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让现代学徒制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推进剂
2015年09月07日 14:30
【事件介绍】
165家单位获批试点现代学徒制
日前,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名单。经专家评议,165家单位获批成为试点单位,其中试 点地区共17个。广东两个城市入选,分别是中山市和佛山市。笔者24日从中山市教体局获悉,今年9月,中山首批200多名现代学徒制学生将开班,目前学校在发动学生报名。
3所中职开展英式现代学徒制
根据教育部的通知,试点单位要制定试点工作任务书,明确试点工作的重点建设内容、实施步骤、责任主体和保障措施等。有条件的试点单位要积极开展国际比较研究,系统总结相关国家(地区)开展学徒制的经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制度体系。
在上述通知下发前,中山市已经制定了相关的工作计划。中山计划在7所中职学校和2所高职院校中开展现代学徒制。其中,7所中职学校试点专业分别是:中山中专数控技术应用、中山一职营养与医学美容、沙溪理工学校汽车应用与维修、小榄建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LED方向)、三乡理工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港口理工家 具设计与制作、开发区理工电子技术应用。
试点学校将与纬创资通(中山)有限公司、京华世纪酒店有限公司、中山市美盈家具有限公司合作,招收学生。现代学徒制的学生主要来源于在校学生,这批学生开学后即进入高二。其中,中山中专、开发区理工学校和小榄建斌职业学校开展英式现代学徒制。
学生有顾虑首批每班仅招25人
多所学校的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前期的招生工作已经完成,企业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岗位对接和课程设置方面给予了各种支持。但学生和家长的反映较为平淡,积极性不高。
以小榄建斌学校为例,该校将与中山亚萨合莱安防有限公司及广瑞达模具有限公司合作,在模具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已针对性地制定了现代学徒制班管理办法,并与企业对接制定了岗位管理办法等。然而从前期的筹备情况来看,学生和家长对现代学徒制仍持谨慎态度,报名的人员不多。学校计划开学前后,继续发动学生报名。
据了解,去年中英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示范区落户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提出要引进和推广现代学徒制。在学校和企业自愿报名后,中山市教体局最终确定在7所学校的7个专业进行试点。首期试点的每个专业仅开设一个班,每班约25-30人,一共约招200人,全部按照 现代学徒制的方式来培养。
在中职院校“试水”的同时,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也将开设“现代学徒制”班。按照初步规划,每班将招收约20个学生,其中企业员工和中职学校学生各占一半。
推行现代学徒制需补齐法律短板
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能够让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达成“合意”,但作为试点项目,现代学徒制在我国许多地方“遇冷”。
当前,我国对现代学徒制的规范,主要依赖于种种政策规定。我国《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劳动法》等法律,只是笼统地提出了工学结合的建议,并没有作出具体明晰的规定。而且,法律条文之间还存在矛盾冲突情形。如,按照《劳动法》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当某些学生不满十六周岁,则属于违法用工情形。
现代学徒制之所以在许多发达国家得到推行,关键就在于其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如,上世纪60年代,德国就专门制定了《联邦职业教育法》,并将该法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法,上世纪80年代又颁布了《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再比如,英国在上世纪60年代也专门制定了《产业培训法》,并将其当作包括学徒制在内的多种培训的法律依据。
因此,推进现代学徒制,首先需要完善法律体系。为此,有必要对《职业教育法》进行修改和完善,赋予企业更多话语权。同时,在法律规定中,应该在经费、税收等方面对企业给予扶持,明确部门职能和权限以及行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对学徒制的培养、运行程序、环节等作出清晰规定。
现代学徒制 还得精耕细作
学徒制长期以来遭遇尴尬,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观念的错位。部分企业简单地把学徒当成实习生来对待,忽略了技能培训和企业文化的灌输,造成学徒们在企业中找不到归属感,不愿长久为其服务。二是培养方式“简单粗糙”。比如,一些学徒班只有现场实习而没有理论教学,而且时间长,内容简单、枯燥,激发不出学生的兴趣。三是学校管理的失位。一些学校引入学徒班后,就对企业怎么培养、学生感受如何置之不理。让学生和企业均感觉缺乏保障。
如今,学徒班整装待发,笔者认为,“宝马班”的经验值得借鉴。据报道,宝马公司与湖南一所公立职业院校合作成立“宝马班”,一方面,学徒享受准员工待遇,提高学徒的归属感和企业认同。另一方面,“宝马班”对学生的要求又极其“苛刻”,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如此一松一紧,学徒的学习热情和危机意识被百分百地调动起来,“宝马班”也水涨船高,备受热捧。
由此看来,现代学徒制的推行,首先要求学校对学徒班的课程较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寓教于乐。而对那些对学徒,只劳动不教育的企业,要坚决停止合作。其次,企业要拿出足够的金钱、精力和热情,筹办学徒班。应转变过去简单实行岗前培训的陈旧观念,真正做到人才培养。另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制定政策,加大力度,解决学徒教育资金短缺、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既延续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又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力,让学徒制火起来。
现代学徒制须扎根于职教沃土
提到学徒制,人们应该并不陌生,就是过去的“师傅带徒弟模式”。之所以在前面加上“现代”二字,是因其指向的是职业院校学生。这些试点现代学徒制的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跟老师学习理论知识,一半时间在工厂做学徒由师傅言传身教。概括起来讲,就是既重理论也重实践。
20世纪80年代,我们引进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其实就是“现代学徒制”。这一育人模式,被认为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诀,也是制造企业效仿的模板。现在,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都广泛开展了现代学徒制,形成了各自的经验和培养模式。
既然现代学徒制这么好,而且我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引进了,早应该遍地开花才是,为何现在还要大谈特谈,开展试点呢?一言以蔽之,只能说明我们引进吸收得不好。即便现在试点,也存在“学生和家长的反映较为平淡,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里对应的一点,是职业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关于职业教育,有一句流传已久的话,那就是“市长、书记的孩子几乎不上职业院校”。在其背后,恐怕还是整个社会对于职业教育有偏见,对于普通劳动者有歧视。现实中,很多家庭选择职校,不是因为兴趣,而是考不上大学的无奈选择。
任何一个流行现象的背后都对应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家长态度固然不可取,但也反映着社会的价值取向。记得看过一则新闻,瑞士很多企业总裁都是学徒工出身,可在我们身边,一个普通劳动者又有多少职业晋升空间?不讲其他,就算是谈对象恐怕都会受到歧视。这也意味着,对于当前的职业教育来说,不仅存在着里子问题——培养学生技能,而且存在着面子问题——提高学生尊严。一定意义上讲,面子问题比里子问题还要严峻,还要重要。职校生处在一个逼仄的上升空间里,职业教育又怎么可能热?职业教育不热,培养技术型人才的热情随之下降,现代学徒制又何以能受到欢迎?
没有职教春风就难有学徒制的春天。当我们感慨现代学徒制造就了德国奇迹时,不要忘记在德国的工厂和社会里,工程师是很吃香的,德国的技工在职业选择上也有很大的自由,社会地位也不低。对于德国来说“不是问题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却是“最大的问题”。因此,当我们今天谈现代学徒制,谈现代职业教育时,不要忽视了社会层面的影响。如果职校生还受到种种冷遇,大众对劳动者还抱有三六九等的歧视观念,那么即使有再好的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方式,实施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推行学徒制要破解剃头挑子一头热
学徒制是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通俗地说即“手把手”教。学徒制以职业实践为中心,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较好地实现了教育的外在价值。目前,各国普遍将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
学徒制有利于锻造技能大师。学徒制要求工学衔接,有利于“产销对路”。学产结合、学工结合、学用结合,我们喊了多少年,一直结合得不理想,其原因在于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企校联手就解决了按需培养的问题。将技能教育纳入高校教育,切实推动“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对接”,等于为批量锻造技能大师打通了经脉。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企业与学校“联姻唱戏”,构建双向选择的“大超市”,是学院走向市场与企业接轨的重要桥梁。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形成企业培训、引厂入校、订单培养、科研合作与开发、顶岗实习、聘任客座教授与兼课教师等校企合作方式,才能使学徒制落地发威。
据多所学校的相关负责人透露,对这种模式,企业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岗位对接和课程设置方面给予了各种支持,但学生和家长的反应较为平淡,积极性并不高。这说明,推行学徒制仍然需要政策层面的引导。
学徒制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制度支撑。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双证书”制度(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是现代学徒制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制度还不健全,需尽快完善宏观层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提供相应的支撑。
架设职普转换通道,更利于人才成长。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可以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学习者可以通过考试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普通高等学校可以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并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在确有需要的职业领域,可以实行中职、专科、本科贯通培养。这种互通有无的办学方向,扩大了学生选专业、转专业的自主权,对培养对象调整完善人生规划,以达到至善至美十分有利。
发展学徒制职教,政策红利是关键因素。针对社会观念的制约,规范清理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公平就业的政策,不仅是一个就业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影响职教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无论公考还是事业编招录,通过专业设置对职教毕业生人为设置诸多歧视性门槛,这也是职教热不起来的原因。推行学徒制,用好就业的指挥棒是决定性的一步棋。
【启示与思考】
和“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传统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是个舶来品,源于欧洲工业强国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其最鲜明的特色,就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与师傅的携手传授,共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大量的实践操作和反复操作之下,学徒不仅“会”操作,在学习中理解掌握实际操作的意义和价值,更具意义的是,学徒通过观察师傅工作,在耳濡目染中培养职业精神、提升职业素养。
多年来,为适应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人才需求,我国职业院校的发展有目共睹,然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校企融合不够深入、职业院校单兵作战、学生发展后劲不足等诸多现实问题,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更制约了学生的终身职业成长。因此,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紧密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是弥补这一缺陷、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试点现代学徒制,国家从制度架构的层面,理顺技能人才培养流程中的权责关系,通过明确责任,让学校与企业知道各自在人才培养中应该承担的义务;通过明晰权利,让校企双方知道各自能够支配哪些资源。这些有助于从根本上调动校企双方合作育人的积极性。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培养模式等实际情况来看,距离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依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实际、放眼长远,充分激发企业和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营造有利于促进产教融合的环境。
将现代学徒制度同学历教育相结合必须成为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积极打破职业教育学历不高于专科的瓶颈,让职业教育实现同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的同步对接。打破职业教育的学历瓶颈,就是让这些现代学徒成为技术工人的同时,能够获取更高学历,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正常流动,技术工人也能够成为国家公务员、高级科研人员、某领域的专家学者等。推进现代学徒制度不能将目光局限于培养一批技术熟练的工人上,必须打破人才成长流动的壁垒,必须着眼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之上,必须打破职业教育的学历瓶颈,让以现代学徒制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具备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907/8359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