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精神支持”贫困生是不可缺失的励志
2015年09月09日 10:32
【事件介绍】
北大首提精神支持贫困生 校长追着新生要合影
9月5日,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和新生一起走进了邱德拔体育馆迎新现场。北大今年录取本科新生4006人。约有50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本科新生通过绿色通道入学,两名孤儿新生获每年2万元资助。北大今年首次提出为经济困难新生提供精神支持。
新气象:校长追着新生要合影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一位刘姓新生来自甘肃,9月5日早晨,他刚来到经济困难本科新生绿色通道时,一位身穿天蓝色T恤的儒雅学者主动拉着他合影,合影之后他才知道,和他合影的是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
“作为北京大学校长,我还是第一次参加迎新现场。”林建华校长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和新生合影,非常开心,以后争取每年都参加。记者注意到,迎新现场,老生都追着林建华校长要合影,而林建华校长则主动追着新生要合影。据了解,林建华2015年2月至今任北京大学校长。
新标准:每年2万资助孤儿新生
9月5日,数学科学学院一位来自云南的贫困生,领取了2000元的助学金,他于6月份提前来到了北大,了解相关资助政策。据了解,今年北大约有50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本科生新生通过绿色通道入学,完成报到手续。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根据实际情况,领到17种生活用品、电脑、健身卡、雨伞、购书卡等,价值2000-7000元不等。
据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主任杨爱民透露,将经济困难生的助学金最高标准从1万多提高到了2万元。今年,北大录取新生中,有两名家庭零收入的孤儿每人每年获得2万元助学金,本科四年将获得8万元助学金。
新提法:首提精神支持贫困生
与往年不同,北大还为这些新生准备了一套书籍,其中包括由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撰写的抗战题材文学《火印》、韩毓海教授的《伟大也要有人懂》。他们作为人生导师现场与经济困难学生交流。杨爱民透露,除了在经济上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北京大学首次提出给他们提供精神支持。以前也关注精神支持,但这次是提出来。
曹文轩教授认为,经济困难学生需要社会关注,除了物质上,更要在精神上给予关注。“我去过河北省鸡鸣驿,给了我很大启发,北大只是他们一个驿站,通过这个驿站,从一个地方通往另外一个地方,到了北大这个驿站,不是休息,而是要艰苦奋斗。”曹文轩对北京晨报记者说。
“现在的贫困生和以往的贫困生理解是不同的,也许他们的物质没有那么匮乏,但精神层面相对闭塞些。”韩毓海教授告诉北京晨报记者,要引导他们往远处看,不要时时刻刻都想出人头地,作为北大人,姿态要放低一点,甘当人尾,少想个人多想集体。
新数据:共录取本科新生4006人
北京大学9月5日公布,2015年共录取本科新生4006人,其中校本部3175人、医学部831人。北大此前公布的本科生招生总计划为3665人。
对此,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董志勇教授解释,4006人包括留学生等其他学生,“博雅计划和自主招生的录取是动态的,出现数组极小偏差是正常的。同时,录取人数和实际报到人数也会出现极其微小的差距。”董志勇说。
数据显示,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学科竞赛共产生金牌386人,其中225人情定北大。2015年北大的各省份文理科实考前十名人数居各高校之首。今年北大在20个省份的理科录取线居各高校之首;文科分数线在同类型、同规模高校中稳居第一。
另据了解,今年,北大录取农村学生比例为19.14%,去年比例为18.5%,实现了多年连续增长。另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大学新生下周陆续报到。
对贫困生提供“精神支持”体现大学精神
北大强调说,现在的贫困生和以往的贫困生理解是不同的,也许他们的物质没有那么匮乏,但精神层面相对闭塞些。这个说法比较贴切。是的,现在的贫困生只是相对的物质匮乏,基本的生活需求尚不至于无法满足。但是,正如有网友所指出的,由于缺乏更多的财力支持,这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未必有机会多读书扩大知识面,也不见得能够行万里路开阔视野,没机会去听音乐会看画展陶冶情操,没机会去学琴练字做陶艺,没机会去美食节、文化沙龙、自排演出、公共体育、参加义工、捐款助人……
他们是社会人,但与社会的联系很不紧密,他们甚至连帮助别人的机会都没有、连喜爱一支球队乐队的机会都没有。相对于那些有着较多机会接触社会的同学而言,他们在精神层面确实会相对闭塞一些,因此,当他们进入大学尤其像北大这种全国一流学府的时候,他们在精神方面上的闭塞,可能更会让他们感到迷茫、无助和自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尤其需要得到学校的精神支持。
事实上,不仅要对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精神支持,还要对所有的学生提供精神支持,教化他们的科学精神,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操,以期他们能够在将来造福社会,这原本就是大学的根本培养目标。何谓大学?真正的大学,应该要具备人文思想的内涵,兼容并蓄的精神,福慧双修的理念,乃至行解并重的教育。大学精神就是要体现一种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因此,从大学精神的角度来审视北大对经济困难新生所提的这个“精神支持”,便不难发现,“精神支持”其实正是大学精神中关于人文精神的的体现。
当然,在这里,北大特地强调要对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精神支持”,只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在知识视野和社会阅历方面相对欠缺一些,他们可能更需要学校给予精神支持。这并不意味着对这部分学生采取精神歧视,恰恰相反,这其实更是对这部分学生给予格外的精神呵护,是给这部分学生开的精神小灶。据悉,北大专门给这部分学生准备了一套书籍,其中包括由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撰写的抗战题材文学《火印》、韩毓海教授的《伟大也要有人懂》。他们作为人生导师现场与经济困难学生交流。韩毓海教授表示,要引导他们往远处看,不要时时刻刻都想出人头地,作为北大人,姿态要放低一点,甘当人尾,少想个人多想集体。这番话其实意味深长,毕竟,对精神闭塞的学生来说,往往比其他学生更容易产生出人头地的想法,但现实是残酷的,碰壁后的学生精神落差将更为巨大。
北大对经济困难新生提出的“精神支持”概念,以及所采取的做法,给其他高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高校关注贫困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还应在精神层面有所体现,这也与大学精神的培养一脉相承。
为贫困生“提供精神支持”是必要的“心贫救济”
家庭贫困看起来像稻草一样轻,当它落在未成年人身上,就像一座沉重大山,把他们昂扬向上的自信力、阳光豁达的心理养成、纵横开阖的社会交际意识等等,压低很多!据报道,绝大多数贫困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阴影、性格缺陷、非常自卑、不愿意公开贫困隐私、性格非常敏感。更有甚者,还容易形成自私冷酷,心理阴暗、极端报复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心理健康专家指出,灾难过后的强烈惊吓和悲恸刺激会使人处于一种非正常的心理状态。美国全国精神卫生研究所灾难和突发事件心理研究部门负责人卡尔文·弗雷德里克指出:一旦他们意识到悲剧是真实的,随之而来的时刻将非常难挨。灾难是这样,那些沉重的贫困的打击,对于承受力还不太强的孩子而言,不亚于一场精神灾难。会造成情感撕裂、心理恐惧等。我们同样应该将贫困看作“感情灾难”,而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纠正。
北京大学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我们在为贫困孩子提供经济帮扶的同时,更要提供丰厚、温情的精神支持。比如,我们可以邀请贫困生参加各种温情的集体活动,用集体温暖化解他们内心的自卑、自我矮化。再比如我们在为贫困生提供经济帮助的同时,不妨用勤工俭学岗位进行“合理置换”,让救助成为“富有尊严的救助”。有了这种发自内心的帮扶、善解人意的关心,就能让豁达的阳光照进贫困生的心底,使他们得到真正的心理成长。
先哲德谟克利特说:“保持尊严地忍受贫穷,是贤智之士所固有的特性。”贫困,不是孩子的过错,各种经济帮扶、社会捐助,本就应该把精神帮扶和尊严爱护,放在第一位,而不能因为所谓的救助,而伤害或剥夺贫困生的自尊。毕竟,对于孩子的发展而言,只有内心健康了,具备了厚重致远、豁达自信的心理养成,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脱贫,摆脱心理上的过度敏感,走出自我生存的窠臼,得到真正的蜕变。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这种尊严需要,给予最大程度的精神支持。
身边不乏这样的“阳光个案”,有些贫困生虽然贫穷,却非常豁达自信;经济上比不上别人,却凭借自食其力、自强不息、自尊自爱,为自己争得了一片自强的天空。这种自力更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已经走到了同龄人的前面。值得每一位年轻人学习。
为了让各级各类的扶贫工作做得更为完美,请让我们精心呵护每一颗敏感的心,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细致的精神支持,让他们在精神上站立起来,行走起来,健步如飞起来。把贫困的围墙推倒,筑成豁达的“精神铁桥”,走向自信、豁达、健壮的明天!
“精神支持”彰显高校人文关怀
观新闻后的跟帖,大家对“精神支持”褒贬不一。有人说,所谓“精神支持”其实是一种“精神歧视”,你咋知道贫困学生在精神上一定贫困呢?也有人认为,对贫困大学生来说,精神的迷茫比物质的匮乏更可怕,因而抓好他们的思想建设非常有针对性。
贫困大学生因为经济条件不好,在生活中可能面临更多的困难和迷茫,在做好物质帮扶的同时,关注他们的思想波动和心理感受,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名利,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为做好全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探索经验。因而,北大首提“精神支持”贫困生,不仅不是对贫困大学生的歧视反而是对其进行重点关爱,彰显了北大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不过,北大的“精神支持”目前尚在刚刚提出的“概念性”阶段,支持的对象也仅限于贫困大学生。后续如何丰富支持的手段和方法,拓宽支持的对象,逐步形成系统性、完备性的思想引导体系,目前尚没有清晰思路。笔者认为,“精神支持”若要取得实际效果,两个方面绝不能忽视。其一,必须关注学生的精神需要和心理感受,学生不喜欢脱离实际、空洞无物的“高大上”灌输和说教,而喜欢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或困难的辨析和引导,这就要求“精神支持”要细而实,做到“润物细无声”。其二,“支持”手段要多样,频率要加密。应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综合利用劝导、启发、鼓励、同情、支持、评理、说服、释疑等方法,帮助大学生认识问题、改善心境、提高信心,从而促其身心健康发展。
由此不难看出,做好“精神支持”绝非易事,其难度可能远远超过“物质帮助”。它不仅需要学校管理者关注学生的心理精神成长,愿为此投入人力和物力、财力,更需要“三观”高尚、知识渊博、热爱学生的精英教师来具体实施。“精神支持”是一项利人、利校、利国的好事,却是一项不容易显山露水、见效慢、需要耐心和公心的支撑的长期工作。相比招募多少文科、理科状元,能做好这项事业的大学,才当真称得上一流的学府。
古来教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相比教授知识和学问,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价值观念的人更为重要。不然,高校若成为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世俗的实用主义者和享乐的消费主义者的摇篮,就太悲哀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彰显人文关怀的“精神支持”其实当成为“北大”等各个高校的第一要义。
【启示与思考】
北大今年首次提出为经济困难新生提供精神支持,成为今年该校迎新的突出亮点。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家庭经济贫困,生活困难,特别需要关爱,特别需要帮助。对于贫困生,我们的政策是:“决不让任何一个贫困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在教育部要求下,各高校开通“绿色通道”,帮助办理助学贷款,确保每一个贫困新生顺利入学入校。但是,我们主要是从物质上、金钱上帮助他们解决部分学费、生活费的问题,尽管也有对贫困生的精神鼓励,但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笔者认为,从贫困新生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来看,经济上、物质上、生活上的帮助是最急迫的。但是,如果从贫困生人生发展的长远来看,更为重要更加需要的是,对贫困生的精神支持。
俗话说,人穷志短。人,因为贫穷,因为困难,往往会产生自卑自贱心理,低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容易对人生失去自信心,失去希望。尽管别人并没有另眼看他们,他们也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一头,处处不如人,在人前抬不起头来。这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并加以正确引导的。
北大明确提出精神支持贫困生,是在给经济困难学生补精神之“钙”、理想之“钙”,是高校不能缺失的励志。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贫寒学子步入高校,贫困是励志的“一盆火”,但有时也会成为消沉颓废的“推进器”和奋发进取的绊脚石。大学不是真空,商业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必然影响到高校,如今在少数大学生中,存在着攀比奢华,追求享乐的高消费现象,生活于此种氛围中的一些贫寒学子,贫困似乎变成他们的“负罪感”,滋生自卑感,精神自我矮化。
精神支持贫困生,就是要激励贫寒学子自强不息,贫困不是“原罪”,而是动力,要通过艰苦努力改变人生,成为国家的栋梁。诚如曹文轩教授所言,北大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到了这个驿站,不是休息,而是要艰苦奋斗,继续往前走。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909/836330.shtml