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将改 值得期待!

2015年09月06日 09:45

 

【事件介绍】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将改 由同行专家评审

8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结果、接受监督。

8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会议决定,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为此,要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结果、接受监督,并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

过去地方评定中小学教师职称,需要参加外语和计算机考试,此外还要发一些论文,这使得很多教师将大量精力放在论文上,这反而影响了教学。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朱兴德指出,中小学不是高校,高校教师有科研任务,中小学教师没有这样的要求,所以不能将高校发论文评职称的制度延伸到中小学。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将改

8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对于优化配置资源、加强基础教育师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几年来的大面积试点,全面实施改革时机已成熟。会议决定,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

为此,下一步要将分设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同时要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另外要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结果、接受监督,还要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对此,北京大学中国职业教育所副所长李杰指出,这样的改革很有必要。他认为,过去中小学教育职称评审,很多范围与其专业关系不大。现在新的改革要求,更加强调了教育的专业能力的发挥。“比如过去教古文的教师要获得职称还要考外语,其实外语的意义不大。像已故的北京师大教授启功就没上过大学,作为书法家如果考外语,那也获得不了职称。”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从2009年已经开始,2011年起试点范围开始扩大。其改革重点,是将原来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

此前各地设设置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级别复杂,有的分有好多级别。同时考试内容也非常复杂。比如根据此前某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规定,申报中学一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小中高)应掌握一门外语(从事外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应掌握第二外语)参加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其应用水平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评审小学高级教师资格,需要在公开刊物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县级及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上书面交流并获奖等。中部某省一个高级职称的中学教师告诉记者,很多教师发论文都是靠交钱买版面,一般发一个核心期刊的论文,发三四千元可以找人代笔。但是很多考试,比如外语和计算机,很多人不一定过得了。

由同行专家评审

而如果对中小学教师职称实施由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结果、接受监督,则意味着原先教育系统的简政放权改革加快。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下一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能否发挥作用,核心在于是否不是行政主导,而是真正交给了同行进行评价,也就是说,同行评价要取消与行政部门的关系。

事实上教师职称评定的权限在高校早已松动。比如在浙江,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权已经下放。而在一些重点高校,比如985、211大学,教授等职称的评选,可以不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而是由教授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负责,但是这些委员会是否由学校校领导担任主席等,不同的学校有差异。熊丙奇认为,本次教育改革,提出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更加强调了职务的重要性。

目前中国体制内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和待遇与职称挂钩,而国外教师收入主要是与职务挂钩,采取年薪制,这除了考虑工作年限外,也考虑职务。“所以说更应该强调职务的重要性,很多教师没有了职务岗位,职称应意义不大。”熊丙奇说。

所谓职称,其实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它具有学衔的性质;而职务是指具体的工种。一名中学教师告诉记者,其实市场化的私立中小学就是改革的方向。很多私立学校教师没有职称,也就是没有高级、中级的说法,只要能教学质量高,工资给得很高,就有人来。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中小学教师职称的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这包括说课讲课、面试答辩、专家评议等多种评价方式,目前已经有试点。北京大学中国职业教育所副所长李杰指出,具体最后怎么评定,还待最后的细则,但是同行评定,应该是一个类别的,比如语文教师职称需要教语文的同行来评,而不能是教其他的同行,比如数学教师来评审。“这与过去千篇一律地考外语、计算机等,用一个考核杠杆评定职称要专业得多。”他说。

 

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须不忘初心

职称改革惠及广大中小学教师,既是对他们辛勤劳动的应有尊重,也是对义务教育的一种促进。只有让中小学教师的心安下来,心无旁骛地守住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义务教育的发展才有可靠人才的保障。

近日,人社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新的职称制度设置了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创新评价机制等,使中小学教师首次拥有和教授、研究员同样的职业发展空间。广州作为省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的试点市,今年共有788人通过高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审。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改革带来不少变化,如把职称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这意味着小学教师也能当上教授,此外职称评定将注重师德和教学水平等。人社部与教育部出台的指导意见、广州的试点,都体现了这一精神。“小学教师也当能教授”,打破中小学教师职称天花板,让中小学教师有一个盼头,这种改革是值得称道的。职称改革惠及广大中小学教师,既是对他们辛勤劳动的应有尊重,也是对义务教育的一种促进。只有让中小学教师的心安下来,心无旁骛地守住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义务教育的发展才有可靠人才的保障。假如能够与大学教师一样待遇,也能评上教授,对吸引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进入中小学队伍,尤其对吸引男教师进入小学是有帮助的。

作为一种激励性制度,或者制度性激励,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旨在满足教师的心理、身份、自我实现等诸多需求,制度的边际效用则是教学、教育产生正外部性,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制度功能决定了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必须满足三个“有利”:有利于教师自我提升、有利于教学质量增进、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

改革之举,一在必达标准改革。学历、教龄、现职称年限、论文、教学成果、计算机、普通话、外语、培训进修等等,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设定的诸多前置条件,有利于学者型人才成长,有利于评审的可操作性,但也存在一定的机械性。增加教学评价权重,将会更贴近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本义。二在评价流程改革,赋予学校更多发言权。一位教师教得好不好、学生喜不喜欢、是否有资格当“教授”,谁最清楚?学生、教师同事最清楚。谁最有发言权?当然是学校最有发言权。理论模式应该是,教师职称由学校说了算。现行的评定流程,话语权往往掌握在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效果缺乏充分了解人手上,自上而下的流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评定的独立性、客观性,但还是建议要赋予学校多一些话语权。三在对乡村教师尤其民办老师的倾斜。曾经有一个调研显示,跟城市教师比起来,乡村教师评职称要花更多的时间——小学要多花5、6年的时间,中学也要多花4年。面临更少的机会,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连电脑都没摸过,资料无处查,图书无处找,写论文“难于上青天”,要达到那些必达条件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广州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已经作了一定程度的修正,“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原则正在落实。由于种种原因,民办教师在职称评定上仍存在诸多困难,譬如培训进修不够、获奖不多等,需要再探讨。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一定要回归到教师、教学上来——让中小学教师得到实惠,让教学质量得到促进。

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需打破两个垄断

教师职称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师收入的多寡,教师要有更高的收入,就必须晋级职称。但是,现行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存在诸多弊端,早已经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强烈不满,饱受社会诟病。

国家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让小学教师也能评上教授级的高级职称,降低论文要求等。毫无疑问,这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是一大福音,既减轻了教师职称晋级成本,又让教师职称晋级回归师德和教学主轨道,也是对广大教师长久呼声的一种积极回应,应当给予肯定。但是,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要真正让广大教师心服口服和满意,关键是要打破两个垄断,即打破高级教师职称指标被名校所垄断和打破教师职称评审标准的话语权被官员所垄断的局面。

目前中小学教师职称晋级最大的不公平,就是高级职称指标的分配不公平,主要被名校所垄断,使得普通学校教师很难晋级高级职称。高级职称的指标基本上被城市学校尤其是名校所垄断,硬软件实力相对薄弱的乡村学校能够分到的高级职称指标非常少,因为名校享有的高级职称比例远远高于乡村普通学校,至于理由和标准则从未公布过。最让广大乡村教师气愤的是,分配到乡村学校的高级职称指标,往往被手握权力的中心学校所垄断,最底层的村小基本上分不到高级职称指标。这就导致名校教师晋升高级职称竞争力不大,而普通乡村学校由于僧多粥少,竞争非常激烈,进而逼得一些教师在职称晋升上玩潜规则、不择手段,引发了教师之间很多矛盾与冲突。

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和晋级标准的话语权被教育局和学校官员所垄断,导致普通学校的一线教师几乎不可能晋级高级教师,要么付出巨大成本,才能买来高级职称。在教师职称晋级标准上,除了教育局出台一些硬标准之外,各所学校还额外附加一些标准,但不管是什么标准均是官员说了算,广大普通教师始终插不上嘴。这就导致教育局设置的教师职称晋级标准,一般能为他们创造经济利益的,比如花钱参加教育局组织的论文评比和掏钱参加教育局举办的继续教育;学校附加的教师职称晋级标准,往往是有利于学校领导或者领导亲属的,甚至可以说就是为学校领导量身定制。

由此可见,高级教师职称指标被名校垄断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的话语权被官员垄断的状况不打破、不改变,即便国家推动了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地方教育局和学校仍然可以私自出台职称晋级标准,因为“县官不如现管”。所以,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首先,高级职称指标分配要实现均衡化,根据各所学校的教师编制,实行平均分配,不让乡村学校教师吃亏。其次,教师职称晋级标准的制定,要向全体教师征求意见,并由广大教师说了算,不能是教育主管部门暗箱操作设定标准。同时,严禁学校附加职称晋级标准。再者,学校的行政官员不得参与教师职称的晋级,做行政和拼职称只能二选一。

 

【启示与思考】

自2013年年初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到现在,已有两年多时间,现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这一改革已有现成的丰富经验。而本次改革中的一些亮点,相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育热情、释放教育活力。

其亮点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第一个是,“过分强调论文”标准的改变,是广大教师最希望看到的改革。笔者查阅了数个省份的试点工作方案,看到除正高、高级职称外,其他评审条件基本不强调发表论文,只强调教研能力、沟通能力等基本业务能力。也就是说,年轻教师晋升中低级职称将更加容易,不是必须撰写一些“假大空”的论文,这也可能会对中小学教师论文期刊及论文产业形成很大冲击。

第二个亮点是,“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将让学校在评价教师方面有更大权力,教师也将会受到师德、成绩以及其他方面的更多约束。对于业务能力突出、教学成绩较好且容易得到学校认可的教师而言,晋升职称相对会容易一些;但对于业务能力一般、教学成绩一般的老师而言,可能就会面临多一些的阻力。同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所有老师都往城里跑的趋势。

除此之外,职称评审的透明化、专业化以及评聘分离等,也都将进一步实现中小学教育系统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但不得不说的是,对于此次改革而言,仍有一些地方未能满足部分一线老师的期待,这也说明这一改革仍任重而道远。而如何让它更能发挥好激励作用,仍然是当下社会最重要的一道难题。

比如,“改变过分强调论文”的原则,仍没有在根本上改变论文在职称评审中的作用,而这样的精神落实到各基层教育局以及各学校,可能会出现打折的情况;又比如,职称决定收入的大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职称高的工资高,即便没有多少工作量,其工资仍然高,职称低的即便工作忙死累死,也还是那点工资;再比如,各地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在评聘职称时,仍有许多暗箱操作的空间,在制度设计方面也可能存在一些纰漏。

职称本来应该是职业能力的反映,但现在看来,职称上仍绑架着许许多多的利益,这也使得职称制度可能会成为另外一种不公。因此,全面推进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仍然需要继续深入——如何让教师职称制度不断完善,仍然考验着教育和人力部门以及广大中小学校的智慧。而且,不仅仅是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社会中各行各业的职称制度,都应该进行一些大刀阔斧的改革。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906/8356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