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为上学而催产要三思而行!

2015年09月07日 15:37

 

【事件介绍】

 

为孩子早上学一年 西安妈妈提前4天“催生”宝宝

9月1日是中小学校开学的日子,以此为分割线,很多小学只招收当年8月31日(含8月31日)前、且年满6周岁的儿童。这也就意味着,8月31日以后出生的孩子须等到第二年的9月1日才能入学。

这几天,来自西安部分医院妇产科的统计显示,提前剖宫产生的宝宝数量稍多了点——这是因为家长们担心宝宝将来上学晚一年,输在人生起跑线上。

为“催生”还开了家庭会议

家住曲江的产妇小王28日刚剖宫产,生了一个男孩,母子平安。在医院住院的小王说,本来预产期是9月1日,但医生检查说是脐绕颈,已住院了,就想早点做手术,加上考虑孩子6年后上小学的年龄问题,就在28日下午剖宫产了。

“并不是非要提前让孩子出生,主要是足月了,也只能剖宫产,索性就提早一点,健康上学两不误。”小王说,为了这事儿家里还开了家庭会议,公婆和爸妈都同意。她告诉记者,自己有个同事的孩子生日是10月份,就差了1个月,上小学时非常费劲儿,找了几个学校都不接收,说年龄不够。

老师:家长不要“拔苗助长”

“其实,家长的担心有些多余,孩子大一点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更强。”城南一位重点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白老师说,每年班里都会有几个硬挤进来的年龄偏小的孩子,有的生日在11月甚至12月,家长担心上学迟一年受影响。

事实上,小点的孩子学习、运动能力都比适龄的要差一点。早点让孩子上学无异于“拔苗助长”。

医院:“催生”情况比较少

据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产三科护士长李小英介绍,在9月1日前这一周里,偶尔会遇到产妇提出提前手术的要求,但不多,医生都会进行判断,如果胎儿已足月,产妇也符合剖宫产的医学条件,会考虑尊重家长的意见。

“不安全的一定会拒绝,再着急也不能拿孩子的生命开玩笑。”李小英表示,提前生前几年情况普遍一些,现在家长们理性了很多,最近几天医院每天出生孩子有50多个,较平日略微多一点,剖宫产的占40%左右。

记者同时从西安交大一附院、省医院、西安市第一医院、第九医院等医院了解到,最近一周出生婴儿数量并无明显增多。省医院产科一位医生表示,目前对于剖宫产的指标控制很严格,符合自然分娩条件的不让手术。“比起早上一年学,孩子的体质更重要。”

据了解,我国剖宫产率高居世界第一,随着生育政策的放开,在生育二胎的孕妇中有相当一部分头胎做过剖宫产,再次生育危险系数会明显增大。

据了解,目前我省剖宫产率大约在40%-50%之间,比起北京、上海及沿海地区,这个比例仍然比较高。世卫组织提出,各国剖宫产率应控制在15%以下。

 

“催生”鞭策教育改革提速增效

8月31日成了“最后的预产期”,还有人称每年8月为“挨刀的一个月”。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不想让孩子成为班里最大的孩子,于是以情愿提前“挨一刀”来帮助孩子“抢跑”,足见准父母们的决心之大。可是,孩子没有输在人生起跑线上,但有可能输在“抢跑”上。尽管从科学的角度来看,37至42周的婴儿都属足月,即使在预产期之前出生,婴儿也不会有任何影响。既便如此,“抢生”“催生”之风不能助长。

“催生”现象因何而来?看上去是孩子年龄的问题,直接原因是父母的考虑,其实是整个教育大环境的“催化”。现行教育存在的体制性弊端,让家长普遍产生教育焦虑,进而,加剧了父母揠苗助长之冲动,加剧了起跑线的前移,加剧了“拼爹”程度。就一个人的成长来讲,如果能够平等接受教育,平等享受社会的教育资源,便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也会让拼爹”在子女接受教育问题上就失去市场。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更是社会的未来。有教育工作者针对“如果通俗地回答,什么是教育”给出的答案是“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让儿童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可是想让孩子能睡个好觉,却被预期的应试教育“吵醒”。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童真、童趣、童年的美好时光几乎统统“被剥夺”。对儿童权利的维护,可不能“逗你玩”,应引起教育的反思、法治的反思和社会的反思。

“催生”现象鞭策教育改革提速增效。招生改革扬帆,荡起教育双桨。从招生改革起步,新一轮教育改革拉开帷幕。教育改革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最大限度地维系教育公平,确保政策与制度的公平正义性,与此同时,改革的效率、政策与制度落实的效率等都必须“催生”,唯如此,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才能齐头并进。随便提醒一句,当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逐渐走进生活,家长也要对“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重新定义,顺应改革潮流,做改革的参与者与促进派。

 

【启示与思考】

关于孩子的入学年龄的问题,家长与学校之间一直争论不休。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早点把孩子送进学校,学校往往以孩子未满6周岁为由拒收。就是孩子差一天满6周岁也不能通融。曾有消息说,教育部酝酿对小学入学年龄规定“松绑”,但教育部随后发出声明辟谣,表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法执行“年满6周岁入学”的规定。

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孩子的入学年龄呢?客观地讲,如果孩子年龄太小,心智发育与学龄儿童差别太大,确实不应该过早入学。比如,由于心智不成熟,低龄孩子的学习生活受到影响,学习比较吃力,在学习活动中被“边缘化”。再比如,年龄小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个头较小,容易受同学“欺负”。等等。

但是家长们对此并不买账,普遍认为孩子仅仅晚生几天,被迫推迟一年上学不公平,不仅要多花钱,还容易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除了9月1日以前扎堆剖腹产人为提前出生日期以外,还有的家长要求医院在出生证明上做手脚,或者到派出所塞红包、跑关系更改出生日期。不过户籍管理越来越严格;全国中小学生学籍联网,籍随人走、终身不变,家长做手脚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我虽然不赞成家长提前剖宫产拔苗助长,过早让孩子入学,但是因为孩子离6岁只有一天、两天“之遥”,就把孩子拒之校门外,也很难体现出公平与科学。

其实,不接收将满6周岁的孩子入学在法律上也找不到足够的依据。因为对孩子入学年龄问题,除了《义务教育法》第93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基本义务教育。并无其他禁止性规定。也就是说,年满6周岁应当接受义务教育,并未明确禁止未满6周岁的孩子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就我的理解,《义务教育法》的法律精神应该是,教育部门与学校要把年满6岁尚未入学的孩子请进学校,而不是“一刀切”拒绝将满6岁的孩子入学。更不能像某些地方那样把当年9月4日满6周岁且已经上学三周的学生请回幼儿园复读。

另外,禁止9月1日未满6岁的孩子入学不人性化,也不符合国人的传统习惯。9月1日(含9月1日)以后出生的孩子,虽然开学时未满6岁,但是按照传统的说法,12月31日才是年度分界线,孩子年龄应该按虚岁计算,不宜给同一年份出生的孩子人为划分出两个年龄段。据专家介绍,不少国家当年1月至12月出生的6岁孩子均可进入小学学习。如果教育部门在尊重孩子身心发展与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顺应传统习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把当年满6岁的孩子都纳入入学范围,不仅争议要小得多。每年8月下旬提前剖宫生孩子的风景也会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907/8360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