亿二千二百二十万亩,一九六三年只有五千三百九十一万亩,扩大一倍以上,计委安排八千万亩,可能少了些。这就是油菜籽和小麦不能扩大过多或者还要减少的原因,绿肥可能扩大到一亿亩以上,这对生产有积极作用。

商品蔬菜面积一九六三年六千万亩,一九七○年可能随着肉、禽、蛋的增加,豆类制品的增加,逐步缩小。商品菜基地的建设,使单产和复种增加,粮菜间作面积在逐渐扩大,许多大路菜由专种变为间作,专用菜地将进一步减少。

 

大寨精神问题

在全国农业规划会议期间,十四个省、市、区报了现有大寨式的单位近万个,山东一省即占五千多个。这是事前没有准备,也缺乏一个什么是大寨式的口径。今后七年,用大寨式建设九千多万亩,也只初步的设想,河北一省即占二千五百万亩。为了推动这个运动,根据总理的指示,已派人到六个大区去,直接调查一个大寨式的典型,同时廖鲁言同志亲自去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去了解情况。我们已组织一批力量,把已经收到的大寨式的典型材料五百多份,进行分类研究,准备写出一个材料。

从我已看过的一些典型材料,所有大寨式的单位,都是从农田基本建设开始,进到精耕细作,达到稳产高产。高产的,都超过了四、五、八的要求。农田基本建设的内容是:第一,制止水土流失,进行水土保持工程;第二,平整土地,改梯耕地为梯田;第三,改良土壤;第四,发展水利灌溉。精耕细作:第一,发展畜牧业,增加圈肥;第二,秸秆还田,增加厩肥;第三,改进种植技术,采用间作、套作和轮作法;第四,对良种使用比较普遍;植物保护,田间管理都作得细致,科学技术管理,科学实验比较普遍。所有大寨式的单位,都是依靠劳动力的投资,有些多种经营发展得好的单位,财力投资也不算少,大体上都得到了国家一定的支持。一般建设时间都在五年到七年之间,多的十年,少的三年。

目前在学大寨的运动中,已经出现了一些毛病,第一个毛病是去学的、参观的人多,已影响本单位的生产。第二,在学习中,也出现不问自己目前的条件,来比生产指标,比对国家提供商品粮的多少。这些毛病不及时纠正,又会出现弄虚作假,和影响社员生产积极性等。

自留地的问题

在粮食增产,口粮留足之后,自留地有转向种经济作物为主的趋势。这种趋势,从好的方面说国家可以多收购一些经济作物,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从坏的方面说,吃饭靠集体,用钱靠自己的毛病,又增加了自留地的因素,集体的现金收入增加很慢,不利于集体经济的巩固。如果我们在经济作物的议购和换购方面,不加以改善,很有利于投机倒把的活动,这对富裕农民是有利的,对大多数贫农下中农是不利的。因此,需要教育农民群众,经营自留地要以粮食为主。

根据中共中央文件刊印

注释

〔1〕《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的初步设想(汇报提纲)》、《第三个五年(1966―1970)农业发展计划的初步设想》和《第三个五年农业发展计划的几个问题的说明》后提交一九六四年五月十五日至六月十七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进行了讨论。

〔2〕从一九五九年开始,农业总产值的计算口径扩大了三项,即林业中的生产队竹木采伐、副业中的队办工业和渔业中的水产捕捞。一九六五年农业总产值五百五十五亿元中,以上三项产值约为二十三亿元。

〔3〕一九五七年的粮食产量,实际上可能只有三千八百五十亿斤。

〔4〕一九五八年的钢产量指的是好钢。

〔5〕其他有关农业的支出中包括:支援穷队投资五亿元,水库移民建房五亿元,城市人口下乡插队、建场支出十亿元。

〔6〕战备费中包括民用工业转产军用产品所需的技术措施、设备购置和新产品试制等项费用以及运输、邮电部门的战备措施费用等。

〔7〕在其他支出中包括:债务支出十亿元,停建工程维护费十亿元,其他零星支出二十五亿元。

〔8〕城市建设及其他四十亿元中,包括:城市建设二十亿元;首都建设五亿元,城市废气、废水、废料综合利用五亿元,物资总局和国家储备局仓库五亿元,国家机关和外事部门建设五亿元。

〔9〕地方的机动投资,中央各部不指定用途,由各地方负责安排,但试算时暂列在农业、工业和交通的投资内,待地方的规划报来后,再加以调整。

〔附录〕李富春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初步设想的说明要点〔1〕

(一九六四年五月)

这次提交会议讨论的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轮廓,只是一个初步设想,还很不成熟,还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反复的综合平衡。这次提出来,是向中央和各中央局、各省、市的同志下点毛毛雨。这个初步设想,我们在向书记处汇报之后,又向主席、少奇同志、总理作了汇报,他们给了很多重要指示。现在,向会议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一、关于经济形势

一九六四年的国民经济计划有可能超额完成,经济情况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全面好转。  

农业。今春墒情很好。春播情况,多数地区也比去年好。棉花播种面积超额完成了计划(计划六千五百多万亩,已播六千六百万亩左右)。夏收可望有一个好收成。

全年如无特大灾情,粮食产量可能达到三千六百亿斤左右,棉花产量可能达到二千八百万担左右。

工业。今年以来,产量稳步上升,一至四月合计,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六。全年预计,可增长百分之十以上(计划增长百分之八)。

今年在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将比去年作出更大的成绩。

市场。商品供应量增加,物价下降。

一九六五年,可以基本上完成调整任务,各个方面的比例关系将比较协调,国民经济情况将得到根本好转。

农业总产值可能大体接近一九五八年的水平。粮食可能达到三千八百亿斤左右,棉花可能达到三千二百万担左右。猪、羊可能超过一九五八年。

 

工业总产值将超过一九五八年,比一九五七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以上。石油、电力、化肥等的产量将有较多增长。在调整期间,品种、质量有个跃进。例如,钢材的重要品种,大致有一百六十类,一九五七年只能生产六十九类,一九六五年预计可以生产一百四十三类,满足需要的百分之九十;机床的品种,一九五七年只能生产二百种,现在可以生产四百九十种,一九六五年预计可以生产六百零三种;石油产品,一九五七年只能生产一百四十种,现在可以生产四百四十种,一九六五年预计可以生产四百七十四种,基本上满足需要。主席在一九六一年一月中央全会上提出的要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等方面实现一个跃进的要求,初步得到实现。

总的说,目前国民经济的形势是很好的,各个方面都在踏踏实实地前进,工农业生产的新高潮正在形成和发展。但是,也应当看到,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主要的问题是有些方面出现了要求过急的苗头,如有些单位加班加点,搞形式主义,不注意质量;有些地方,计划外的建设增加过多,建筑材料和施工力量不足;财政开支增加得过快(历年上半年一般是收大于支,今年一到四月是支大于收六亿元);职工人数也增加不少,一到四月共增加了二十三万六千人。此外,有些灾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还比较困难。

形势所以好转这样快,最根本的因素,是中央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既正确地解决了生产关系的问题,又正确地解决了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一九六二年北戴河会议,主席提出形势、阶级、矛盾的问题,形势很快发生变化。十中全会重新修改了人民公社六十条,作出了进一步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一九六三年五月,在主席亲自主持下,提出了农村工作的“十条决定”,号召全党全民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这三大革命运动;九月中央工作会议又作出第二个“十条规定”。事实证明,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湖南贫下中农所批评的那种:“敌我友不分,走路一同行,开会同志们,都是按劳分”的情况,大有好转,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四清”运动的同时,城市中开展了“五反”运动。开展了比学赶帮运动。今年以来,全国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掀起了学习解放军、学习大庆、学习大寨的热潮。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主席最近说:“‘六十条’、‘双十条’为什么能调动人的力量呢?因为它解决了人民内部的矛盾,解决了领导被领导的关系,把力量组织起来。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首要因素。人、劳动手段(包括畜力、农具、肥料等)、劳动对象(土地),这是生产力三要素嘛。实行了‘六十条’、‘双十条’,还是原来的那些人、畜力、农具、土地等等,但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这几年,各个方面根据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进行了大量的扎扎实实的工作,缩短了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战线,减少了城镇人口和职工,加强了农业战线,加强了工业对农业的支援,增强了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并且调整了工业内部的关系。农业的好转,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好转。现在,各项工作都已经走上正确的轨道。这几年,我们在计划工作中注意了留有余地,注意了计划方法的改进。

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轮廓

开始第三个五年计划建设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情况是:

第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还是主要的薄弱环节。

第二,人民的吃穿还不足。

第三,国防力量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四,基础工业同支援农业和兼顾国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基础工业内部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矿山、森工、精密机械、仪器仪表等)。

从这些情况出发,根据总路线、总方针和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要求,我们提出了像文件上所写的那四条基本任务,把大力发展农业、解决吃穿用问题,放在首要地位。

1、农业方面的主要任务是:

在种好十六亿亩农田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建设起一批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这是实现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主席说,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很对。

有计划有步骤地治理三河,保证大江、大河、大水库的安全。特别要注意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和拦砂工作。

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注意农林牧结合,有重点地进行牧区草原的建设,注意林业建设(实行造林和封山育林并举,造林要以群众造林为主)。  

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集体经济的积累和农民的收入逐年有所增加。

2、国防方面的主要任务是:

发展常规武器,尽可能配套;

突破国防尖端,掌握两弹;

争取到一九七二年建立起一个小而全的国防工业体系,拥有一定数量的军事储备。

主席最近说:“我看还是小而全,可能还是小而不全,但小而不全比大而不全好,大而不全就要浪费,小了就有可能比较全。”

他还说:“打仗,我还是寄希望于步兵。原子弹要有,搞起来也不会多,但要搞起来,搞起来吓吓人。黄色炸药和大炮很顶事,帝国主义对这个很怕。”

3、工业方面的主要任务是:

努力发展化学肥料、化学纤维工业。一九七○年,化肥产量达到一千一百万到一千二百万吨,化纤产量达到十五万到十八万吨。

增加产品品种,特别是增加农业和国防所迫切需要的品种,争取主要的原材料和设备基本上立足于国内。

发展新技术,特别是石油化工、特殊金属材料、无线电、精密机械、仪器仪表。

加强采掘工业,为第四个五年的发展作准备。

合理布局。后方基地的建设,如酒泉、攀枝花,要积极准备条件:一是农业,二是交通,三是劳动力。今后煤炭开发的重点,在南方是贵州,在北方是河南和徐淮地区。

继续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过试点、取得经验后,有步骤地在各行业中推行多种形式的托拉斯制度。

 

4、交通方面的主要任务:

铁路,要首先加强旧线,增加和更新机车车辆,修建必要的复线。初步安排的新线,主要是修通川黔、滇黔、大庆――通辽、乌鲁木齐――独山子等干线,建设大兴安岭的森林支线。

航运,主要是加强重要航道上的港口、码头和船舶的能力。

公路,主要是维修现有的公路,加固桥梁,更新部分的车辆。

按照上述的这些任务,经过初步计算,我们提出了第三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总的轮廓是:

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五左右;一九七○年粮食产量达到四千三百亿到四千六百亿斤,棉花产量达到三千八百五十万到四千二百万担。

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十左右;一九七○年钢产量达到一千六百万到一千八百万吨,煤炭产量达到二亿八千五百万到二亿九千五百万吨,石油产量达到一千六百五十万到一千八百万吨,化肥产量达到一千一百万到一千二百万吨。

财政收入,五年合计二千八百亿元左右。

基本建设投资,五年合计一千亿元左右。

各项指标,都列了一个幅度。中央书记处意见,一切计算和安排,都以低数为基础,有余地,争取超过。

这样安排,到一九七○年,每人粮食消费水平约四百二十五斤,布约二十二尺左右(包括化学纤维),肉食和副食品将比现在增加得更多,人民的吃穿可以基本上解决。

这次提出的工农业生产速度,财政收入、基本建设规模,是高是低,是大是小,我们在文件中作了一些分析,请大家考虑。

三、计划安排中的主要矛盾

在开始编制计划的时候,各方面提出的要求比较高,同实际可能距离很大。按照各方面的要求计算,财政支出将达到四千亿元左右,基本建设投资将达到一千三百五十亿元以上(这里还不包括最近各大区计委提出的一些要求)。

我们根据财政收入和投资的可能,对各方面的支出和投资,初步设想了一个方案(见文件第三部分)。即是这样安排,也还存在不少矛盾,主要是:

基础工业同各方面的需要还不完全适应,第三个五年同第四个五年在衔接上还有问题,主要是采掘、采伐工业为第四个五年作的准备不够。

交通运输的建设同各方面的需要还有距离,有些重要线路(如张家口――白城子,北京――原平,湘黔,成昆,吐鲁番到焉耆)或者安排不上,或者修不通。短途运输问题,主要是险桥、险渡、水毁公路和航道疏浚等问题,还不能完全解决。

农业方面,安排了四亿五千万亩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和三河的治理以后,其他方面除了对商品粮产区和经济作物区作了安排以外,投资就比较少。

这些矛盾,我们着重向主席、少奇同志、总理和书记处作了汇报,得到了他们重要的指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主席说:“横直被没有钱挡住了,只能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要以我们这些人的寿命来考虑事情,要按客观规律来办事。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建设也是客观规律,搞多了,不行,只能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我们领会,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就是要求在安排计划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人力、物力、财力的实际可能,而不能超越这种可能。当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广先进经验,把钱用好,少花钱、多办事,真正做到多快好省。

对于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规模,主席说:“已有二亿四千万亩了,再搞一亿六千万亩就是四亿亩,也很好嘛!不要套四亿五千万亩、五亿亩那个框子。”总理也提出过,不要从指标出发,要从财力、物力、人力的可能出发。

第二,计划一定要留有余地。

主席多少年来一直强调这个原则。这次又说:“必须留有余地。留有余地,过去讲是讲了,但没有做。这几年留了,要保持下去。财政收入,你们不要打得太满了,打满了危险。过去我们吃过亏,把收入打得满满的,把基本建设战线拖得长长的。”主席特别提醒我们,要记住过去几年的教训。

少奇同志也说:“长期计划要留有余地,年度计划也要留有余地。年度计划也可以调整,每年到了六七月,如果情况更好,基本建设也可以加一点,但不能加得太多。”

留有余地,这是掌握主动权的问题。

第三,作好综合平衡工作,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这次我们向主席汇报基础工业和交通同各方面建设的需要还不适应的时候,他说:“没有坐稳,没有站稳,是要跌交子的。‘两个拳头――农业,国防工业,一个屁股――基础工业’,要摆好。基础工业要同各方面相适应。”这就是说,在计划中,一定要把农业、工业、国防、交通、文教等各方面的关系摆好,既要有重点,又要按比例。

在安排计划的时候,还要正确处理生产和基本建设、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充分挖掘现有企业的潜在力量,注意设备的维修和更新。

第四,少而精,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是主席的一贯的思想。这次他又提出在建设上必须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他说:“安排要少些,多做少说”,“还是要少而精,而且要打歼灭战”。

在计划的安排上,特别是基本建设项目的安排上,我们必须按照主席的这个指导思想办事。基本建设项目不能摆得过多,而且要分期分批,搞一个是一个,尽快地发挥投资效果。

第五,发扬大寨精神,自力更生。

主席说:“要像大寨那样,他也不借国家的钱,也不向国家要东西。发展农业,要靠发扬陈家庄(在山东曲阜)、大寨(在山西昔阳)的精神。”

少奇同志说:“农业建设要自力更生,主要靠农民自己搞,国家给予帮助。文化教育也要提倡群众自办,国家帮助,要搞半工半读。”

以上这些原则,主席和中央老早就讲过了,而且讲了不止一次。过去有一个时期,我们体会得不深,执行得不好,使工作受到一些损失。今后要接受这个经验教训,把计划安排好。

 

现在的形势很好,群众的革命干劲很高。当群众的积极性已经调动起来之后,领导干部头脑清醒很重要。我们要当促进派,要当冷静的促进派,要鼓实劲,不要鼓虚劲。

关于初步设想方案中的一些矛盾问题,我们准备进一步研究,适当调整解决。计委准备组织干部,同各部、各大区的同志一起下去蹲点,作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只要大家认识一致,坚决地按照主席和中央指示的原则办事,一些矛盾问题是可以得到正确解决的。

四、几个政策问题

为使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能够符合总路线的要求,多快好省地进行,需要研究和解决以下一些政策问题。

1、技术政策。

在战略上必须迎头赶上,在战术上必须循序渐进。

发动广大技术人员和工人的积极性,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同时,争取从资本主义国家多进口一些新技术(不要宣传),以便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

2、劳动、工资政策。

劳动制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政策问题。少奇同志这次提出,要有两种劳动制度:一种是现行的劳动制度,一种是亦工亦农的制度。如(1)有些季节性生产的工厂和农产品加工工厂,今后可以建设在农村,尽量利用农闲的劳动力;(2)有的工厂,可以分散建设在县城和集镇,利用农村劳动力,每年开七八个月的工都可以;(3)农村的拖拉机站、排灌站、技术推广站、种子站等等,应当主要吸收公社中的青年知识分子来办,采取站和社队结合、亦工亦农的方式;(4)有些企业,首先是矿山、森工企业和水利、公路建设单位,除了少数技术较高的工人以外,可以考虑采取“义务工役制”,三五年轮换一次。采取以上这些办法,可以控制职工的增加,便于解决粮食问题和家属不进城的问题,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知识和文化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可以通过这些办法,支援穷队,帮助贫下中农解决困难。否则,正如少奇同志所说的,固定工会愈来愈多,事业费开支愈来愈大,结果是多花钱少办事。不增加固定工,搞季节工,亦工亦农,对农民、对工人、对国家都有好处。

工资政策:下加上不动,逐步增加。修改劳保条例。

3、教育政策。

少奇同志最近提出要有两种教育制度。他说:中小学要搞勤工俭学(可以把一部分普通中学变为职业学校),在农村要靠农民自己动手盖校舍,学生半天劳动,半天读书,或者一年读四个月书,这样农民欢迎。不仅学龄儿童可以读书,大人也可以读书。农民是愿意读书的,但是像现在的办法,他们读不起,读了书就没有劳动力。工厂也可以考虑不增加或少增加固定工人,吸收一部分青年半工半读,对这些人可以考虑把八小时改为六小时,或者一班分两班,使他们有时间读书。这样,工厂不会降低劳动生产率,而且工人的文化程度可以提高。同时,各工业部门就不必办专门的技工学校,也可以少办中等技术学校。他说:这不是一个临时措施,从长远考虑,我们这个国家怎样普及教育?按现在的办法,农民负担不起,国家也负担不起,实际上普及教育也行不通。实行了勤工俭学,人们既能够种地做工,又能够受教育。当然,国家还要办一些重点小学和中学,提高学生质量,便于发展高等教育。

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学校制度,这是教育和劳动制度的重大改革。从长远来说,这是消灭城乡、工农、脑力和体力劳动三个差别、为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认真地研究这些问题。

4、人口政策。

计划生育。

控制城镇人口。

5、外贸外援政策。

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往来,要在平等互利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进行。

扩大对资进出口贸易。一九七○年对资外汇要搞到十二亿美元左右(今年包括侨汇在内,为十亿多美元)。

逐步减少粮食进口,增加新技术进口。从明年起就必须这样办。到一九六七年,做到粮食进出口平衡。支援阿、越、朝、古等兄弟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支援亚非拉民族主义国家的革命斗争。初步安排,第三个五年对外援助经费为七十亿元。

6、农产品收购政策。

逐步地合理地解决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问题。

7、价格政策。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有计划降低生产资料的价格,适当调整某些生活资料的价格,进一步缩小工农业生产品的差价。

8、积累政策。

要在保证人民生活逐年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增加国家、集体的积累。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积累率提高到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是否恰当,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一个计划为百分之二十四)。

 

9、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建设,严格禁止楼馆堂所的建设。这是关系到艰苦朴素、勤俭建国的问题。

现在楼馆堂所的建设又有抬头,应当引起严重注意。

这次主席同我们谈话的时候,再一次地讲了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大多数,依靠贫下中农,依靠工人阶级,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的问题。这是一个革命路线问题,也是一个建设路线的问题,是是否真正搞社会主义的问题。修正主义者代表少数,脱离多数,其结果必然走向资本主义。我们考虑政策、安排计划,都要遵照主席的这个指示,以便更好地贯彻执行自力更生的方针,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多快好省的进行。

根据中央档案馆提供的原件刊印

注释

〔1〕这是李春富在一九六四年五月十五日至六月十七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的说明。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901/8348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