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好文推荐

抗战爆发,上海的画家纷纷拿起画笔参与战斗

2015年09月02日 15:00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国由此进入了全面抗战阶段。当年8月13日,日军围攻上海,“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中国军队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直至11月12日上海陷落,致使百万难民流离失所。画家、雕塑家张充仁亲眼看到逃难到上海的劳苦大众妻离子散的悲惨景象,当年即创作一幅油画《遗民》。他以大特写的构图画了一位背井离乡的老农背负着铺盖漫无目的地逃亡,背景中战火正吞噬着他家乡的房屋。这件作品可谓是触景生情的悲愤之作。

图片1

张充仁完成于1939年的另一幅油画作品《恻隐之心》更是描绘了他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淞沪抗战期间,张充仁参加了中比友谊会饶家驹神父在南市慈安平民医院难民救济队的工作,帮助救治伤兵和免费收容难民。创作这幅作品是为他曾经留学的比利时筹款的。画面描绘的是抗战中的上海市民救护伤兵难民的场景。作者曾经讲述过创作这件作品的经过,他说:“八一三战起参加难民区救济工作,我以当时目击印象,绘成系画多幅,较大的一幅,现藏镭铤院,题为《恻隐之心》。”这是抗战时期上海一段历史的真实记录,从对伤员救助的角度控诉了日军的暴行,同时也默默地赞颂了上海市民在抗战中的表现。

版画家张明曹在1937年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后离开上海回到家乡温州,开展抗日宣传。1938年,他自编自绘自刻创作完成了一本木刻连环画《仇》,讲述一家人在逃难中碰到日本兵,妻被强奸再遭杀戮,男主人被抓去当劳工,后来他从鬼子手里夺过枪参加了游击队。这本连环画在半年不到的时间里再版了4次,印数近万册,其宣传作用之大已无须多说。在张明曹那里学习版画的杨涵后来参加了新四军,专门从事木刻创作,完成了《毛主席像》、《朱总司令像》、《陈毅同志像》,以及《沙沟战斗》系列画中的《登陆战》、《滩头阵地争夺战》等一大批表现抗战的版画作品。

求学于上海新华艺专的黎鲁参加新四军后,也创作了《人在阵地在》、《攻打北火车站》等直接表现抗战战争场面的作品。

身居上海的邵克萍在他的木刻传单《侵略的罪证》里控诉了日军飞机狂轰滥炸的罪行。在抗战宣传中,版画因其制作简便,顷刻能办,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这些版画作品虽然尺幅不大,却是放刀直干,黑白分明,爱是爱,恨是恨,真情流露,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虚假掩饰,朴实无华,深受民众和士兵的喜爱。

——摘自澎湃新闻网《抗战爆发,上海的画家纷纷拿起画笔参与战斗》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902/8353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