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阅兵蓝”不仅靠呼吁,更要全民共识
2015年09月09日 10:03
【事件介绍】
“阅兵蓝”空气质量创纪录北京PM2.5浓度降七成
中国环境保护部9月7日在北京就“阅兵蓝”成果进行通报。在京津冀、山西、河南、山东、内蒙古等地“高压”控污下,阅兵期间北京空气质量创下PM2.5(细颗粒物)监测以来历史最好记录,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73.1%。
9月3日上午,以蓝天白云为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环保部数据显示,8月20日—9月3日,北京PM2.5平均浓度仅为每立方米18微克,连续15天空气质量为一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70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35微克。
为了实现并确保“阅兵蓝”,京津冀及周边7个省、区、市集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等领域的减排措施。北京及周边地区采取了机动车临时管控措施,城六区常年运行的燃煤锅炉在8月底前完成了清洁能源改造;河北完成了小锅炉年度淘汰任务的80%;内蒙古自治区从抑尘、控车、治企、禁烤等多方面采取保障措施;天津将燃煤电厂污染物整体减排由原计划的约35%提高至50%以上,并提前半年完成了黄标车淘汰任务。
阅兵前夕,各地“高压”推进环保督查。河南进行以“不定时间、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奔现场、直接督查、直接曝光”的全面检查;河北共立案侦办环境污染刑事案件2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9人,行政拘留35人;内蒙古自治区检查企业7181家次,检查施工工地2296个;山西排查10558家次工业企业、6527家次施工工地、2092台次燃煤锅炉;天津督查检查电力和工业企业3843家次、各类施工工地10979个次。环保部也及时调整督查重点,对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的42个重点地区进行了督查,检查工业企业2073家,各类建筑工地516处。
此次,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建立了区域监测预警协调联动机制和空气质量实时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区域内监测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环保部称,将积累联防联控、科学组织、协同治污经验,加大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力度。
用精细化治污,托出持久天蓝蓝
京津成为大气主要污染物削减最为明显的地区,并不让人意外。两个月前,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北京空气质量改善趋势明显,“同期,北京共发生空气重污染16天,同比减少9天”。另据报道,2014年,北京市的PM2.5浓度比2012年下降10.2%。于此而言,环保部的通报称得上“迟来”的认同。
在最近连续半个月一级天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情境中,环保部这一通报至少表明了两个基本事实。其一,削减大气主要污染物,北京一直在行动,且力度不小,并非只是做做样子。其二,常态化治污正在彰显效果,意味着即便没有APEC会议、没有田径世锦赛,北京空气质量向好同样可期。
与居民的直接体验不同,环保部发布的数据,枯燥,但充满权威,且体现了精准与科学。而数据不仅可以用来展现治污成果,更可以用来呈现污染物的构成,为精细治污创造条件。
而治理越是精细,效果就会越明显。
那么怎么做呢?一般来说,改善空气质量需要三步走:第一步,把准脉,明确污染源,明确各种污染源对污染的贡献率;第二步,开出药方;第三步,对症下药。
一说到空气污染,人们自然会想到汽车尾气。有两种观点颇为对立,一种认为空气质量与汽车尾气无甚关系,起码关系不大。另一种则认为,北京二产少,机动车排放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机动车的“贡献率”在10%—50%,甚至20%—30%。
到底听谁的?与其打嘴仗,不如让数据说话。比如就汽车而言,北京有多少辆汽车?每年消耗多少吨汽油和柴油?油品燃烧后造成了多少污染?这些问题并不难厘清。弄清了这些问题,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公共政策。再把这些政策及其依据公之于众,民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得到了保证,相关治污治堵举措自然会得到更多支持。
从1998年起,北京已连续采取200多项措施治理大气污染。治污没有穷期,空气改善没有终点,正因为如此,更需要将决心变为行动,让措施发挥效果。
雾霾天越来越少,蓝天越来越多,是每个人期待的未来。而精准发力,不偏方向,我们一直在路上。
蓝天白云,就在你我手中
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中,与阅兵式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碧空如洗的“阅兵蓝”。
有人问,如此美妙的“阅兵蓝”,能成为常态吗?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毕竟,“阅兵蓝”是北京、河北等七省(区、市)众多非常态措施合力攻坚的结果,殊为不易。随着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结束,一系列非常态措施也宣告“解禁”,所排放的空气污染物无疑将会逐渐上升。
其实,无论是“APEC蓝”还是“阅兵蓝”,都给人同样的启示:治雾霾,关键是要下定决心、合力治污。保障“阅兵蓝”的非常态举措虽然已经“解禁”,但党中央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并没有改变,国务院印发的治污“国十条”将持续实施,全国31个省份的治霾“军令状”言犹在耳。特别是正在实施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更为京津冀的大气污染防控提供了根本保障、注入了强劲动力。
这并非一厢情愿的盲目乐观。京津冀地区的雾霾之所以挥之难去,说到底,是人口分布不均衡、产业布局不科学、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不先进、生活方式不环保等因素综合叠加导致的结果。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就是要从源头上破解人口过于集中和产业布局失当、结构畸形的顽疾,可谓源头防控的治本之策;党政官员政绩考核、污染环境罪入刑、高额罚款、区域限批等环保新政,更是抓住了大气防控的牛鼻子、点中了环境污染的“死穴”,只要执行到位,就有望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虽然人们的环保意识有了普遍提升,但大部分还停留在口头上,抱怨的多、行动的少,要求他人的多、改变自己的少。因此,要改善空气质量,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把对蓝天白云的渴望变为自觉自律的行动,“阅兵蓝”不在别处,就在你我手中。
【启示与思考】
连续15天达到一级优水平,在北京监测史上“史无前例”。这是数据的真实呈现,更是京城居民的新鲜体验。居民在享受天蓝蓝的同时,无不希望天天蓝。
如何让蓝天常在,让民众的期待变为现实?将“持续半月一级天”的成因倒推一番,便是答案。比如,从8月20日0时起至9月3日24时,北京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15天。再比如,早在8月3日,市环保局、市交通委、市经信委等委办局联合通报了两项活动期间“北京空气质量保障方案”,根据该方案,全市千余家大气污染物排放企业实行停限产,全市所有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施工现场停止土石方、建筑拆除作业。
可以断言,没有这些措施,便没有这些一级天;这些措施如果执行不到位,蓝天的成色就会大打折扣。
在享受蓝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感谢自己——在实行机动车单双号的过程中,每个有车一族都是支持者。我们也要感谢那些“牺牲”自身利益而支持空气质量保障方案的企业、个体户等等。此外,持续的蓝天并非只是举全市之力,周边省份也做出了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努力,他们的支持不可或缺。
连续15天一级优,已无声地证明,无论是“APEC蓝”还是“阅兵蓝”都不是美好而短暂,而是能够保持下去的,只要“有关地方和部门共同努力”,“不懈努力”。
如今,我们有了成功经验,有了路径“依赖”,更重要的是要有全民共识,天天蓝才不会太难。一方面需要化临时措施为常态措施,另一方面更需将环保观念升级换代,正如潘岳所称,既要各级政府勇于担当,也要环保部门监管到位;既要企业改变生产方式,守法达标,还要公众转变生活方式,人人参与。
“治污治堵的钥匙在每个人手里”。天天蓝绝不是仅靠呼吁,更需要真刀实枪的措施,需要马不停蹄的行动,需要久久为功的毅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909/8363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